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古人谈读书》教案1.docx
- 文档编号:27812673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76.32KB
人教部编版《古人谈读书》教案1.docx
《人教部编版《古人谈读书》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古人谈读书》教案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古人谈读书》教案1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5古人谈读书人教部编版
25古人谈读书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主题是读书与学习。
本课选取了三个经典的古文片段,介绍了《论语》中古圣人读书方法及态度、朱熹的“三到读书法”、曾国藩谈读书,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及态度。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4.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一说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对自己有哪些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重点)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一说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对自己有哪些启示。
(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本课内容是古文,学习古文要有大量的朗读,把课文朗读流利,顺畅。
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读懂课文内容。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文言文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难,所以帮助要学生疏通句意,准确感悟课文主旨。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先通过预习学习课文生字,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课文学习要了解课文大意,了解课文主旨,背诵课文。
四、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安排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标出难以理解的字句。
(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的内容。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课件展示《论语》、朱熹和曾国藩的图片。
板书:
古人谈读书。
二、学习生字词
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生字,同桌交流学习情况。
2.课件展示生字。
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4.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注意区分形近字书写。
三、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文段一
1.大声朗读课文,读完之后结合课文注释,了解句子大意,同桌之间交流学习情况。
2.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和孔子相关资料。
3.讲解句子大意。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提问:
这句话是说的学习方法还是学习态度呢?
(点名学生回答)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提问: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学习态度?
③强调“知”的读音和字义。
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强调识的读音应读“zhì”。
提问: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学习方法?
⑤再次朗读这一段,读完之后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文段二
1.朗读文段内容,读完之后同桌之间交流,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2.翻译文段内容。
译文:
我曾经说过:
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3.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读书应该注意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
提示:
作者认为读书有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最重要的是心到,“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二、学习课文文段三
1.朗读文段内容,注意读得流利,通顺。
2.重难字讲解。
盖:
句首发语词;断:
绝对;恒:
恒心;下流:
下等。
3.翻译文段内容。
译文: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这三件缺一不可。
4.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三、拓展延伸
1.结合上下文,说一说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和现在的常用字义有什么不同。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2.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对课文中提到的哪些读书方法感受最深。
四、课文主旨总结
五、板书设计
《论语》:
勤学好问
古人谈读书朱熹:
心到、口到、眼到
曾国藩:
有志、有识、有恒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古人谈读书人教(部编版)
第八单元我爱阅读
冰心曾说: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是啊,一谈到读书,我们的脑海里会涌现出许多我们曾经看过的书,我们也会有许多话想一吐为快。
是书帮我们打开了一扇扇智慧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新奇的世界。
书是营养品,给了我们滋养,让我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书是无声的老师,给了我们知识,也给了我们前进的力量;书还是一位朋友,陪我们同喜同悲,同忧同乐,陪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向远方。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一本好书如同一位良师益友,善读,乐读,并持之以恒才能收获满满。
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要有志、有识、有恒;冰心老人告诉我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作家叶文玲则以自己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启发我们读书能影响生活,并告诉我们一些从习作中悟出的道理。
与他们对话,与书本对话,走进五彩缤纷的书的世界,我们定能收获知识的累累硕果。
本单元以“读书”为主题来编排课文,从这些课文中我们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文句,还能学到一些读书、写作的方法,看到一些大家有关读书的趣事。
如果感兴趣的话,我们也可以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读书的,试着写一写有关书的话,推荐一下自己所看的书。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古人谈读书
2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感知古人对读书的认识,结合实际改进自己的读书方法。
忆读书
2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顺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联系实际,加深对读书的认识,培养阅读的兴趣。
我的“长生果”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学习一些读书和写作的方法,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
口语
交际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1
分条陈述,把推荐的理由说清楚;听人说话时能抓住重点。
习作
推荐一本书
2
能有条理地、具体地把推荐某本书的原因写清楚。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2
通过交流掌握读课外书的方法;品味句段,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阅读的重要性;学习写楷书的方法;背诵古诗,体会诗人读书的独特感悟。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25古人谈读书
文本分析:
本课由三篇文言文构成。
第一篇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有关论述,给人以警醒;第二篇是朱熹论说的“读书有三到”,重在强调心到,表现了朱熹独到的见解,给人以启迪;第三篇是曾国藩对读书的论述,强调读书要有“三有”——有志、有识、有恒,给人以训诫。
五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接触得并不多,所以在课堂上要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精练、隽永的语言特点。
另外要注意的是,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学生自读自悟,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耻、识、矣、岂”4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诲、谓、诵”等9个生字。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
3.深入理解古人对读书的认识,从中获得启发。
4.积累古代经典文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古人对读书的认识,结合实际改进自己的读书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认“耻、识、矣、岂”4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诲、谓、诵”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深入理解古人对读书的认识,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来谈感受。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体会古人对读书的认识和论述,结合实际改进自己的读书方法。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以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
(教师播放“囊萤映雪”的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体会人物勤奋苦读的精神。
)
导语:
囊萤映雪的故事同学们肯定不陌生。
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这两个人物故事告诉我们读书要勤奋,才能有所成。
其实,关于读书,古人还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明确:
“谈读书”表明本文是论述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字词。
2.教师检测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教师纠正字音,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不
下问默而
之
人不倦
读
心
一不可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耻]左右结构。
左部提画偏下,右部底横长而有力。
