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文环境变迁与改善方案研究之二实证.docx
- 文档编号:27803671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40.95KB
北京人文环境变迁与改善方案研究之二实证.docx
《北京人文环境变迁与改善方案研究之二实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人文环境变迁与改善方案研究之二实证.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人文环境变迁与改善方案研究之二实证
北京人文环境变迁与改善方案研究之二:
实证
2003-5-2610:
54:
13
关键词 人文奥运 人文关怀 人文环境 心态环境 人文涵养 城市文化氛围 人文行动
北京人文环境变迁与改善方案研究,是以社会调查为基础的5年追踪研究项目,自2002年10月开始,每年一次问卷调查和改善方案提出。
首次问卷调查是与北京市妇联共同执行、于2002年12月初完成。
本文与《北京人文环境变迁与改善方案研究》之一“北京人文”、之三“人文行动”,相互补佐,构成课题研究的基本观念和社会主张。
问卷调查是课题研究的实际支撑点,一种实证。
本次调查范围覆盖东城、西城、宣武、崇文、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昌平(临近奥运场馆一带),9个区。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入户调查,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
在样本构成上,特别留意了大、中学生的比例(约占15℅),外地进京工作、学习或出差者的比例(约占14℅),他们是改变北京人口结构的最活跃因素,因而是很值得重视的社会力量,大、中学生是准备或参与“北京2008”的生力军,外地人不仅是北京的建设者与贡献人,而且他们对北京人文环境的体察、感受和评价,是思考问题的一面“镜子”。
北京人文环境调查包括三个领域,一是通过物表现的物化环境即通常说的硬环境,二是通过人们环境行为表现的行为环境即软环境,三是通过政府行为表现的制度环境。
三者相互关照、相互印征、相互传递和感应,构成北京富有文化内涵的人文环境。
从问卷结果看,是一次极有意义的调查,它让我们透过数字了解到被调查者(统计上的平均人)的总体行为特征、环境价值判断与环境心态,邦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人文奥运与人文环境营造的意义,并邦助我们对政府行为提出某些改善方案。
Ⅰ. 讨论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此次问卷调查给我们提出了不少值得讨论的问题。
问卷所提出的问题,看上去是我们每天直面相对的平常之事,而一旦从这样一些平常之事中抽取“人文”意义加以审视,则会意识到这些事都是人文世界的构件,形成人文世界的故事与场景。
下面的讨论,主要是将“问题”置于人文世界中给予质疑与思考。
讨论将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即, 研究人文奥运为什么要提出人文环境问题,又为什么要提出心态环境问题?
文化与心理(人格)、环境与心理(人格)的关系是怎样的,讲文化、讲环境可不可以不讲心理(人格)?
这些问题是奠定人文环境研究框架的基本思路。
一.人文奥运与人文关怀
讨论从人文奥运开始,因为人文环境研究离不开“人文奥运”主旨。
“人文奥运”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
事件,以从未有过的强度与深度,刺戟并调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与民族能量,使我们在“办好奥运”的承诺中,进行文化.文明上的梳理与反思,对活与认同,传承与发展。
“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在“奥运”史上,实属开先河之举;不管我们的理解程度如何,其本身闪烁
出了“北京奥运”的生活哲理与文化智慧,反射出东方文化中神圣的人性观念。
它是文化意识和民族记忆的再现。
诚然,对其内涵的深入理解和对其意义的切腹感受,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当中逐步得到,甚至是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的若干年真正获得。
这里无法避开对“人文奥运”的释义。
人文奥运所蕴涵的指义,应该说是“文化”(Culture)意义上的奥林匹克。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想实出前后相关联的两点,首先,文化一直是被奥运会所重视、所认同的概念,有着广泛的东-西方观念基础;其次,在中华文化的涵义中,它必也蕴涵“人”的意义于其中,文化与人是不可须臾离地融为一体,在中华圈,讲文化,也就同时要讲人,讲人与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角色位置处理。
由此,可以说,从“文化”的意义上理解“人文奥运”它既具有与全球沟通的共有性、又实现了中华文化的个性,是个本土概念,或者说,这个概念,既便于在“文化”语境方面多种“文化”之间的广泛沟通与交往,又易于凸现“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让远方朋友理解他们头脑中神秘的中国,让远方朋友留下独特的“北京奥运”文化记忆。
关于“人文奥运”的“人文”,可不可以在“人民”(Peoples)的意义上理解,即People′Olympicss ?
