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议素材文档6篇.docx
- 文档编号:27819716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34.96KB
时事评议素材文档6篇.docx
《时事评议素材文档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事评议素材文档6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时事评议素材文档6篇
2020时事评议素材文档6篇
2020currentaffairsreviewmaterialdocument
编订:
JinTaiCollege
2020时事评议素材文档6篇
前言:
评语是含有点评、解释或评论的话,作为点评或讲解用,包括寄托希望的话语。
本文档根据评语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作文的特点展开点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
【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
20xx时事评议素材文档
2、篇章2:
20xx时事评议素材文档
3、篇章3:
20xx时事评议素材文档
4、篇章4:
20xx时事评议类素材作文题目文档
5、篇章5:
20xx时事评议类素材作文题目文档
6、篇章6:
20xx时事评议类素材作文题目文档
通过对时事评议写作进行反思,提出议论文教学的改进措施。
下面是小泰整理20xx时事评议素材的范文,欢迎阅读!
篇章1:
20xx时事评议素材文档
尊重“北大屠夫”再执屠刀的选择
江德斌
陆步轩这个北大毕业后在长安街头卖肉谋生的才子,经首次报道之后,几乎家喻户晓,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才话题的大讨论。
20xx年陆步轩进了当地一档案局工作,肉摊交给家人打理。
今年9月19日,他宣称辞去公职,继续卖肉。
不过这次他把肉摊弄大了,和合伙人北大校友陈生一起赶互联网大潮,在网上卖猪肉。
他说,当公务员是情怀,但收入低难以维持生计,想成为猪肉专家。
(据9月20日《华商报》
“北大屠夫”重拾杀猪刀卖肉,一如既往地成为热点话题。
他在相隔20xx年后,辞去公职再次卖肉,没有那么惊心动魄的情节,显得更为从容平淡,不再留恋体制内的稳定和福利,而是怀抱重新创业的心态,开启人生的新路。
在知天命的年龄阶段,大多数人更期盼安稳平淡的生活,相比之下,陆步轩的选择更需要勇气,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成功或者失败,都是未知的概率。
不管结局怎样,我们都应尊重其选择权,为他的勇气点歌赞吧。
陆步轩是个颇具社会争议性的人物,他的言行多次引发社会舆论的关注,主要跟他的学历背景及职业有关系。
普通人很难想象到,一位北大的才子,居然会在街头卖肉,这种反差太大,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引起的争议也非常大。
不过,这些年来,名牌大学毕业生做环卫工、卖羊肉串、开擦皮鞋店、做月嫂、卖肉夹馍等新闻层出不穷,公众早已见怪不怪,并逐渐用平常心态来看待,尊重他们的就业选择权。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众已经接受多元化思维,不再坚持旧有的就业观,只要是凭借个人能力和兴趣做事,无论哪种职业,都能做出成绩来,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
而且,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独木桥”不好走,倒不如另辟蹊径,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多元化就业也就应运而生。
事实上,在国外发达国家,高学历者也不全是精英职业,同样干着各种各样的工作,诸如服务员、工地、快餐店等,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可见,大学生做什么工作并不重要,卖猪肉也是个人正常选择,只要是付出努力赚合法的钱,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都将赢得社会的尊重。
至于“北大屠夫”陆步轩的回归,跟其他劳动者的离职再就业,也没有本质性差别,更何况,这次他是干上了电商,亦符合“互联网+”的创业潮流。
恰如陆步轩的校友及合伙人陈生所言:
“我们没自杀、没跳楼、没出国,我们是正面的。
xxx大学生可以做xx,可以做科学家,也可以卖猪肉。
”而且,同样是做猪肉生意的陈生,如今已实现了连锁经营、创立品牌、公司上市等成绩,为消费者供应放心猪肉,社会价值一点都不小。
陆步轩如果能够将实践经验与学术结合,成为猪肉方面的专家,实现其梦想,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篇章2:
20xx时事评议素材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校园贷当与高校保持安全距离
邓海建
继重庆、广西和深圳陆续出台针对校园贷监管政策后,上周,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下发了关于校园贷的“八项不得”。
其中包括网贷平台不得向未成年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提供借贷撮合服务;不得委托学生、校园工作人员、校园商户等在学校开展推销或代理活动;不得开展违规违法的催收行为等。
