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 谭忠明.docx
- 文档编号:27807569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1.02KB
货币金融学 谭忠明.docx
《货币金融学 谭忠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金融学 谭忠明.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金融学谭忠明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代用货币:
是指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为金属货币的货币。
2.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高级形态。
实际上是一种债权债务凭证。
2.铸币:
铸币是得到国家的印记由国家准许铸造并合乎规定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
3.电子货币:
可利用银行卡随时提取现金或支付的存款货币。
4.本位币(主币):
主币又称本位币,是由国家造币厂按照一定规格铸造的铸币,是一个国家(地区)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价格标准或计价、结算货币。
5.双本位制:
为了克服平行本位制的缺陷,国家规定依据金银币市场比价确定金银币固定兑换比例,金币银币作为本位货币按固定比价同时流通。
6.黄金输送点:
在金币本位制下,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这种不一致是有限的,其波动界限便是黄金输送点。
7.黄金输出点:
如果汇率超过这个界限,就会导致黄金输出,所以这个界限叫“黄金输出点”。
8.格雷欣法则:
指在复本位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使实际价值高的良币被贮藏、熔化或输出国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制度
1.诚信:
即诚实守信,是自己对他人的承诺,是一种行为规范。
2.信用工具(又叫金融工具)是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的证明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合法凭证。
3.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其价值派生于基础金融工具价格及其指数的金融合约及其组合形式。
4.商业信用:
是工商企业之间以商品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形式。
5.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贷款、贴现等方式向社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
6.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满足其生活消费方面的货币需要的信用形式。
7.承兑是指在票据到期前,由付款人在票据上作出表示承诺付款的文字记载及签名的一种手续。
经过承认兑付的汇票即为承兑汇票。
8.背书:
转让人在票据的背面做转让签字。
背书人对票据负有连带责任。
9.金融资产:
是指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借价的金融工具的总称。
包括货币性黄金与特别提款权,通货和存款,贷款,股票和债券,保险专门准备金,金融衍生工具以及其他应收应付款。
10.实际收益率:
指实际收益与市场价格的比率。
11.即期收益率:
是票面规定的收益与市场价格的比率。
12.直接信用工具:
指非金融机构,如工商企业,个人和政府为筹集资金而签发的信用凭证,如票据,股票,公司债券,国库券,公债券,抵押契约等。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1.官定利率:
由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它是当局出于实施货币金融政策的考虑而确定的。
2.名义利率:
借贷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率,也是债权人据以向债务人收取利息的利率或债务人据以向债权人支付利息的利率。
3.实际利率:
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名义利率。
基准利率:
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4.浮动利率:
在借贷期限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
5.基准利率:
是指指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6.到期收益率:
是指从债务工具上获得的回报的现值与其现在的价值相等时的利率。
7.利率的风险结构:
指各种金融资产的风险大小不同,其利率高低不同。
反应期限相同的各种信用工具利率之间的关系。
8.利率的期限结构:
指利率与期限之间的变化关系,是指金融工具到期前的年限(时间)不同,其利率高低不同。
它反应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间形成的关系结构。
9.利率市场化:
通过市场机制,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和市场供求双方竞争的结果,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第四章金融市场
1.直接融资是指通过最终贷款人(资金供给者)和最终借款人(资金需求者)直接结合来融通资金,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金融中介机构的融资方式。
2.间接融资是指最终贷款人(资金供给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完成向最终借款人(资金需求者)融出资金的过程。
3.直接证券是指非金融机构如政府、工商企业乃至个人所发行或签署的公债、国库券、债券、股票、抵押契约、借款合同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票据。
4.间接证券是指金融机构所发行的银行券、银行票据、可转让存单、人寿保单、金融债券和各种借据等金融证券。
5.二板市场又称创业板市场,是在证券主板市场之外,为中小型企业和新兴企业筹集长期资金需要而设立的证券交易市场。
6.票据贴现是指票据持有人将未到期的票据转让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并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贴付一定利息后,提前获取现款的一种票据转让行为。
7.股票价格指数简称股价指数,是用来反映股票市场总体价格走势变动情况的相对指标。
8.直接标价法:
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成相应数额的本国货币。
9.简接标价法:
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成相应数额的外国货币。
第五章金融体系
1.金融体系是指金融要素的有机组合以及资金集中、流动和配置的关联系统。
它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以及进行金融调控监管的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
2.商业银行:
主要依靠吸收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来筹借资金,并发放工商业贷款,消费贷款,抵押贷款,以及办理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金融机构。
3.投资银行:
资本市场最主要的中介人和组织者。
其业务范围主要在资本市场领域,具体包括证券承销、公司并购、项目融资、风险资本投资等。
4.分业经营是指法律规定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或证券业务及其他带投资性的金融业务相分离的经营体制。
5.混业经营:
一个金融机构获准可以经营多个金融子行业,或者获准同时经营多个隶属于不同金融子行业的金融产品。
狭义的混业经营仅仅只银行业与证券业的交叉经营。
广义的混业经营则是指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之间的交叉经营。
6.三大政策性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第六章金融体系中的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1.商业银行:
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能够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全方位经营各类金融业务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企业。
2.总分行制是指商业银行除总行以外,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其他地方设立分支机构的制度。
3.单一银行制是指银行业务完全由一家银行机构(总行)经营,不设置任何分支机构的制度。
4.超额存款准备金:
是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总额减去法定存款准备金后的余额。
5.表外业务是指或有债权和或有债务的业务。
即那些按通行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或不直接形成资产或负债,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资产或负债的经营活动。
6.技术性破产:
第七章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
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2.实际货币需求:
是经济主体的名义货币需求在扣除价格变动因素以后的货币需求,也就是以某一不变价格为基础计算的商品和劳务量对货币的需求。
3.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分析的货币需求发生不规则变动的一种状态。
4.恒久性收入:
消费者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所获得的平均收入,是影响货币需求的最重要的标量因素,对货币需求起着主导作用。
恒久性收入水平越高,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大。
5.1/8公式定义及含义:
每8元零售商品供应需要一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
符合这个标准,说明货币发行量适中,不符,则说明货币供给过多或不足。
M=PT/V
第八章货币供给
1.货币供给:
从动态上看,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体系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体系注入货币的过程。
从静态上看,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即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国银行系统供给货币所形成的,被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所持有的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包括存款货币和现金发行量。
2.货币供给量:
银行体系信用创造的结果,其源头是中央银行初始供给的基础货币,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活动进行倍数扩张而形成的。
3.原始存款:
是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是商业银行的初始存款。
4.派生存款:
是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
5.基础货币:
又称货币基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是指具有使货币供给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能力的货币,包括流通中现金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
6.货币乘数:
即基础货币扩张或收缩的倍数,是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比,它表明每单位基础货币变动所能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7.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货币供给取决于社会的货币需求,由经济体系内的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所决定的,中央银行难以对货币供给进行绝对控制,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8.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货币供给独立于货币需求,由中央银行意志、货币政策决定或由经济过程之外的因素决定,从而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
第九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
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普遍的持续上涨的现象。
2.通货紧缩:
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和货币量紧缩的经济现象。
3.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当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可达到的总供给时,会引起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从而形成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4.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包括工资、垄断利润、进口成本、间接成本等)上升,引起产品成本上升,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的现象。
5.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
指经济部门(如产业部门和服务部门)之间由于劳动生产率、价格弹性、收入弹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货币工资增长率却趋于一致,加上价格和工资的向上刚性,从而引起总体物价上涨。
6.小国开放型通货膨胀:
开放经济中的“小国”是指在世界市场上只是价格接受者。
当世界市场价格上涨时,通过一系列机制的传递,开放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会随之上涨,使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相应上涨,而非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也将向其看齐,从而引起非开放经济部门的生产成本上升,其产品价格也将随之提高,结果导致“小国”全面的物价上涨,形成小国开放型通货膨胀。
第十章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2.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指受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传导性金融变量指标,也称中介目标。
中间目标的选择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
3.公开市场业务:
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活动。
第十一章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
1.金融结构:
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内部以及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机组合和相互关系。
2.金融相关率:
某一定时期一国金融活动总量与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
金融相关率(FIR)=金融活动总量/经济活动总量=金融资产总量/实物资产总量=金融资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3.货币化率:
指一国通过货币进行商品与服务交换的价值占经济活动总量的比重,体现了一国的货币化程度。
4.金融抑制:
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金融资产单调、金融机构形式单一、过多的金融管制(包括利率限制、信贷配额,以及汇率和资本流动管制等)和金融效率低下的现象。
5.金融深化:
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利率和汇率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状况,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形成金融—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6.金融约束:
指一组金融政策,包括对存贷款利率、金融市场准入以及竞争和资产替代加以限制等。
7.金融创新:
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产生或引起的新事物,从而使得金融体系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狭义的金融创新就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创新。
第十二章金融稳定与金融监管
1.金融稳定:
金融体系功能运作良好的一种标志,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2.流动性风险:
一方面是由于金融资产或金融产品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本身的资金流动除了问题。
3.金融脆弱性:
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积聚,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
狭义的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内部的脆弱性。
广义的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体系中的一切风险积累。
4.货币危机:
某种货币出现持续性贬值。
5.银行危机:
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
6.金融危机:
金融脆弱性到达一定程度,即金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出来所导致的整个金融体系或局部金融体系组成部分的混乱和动荡。
7.金融监管:
金融管理当局制定并执行一些规则和行为规范,以直接干预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或间接改变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消费者的供需决策。
一、货币与货币制度
1、货币形态的演变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货币演变的基本规律?