[诲]左右结构,左窄、短,右宽、长。
“每”竖折的竖段略向左斜。
[谓]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顶部左右齐平。
右上部“田”上宽下窄。
[窥]上下结构,上窄、扁,下宽、长。
◆易错提示:
[窥]上部“穴”的末笔捺改点,左下“夫”的末笔捺改点。
[诲]右边的“每”不要写成“毎”。
(3)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3.教师引读,学生跟读,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效果。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学习第一篇
1.教师介绍出处,补充文学常识。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南宋理学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教师指导点拨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敏]聪敏。
[好(hào)]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是知也]这就是智慧。
知,同“智”,智慧。
[厌]满足。
[默而识之]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
识,记住。
[诲]教诲。
3.学生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1)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
预设:
学生先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解决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还有无法解决的疑问记下来,留待下一步的学习。
(2)课堂讨论,解决疑难。
预设:
采用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
由代表提出疑问,学生先自行解决,再由教师进行补充讲解。
各小组有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可以归纳整合,一起处理。
(3)复述原文意思,教师点拨。
预设:
在解决所有词句理解上的问题后,教师点名一位学生读句子,另一位学生翻译句子。
有读的不到位或翻译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进行引导纠正,注意将文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译文:
①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点拨:
孔子在这里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谦虚谨慎。
)
②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点拨:
对于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
③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诲人不知道疲倦。
(点拨:
这一则孔子讲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默而识之”讲的是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要热情地把知识传给向你请教的人。
)
4.教师出示“阅读探究卡”,学生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1)教师出示“阅读探究卡”。
①理一理:
这三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②说一说:
你能分别用三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三句话的内容吗?
③议一议: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2)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与同桌讨论交流。
(3)汇报展示,品读经典。
①理一理:
这三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
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提炼。
《论语》中有很多有关学习的名句,本文所选的三句话就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
学生要能进行辨别,分条陈述。
明确:
第一句话讲学习态度;第二句话讲对待知识的态度;第三句话既讲了学习态度,也讲了学习方法。
②说一说:
你能分别用三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三句话的内容吗?
预设: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只要概括合理即可。
示例:
勤奋好学、谦虚诚实、持之以恒。
③议一议: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预设:
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只要学生讲得有一定的道理,就应该予以肯定。
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示例:
学习要不耻下问,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变更多的“未知”为“已知”。
5.教师出示《论语》中的其他句子,学生读句子,说一说句子揭示的道理。
示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要持之以恒。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融汇新旧知识,获得新的感悟。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四、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学习第二篇
1.自然过渡到第二篇,引导学生朗读、感知。
过渡: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三则内容,懂得了在学习时要勤奋好学、谦虚诚实、持之以恒。
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我国另一位大学问家朱熹的“读书有三到”,去看一看他对读书有怎样独特的见解。
2.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注意重点词语。
(1)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是儒学集大成者,世人尊称为朱子。
其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甚至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著述很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等。
(2)理解重点词语。
[余]我。
[尝]曾经。
[谓]说。
[漫浪]随意。
[急]要紧、重要。
[岂]难道、怎么。
3.分小组朗读课文,读出节奏,疏通文义。
朗读指导:
朗读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文言文句式长短不一,意思也相对不容易理解,因此为了正确地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我们除了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之外,还应掌握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如辨别词性、划分句子成分等,更准确地掌握停顿。
其次要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课文翻译: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4.品读感知。
(1)对照译文想一想:
读书要做到哪“三到”?
明确:
心到、眼到、口到。
(2)文章是怎样论述“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的?
明确:
①运用了假设和因果推断;②从反面得出结论:
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只漫浪诵读→不能记→记亦不能久;③运用反问句说明心到则眼、口到,从而强调“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5.学生结合实践,谈对课文的理解。
示例:
朱熹所提倡的“三到”读书法使我受益匪浅。
我每次读书时容易走神,对书中的内容记得不深刻。
采用“三到”读书法,集中精力于书本,眼睛认真地看每一个字,嘴巴随眼睛的移动而大声诵读,这样一遍下来,竟然记住了绝大部分内容。
6.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背诵指导:
背诵文言文,应先记住译文,再根据译文背诵课文。
还可以结合句式特点或者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背诵。
7.课堂回顾,总结方法。
小结:
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古人谈读书》的前两则,在继续加强学习文言文的同时也了解了一些学习和读书的方法,如勤学好学、诚实谦虚,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而最重要的是心到。
只要我们认真领悟、运用,一定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收获很多。
五、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论语》中有关读书、学习的篇章。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最后一篇,背诵课文。
2.深入理解古人对读书的认识,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来说感受。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体会古人对读书的认识和论述,结合实际改进自己的读书方法。
3.进行比较阅读,积累更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上学习的前两篇内容。
(1)检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的掌握情况,点名背诵课文。
(2)检查学生对文中提到的有关学习和读书方法的积累和理解。
2.再次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导入新课。
过渡:
同学们,上节课上我们聆听了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和大学问家朱熹的教诲,从中学习到一些学习和读书的方法。
这节课上我们来听听清代名臣曾国藩对我们的告诫,思考读书还有哪些要领。
二、初读课文,读通文本
学习第三篇
1.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中国近代著名的战略家、政治家,湘军的创立者和首领。
他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受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他还是晚清古文“湘乡派”创立人,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有《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盖]用在句首,相当于“推想”“大概”。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断]一定,绝对。
[甘]自愿,乐意。
[下流]下等,劣等。
[尽]尽头,止境。
[足]满。
[窥]窥探,观看。
[皆]全,都。
[缺]缺少。
3.分小组朗读课文,读出节奏,疏通文义。
预设: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学习前两篇内容时掌握的阅读古文的方法来自主阅读本篇内容。
课文翻译: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向就不甘心居下游;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因为有一点儿心得就自满自足,就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表现;有恒心的人就绝没有办不成的事。
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三、再读课文,品读欣赏
1.对照译文,说一说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要具备哪些条件。
明确:
有志、有识、有恒。
2.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些条件的?
