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部编版.docx
- 文档编号:27824449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20.25KB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部编版.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部编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部编版
5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著作,是冒险类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鲁滨逊漂流记》写于1719年,是英国作家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
小说以当时社会现实为背景,结合了作家自己的经历和想象,采用自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情节曲折、生动细节的传奇故事。
主人公鲁滨逊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
面对严酷的环境,他很快克服了悲观情绪,依靠自己顽强的意志和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最终遇救返回故园。
本课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
第一部分是“梗概”,概括地介绍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
梗概按照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通过典型事件,概述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建房定居”“畜养种植”“救‘星期五’”,最终“回到英国”的故事。
第二部分是“节选”。
教材选取了小说中讲述鲁滨逊初到荒岛的部分,描写了鲁滨逊刚刚流落到岛上时的生活状态和对自己所处现状的思考。
节选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鲁滨逊在岛上忧伤而寂寞的生活——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物资缺乏,孤独寂寞,鲁滨逊用刀子刻柱留痕,记录日期,并从船上搬运东西,开始修建住所;后半部分写鲁滨逊对自己当前的情形和环境的理性思考——他把自己的幸与不幸、好处和坏处如实罗列出来,并加以对照,从中找到了一丝宽慰及生活下去的希望,于是他决心不再悲观沮丧,开始着手调整生活方式。
鲁滨逊在严酷环境中的心理斗争突显了其身处绝境时正视现实、乐观向上、顽强坚毅的精神,是这个节选部分的重点所在。
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鲁滨逊有过失落、绝望、恐惧,但他很快克服了悲观的情绪,以冷静、理性的态度面对现实,振作精神,开始了自己与恶劣环境之间不屈不挠的战斗。
正是在这种态度和精神的指引下,鲁滨逊才能在荒岛上施展才能,顽强生活了二十八年。
课文用表格的形式,把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好处与坏处罗列了出来,这也是鲁滨逊内心进行思想斗争和理性思考的过程。
其中,坏处写得较简单,好处的理由写得详细而充分,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主人公积极乐观、坚毅顽强的精神。
用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方式写出了主人公的想法,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令读者感受到鲁滨逊态度的转变及内心复杂的情感,他努力压抑自己的绝望情绪,为自己内心寻找宽慰,表现出人物冷静理性、积极乐观的精神,体现了辩证思维观。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惧、凄”等生字和“流落、凄凉”等词语;通过创设情境、借助插图法、动作表演、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凄凉、寂寞、恐惧、忧伤、理智、心平气和、重见天日、防御”等词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来。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就主人公和精彩情节,表达感受与想法,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4.关注主人公命运,体会其不惧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作品梗概,理清小说的故事线索,培养学生把握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命运,个性化、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品质。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对于生字的学习,以学生自主识字为主。
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
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以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惧、凄、寞、霉、籍、聊、控、贷、剔、毙、袭、覆”都是形声字,可以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教学“贷、籍”时,可以运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区分与“货、藉”的读音、写法。
本课中有些多音字要提醒学生读正确。
生字书写教学时,注意“惧、凄、聊、栅、控、剔”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遵循“让左者左昂右低,让右者右伸左缩”的写字规律;“寞、宴、霉、籍、乏、贷、毙、袭、覆”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遵循“上窄下宽或上宽下窄”的规律,生字的笔画顺序要正确。
如“籍”字的下半部分是由“耒”(lěi)和“昔”组成,“耒”的最后一笔是点,注意不要写成“未”;“覆”笔画较多,字形较复杂,上面部分要写得扁小,第五笔为竖,不要写成竖弯。
词语理解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借助插图法、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其中,“寂寞、恐惧、凄凉”等是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可以运用情境法来进行理解;“书籍”可以运用实物法进行理解;“焉知非福”可以结合寓言故事进行理解。
2.阅读教学
文中梗概部分用精练的语言写出了鲁滨逊流落荒岛、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以默读的形式来阅读课文。
初读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内容与平时看到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特殊结构——由“梗概”和“节选”两部分组成,“梗概”是原著的大略内容,“节选”是原著中选取出来的精彩片段。