(1)实物货币阶段
(2)金属货币阶段(3)代用货币阶段(4)信用货币阶段(5)电子货币阶段
规律:
有形的物品→无形的符号
2、货币有哪些职能?
货币在发挥各种职能时各有哪些特点?
(1)价值尺度。
特点:
①、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一定要现实的货币。
②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本身须具有价值。
(2)流通手段。
特点:
①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②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因为在这里货币仅仅是交换手段,而不是交换的目的,其本身有无十足价值并不重要。
(3)支付手段。
特点:
①货币让渡与商品让渡在时间上相分离。
②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且可用价值符号来代替。
(4)、贮藏手段。
特点:
必须是足值的、实在的、或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稳定地代表一定的价值量。
由此看来,货币能否作为价值的储藏,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在储藏期内不损失其价值;二是在需要购买时能顺利地购买到所需商品。
(5)世界货币。
特点:
必须有十足价值,并且是自然形状,即金块或银块形状。
3、双本位制下为什么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并举例说明
双本位制下,由于金币和银币按照法律规定的固定比价流通,于是,当市场上金、银比价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金币或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背离。
这样,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良币)就会被人熔化,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劣币)则会充斥市场。
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即在两种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市场上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对低的劣币会把价值相对高的良币排挤出流通,最终市场上充斥着劣币。
例如:
当金银的法定比价是1:
15时,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使银价跌落,市场金价比价变为1:
16,这时,倘若把金币熔化为金块,将金块在市场上按市价换成白银,再把白银铸成银币(16个),再把银币按法定比价换为金币(即15个银币换回1个金币),这样就可得到1个银币的利润。
其结果是金币退出市场,而银币充斥市场。
这必然造成货币流通的混乱。
4、为什么说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
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
首先,由于币制相对稳定,不会发生通货膨胀,能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其次,信用关系不受币值波动的影响,促进信用的发展;再次,各国货币含金量的比率相对稳定,外汇市场也比较稳定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保证了对外贷款和投资的安全性。
二、信用与信用制度
1、如何理解信用的本质和特征?
本质:
(1)、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2)、信用是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债权债务关系(3)、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4)、信用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特征:
契约性偿还性财产性风险性和利益性
2、试析信用对市场经济作用的双重性(利与弊).
利:
信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
信用是延续和扩展市场的基本动力;信用是市场经济成熟的重要标志;信用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信用是降低经济交易成本和加速资本周转的重要工具;信用是加速了资本集中与积累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重要杠杆;信用是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弊:
可能引发信用风险、信用危机和经济泡沫。
3、信用工具具有哪些特征?
如何理解其期限性,风险性,流动性,收益性之间的关系?
特征:
1、期限性(偿还性),2、流动性,信用工具的流动性与期限成反比3、风险性,①信用风险②市场风险信用工具的风险与其流动性成反比,与期限成正比4、收益性,①固定收益2即期收益
4、银行信用为什么会取代商业信用而成为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1)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
(2)银行信用具有广泛的接受性(3)具有较强的灵活性(4)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上述特点表明,银行信用在借贷规模、范围、期限和使用方向上都大大优越于商业信用,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银行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信用形式。
加之银行信用具有集中性、计划性、安全性、稳定性的特点,使得它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5、试述股票和债券的联系和区别。
(1)偿还性不同,债券有固定的还本期限,股票的本金则是不返还的
(2)收益的稳定性不同,债券的利率是固定的,股息的多少取决于募股人剩余利润的多少(3)投资回报的法律约束不同,债券的还本付息是有法律保护的,股息的派发由董事会决定,不受法律约束(4)持有人享有的相关权利不同。
普通股票的持有人有权参与募股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债券持有人无此权利(5)对发行人的要求不同。
只有股份公司才能发行股票,而任何具有还款能力的机构或组织都可以发行债券。
三、利息与利息率
1、利率杠杆的作用有哪些?
如何影响经济的?