明确:
作者首先用简洁的语句提出士人要具备的条件——有志,有识,有恒。
接着分层论述了它们对于读书的重要性:
有志——不甘心居下游,有识——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无不成之事。
最后总结,强者“三者”缺一不可。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引用两则寓言的作用。
预设:
要想理解作者在文中引用两则寓言的作用,先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其中,“河伯观海”的寓意是:
人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盲目自大;“井蛙观天”的寓意是:
人的眼界要宽广,只有这样才不会成为见识短浅的人。
明确:
以两则寓言故事作比,形象生动,有说服力,深刻地阐述了读书人要有见识的道理。
4.学生结合实践谈对课文的理解。
5.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四、对比阅读,整体感悟
1.分析比较,群文阅读。
过渡:
同学们,学了《古人谈读书》中的三篇古文后,你们是不是对怎样学习文言文和如何读书更有心得了呢?
现在我们再把三篇文言短文放在一起,比较着读一读,背一背,加深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三篇文言文。
(2)填写表格,回顾内容,明晰重点。
(课件出示表格。
)
①先小组合作填表格,然后教师点拨。
②对比一下三篇文言文,整体感悟。
作者(出处)
朝代
主要内容
重点句子
一
《论语》
春秋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
朱熹
宋代
读书方法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三
曾国藩
清代
读书态度
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教师小结:
本文所选的三篇古文都是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告诉我们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相信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指导:
课文中的读书方法虽好,但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
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一样,大家要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这样读书才能有效率。
五、积累运用,作业设计
1.引导学生课外搜集其他的读书方法。
示例:
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
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
“心到”指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脑到”就是善于动脑筋,勤思考,多分析。
2.学生交流、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背诵课文。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解词析句,深入理解课文(教学重点)
师:
我想向同学们请教成语“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谁能帮助我?
生:
这个词的意思是“向别人请教问题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生:
不对,应该是“不把向别人请教问题当作一种耻辱”。
生:
我认为这个词的意思是“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师:
谢谢大家告诉我这个成语的意思,我觉得第三名同学的解释更准确一些。
你们说我刚才的做法算“不耻下问”吗?
生(齐答。
):
算!
师:
那你们知道“不耻下问”这个成语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吗?
生(齐答。
):
孔子!
师:
对,是孔子。
他的言行多记录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著作中。
今天我们学习的《古人谈读书》的第一篇就是节选自其中的三则。
(教师点名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教师更正朗读不当的地方。
)
师:
“敏而好学”中的“好”读hào,意为“喜好”。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前四个“知”读zhī,意为“知道”;最后一个“知”读zhì,同“智”,意为“智慧”。
“默而识之”中的“识”读zhì,意为“记住”。
(教师顺便介绍有关通假字的知识。
)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意思。
)
师:
现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文章大意,谁能说说孔子在这三则里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与方法,要勤学好问。
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讲学习要诚实谦虚,不能不懂装懂。
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讲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里还包含有读记的方法和教育人的态度。
师:
课文有个大标题是“古人谈读书”,同学们能谈谈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读书的方法吗?
生:
要好读书,遇到不懂的要多请教。
生:
对于书本里的知识,要主动学习,不能不懂装懂。
生:
读书时要在心中默默记住有用的东西。
生:
读书要坚持,保持好的习惯。
师:
孔子说得多么好呀!
在实际学习中,你们有这样的体会吗?
你们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呢?
生:
我的体会是要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这样就会收获越来越多的知识。
生:
读书时要在心中默默记住有用的东西对我很有启发,它一方面提醒我要用心读书,另一方面告诉我要读有益的书,不要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而读书。
生:
我觉得“不知为不知”应改为“不知变知之”,因为我们不仅要承认不知道,而且要去想办法知道,这才叫真聪明。
师:
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我相信大家已经透彻地理解了课文,我更相信大家会在短时间内背诵这篇课文,对不对?
生(齐答。
):
对!
师:
好!
现在开始背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人谈读书 人教部编版 古人 读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