学习作品梗概部分的内容时,可以采用先扶后放的方式,引导学生默读梗概,思考“这篇梗概写了鲁滨逊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先让学生默读梗概的第1、2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写了关于鲁滨逊的什么事,辅助学生概括出小标题“流落荒岛”,并在梗概对应自然段的空白处作批注;再让学生默读梗概的其他段落,尝试列出小标题,批注在相应自然段旁。
也可以让学生阅读课后练习第一题,在自主概括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进行合并、归纳。
在学生把握梗概的基本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节选的精彩片段,想想这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以图表的方式,梳理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如“鲁滨逊遇到的困难”“鲁滨逊克服办法”“主要内容”。
根据概括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找到节选与梗概相对应的部分,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感受鲁滨逊的处境,体会主人公的心情境遇,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圈画出描写人物心理的重要词句,及时批注,从中体会鲁滨逊心态的变化过程与变化之因。
3.表达运用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梳理小说的故事线索,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并体会其好处。
节选部分,鲁滨逊将好处与坏处列表对照的方法是非常典型的表达方式,也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值得借鉴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情况,明白事物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
课后“选做”的教学,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学生同桌或小组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烦恼,并仿照文中列表格的方式把好处和坏处分别写出来,让学生认识到面对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像鲁滨逊那样辩证思考,积极乐观。
课前准备
1.阅读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2.查阅书籍或上网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及小说的写作背景。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惧、凄”等生字,并能理解字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较快速的阅读课文,借助梗概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梗概的结构和作用,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了解背景,引发期待
1.谈话: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能独自在孤岛上生存吗?
(学生思考,回答“能”或“不能”)英国作家笛福给我们的答案是“能”。
2.多媒体课件出示插图。
3.结合图片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师生交流,畅所欲言。
(出示词语)
衣衫褴褛、身强体壮、置身荒岛、坚毅乐观……
4.过渡:
图片中的人物就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他在荒岛上独自生活了二十八年。
那么,“鲁滨逊”真实存在吗?
(呈现小说原型)
18世纪初,在英格兰的大街小巷,人们谈论着一个传奇的人物,讲述着一个离奇的故事:
1704年,一个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人在一艘英国海船上当水手,因途中与船长发生了冲突,被船长遗弃在一个荒岛上长达四年零四个月之久。
1709年,他被伍兹罗杰斯船长所救。
1711年,塞尔柯克回到了伦敦,并在报刊上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成了闻名一时的人物。
让塞尔柯克没想到的是,他这段传奇的冒险经历激发了一个作家的灵感,不久,以他的故事为原型的小说就发表了。
那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便是丹尼尔·笛福,那部经典之作便是脍炙人口的《鲁滨逊漂流记》。
5.《鲁滨逊漂流记》与笛福的生活和思想相关。
那么,笛福一生的经历如何呢?
(介绍笛福,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笛福(1660—1731),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称为“欧洲小说之父”。
他早年以写政论和讽刺诗著称,晚年开始发表海上冒险小说、流浪汉小说和历史小说。
他书中的主人公聪明机智,充满活力,相信“常识”。
他尤其擅长描写环境,情节逼真,虚构的情景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代表作有《鲁滨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等。
6.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块二 初步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默读要求,老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句。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聊”是边音,“栅”是翘舌音。
“宴”读yàn,不要读成了yǎn;“籍”读jí,不要读成了jiè;“乏”读fá,不要读成了zhī;“控”读kònɡ,不要读成了kōnɡ;“贷”读dài,不要读成了huò;“剔”读tī,不要读成了tì。
文中的多音字也要注意,如“畜养”中的“畜”读xù,“圈养”中的“圈”读juàn,“挣扎”中的“挣”读zhēnɡ,“停泊”中的“泊”读bó,“处境”中的“处”读chǔ。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
“惧”左边“忄”第三笔是竖;右边“具”里面是三横,不要漏写。
“凄”右边“妻”横画较多,布局要均匀;右下的“女”横画较长,托住上面部分。
“寞、宴”中间部分的“日”略扁小。
“籍”的上面是“”,不要写成“艹”。
“栅”右边是“册”,中间长横不要断开。
“毙”的第二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短横。
“袭、覆”笔画较多,注意相互迎让。
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流落 凄凉 寂寞 恐惧 倒霉 忧伤
书籍 处境 理智 控制 心平气和
抛弃 重见天日 防御 侵袭 倾覆
宽慰 深重 困境 焉知非福
5.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6.默读,要求边读边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如果是你在这样一个荒岛上,你会怎样?
