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管理经济学.docx
- 文档编号:27816604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8.11KB
MBA管理经济学.docx
《MBA管理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BA管理经济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MBA管理经济学
Documentserial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MBA管理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
一、管理经济学概论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西方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的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的学科。
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关决策制定过程的经济思维的概念框架,培养管理者的经济直觉感,对观察到的现象和遇到的问题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激发想象,理性创新,以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决策的能力与水平。
(一)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什么是管理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管理经济学是为了使企业管理人员树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制定过程经济思维的概念框架,提高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的能力。
强化理性思考与理性创新的观念。
2、管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管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西方的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管理经济学所依据理论的重要来源,管理经济学要把微观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
管理经济学不是简单借用微观经济学中一些现成的原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应用在推导这些原理和结论时所使用的分析方法。
管理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必须着重应用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即微观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法。
管理经济学在应用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进行管理决策时,尽管首先要以利润的多少为标准,但还必须兼顾其它目标,因此得到的不是最多的利润,而是满意的利润。
即企业决策的目标不是最优解,而是满意解。
管理经济学在研究企业决策问题时,还要借用微观经济学以外的,其它理论与分析方法,如运筹学、市场学、统计学、会计学等等,以便收集、分析必要的信息,并在信息不确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优方案。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不能局限于对经济理论本身的探讨,要研究企业管理经济决策的实践,并把这些实践与经济学理论联系起来。
3、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对管理经济学定义的描述及与微观经济学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经济学研究内容主要是依理决策,即据经济学之理论,进行企业管理中经济问题之决策,以寻求实现预定目标的最佳方案。
管理经济学所涉及的主要是反映市场经济运行基本规律的数学模型。
管理经济学中介绍的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模型。
主要介绍简化到只用一般最简单的函数表达式,反映经济活动实质的数学模型,大致归纳为三种类型:
1)函数范式
即用最基本的y=f(x)函数关系式,表示经济活动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
需求函数Q=f(P,T……)
供给函数Q=f(P,E……)
生产函数Q=f(x,x……)
成本函数C=f(Q)
2)函数变化率
即函数自变量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因变量增量的大小。
这种分析变量之间动态关系,进而寻求管理决策最优解的方法,管理经济学中成为边际分析法。
3)函数变量相互影响程度
指存在函数关系的经济变量之间,某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反映的程度。
管理经济学中称之为弹性。
作为企业管理人员,要从管理角度学习、研究数学模型,即把数学模型作为培养从整体上分析,从实际上研究,从关系上考虑,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的工具;作为认识市场经济运行基本规律,开启管理决策新思路的钥匙。
通过培养函数分析的思维框架,把学习新的经济概念,掌握新的分析方法,树立新的管理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管理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1、边际分析体现了向前看的决策思想
边际分析是微观经济分析的最常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对某种变量的增量,以及由其引起总体的变化,统筹考虑来寻求最优解。
管理经济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引入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法,作为管理决策的重要工具。
边际一词就是额外、附加、边缘、或总体以外部分的同义语。
