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7812125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21.59KB
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含答案
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
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三)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4.据现有的资料证明:
从陕西到山东,从河北到江西,包括河南、安徽、湖北等省在内,都有早商铜器的发现。
在郑州曾经发现两处较大的早商铜器作坊遗址。
由此推理商朝()
A.青铜器生产出现区域化B.青铜冶铸技术成就斐然
C.官营冶铸业占主导地位D.青铜器制造业规模巨大
【答案】B
【解析】反映了早商时期青铜器在众多地区均有出现,说明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成就较为斐然,故B项正确。
材料虽涉及部分地区,但是否集中于该地区却无法体现,A项错误;C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表明郑州曾经发现两处较大的早商铜器作坊遗址,但无法说明整个早商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巨大,D项错误。
25.下表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的诸侯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汉高祖时期()
西汉初年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茶、长沙王吴芮
刘邦晚年
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
A.有效防止割据分裂因素B.剪除异姓王加强了集权
C.大封同姓王以屏藩朝廷D.皇权存在新的潜在威胁
【答案】D
【解析】依据图表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晚年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主观目的确保“刘家天下”,但客观上形成了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D项正确。
刘邦在位时期尽管没有出现割据分裂,但这种因素已经存在,A项错误;B、C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均排除。
26.据统计,“三言二拍”中以商人为主人公或重要角色的小说有40多篇,另加间接涉及商业、商人的作品,大致占整个著作的四分之一;商人多为积极正面的形象,勤奋、诚信、乐善好义,他们把商业作为安身立命之本。
这种现象
A.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B.说明拜金主义观念盛行
C.使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D
【解析】文学作品中的商人形象大多积极正面,这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反映,体现了经济发展在文学的影响,D项正确。
A项是为D项服务的,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勤奋、诚信、乐善好义”不符;材料只能说明观念的变化,不能说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C项错误。
27.下表是清代乾隆年间徽州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类别
户数(户)
占有土地数(亩)
无地户
45
0
10亩以下户
85
124.55
10到50亩户
43
1087.72
50到100亩户
7
528.39
100亩以上户
2
319.64
总数
182
2060.30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小农经济逐步衰退B.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C.人地矛盾日趋尖锐D.租佃关系普遍存在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清代某地的土地占有情况,从材料信息看,无地户、10亩以下的农户占了大部分,而占有的土地数量并不相称,而50亩以上的农户人数少,但占有的土地却比较多,这说明当时该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故选B项。
从材料信息看,当地存在大量自耕农,不能说明小农经济的衰退,清代小农经济发展到古代的顶峰,故A项说法错误,材料无从体现人地矛盾,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土地占有关系,没有体现租佃关系,故排除D项。
28.2018年,全国高考教育改革如火如荼。
追思中国近代两大学堂,指出其相似点()
京师同文馆万木草堂
A.以维护专制统治为办学目的B.西学教育思想已经风靡一时
C.都是政府重视文化教育的体现D.秉承“中体西用”的办学宗旨
【答案】D
【解析】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学堂,其办学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万木草堂是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以“中体西用”为办学宗旨,故选D。
康有为开办万木草堂是为了宣传维新思想,提倡君主立宪制,而非君主专制,A项错误;当时仍然是传统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西方办学理念刚刚出现,不可能风靡一时,B项错误;C项错误,万木草学堂是私人办学。
29.1911年12月,孙中山提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
至1913年春,其又说“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
我的国民,莫不主张政党内阁”。
这一变化根本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B.顺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代表了社会主流的民意D.受国内政局的变化影响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讲述了孙中山关于政府组织形式的看法,由反对内阁制到主张内阁制。
这与当时国内政局变化有关,1913年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了限制袁世凯大总统的权力,孙中山主张用内阁总理约束袁世凯。
故选D。
30.下表为1920年和1936年中国工农交通运输业总产值表(单位:
万元)
工业
农业
交通运输业
1920
543396
1049494
60937
1936
973347
1450506
141659
图表信息可以说明1936年的中国()
A.产业结构已经逐渐趋合理B.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较快
C.民族工业的发展仍然落后D.国民经济有较大程度发展
【答案】D
【解析】据图表数据可知,1936年与1920年相比,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总产值均有了较快增长,反映了当时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故D项正确。