充分发挥应具备的条件。
作用:
(1)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
1,积聚资金2,调节信用规模3,调节国民经济结构
4,调节货币流通和稳定物价5,平衡国际收支
(2)对微观经济的调节作用1,可以激励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影响家庭和个人的金融资产投资选择3,是计算租金的重要参照
影响经济:
1,成本效应2,利率的资产组合调整效应3,利率的财富效应4,利率的预期效应5,利率的汇率效应
条件:
1,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2,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3,适当的利率水平4,合理的利率从结构。
2、利率的风险结构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
信用工具的违约风险、流动性和税收等因素决定。
3、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1,平均利润率(基本因素)2,借贷资金供求关系(重要因素)3,预期通胀率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5,经济周期6,国际收支状况
4、试述可贷资金理论的主要内容。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在利率决定问题上,肯定储蓄和投资的交互作用是对的,但完全忽视货币因素是不当的,尤其在目前金融资产量相当庞大的今天;凯恩斯指出了货币因素对利率决定的影响是可取的,但完全否定实质性因素是错误的。
可贷资金理论试图在古典利率理论的框架内,将货币供求变动等货币因素考虑进去,在利率决定问题上同时考虑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以完善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借贷资金的价格取决于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
5、我国利率市场化开展得如何?
今后按照怎样的思路,从哪些方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现状: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取得阶段性成果,表现在:
1,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
2,放开了对外币贷款利率的管理,外币存贷款利率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同时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也实现了同等公平待遇3,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4,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建设逐步深化,利率调控机制逐步完善,利率调控能力逐步增强。
今后:
1。
,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和统一,促进市场化的利率信号的形成。
2,跟踪市场利率,及时调整贷款利率,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3,推进银行间利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4,推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5,推进金融市场的规模化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6,培育经济主体行为的市场化,提高其对利率的敏感度7,鼓励金融创新,开发金融衍生业务,丰富和完善市场利率风险的分散和处置出口。
6,、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各是什么?
环境:
利率管制经济开放程度,利率弹性
条件:
1,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2,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3,适当的利率水平4,合理的利率结构。
四:
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构成要素?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
2)交易对象:
(3)交易价格:
(4)交易方式
2.如何理解金融市场的各项功能?
(1)聚敛功能:
金融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为可以投入社会在生产的资金集合功能。
发挥着资金“蓄水池”的作用。
(2)配置功能:
资源的配置、财富的再分配、风险的再分配
金融市场将资源从低效率利用部门转移到高效率利用部门;社会财富通过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风险厌恶程度较高的人把风险转嫁给风险程度较低的人。
(3)调节功能:
金融市场具有直接调节作用;金融市场的存在即发展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活动创造了条件。
(4)反映功能:
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气象台”,是公认的国民经济信号系统。
3.货币市场的界定标准是什么?
包括那些子市场?
标准:
按交易标的物划分货币市场是指期限在一年及一年以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
子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回购市场
4.股票流通市场是如何构成的?
为什么会出现第三、四市场?
证券交易所,场外交易市场;第三市场(因为它具有成本低、价格优、手续简便等优点,与其他证券流通市场形成竞争局面),第四市场(交易无需中间人,交易成本低、成交迅速、又便于保守交易秘密等特点)。
5.股票交易价格是如何确定的,现实市场中的股价变动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股价=股票预期收益/市场利率股价主要取决于“股票的预期收益和市场利率”
影响因素:
(1)公司自身状况(正比)
(2)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正比)(3)经济周期的变动(经济复苏和高涨阶段,股价↑;经济危机和萧条阶段,股价↓)(4)政治因素及自然因素(5)心理因素(6)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7)人为操纵的因素等
6:
影响债券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票面金额;票面利率;市场利率;债券年限;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
7.金融期货与金融期权有何区别?
1;权利和义务的对称性不同2;标准化程度不同3;盈亏风险不同4;保证金不同
8.二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相比有那些特点?
1上市门槛低2涨跌幅度限制放宽3严格实行淘汰制4服务于高成长企业5公司股份全部流通6风险控制措施独特
9、金融期货市场的要素与功能?
要素:
1,交易所-核心2,结算单位3,经纪商或经纪人4,交易者功能:
1,套期保值2,价格发现
五:
金融体系
1、金融体系基本构成如何?
:
1.金融机构体系2金融业务体系3金融市场体系4.金融监管体系
2、类型:
1银行职能高度集中的金融体系2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3中央银行职能松散的金融体系。
3、金融体系具有哪些功能?
1提供金融服务,降低交易成本2充当信用中介进行资源配置3风险分担与管理4处理与传递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5公司治理1
4、我国目前金融机构体系的基本格局?
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合作、功能互补,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金融组织体系格局。
或者;①一是代表国家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金融监管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②二是经营性金融机构:
A,银行:
商业银行B,非银行金融机构:
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
5、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相比的优势:
分业经营增加了社会成本,影响了竞争,从而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货币金融学 谭忠明 货币 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