应用边际原理进行管理决策,首要的一点就是管理人员对决策制定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化的因素,坚决不予理睬。
如判断是否要对损坏的设备进行修理时,不必考虑上个月的修理费用,只从这次要投入的修理费和收益的增加来进行权衡,树立这种决策思路,将有助于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
边际分析是基于各种经济现象中,所存在的某一因变量依存于一个或几个自变量的函数关系分析。
如总收入(TR)为因变量,产量(Q)为自变量,△TR与△Q分别代表它们的增量,则边际收入(MR)表示增加单位产量,总收入增加多少。
运用边际值作为下步决策依据的方法,成为边际分析法。
△TR
边际值(边际收入)=——
△Q
管理经济学中应用边际分析法,把数学含义与经济含义有机地结合起来:
只要边际收入是正值,就可以通过提高产量来使总收入增加;当边际收入等于零时,即使提高产量也不会使总收入增加,此时总收入最多;如果达到这点后,继续增加产量,边际收入转变为负值,就会使总收入下降。
边际值反映了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一种动态关系,因此运用边际分析法进行管理决策,体现了面向将来,向前看的决策思路。
2、边际分析法与管理决策优化
对边际值的概念和利用边际值确定最优目标值的方法有了初步了解,下面我们将重点讨论边际分析法在管理决策优化中,具体应用的基本思路。
(1)无约束条件下,最优投入量的确定
所谓无约束条件,是指在管理决策时,假设生产技术等其它条件固定不变,只考虑某一种决策变量的投入,而其数量又是不受限制的,例如,为了使利润最多,应生产多少产品为了使产量最高,应投入多少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
最优化的规则是:
边际值=0时,可以使管理决策的目标实现最优。
(2)有约束条件下,最优分配的确定
所谓有约束条件,是指在管理决策时,某种被分配的资源量是有限的,即定的。
如一定量的某种资源,在不同的用途之间如何分配,才能使利润最大;一定量的生产任务怎样在不同下属单位中分配,才能使总成本最低等等。
最优化的规则是:
当各种使用方向上每增加单位被分配资源所带来的边际效益都相等时,被分配资源的总效益最大;当各种使用方向上每增加单位被分配资源所引起的边际成本都相等时,被分配资源能使总成本最低。
称为等边际效益法则或等边际成本法则。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利润
管理经济学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是企业,运用经济理论对企业的性质、地位与作用,以及经营目标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在经济决策中,理性思考和理性创新,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的认识。
1、企业的性质
(1)外部与内部交易费
交易费用,即指一切不直接发生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耗费。
例如,企业对外需要收集有关产品的价格、供求关系变化,有关方针政策的调整、新技术发展的趋势等,这就是支出信息费用;为了使交易双方满意,就需要讨价还价,这也要支出谈判费用;为了保证契约的实施,就需要进行监控,这也要支出费用等等。
当外部市场交易费用太高,而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交易费用时,企业就产生了。
企业内部也有不同的分工,就需要彼此衔接配合,如进行生产过程调度,组织内部资源供应等等,也要有成本耗费,这种成本耗费称为内部交易费。
企业规模合理的边界,就是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的增加,恰好等于市场交易费用的节约。
(2)虚拟企业
就要探索使外部、内部交易费趋向最小化的管理策略,虚拟企业就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用虚拟一字是因为企业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下运作,虽然仍有设计、生产、财务、供销等功能,但不一定完全具备相应功能的组织,即有实、有虚。
企业仅保留最关键的功能组织,其它功能组织,以各种方式借用外力将其虚拟化,虚拟企业的基本精神在于突出企业自身的行政界限,扩大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范围,借用外力,加速自身的发展。
2、经济利润
管理经济学中又引用这个概念的特殊意义所在就是从管理决策角度,即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对利润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决策的水平。
(1)利润透视
利润=收入—成本。
管理经济学中对利润的研究,就是要透过其外表现象,探索其在市场经济中,决策时所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
例:
销量Q
产量Q
100200300
100
200
300
①⑦⑧
④②⑨
⑤⑥③
用于管理决策时主要考虑的利润与通常的会计利润是有区别的。
管理经济学中把面向决策的利润称为经济利润。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区别:
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
要考虑企业的资源是否得到了最优的使用,就必须使用经济利润。
这样又引出了管理经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
(2)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的用途要有所选择。
资源配置优化是指要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或者说要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在企业为此所付代价(即所作出的牺牲)最小的地方。
1)机会成本概念
机会成本是指,如果一项资源,既能用于甲用途,又能用于其他用途(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如果用于甲用途,就必须放弃其他用途),那么资源用于甲用途的机会成本,就是资源用于次好的、被放弃的其他用途本来可以得到的净收入。
为什么叫机会成本因为如果资源用于甲用途,就会失去资源用于其他用途可能得到收入的机会,所以,它是一种机会损失。
这种损失,是企业在选择资源用途,也就是决策时所必须考虑的。
2)几种情况下,机会成本计算思路
①业主用自己的资金办企业的机会成本,等于如果把这笔资金借给别人他可能得到的利息。
②业主自己兼任经理(自己管理企业)的机会成本,等于如果他在别处从事其他工作可能得到的薪水收入。