显然,这种提法有其道理,并且有着直观特征,我想,如斯说,可能会对中国举办奥运会的优势产生出一种心理效应,因为,中国,的确是与“大”而“多” 连接在一起,有着振动激情的“全民性”,体育与健身一旦走进“全民性”广阔天地,确如一幅体育和生活哲学的壮观美景。
不过,此“景”之美,归根究底,美在文化和文化培育下的人,场景的文化含量充足,“景”之美才有可能出现,否则,就可能是那些立交桥下边吸着车尾污气边全神贯注的“交际舞”或者敲锣打鼓、噪音四起的“大秧歌”。
用Peoples解说人文奥运似不可取。
中华文化,从形态看,是精英文化与民众文化的结合,首先是以精英文化的形态,论天语人,贯彻率性修道、教化万民之生活理念。
民众的文化教养,则以每人“慎其独”为始,是为君子之风之格。
在举国喜于“奥运美酒”之时,我们更需要的是“君子国”里的健与美。
这就是说,如果从中华文化的形态看,Culture意义上的人文奥运和Peoples意义的人文奥运两种释义相比较,前者更能体现中华文化独有的性格,将人置于文化体系的主导地位,给予关怀,从而,能使“人文奥运”理念更带有中华本体特性,更易于全球层面上的沟通与交往。
人文关怀是中华文化必然导出的命题,她包括了对人的生命、人的心身健康、人的尊严、人在天地间的位置布署、人的价值与力量的关怀;在今天看来,尤其重要的,是对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种种利益关系的关怀,倡导“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人文精神。
从这个角度看,北京奥运会提倡的“人文奥运”,是本土地实践并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从中华人文关怀出发,北京奥运会的“奥运行动”会显露出特别方式的风采,这一点,将在我们关于“人文行动”的建议中得到回应。
二.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
人文环境是人文奥运在空间上的一种展示和表征; 或者说,人文环境是将人文奥运理念具体化为环境形态,她以直观和动人的形式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情绪与心理状态;人们生活于其中,她会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美好,其中的善良和关照,其中的活力和灵魂。
营造人文环境是开拓人文价值、实现奥运理念最形象、最广阔的空间。
用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个恒久话题来说,被安置在空间的所有物品和事件,都构成人类生活环境。
今天,在我们把“人文奥运”作为重大社会事件给以理解和研究的场合,它的环境价值及其价值要求也就出现了,第一,“人文奥运”的文化价值表现在环境方面,就要求逐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第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会给北京的环境留下一笔人文财富,成为值得京城人民乃至全国人民赞美的环境文化。
人类生活所必不可缺的环境,就其社会实质,是人造的,是由于对生活有用处而依照一定的审美尺度创造的,因此,一切形式的生活环境都是人工的、被赋予了生活意义和文化价值的。
所谓人文环境是打上文化烙印、渗透人文精神的生活环境;或者说,人文环境这个称谓,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文化衡量与人文要求。
包括国际奥组委和北京奥组委在内的奥运指导者阵线多次提出人文环境问题,应该说,既是经验上的直观,也是理性上的考量。
城市人文环境由许多部件构成,并且可以从许多的角度去给以分析。
课题研究拟将人文环境放在行为科学
的视野之中,一方面视其为行为的结果,同时,视其为行为圈样式的层构状态。
行为结果包括物质性、精神性和管理性的三种行为形态,形成三种人文环境形态。
“物质性”又包括文物古迹、山川园林、建筑群落、宾馆、商厦、交通、站台、绿地、公园、场馆、器具、设施、店铺、茶馆、酒店、街巷等等 ,无一不是人们当初在创造它们的时候就把某种人文精神和形式渗透于其中,成为人们喜欢的空间;“精神性”又包括风俗、习性、情趣、性格、语言、学术、艺术、时尚、绘画、戏曲、传播、广告、教育等