7.学生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内容。
(1)课文讲述了航海爱好者鲁滨逊遭遇海难,流落荒岛的故事。
(2)示例:
崩溃、害怕、新奇、自信……(理由充分即可)
板块三 聚集指导,学会总结
1.圈画批注。
被点名的同学选择课文梗概部分印象最深刻的段落读给同学们听,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鲁滨逊流落荒岛后做了哪几件事”“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
(1)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学生的落实情况。
(2)学生反馈自己思考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的回答并明确。
(教师板书小标题)
①五件事:
流落荒岛、建房安居、畜养种植、救“星期五”、返回英国。
②没有住所:
他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可以防御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
没有食物:
他一边打猎、捕鱼,一边畜养活山羊,还用从沉船上搬来的一些麦子进行反复种收,最终吃上自己种的粮食。
遇到野人:
他勇敢地与野人战斗,救下了“星期五”并教化他,使之成为自己的好帮手。
遇到叛乱:
他和“星期五”合力平定了一艘船上的叛乱,救出船长,并搭乘这艘船返回了英国。
2.全班交流,引导感悟。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合答案,课件依次出示下列句子,并一一引导感悟。
句段1:
他喜欢航海和冒险,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碰到过许多危险,但他一点儿也不畏惧,希望走遍天涯海角。
(1)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词典理解“天涯海角”这个成语的意思。
“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2)学生再读这个句子,想象鲁滨逊是怎样的人。
①引导学生抓住“喜欢”“一点儿也不”“希望”等词语,体会鲁滨逊的性格特点。
②引导学生思考:
作者为何要写这句话?
(教师相机出示答案)
鲁滨逊航海和冒险的爱好,不惧危险的性格,走遍天涯的志向,都为他的荒岛历险埋下了伏笔。
句段2:
他又累又饿,心里想:
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
(3)速读句子,圈画并借助词典理解“流落”一词的意思。
“流落”指穷困潦倒,漂泊外地。
(4)引导学生抓住“这种地方”,边读边想象荒岛的情景,体会句子的作用。
要点1:
心理描写。
要点2:
提出问题,引出下文,引发读者思考。
句段3:
鲁滨逊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可以防御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
那儿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见过往的船只,以便请求救援。
(5)自主默读,引导学生想象鲁滨逊搭建帐篷的画面。
(6)引导学生抓住“山坡上”“有水源”等词语,思考:
鲁滨逊建房地点有哪两个优势?
(学生在文中标注,自主完善;教师指名答)
优势有二:
一是有水源,可以防野兽,条件适宜居住;二是可以看到海,便于向过往的船只求救。
句段4:
他每天要么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要么到海边去捕鱼,还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
(7)结合课文插图读一读句子,想象画面。
(8)引导学生圈画出“拿、带着、打、捕”等动词,了解鲁滨逊每天的活动轨迹,想一想:
鲁滨逊为什么要这样做?
说明了什么?