(9月13日经济参考报)
校园贷野蛮生长的历史,不过再次印证了“不作不死”之定律。
20xx年上半年,与爆发式增长的校园贷生意相匹配的,是“跳楼自杀”、“裸条借贷”等各色负面传闻。
借钱的、催债的„„一幕幕惊天大戏,在校园与借贷公司之间上演。
最后的最后,舆论声压之下——8月24日,银监会就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并明确提出,目前对校园网贷采取“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
大势已定之后,属地管理的紧箍咒一声声念起。
9月7日,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规范校园网络借贷业务的通知》,明确八项具体规定;次日,上海金融信息行业协会牵头发起成立“上海校园贷绿色联盟”,提出“五要五不”规则„„算上重庆、广西、深圳等地的规定,校园贷任性妄为的历史,基本算是快要画上句号了。
借贷消费自然不是洪水猛兽,大学生作为成年公民,亦有合法的消费自由。
不过,下面两组数据还是值得警惕:
一是据统计,20xx年,全国在校大学生有3000万左右,这个群体有超过80%的人资金短缺,估算消费信贷市场超过4000亿元。
二是根据融金宝理财此前发布的《20xx年大学生消费分期调查报告》,30家平台大学生分期购物平台中,七成费率不明确或者标示不清,逾期不还后,不同平台逾期费相差10倍。
黑色公司、诱导消费、格式陷阱„„当无序的校园贷市场呼风唤雨的时候,阅历尚欠、自制力弱的大学生们,估计难免会成为砧板上的鱼肉。
有人说,禁得了欲望,禁不了需求。
这话当然很有道理,校园贷领域的问题,比如很多是违法事件,显然也不该让金融模式背黑锅。
一刀切地禁绝校园贷,既不利于学生成长,亦悖逆市场规律。
不过,此起彼伏的失范行为,起码传递了一个共识:
校园贷当与高校保持安全距离。
这个安全距离,当有两层含义:
第一,校园贷可以“卖苹果”,但不能扮演“美女蛇”。
一切以挑逗或蛊惑为手段的校园贷,恐怕起码是悖逆商业伦理的。
第二,校园贷乱象中,即便是合规公司,不少也是违规操作,审核形同虚设、监管牛栏看猫,更别谈不少公司涉嫌高利贷式经营。
如果不能及时“清理门户”,校园贷求生的呼声,恐怕就谈不上理直气壮。
发学生的财,固然也是生意,但怎么去发财,显然不该僭越法理与情理之“双轨”。
篇章3:
20xx时事评议素材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学生迷恋“苹果”是消费主义的娇嗔
斯涵涵
9月17日,记者走访发现,在成都手机销售火爆的太升南路上,由于新“苹果”在初期发售量少,价格同样在水涨船高,最贵的一款iPhone7plus甚至炒到24000元,足足是原价的两倍还要多。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购买苹果手机的人群里,学生占了3至4成,成购机主力军。
(9月18日《华西都市报》)
学生处于学习阶段,没有经济收入,却成为购买苹果手机的主力军,其中的反差令人警醒。
长期以来,苹果手机系列在我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之间存在一种消费误区,成为一种时尚的象征,财富的炫耀。
一些人千方百计以买到为荣,为iPhone疯狂的现象我们早不陌生,有富家子、土豪为此一掷万金的,也有屌丝为此卖肾的,更有黄牛借此爆炒的,“爱疯”的意思早已家喻户晓,“我把肾都卖了,你却不卖我”,网络段子此起彼伏,凸显畸形的消费主义以及人们对此现象的揶揄。
最贵的一款iPhone7plus炒到24000元,事实上是一种营销策略。
每年iPhone出新机,前期都炒得很凶,畸高的价格是对新机的一种强势宣传,成功达到广而告之效应,也在初期‘吓’住消费者,让他们对比购买其他款式。
其实对新旧机型都是一次大幅度的促销,而在一个月后,市场价格便能回归稳定水平,消费者应该看清迷局,理性购机。
学生成购机主力,缘于家长的攀比心理以及补偿心理:
“别个娃娃都在用,还是要给孩子买一个嘛”;家长为了满足孩子及自己的虚荣心,不惜花掉一两个月的工资来购买苹果手机,一味迁就盲目溺爱往往物极必反,或将苹果手机作为一种错误的奖励,孩子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成为理所当然,使得孩子文化分数和受教育程度很高,而量入为出的财商及关爱亲人的“成绩”较低。
学生狂购新“苹果”是消费主义的娇嗔。
时时把引流消费潮流品牌纳入目标参照范畴,是一种价值误导,会对刚刚成年的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事实上,大学生要对家庭、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参照,对自身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对未来设立一个长远规划和人生目标,要用知识和能力来装扮、提升自己,切莫因疯狂追逐一个“苹果”而迷失于消费主义的森林。
篇章4:
20xx时事评议类素材作文题目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敬畏历史,就是捍卫良知
近日,备受关注的侮辱革命烈士邱少云案一审宣判,二被告被判决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消息传来,人们都说“痛快”。
“快”中有“痛”。
现实中,总有一些人出于各种目的,或借解构历史的由头、或假学术研究之名义,罔顾历史事实,任意剪裁素材,去臧否史实、编造故事、扭曲是非。