③机器如果原来是闲置,现在用来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零。
④机器如果原来是生产产品A,可得一笔利润收入,现在改用来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就是它生产产品A可能得到的利润收入。
⑤过去买进的物料,现在市价变了,其机会成本就应当按市价来计算(即这批物料如不用于生产,而用于出售可能得到的收入)。
⑥使用按目前市场价格购进的物料、按目前市场工资水平雇佣的职工以及按目前市场利息率贷入的资金的机会成本与其会计成本是一致的。
⑦机器设备折旧机会成本是该机器设备期初与期末可变卖价值之差。
3)经济利润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
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机会成本,经济利润大于零,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即本用途的资源配置较优;经济利润小于零,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低于其他用途,即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
经济利润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它指引人们把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地方。
正因为如此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础。
二、市场供求机制分析
供求理论在管理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揭示了以市场为媒介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及其变化规律。
市场机制集中反映了供求关系与价格变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供求法则
1、需求分析
(1)需求函数
产品的需求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需求函数就是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Q=f(P,P,I,E…)
P为该产品价格。
P为相关产品价格。
I为消费者的平均收入水平。
E为消费者的心理因素。
其它,影响产品需求量的因素有很多,如广告费用、法律政策、时间地点等。
(2)需求曲线
2、供给分析
(1)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就是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Q=f(P;P,C,E…)
P为该产品的价格。
P为生产中可互相替代的产品的价格。
C为该产品的成本。
E为生产者的心理因素。
其它,影响产品供给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政府的税收、时间地点等。
(2)供给曲线
3、供求法则
从市场整体研究需求、供给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其体现的市场运行规则,一般称为供求法则。
(二)消费者需求分析
1、消费效用
消费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商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是消费者心目中的一种观念,一种心理,对消费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
总效用
边际效用
总效用反映由一种商品产生的满足和它的消费数量之间的关系,边际效用反映消费者最后消费的一个单位的某种商品对其提供的满足程度。
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利用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研究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从而可以制定出
在不同时期的正确的产量决策,避免产品积压和滞销,并及时推陈出新,搞好产品更新换代建立和保持与消费者需求相适应的产品结构。
利用商品最佳组合原理,准确分析消费者收入水平、心理偏好及
本企业条件,有助于正确制定相关产品的价格、产量决策、以不同质量、不同档次、不同价格的产品,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
2、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则表示需求量对某种影响因素变化的反映程度。
影响需求量的某因素每变化百分之一,需求量将变化百分之几。
需求弹性可以分为需求的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
交叉弹性等。
(1)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或者说,价格变动百分之一会使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
需求量变动%△Q/Q△QP
价格弹性=——————=————=——·——
价格变动%△P/P△P Q
根据价格弹性绝对值的大小,一般把价格弹性分为三类:
①│E│>1时,称为弹性需求或有弹性。
这类商品在价格变化时,引起需求量变动比较大,即价格相对变动1%,需求量相对变动要超过1%。
②│E│=1时,称为单一弹性或单元弹性;这类商品在价格变化时,正好引起对商品需求量的相同程度上的凡响变动。
即当商品的价格上升1%,需求量也正好下降1%。
③│E│<1时,称为非弹性需求或缺乏弹性。
这类商品在价格变化时,引起需求量变动比较小,即价格相对变动1%,需求量相对变动不到1%。
价格弹性是企业制定价格策略的基础。
因为价格弹性能够直接反映价格变动时对需求量的影响程度,从而就可以根据对企业销售收入的影响进行决策。
在弹性区间内(E>1),随着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而使总收入增加的幅度大于由于价格下降而使总收入减少的幅度。
这时,企业应该适当降价,通过扩大销售量来增加总收入。
在非弹性区间内(E<1)这时企业应该适当提价来增加总收入。
在单一弹性点上,这时,企业可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如为提高时常占有率,可适当降价;为树立优质优价的形象,可适当提价。
需求价格弹性
│E│>1
│E│=1
│E│<1
降价的影响
增加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不变
减少销售收入
涨价的影响