他这样做是因为食物越来越少,生存受到了威胁。
这说明鲁滨逊正在积极想办法,为自己的生存创造条件。
句段5:
鲁滨逊在恐惧之中开始考虑怎样对付这些可能出现的野人。
(9)借助上下文和词典理解“恐惧”一词的意思。
“恐惧”指惊慌害怕。
文中指鲁滨逊对于附近有吃人的野人而感到惊慌害怕。
(10)教师提问:
鲁滨逊遇到困难退缩了么?
他是怎样做的?
(在句子中找出关键词语,教师板书)表现了什么?
鲁滨逊没有退缩。
关键词:
对付。
“在恐惧之中开始考虑怎样对付”表明鲁滨逊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想方设法战胜困难。
3.再读梗概,同桌互相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
4.回顾梗概,教师提问:
鲁滨逊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形象?
(教师指名答,板书关键词)
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了鲁滨逊在恶劣环境中不畏艰险、乐观积极、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特点。
5.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组合作交流,初步了解了课文梗概部分的写作顺序。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课文的节选部分,探究其与梗概部分相对应的内容,深入了解鲁滨逊的内心,体会他在荒岛上的境遇和心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就节选中的主人公和精彩情节,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反复阅读作品节选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同学间相互交流上节课“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3.请学生概括上节课所学内容,谈谈哪个情节让自己印象深刻。
4.过渡: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梗概初步了解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原因,以及他流落荒岛后的经历。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鲁滨逊的荒岛生活,体会主人公心态的变化,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板块二 研讨赏析,对比学习
1.迅速浏览节选部分,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1)学生速读课文,出示任务。
①节选部分的内容大致在小说中的哪个部分?
②鲁滨逊遇到了哪些困难?
③鲁滨逊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指导。
①节选部分的内容大致在小说中“流落荒岛”这个部分。
②寂寞忧伤、没法估算日子、物资匮乏、缺少工具。
③心态变化:
忧伤孤独——庆幸、安慰——积极向上。
“我现在处在一个令人忧伤的、没有言语交流的生活场景中,也许这种生活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鲁滨逊流落时内心无比孤独的心情。
“坏处”与“好处”对比表格,表明鲁滨逊对于自己还活着深感庆幸与安慰。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从中能感受到鲁滨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对照鲁滨逊列出的“‘坏处’‘好处’表”,一起来读一读。
(男同学读“坏处”一栏的内容,女同学读“好处”一栏的内容)
(1)思考:
如果鲁滨逊只想到坏处,结果会怎样?
抱怨、绝望、放弃……
(2)学生再次将“坏处”和“好处”对照着读一读,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张表格给鲁滨逊带来了什么。
示例一:
这张对比表格给鲁滨逊带来了勇气,令他发现情况虽然很糟糕,但是自己还是幸运的,还没有完全处于绝境,这让他燃起生的希望。
示例二:
这张对比表格使鲁滨逊能够知足安命,不再抱怨眼前的一切,而是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勇往直前,得到了顽强活下去的理由。
(3)教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自己的理解落实到“鲁滨逊”自身的想法上,从文中找出关于“鲁滨逊认为对比表格给自己带来了什么”的句子,读一读。
(学生用横线画出句子)
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4)学生同桌间交流:
从上面的句子中能够看到一个怎样的鲁滨逊?