诸如此类精神现象,表现出城市的人文特点与生存方式;“管理性”包括政府关于城市环境的制度规定和各项法规,比如北京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条例(草案)等, 管理性环境是一种强制力量,体现制度对市民环境行为的约束与监督,是一种制度环境,是保护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
三种形态的人文环境,不可相互替代,但是,它们可以相互溶入和相互制约,共同显现一个城市的个性与品质。
我们在思考人文环境层构时,行为圈可以是以个体为原点向外延伸的状态,即:
身体→家庭→伙伴、朋友→地域(社区)、单位→公众场所→城市整体。
三种行为形态与多重行为圈交错,构成每个市民的生活环境,在每个层面上,市民的环境行为都在自知自觉或不知不觉地保护或破坏物质的、精神的、管理的环境。
物质的和精神的环境,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必须给以珍爱与保护。
对环境的珍爱与保护,也就合乎行为逻辑地从身体动作开始,只有每个人从自己的言语举止开始,每时每地为身边环境付出文明代价,才有可能出现所有生活层面上的环保行为,换来真实意义上的城市美好环境。
。
关于北京人文环境的基本特点,或者说,体现北京人文精神的环境特点,究竟是什么,可以说,这是一个难以梳辫得有条有理的庞然话题。
林语堂(1895-1976),这位人文史坛上才华盖世的学者,在《辉煌的北京》一书中曾说:
什么东西最能体现老北京的精神?
是它宏伟、辉煌的宫殿和古老寺庙吗?
是它的大庭院和大公园吗?
还是那些带着老年人独有的庄重天性站立在售货摊旁的卖花生的长胡子态人?
人们不知道。
人们也难以用语言去表达。
它是许多世纪以来形成的不可名状的魅力。
或许有一天,基于零散的认识,人们认为那是一种生活方式。
那种方式,属于整个世界,千年万代(纽约,1961)。
课题研究试以“中轴线”为转动城市文化的轴,解释京城环境的人文精神。
中轴线规制了北京城市建筑的基本形式,构成老北京的空间面貌:
位于中轴线上的宏伟宫殿建筑群-皇宫、紫禁城,是北京的中心,中轴线南达永定门,北端钟鼓楼,南北贯穿(见下图);中轴两侧则对称修筑,内城左修太庙,右筑社稷坛,外城左修天坛,右建先农坛,城外则为左日坛,右月坛; 皇城、内城与外城,是城中有城;有城就有城墙、门楼和角楼,是北京人文的壮观与美景;有城就有街有房,标淮的北京街巷是胡同,房子是四合院,胡同可以是横七竖八,却怎么走也不会迷失方向,走街串巷的叫卖声,怎么喊也会传入四合院;四合院可以是大大小小,却必是中轴线建筑,设计正房、西侧厢房、正门侧门,关起门来,自有安身处,自有天伦乐,人间最基础的满足,不愁无处觅。
今天,我们在文化的意义上品味被我们称谓的老北京和发生在她那里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不可以给予这样的文化认知呢,就是:
建构或重构“中和位育”文化认同。
“中和位育”是费孝通对潘光旦新文化观念的理解与赞誉。
“中和位育”出自《中庸》首章。
“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为贵”,“中”与“和”是共处一体,共同样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中”意味着两极(或多极)之间的扏中,孟子释“扏中”时,提出“权”概念,“扏中无权,犹扏一也”(《尽心上》),朱子注释《孟子》时,提出“权,称锤”,“称物之轻重而取其中也”。
应该说,正是这个权衡观念以及权衡能力,是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优势,是“己立而立人”、“已达而达人”的文化天分。
也是从这种文化基因考虑,老北京的城市格调,帯有比较充足的“致中和”宽容性格,宫殿位于中心,高高在上,等级森严,同时,四合院鳞次栉比,胡同密布,街市人流,养乌、斗蝈蝈、喝茶、聊天,可以在空间交错之中,一边嘴上挂着“莫谈国事”,一边休闲取乐“胡同消息”四起,北京人的生活方式与休闲功夫,训育了北京人独有的柔性与乐天性,自尊、大方与悠悠自得。
作为古都的北京,经历了明清6个世纪(1368-1911)的昌盛,她在空间布件配置上的宽裕,在对世间情感释放上的宽厚,是留给人类深厚奇妙的文化理想。
今天,人类文明把举办奥运会的机会给了北京,壮阔的中轴线在出北京的巨变中,南北延伸,南边迈出永定门、越过凉水河,与行政副中心擦肩而过,直奔城市之门主雕像,信步城市绿化隔离带,抵达航天博物馆;北从钟鼓楼迈向科技馆,与奥体中心擦肩而过,直达中轴北望,瞭望森林公园与科学公园。
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正是在这神圣而又神秘的中轴线上,悠然点起、升空万里-负荷着中华文化的神性!