减少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不变
增加销售收入
企业价格策略
适当降价
针对不同情况涨价或减价
适当涨价
价格弹性是指定企业价格策略的基础。
因此,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必须注意对影响价格弹性的因素的观察分析,主要包括:
生活必需品与奢侈品。
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弹性小,奢侈品的价格弹性大。
可替代的物品越多、性格越接近,弹性就越大。
对某种商品进行替代的难以程度决定这种商品价格弹性的大小。
购买商品的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比重大的商品,起价格弹性就大,比重小的弹性就小。
时间商品因素也影响弹性的大小。
同样的商品,从长期看,起弹性就大;如果只看短期,起弹性就小。
(2)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反映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的反映程度,或者说,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动百分之一会使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
需求量变动的%△Q/Q△Q I
收入弹性=—————————=————=——·——
消费者收入变动的%△I/I△I Q
计算出来的收入弹性一般为正值。
这是因为需求量Q和消费者收入I一般按相同方向运动,即当居民收入增加时,需求量也增加;收入减少时,需求量也减少。
收入弹性为负值(E<0)的产品称低档货,收入弹性在0~1之间(0<E<1)产品称正常货,收入弹性大于1(E>1)的产品称高档货。
应用
需求收入弹性反映了消费者收入变化对商品需求的影响程度,它是确定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方向的重要依据。
在社会收入增加时,企业就应努力增加需求收入弹性大的商品的
生产,以取得更大的销售收入;对于需求收入弹性较小的生活必需品,可大体上略微增加,因为即使收入有较大增长,生活必需品消费量也回增加很多;对于低档消费品消费量回下降,企业则应即使减少产量。
在社会收入减少时,高档品需求会迅速下降,则应即使减产;生活必需品可略微减产;低档需求量会迅速上升,则应即使增产。
(3)需求的交叉弹性
概念
许多商品的需求量会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化的影响。
交叉弹性说明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相关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也就是说,如果另一种相关产品的几个变化百分之一,这种产品的需求量将变化百分之几。
设有两种相关的产品x和y,计算y产品交叉弹性的一般公式为:
y产品需求量变动%△Q/Q△Q P
交叉弹性=—————————=————=——·——
x产品价格变动%△P/P△P Q
不同的交叉弹性为正值,具有不同的经济含义。
交叉弹性为正值(E>0)。
说明产品x价格的变动与产品y需求量的变动方向一致。
表明两种相关物品是替代品,如大米与面粉、棉布与化纤布等。
交叉弹性为负值(E<0)。
说明产品x价格的变动与产品y需求量的变动方向相反。
这表明两种相关物品是互补品。
交叉弹性为零(E=0)。
说明产品x价格的变动对产品y需求量的没有影响,从而表明这两种产品互相独立、互不相关。
应用
企业如果生产多种产品,而且其中有替代品或互补品,那么在指定价格是就要考虑到在替代品或互补品之间的相互影响。
就某一种产品本身而论,提高价格可能对企业有利,但如果把它对相关产品的影响考虑进去,可能会导致企业总利润的减少。
三、生产决策分析
前面对市场供求机制和消费者需求的分析,主要是为企业指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决策提供理性思考的依据。
进而企业就要研究怎样组织生产,才能符合集约型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生产函数
生产是指把投入要素(原料、设备、劳动力、资金)转变为时常需求的铲除(产品或劳务)的过程。
生产决策分析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如何用最少的投入,生产出同样多的产出;或用同样多的投入,生产出最大的产出。
1、生产函数及其分类
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组合与所能产出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Q=f(x,x,…,x)
式中,Q为产量;x,x,…,x为诸投入要素,如原材料、资金、劳动量等。
生产决策分析就是通过对生产函数的分析,寻找最优的投入、产出关系,以确定最优的投入要素的数量组合,使生产的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
分类
生产函数分为短期生产函数与长期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是指企业在此期间内,只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数量是可变的,显示动态,如劳动力或原材料等,其它投入要素的数量不变,显示静态,短期生产函数又称作单变量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主要研究产出量与投入的变动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单一可变要素的最佳投入量。
长期生产函数,是指企业在此期间内,所有投入要素的数量都可能发生变化,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要素。
显示动态,长期生产函数又称作多变量生产函数。
长期生产函数主要研究产出量与所有投入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以确定多种要素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及生产规模的大小进行经济性分析。
2、单变量生产函数
假定其他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只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数量是可变的,研究这种投入要素的最优使用量(即这种使用量能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就属于单变量生产函数要研究的问题。
这类问题在短期决策中经常遇到。