在他们眼中,历史似乎是个可以任由自己打扮的小姑娘,全然不顾相关言行会混淆视听,给社会信息流注入杂质。
不仅以己度人,更以当下的条件“度”彼时的环境,这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一个突出病症。
对红军长征的前因后果、具体情境认识模糊,却绞尽脑汁提出相关行程不及二万五千里,妄称昼夜奔袭120公里的“飞夺泸定桥”被神化;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全貌、文献史料梳理不精,却恶意贬低平型关大捷的战场功绩,肆意质疑小学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多处细节失实”;对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战争史实一知半解,却臆断黄继光无法以血肉之躯阻挡地堡枪眼,诋毁邱少云不可能匍匐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一寸山河一寸血,穿过历史的风烟,类似的贬损何以对得起先烈先贤?
一些人涂抹事实、曲解史料,虽然表面上打着“解密历史”“还原真相”等幌子,根本上还是难逃名、利二字。
仔细推究,他们在价值观上一味利己,为沽名钓誉而不惜歪曲真实、为追逐私利而不惜扰乱视听,于利己主义的死胡同兜兜转转;在认识论上主观先行,人为割断实践与认识的联系、混淆真理与谬误的边界,于主观主义的渊薮中不见天日;在方法论上轻率武断,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流于表象疏于本质,于形而上学的陷阱里漏洞百出。
最终,也必然会遭人厌弃。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上世纪80年代,苏联国内受所谓“新思维”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等影响,放任历史虚无主义横行流布,结果以卓娅、马特洛索夫、奥列格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被污名化,进而出现党史国史也被否定颠覆,最终导致国家走向分崩离析。
苏联殷鉴不远,其中的历史教训值得深思。
历史集体记忆堪称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往往“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
一个人如果失去对过去的理性判断,注定是可悲的;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对历史的敬意,则更加难以直面未来。
葆有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无疑是对待历史应有的一种姿态。
对个体而言,尽管大多数人都没有歪曲历史事件、丑化英雄人物的恶意,但随着社会价值日益多元、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也应注意对极少数处心积虑者保持警惕,并自觉抵制披着多种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
因为无论在历史事实、人类良知面前,还是在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面前,总有一些底线不能被击穿,总有一些雷池不可被逾越。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们认知过去、对待自我的态度,也照见了喧嚣背后的世道与人心。
今天,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已久,正在爆发出来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其需要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动能。
尊重事实、心存敬畏,珍视岁月长河中凝结的“精神珍珠”,向历史虚无主义大声说“不”,每个人才能成为负责任的现代公民。
篇章5:
20xx时事评议类素材作文题目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
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让他们可以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
进入十月,各高校的校园招聘陆续升温。
当大家都在关心“大学生就业哪家强”的时候,却出现了一种被媒体称为“慢就业”的现象,即部分毕业生不急于求职和求学,而是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
怎么看待这一选择,成为近来媒体讨论的话题。
对“慢就业”持批评态度的声音认为,这是在为那些不努力的年轻人开脱。
比如有人“犀利”地指出,“慢就业要么是懒,要么是啃老”,认为这部分年轻人缺乏责任感和独立意识。
况且,在就业行情并不乐观、就业焦虑弥漫的情况下,一味提倡“慢就业”容易被人理解为站着说话不腰疼。
据估算,20xx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在700万人以上,这个数字再加上留学归国人员和往届毕业生,求职人数将更为庞大。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递简历的动作慢一步都有可能错失良机,再提倡“慢就业”,岂不是把人往坑里带?