到那时,天应人和,是为北京人文景观啊。
城市文化氛围是由人文环境熏染而成的空间上文化特征,它像一种“气候”,表征一种“天气”,一接触,就能感觉到它是什么“天气”,文化氛围这种文化特征,表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到了这里,就能感觉到它的文化所在,“有文化”。
如果一个城市在历史上辉煌,后来被破坏得一塌糊涂,就不会让人感到有文化,而是“没有了文化”。
上述三种状态的环境都是这种文化特征的源泉,物化环境能熏陶出文化氛围,精神状态和管理行为也在熏陶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的基本特点是,它离不开现实环境却又是扑捉不到的抽象,它离开了具体却又让人能够立即感受得到、体验得到,并得以形成印象与记忆。
这个现象,如果换个心理学的视角看,又可以说,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它让人们只要步入这个城市,就有一种“城市文化”的感觉和享受,它有感染性,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
北京过去的那些宫殿府邸、寺庙道观以及胡同、四合院,那些城墙、城门和角楼,那些园陵名胜和文物古迹,那些会馆、茶馆和商号,至今都留的京城的记忆中,老北京的人间生活,四平八稳、大大方方、性情温和,至今都有痕迹,这一点,从北京市民观看“奥运场馆设计方案展”、“中轴线、朝阜线建设方案展”以及“老北京城市记忆展”的热情和留言中,得到了真实的现场验证。
现在,一个国际化现代大都市的建设,四面隆起,八方沸腾,不知有多少街巷改道,四合院消亡,又有多少被忘却了的文物重新修复,有多少现代建筑拔地而起,北京的公交车几乎四通八达,出租车川流不息,绿化草坪差不多遍及公共场所,商品多得超出想象,艺术、时尚在装饰人们的生活等等,数不清的变化。
眼前的问题是,在新的建设之中,夹着对文化遗产的某些破坏,或者建得不如原来的美,建丑了;不少场所,建得很美,却管理得糟糕,不少时候,物是美的,但,人的语言、举止、礼仪、心态,人不够美,使人感觉到缺少一种“廉耻”与“自我”约束。
三.心态环境与人文涵养
这里讲的心态环境,实际上,在讲人文环境时己经触及到了,因为被指谓为环境的那个“实存”、那个现象,只有在与人有着某种关系的前提下,才被称谓为环境,它与人毫无关系,则不具有“环境”的意义;凡是对人有着关系、产生意义的那个“实存”、那个现象,其中包括能够引起想象、记忆、判断、情绪、追求的“头脑中”场景、事件、档案、程序,都可以成为环境,李普曼把这种“头脑中的环境”称为“拟态环境”,同样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
到此,我们便可以看到环境与心理(人格)的关系,是双重的。
一,对人产生影响的环境,包含有被对象化了的心理现象,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意思是说,心理本来是主体性的,是主体自身所有的内在过程,但是,人的心理在本质上是群体的、社会的,是在群体活动中发生又在群体活动中表现出来,一个人或一些人的心理对于另外一个人或一些人而言,是作为一种起作用的对象而存在,就是心理现象“被对象化”,这个被对象化的心理现象,属于心理环境,比如“氛围”就属于此类环境;二,环境(包括心理环境)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和艺术性格决定着环境主体的心理与人格品质,反过来,心理与人格又改变环境。
这种双重关系,在调查结果中,己经感到它的存在,数据揭示了被调查者对“自-他”不同作用的觉知与意识。