(课件出示词语“乐观积极”)
从中可以看到一个乐观积极的鲁滨逊。
(5)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小组间相互交流,谈一谈“‘坏处’‘好处’表”给自己的启示。
示例: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处于困境时,就要像鲁滨逊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树立与困难斗争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3.再读节选部分的内容,思考:
除了鲁滨逊列出的对照表给了他积极的暗示,还有哪些原因让他流落荒岛多年,却保持着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
画出原句,简要批注。
(教师指名答)
示例一:
在岛上待了十一二天以后,我忽然想到,由于没有本子、笔和墨水,我将没法估算日子,甚至分不清休息日和工作日。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用刀子在一根大木杆上刻了一些字,并把它做成一个大十字架,竖在我第一次登岸的地方,上面刻着:
“1659年9月30日,我在这里登岸。
”在这根方木杆的侧面,我每天用刀子刻一道痕,每第七道刻痕比其他的长一倍,每月第一天的刻痕再长一倍,这样,我就有了日历。
(做事细心、充满智慧)
示例二:
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
我几乎花了一年工夫才完全布置好我那个用栅栏围起来的小小的住所。
那些尖桩或者圆桩沉得很,我要使出全力才举得起来。
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砍下那些木材,并且在林子里加工好,再花上更长的时间把它们运回家。
也就是说,我需要花两天时间砍成一根木桩并运回来,在第三天才把它打进地里。
我最初用一根很沉的木棒打桩,后来想到了用铁撬棒打。
尽管如此,打起桩来还是很费劲,而且非常麻烦。
(坚持、有毅力、吃苦耐劳)
4.过渡:
教师引导学生用“从________中,我感受到鲁滨逊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句式来说一句话。
体会作者写法的妙处。
示例:
从鲁滨逊在荒岛的生活经历中,我感受到鲁滨逊是一个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机智聪明、吃苦耐劳的人。
5.对比学习,感悟写法。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对比节选部分与梗概部分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节选部分运用了第一人称“我”来描写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这样写更直观,接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而梗概部分则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用“去枝叶,留主干”的方式,用简洁连贯的语言,将作品中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整合在一起。
(2)小组讨论两种表达方式,说一说:
自己更喜欢哪一种?
原因是什么?
(学生表明观点“喜欢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或“喜欢以第三人称来叙述”,理由充分即可)
(3)精读作品梗概,交流、学习写作方法。
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主要事件,详略得当;注意前因后果。
板块三 发散思维,引起共鸣
1.学生快速默读全文,说说自己认为精彩的内容,提出疑问。
(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疑问,鼓励学生阅读原著)
(1)鲁滨逊从船上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用那些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我很想知道他是怎样种、收粮食的?
(2)鲁滨逊救了“星期五”以后,开始教化“星期五”。
对于一个野人,鲁滨逊是如何“教化”的呢?
(3)梗概是以别人的口吻来写的,节选却是以鲁滨逊自己的口吻来写的,那么,原著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呢?
2.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体现“鲁滨逊精神”的内容,有感悟地读一读。
3.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结合课文给人的启示,如果让你选择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
为什么?
示例: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4.小结:
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展示出了一个硬汉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
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无论身处怎样的处境或遇到怎样的挫折都不轻言放弃。
5.过渡:
说说自己最近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像鲁滨逊一样把坏处和好处列出来,再说说这样做对自己是否有帮助。
6.学生简单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并利用图示结构指导学生学习。
2.小结:
同学们,面对恶劣环境的挑战,鲁滨逊没有绝望和妥协,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凭借顽强的毅力得以在荒岛生存,最终回到了家乡。
老师相信,同学们学习了本文后一定深受启发,对自己面临的困境和烦恼一定有了不同的理解。
练习设计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自主读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本课教学中,要落实“读”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独立、充分地与文本对话。
这样便于学生从整体入手,紧扣中心,抓住重点语句,感受主人公的人物特点。
在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脉络的基础上,运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勾画圈点批注,抓住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2.对比阅读,摸索故事梗概的写作方法。
首先,课文以梗概的形式讲述了鲁滨逊因乘船遭遇暴风而流落荒岛后,独自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故事。
其次,课文节选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向读者讲述了鲁滨逊在荒岛上遇到生存困境时是如何调整心态、克服困难的,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鲁滨逊战胜因难、顽强生存的生活态度。
通过两种形式的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氛围,让学生读前思考,读中感悟,读后探讨,大胆总结从中学到的作者的写作方法。
3.突破难点,感悟鲜活的人物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如抓住词语“焉知非福”,句子“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来宽慰自己”等来进行品读。
通过有层次、有秩序、有针对性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体会鲁滨逊这一人物形象,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部编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教案 鲁滨逊 漂流 节选 部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