事实上,与其说“慢就业”是一种主动选择,毋宁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
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本身无可厚非,也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
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
比如,他们会更加看重专业是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
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准备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就业含金量,等等。
这些选择,都很正当,也大都值得支持。
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其实是成熟、理性的表现。
就业的“快”与“慢”之所以备受关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我们在就业观念上的焦虑心态。
对高校来说,这种焦虑感的重要来源,就是目前对大学生就业的统计方法,即采用毕业时间一次就业率和毕业当年年底就业率,使得大家都为就业快慢而烦恼。
这一统计方法在提高就业积极性、督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有其积极性,但无形中也放大了焦虑心态。
不时见诸媒体的高校就业率“注水”或“造假”现象,不得不说和就业率这个“硬杠杠”有莫大关系。
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
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
比如,能否参照国际标准,采用毕业后一定年限再统计就业情况的办法,让不管是“慢就业”还是“快就业”,都是“好就业”?
又如,一些用人单位能否刷新观念,消除各种或隐或显的就业歧视,让毕业生们在更加公平的起跑线上竞争?
等等。
这些与其说是大学毕业季面临的困惑,不如说是给全社会的一道考题。
篇章6:
20xx时事评议类素材作文题目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教育,如何让生命蓬勃生长
让精神生长、让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
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转型期中国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个社会都需要这样的觉醒
新的一年,承载新的期盼,开始了新一季的生长。
此刻,在无数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去的急促脚步中,在大学校园穿梭而行的青春身影里,天下父母的心弦又一次被拨动。
“我们的孩子在拥有广博知识的同时,能否拥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
”日前,一些教师和家长如此叩问。
一己之感慨,何尝不是面向整个社会而发?
捡拾近期的一些教育新闻,便可知此问之迫切和沉重。
考试指挥棒的驱使,高考“独木桥效应”的影响,“学历竞赛”的压力,让不少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忽视了身心健康、人格发育、精神成长。
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孩子们与欢乐的童年拉开了距离。
刚刚过去的这几个月,无数中国家庭都迷上了一档节目——《爸爸去哪儿》,人们羡慕节目里山野乡间的亲子生存体验,触动于“勇敢”、“珍惜”、“感恩”、“帮助”这些在考试重压下变得有些陌生的关键词,却又感叹这样的教育可望不可即。
教育是什么?
是时候想想这些最为简单也至为重要的问题了,而回答原本也不应复杂。
如哲人所言,“教育即生长”,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进一个容器。
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理想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我们之所以在多少年前就提出“素质教育”,不正是期望那些幼小的生命,能在不断的自我认同、自我发掘中自然生长?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今天的情形却令人忧虑,一些教育者全力以赴的,正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
功利主义盛行之下,教授以“没有4000万别见我”来励志,学生视校园为“职场训练营”,家长坚信“好工作才有好未来”,从教育流水线上下来的,可能是越来越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眼下,那些“目中无人”、“六神无主”的教育,会带领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国家通往怎样的未来?
正是在这样充满忧患的问题视野中,党的提出的“立德树人”振聋发聩,“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倡导别有深意。
“教育首先是人学”,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在养内心之德、张精神之维。
让精神生长、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
也许有人会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还在富强路上苦苦追赶的中国人,不可强求丰富精神世界、追求灵魂脱俗的境界。
这样的认识,与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何其相似?
事实是,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有发家致富后苦读诗书、立德立言的个案,但从来不曾有不修身齐家就治国平天下的民族,更不会有仅靠物质繁荣实现长治久安的盛世。
真善美的种子早一天发芽,
人格发育就早一天臻于完整,社会心态就早一天走向成熟,国家实力就早一天势不可当。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不只是教育领域的事。
在转型期中国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个社会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觉醒?
1899年,梁启超在《中国魂安在乎》中提出:
“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
”在今天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个人也好,国家和社会也好,都需要那么一种情怀,那么一股子精气神。
从20xx开始,让我们重新发现精神家园,感知各种生命的呼吸与脉搏,去开拓生机无限的心灵原野,去铸造雄健而温厚的兴国之魂。
--------DesignedByJinTaiCollege---------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时事 评议 素材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