心态环境这个概念的提出,正是建立在环境与心理(人格)的这种双重关系之上的,一方面,心态环境是与人文环境有重叠的那部分心理环境,另一方面,它是存在于环境主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 这后一种心理状态是自我的对话、反思和认同的内部环境。
这是说,心态环境的存在具有双重性质,当我们强调它的客观实存性时,是期望我们的人文世界为人们的心理生活提供一种健康、美好的心态环境,这是在强调心理生态;而当我们强调它的内在自主性时,又是期望人们用良好的心态环境,去感受、分享和保护人文环境,这是在强调心理效应; 总之,都是想彰显心理与人格的力量。
前面曾经说环境就其社会性质,是人为的,是人们自身价值的一种付诸,是人自身内在尺度的外化,即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外化,因而,可以说,她蕴涵着人类自身的价值,同时又是人格的表征。
如果换一种说法来表述的话,就是:
依照人文精神的内在逻辑,社会环境是在文化和人的深刻关联中得到实现。
而文化话题中的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受到训化而具有某种人格的人;人格是在最富灵气、最具活性的人类心理.意识领域最深刻地体现着人文精神。
可见,当我们把人文环境作为论题提出来的时候,既重视环境的物化构成和物化过程的“匠人”工夫,同时又重视环境的文化涵义和人类本体价值,重视人的人文涵养。
那么,何谓心态环境?
所谓心态环境,在释义上可以理解为心态所形成的环境,它存在于主体之外,也存在于主体之内,既是环境品质的一种标志,又是影响心理品质的一种因素;在心理学原理上,心态环境是对环境的复制或映像,是映照社会环境的“镜子”;但,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反映或复制,而是人们依据一定的价值体系和心理需要所给予的积极反映或复制, 从这一方面看,心态环境又是映照人们自身的“镜子”,既可以用来“自己看自己”,也可以用来“自己看别人、别人看自己”,起监察作用。
Ⅱ. 主要结论。
一.环境设施得分高于环境行为,文化氛围佳(表1)
在2008年奥运会的准备和改善工作方面,问卷提供了28个问题,要求给出评价。
28个问题属于三类:
环境设施、环境行为和市政管理。
问卷中的每个评价项目,均设定为从0-6的打分淮则,6个层阶,6个分数,,满分为6分。
从表1可以看出,28项得分平均为3.94,得分最高的是宾馆酒店和机场,并且前六名均为环境设施项,表明被调查者对北京硬环境评价最好,最满意;然而,得分倒第一的,是环境设施项公厕,得分3.33。
人文视野中的环境行为,是涵有人文意义和文明经络的行为,一种人文行为。
在问卷结果数据里,这种环境行为得分,全部落入低分区,在倒数第2位至倒第9位,与公厕得分相差无几,与古都北京之美相去甚远。
不过,“城市的文化氛围”得分,4.24,居第7位,是一项令人有些愉悦的数字。
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是由诸种因素造成的综合现象,有城市建筑和她所衬托出来的人文精神,有街区马路及穿梭于其中的“人物.事件”,有象征着历史和文明的文物古迹,有代表着此一城市而非彼一城市的地域景色,等等。
那么,北京城让被调查者深刻感受到的文化氛围源自哪里呢?
从表1看到和下面将要看到的问卷打分结果看,我们似有理由说,主要源自物化文化而不是行为文化,近年,北京人被文化意识召唤着的“中轴线”神韵,接踵相续的25片文物区之生生不息,以及现代建筑的空间格调,都在熏染城市氛围,改善人们的知觉品质。
问卷曾就以上问题提问“北京目前奥运环境准备最差的三个领域是哪些”?