这两年的各项数据不足以判断产业结构合理,A项排除;当时农业发展比较落后,近代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B项错误;C项不符题意。
3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是指18岁到22岁应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实际接受了各种高等教育(专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人数。
199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0.5%,到2002年毛入学率超过15%。
这一数字此后仍大幅度增长,2010年达到26.5%。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由此判断:
A.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B.改革开放后教育市场供不应求
C.“希望工程”促使高等教育迅猛发展D.高等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不断提高,说明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故选A项。
高等教育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不等于整个教育市场供不应求,排除B项,C、D两项明显错误。
3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就中长(中国长春)铁路协定的有效期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
这说明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
A.“一边倒”依赖苏联B.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原则
C.“冷战”拉近中苏关系D.力求在平等谈判中寻求支持
【答案】D
【解析】由“中方作了让步”“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可知,新中国在与苏联结盟之时力求在平等谈判,以此寻求苏联的支持,故D项正确。
33.法国启蒙运动促进了近代西方理性时代的形成和发展,启蒙思想家有共同主张,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其中卢梭与伏尔泰可以说是水火不相容,势不两立。
两者“势不两立”最主要表现在
A.对天主教的态度B.代表的阶级利益
C.倡导的政体形式D.对私有制的态度
【答案】C
【解析】注意关键词“分歧”提示。
卢梭和伏尔泰都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两人在思想上的最大分歧是建立何种政体。
伏尔泰推崇君主立宪制,卢梭倡导“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故C项正确。
34.有学者指出,“英国专利制度解决了商业机密保护下市场拓展和技术可占有性之间的矛盾”,使企业投入资对技术进行研发。
下列对专利制度解读准确的是
A.为产业革命准备了资金B.商业机密带有明显排外色彩
C.科学和技术紧密相结合D.直接促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答案】D
【解析】材料认为专利制度对英国工业革命发挥了关键作用,解决了市场拓展和技术可占有性之间的矛盾,即保护了技术发明者权益,促进了技术的市场化,故D正确。
材料说的是技术研发的资金,A、C与材料信息不符,错误;B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35.下图为1970—1993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四小虎”指泰国、马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四国)。
据图判断
A.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已建立B.全球化弥合了国家利益分歧
C.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迅速发展D.区域合作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答案】C
【解析】由图中数据可知,中国、“四小虎”等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较高,故C项正确。
其它三项表述有误。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拉什德尔曾经说,中世纪大学“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把世间事务的管理,也就是世界的统治,放在受过教育的人们的手中”。
国王或者大贵族使用的文官是中世纪最有教养的人群,而且越越多是大学毕业生。
西方中世纪的大学和官吏铨选制度对社会中下层也是开放的,大学教育所构成的社会地位改善途径不是单一的、官本位的,而是多元的,具有专业人士培养的性质,教士、律师、文书、教授和医生是毕业生在国王官吏之外的多种选择,获得尊贵地位并不是只有做官这一条道路。
从唐宋到明清,参加科举而没有及第的人可以通过担任幕僚而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其中也不乏对国家充满怨恨者,譬如唐代的黄巢和清代的洪秀全。
西方大学毕业生也有被边缘化的情况。
法国启蒙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激进知识分子有一些就是这样的情况,譬如著名的让·保罗·马拉。
这位把无数人送上断头台的革命家就是一位没有找到合适职位的医生,同时也是一位没有成功的作家。
——摘编自彭小瑜《中世纪欧洲大学与中国科举制度》
材料二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着重强调儒家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如法律、教学和政治时事等。
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
最后给果是形成一种制度:
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上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
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欧洲中世纪大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异同。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的原因。
(10分)
答案:
(1)同:
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培养了大批社会需要的人才;对下层民众开放,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缓和社会矛盾;少数人被边缘化,影响社会发展进程。
异:
前者培养人才多样化,出路多样化,后者只培养官吏,只有做官一途。
科举制在明清时期采用八股取士,扼制了创造力,不利于社会发展。
(15分)
(2)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出现巨大变革,科举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科举制的弊病,如八股取士,注重人文,忽视科技;近代学堂的发展;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等。
(10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表4古代节日假期
汉代