例如,在短期内现有企业的厂房、设备都无法变更,要增加产量,只有增加劳动力,那么增加多少劳动力才是最优的呢这就属于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优利用问题。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先从边际产量、总产量和平均产量这三者的相互关系谈起。
总产量TP
总产量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某一变动投入(如劳动量L)与某种不变要素(如机器台数M)相结合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平均产量AP
平均产量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其他的诸投入要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平均每单位变动投入要素的产量。
边际产量MP
边际产量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每增加一个单位变动投入要素所引起总产量的变化量。
相互关系
首先,边际产量与总产量的关系。
当边际产量为正值时,总产量曲线呈上升趋势,此时增加工人能增加产量;当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曲线呈下降趋势,此时增加工人反使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为最大。
其次,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关系。
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相等时,平均产量为最大。
(1)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如果技术不变,增加生产要素中某个要素的投入量,而其它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的投入量起初会使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增加到一定量之后,在增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
这一规律揭示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客观联系。
对于研究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它告诉我们,并不是任何投入都能带来最大的收益,更不是投入越多,收益一定越大。
(2)生产三个阶段分析
第一阶段:
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小于OA。
这一阶段生产函数的特征是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开始递增。
然后递减。
在这一阶段,总产量、平均产量均呈上升趋势。
说明在这一阶段,增加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能进一步降低成本。
所以,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停留在这一阶段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从管理决策角度,重点是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以不断提高产量,所以可称为管“量”的阶段。
第二阶段:
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在OA和OB之间。
这一阶段生产函数的特征是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但仍为正值,不过要小于平均产量。
平均产量呈递减趋势,总产量仍呈上升趋势。
第二阶段是经济上合理的阶段。
因为最优的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只能在第二阶段中选择。
从管理决策角度,重点是依据有关管理理论确定出最优点,所以可称为管“理”的阶段。
第三阶段:
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大于OB。
这个阶段生产函数的特征是边际产量为负值,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均呈递减趋势。
说明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不能超过OB,否则就会使成本增高。
企业如果在这个阶段组织生产是十分不利的,可变要素投入量过多,物极必反,效益下降。
生产三阶段理论说明,在企业里,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应当始终保持合理的比例,不变要素量相对过多(第一阶段)或可变要素量相对过多(第三阶段),都会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
管理的有效性在于随即制宜,适时创新
单一可变要素最优投入量的确定
可变投入要素究竟投入多少才是最优的问题,需要首先弄清两个概念:
①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收入;②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支出。
边际产量收入是指在可变投入要素一定投入量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量会使企业的总收入增加多少。
边际支出是指在可变投入要素一定投入量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量会使企业的总成本增加多少。
如果MRP>ME,说明此时企业的利润不是最大,因为再增加y的投入,还能增加利润;如果MRP<ME,说明此时企业的利润也不是最大,因为减少y的投入量,反而能在增加利润。
因此,企业应当使:
MRP=ME
这时企业的利润为最大,可投入要素y的投入量为最优。
3、多变量生产函数
只要管理决策考查的时限足够长,就可能不只是一种,而是两种、多种、甚至全部投入要素都是可变的,在这种情况下分析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即为多变量生产函数,或称为长期生产函数。
在实际生产中,特别是长远规划中,多种投入要素之间往往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既然投入要素之间可以互相替代,这里就有一个最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MBA 管理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