被调查者给予的回答依次是:
(1)市民普通餐饮场所,
(2)公厕, (3 ) 街头脏乱 , 除此之外,还比较集中地提出居民生活区和公交车辆是最差的。
这一些,都是市民经常出入、影响社会情绪的公共场所。
二. .管理行为得分居中(表1)
问卷中的管理行为是指通过行政手段对城市进行环境的规划和管理,塑造并改善城市生存空间,满足城市生态和市民生活的不断需求,确保城市与市民的生命力及活力。
由管理行为所形成的人文世界,是一种制度环境。
在问卷提出的问题中,所有好与差的评价上,都能体现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
问卷为管理行为设计了三项,即建设规划、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
三项得分,依名次排列为,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4.12,第9位;管管制度的具体实施得分,3.80,第16位;建设规划为3.72,第19位。
人们对北京硬环境以及北京文化氛围所给予的肯定和热情,无疑,都是对市民市政管理行为的客观评价与支持,并可怀抱美好期望的。
但在喜中有忧,而忧,则忧在人自身,人所负于环境的,看上去表现在行为的文明程度上,难以睹物思人。
三. 荣誉感、关系平和、小事不做 (表2)
表2的16个问题是对环境行为特征的具体化。
这16种行为分布在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形成不同的行为空间。
如果以行为半径为考量视角,那么,距离个人最近的行为空间是表2中的 “口与手”动作范畴,属于“身边小事”;其次,是对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公共秩序、人世关系的关系范畴;再次,市民荣誉感和遵章守法是关涉京城荣光与太平的地域范畴。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看出,这样一些环境行为大致形成一种由社会范围到群体范围以及到个人范围、自外至里的层次。
调查结果,基本上范围由大到小、层面自外至里,呈现分数递减。
这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
当然,这些行为特征,从另一个侧面看,是市民性格特点在人文环境中的表现,调查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京城市民性格与心态。
第一.“市民荣誉感”、“遵章守法”,得分最高,分别得分4.33和4.23,均为上乘。
表明北京
市民对于京城古都的荣光和为其太平所给予的遵守,至为珍视。
第二.公共领域中的关系处理,得分居中,从笫3位的4.18分到第11位的3.53分,表明北京
市民在处理各种公共关系方面,比较温和,悠悠相处,以礼相待,有一种平和大方的性格与心态。
第三., “身边小事”,得分最低,不随地吐痰得分只有2.73,不乱扔垃圾只有2.82,
文明礼貌、不京骂和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只3.10,3.23和3.40,得分的名次是倒数第1位至倒数第5位,这5项全部属于身体训化方面“张口”、“伸手”的动作,自我管教不严,人文含量匮乏。
四.自已的得分高于他人(表3)
在对环境行为的调查项目设定上,问卷就同一个问题令被调查者分别对他人市民和自己个人的环境行为进行评价。
这种设定的原初考虑,是想通过对人与对己的评价,透视市民心态。
表3的评调查结果表明,对自己的评价得分高于对他人的评价,对自己环境行为的评分几乎全部在5分以上,首位分为5.58,接近于满分6分,末位分4.98,近于5分。
对于表3所提供的数据,令人发生兴趣的是三种现象。
一是对自己的评分名次尽管不同于对人评分的名次,但在每项评价的得分上,普遍高出对人同项评价1个多层阶,平均高出1.2分;二是对自己评价与对人评价之间差距最大的,恰恰是他人行为得分最低的几项,即在对人评分倒数第一至倒数第五的低分项目上评分差距最大;三是在不少向题上,对己对人的评分名次比较相近,其中包括遵章守法和市民荣誉感的得分名次,名列前位,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的得分名次,均在倒数一、二之列,在着装和仪容整洁、待人和气、车上侄老弱病残让座、不歧外排外方面的名次,也十分相近,这种得分名次的自-他一致性,表明人们在这些行为表现上共同特点。
五.生活质量和教育-教养的相关性
我们以被调查者的评价为因变量,被调查者的性别、职业、年龄、家庭人口、在京居住时间、在京户籍、教育程度、收入、所在城区、居住条件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被调查者的居住条件、教育程度、户籍和因变量呈相关关系,其它变量则不表现为明显相关。
生活质量包括很多方面,测定生活质量的指标很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 人文环境 变迁 改善 方案 研究 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