冬至和夏至各休五日,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放假的节日。
唐代
开元七年令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将二十多个节日规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并给予四十天左右的假期。
其中,元日、冬至各放七天;夏至、腊日各放三天,正月七日(人日)、正月十五、正月晦日、春社、秋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上巳节)、四月八日(佛生日)、五月五日(端午节)、初伏、中伏、末伏、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十月一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各放一天。
宋代
宋初规定,岁节、寒食、冬至三大节各放朝假七日;圣节、上元、中元各放朝假三天,春社、秋社、上巳、重午、重阳等十八个节日各放朝假一天,夏至、腊日各放朝假三天。
神宗元丰五年规定了长达七十六天的节假日。
明代
明初元旦和冬至(道教元始天尊圣诞)分别放假五天、三天;永乐年间又增加元宵节(佛教习俗和道教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并给予十天的假期。
清代
假期十四天,即元旦七天,上元三天,端午节、中秋、重阳、皇帝诞节各一天。
——摘编自张勃《中国古代社会的节日休假》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答案:
示例:
节假日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
(3分)
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小农经济占主导,许多节假日适应24节气的变化,多数节假日与节气有关;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强化,许多与皇权相关的节假日出现;唐宋之后,三教合一的趋势日益明显,佛教、道家的重大人物、事件也要休假。
(9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晋烈公十三年(前403年),九鼎声响,周天子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即由这一年正式进入战国时代。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就从该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这年,赵国相国公仲连进行了政治改革。
赵国第一代国君赵烈侯爱好音乐,故尔非常宠爱擅长“郑歌”的抢、石两位宫廷乐人,并想授予他们官爵,为此而征求公仲连的意见。
公仲连认为,对于宠幸的乐人,“富之可,贵之则否”。
后公仲连向烈侯推荐了牛富、荀欣、徐越三位贤士。
公仲连对烈侯说:
“牛富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馀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
烈侯深以为然,最终任用三位贤士为官:
“官牛富为师”,主管思想教化;“荀欣为中尉”,主管指挥作战和选拔官吏;“徐越为内史”,主管征收田赋和考核臣下政绩。
——摘编自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流》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公仲连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公仲连改革的特点。
(9分)
答案:
(1)“三家分晋”,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
①唯才是用,不问出身尊卑。
②儒法并施,王霸并用。
③富国强兵,逐鹿中原。
④全方位改革,比较彻底。
(9分,任答三点即可)
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47年3月,蒙巴顿到达印度。
在同各党派接触中,他深感局势比原估计的还要危急,因而决定提前移交政权。
1947年7月,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方案》,主要内容是:
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授予各土邦以自由选择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的权利,如果不愿加入任何自治领,可以保持与英国的旧关系。
材料二“蒙巴顿方案”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
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印、巴分治后不久,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于1947年10月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不得不承认印度独立的主要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蒙巴顿方案未能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问题的实质。
(6分)
答案:
(1)印度局势比较复杂;战后英国实力大大衰落;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
(9分)
(2)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
(2分)这一问题既是领土争端,也是宗教冲突,即文明的冲突。
(4分)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既然一切观念都自感觉印象,那么感觉印象从哪里的?
在这个问题上,大卫·休谟作出了与洛克不同的回答。
他认为,对感觉的问题只能抱着“存疑”的态度,因为人类的理性完全不能做出解释。
我们永远不可能断定,印象是直接由对象发生的,或是由心疑的创造能力产生的,还是从造物主那儿得的。
休谟指出,关于上帝存在与否的问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人们头脑中具有的上帝的观念,完全是个超越经验的“形而上学”的问题,在经验中并无真实存在。
他对宗教的社会作用进行揭露与批判,他认为宗教存在的基础是“迷信”和“狂热”,扼杀了自由,败坏了道德,阻碍了人类的进步,使人的理智迟钝。
不过他也认为,宗教对于维护社会安宁,约束平民百姓的行为是有用的,而有识之士的宗教信仰恰恰应该与他们的怀疑论精神合而为一。
——摘编自陈文斌主编《品读世界思想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大卫·休谟的思想主张。
(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大卫·休谟的思想主张。
(9分)
答案:
(1)主张:
对感觉的持怀疑态度;反对理性;认为宗教扼杀了自由,阻碍人类的进步,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约束百姓行为。
(2)评价:
一方面他把经验论推向了怀疑论,其哲学带有强烈的反形而上学的色彩;他揭露与批判宗教的社会作用,有利于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但另一方面,他肯定了宗教在约束百姓行为方面的作用,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其怀疑论仍具有一定的唯心色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 湖北 部分 重点中学 三高 冲刺 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