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修改后.docx
- 文档编号:27795401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79
- 大小:73.07KB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修改后.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修改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修改后.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修改后
1、草原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4.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
你去过草原吗?
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3.教师导言: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
思考:
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
──“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
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重点指导)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
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
(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
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5、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
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
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
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
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
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
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
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
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
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
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3.感受文化之路。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
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3、白杨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2.导语。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
(抓中心)
(1)教师范读。
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4.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5.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
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 (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6.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
大戈壁什么样?
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
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
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
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
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
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
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
这里的“卫士”指什么?
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
思考:
谁说的话是主要的?
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
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
“表白”怎么讲?
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三段]
1.教师引读后,提问:
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
想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3.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板书设计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学习目标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学习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学习难点:
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
1.师:
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
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
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
2.师:
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
这到底是为什么?
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
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
如械(xiè),不读jigè“狰狞”读准后鼻韵。
2.师:
读着课文,想着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交流)
3.师:
这是一条艰难的铁路,(师生补充资料,结合看屏幕上的青藏铁路示意图:
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
解释冻土区:
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
)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4.(出示句子:
“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5.师读:
“然而,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
(1)西方的媒体说明了什么?
(2)他们认为不可能,那你们认为可能吗?
(3)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
让我们把自己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工地,去采访筑路工人攻克风火山的艰难历程。
三、读后采访
1.合作要求:
(1)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
(2)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提示,把自己的同桌当作青年突击队员互相采访。
(3)按“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分成三个事件,做三次报道。
2.采访提纲
(1)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2)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后果?
(3)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四、现场报道
1.攻破“多年冻土区”。
(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理解“下马威”。
(3)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心中装着一个坚定的信念: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齐读第7自然段)
2.克服“恶劣天气”。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想象“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和“劈头盖脸”是什么样子。
(3)导读第8自然段前5句(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跟读后半句,强调突出作用)
(4)看图,想象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样?
(5)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
疼啊!
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
“把铁路修到拉萨!
”(齐读两遍)
3.解决极度缺氧。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什么是“杯水车薪”?
为什么会杯水车薪?
(3)看图,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
(4)胸闷,头痛,呕吐,四肢无力……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难关啊!
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为什么?
他们的胜利依靠的是什么?
(5)因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铁路工人的坚强决心,也是全国人们的共同心愿。
同学们,带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让我们大声地呼喊出铁路工人的决心。
(齐读10~11自然段)
四、总结升华
1.(出示最后一个句子:
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么?
2.想不想坐上这趟列车去拜访神秘的青藏高原?
来吧,跟老师一起踏上这段神奇的天路。
(播放西藏美丽的风光,配上李娜的《青藏高原》,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西藏小女孩站在铁轨边上,眺望拉萨的方向。
)
3.同学们,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但是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彻底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裕。
4.面对着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写下来)
5、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
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
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
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
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
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师:
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
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
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3.诵读全诗。
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一)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2.生自由读诗。
“遮”,注意要读翘舌音。
记住字形。
读通、读顺全诗。
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二)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1.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2.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3.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你喜欢他们吗?
为什么?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
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齐读。
读后点评。
(三)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
预习《清平乐.村居》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
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
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
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
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
其他同学正音、评价,
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
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
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
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
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
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
再读。
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
1.师:
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
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生练习试唱。
众评议。
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
1.师:
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六、布置作业,积累升华
1.背诵课文。
默写《牧童》
2.收集、背诵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开展一次背诵比赛。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抄写喜欢的句子。
课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
朗读相应的部分。
(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
(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
……因为太不整齐了。
四、作业
1.选择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
(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2.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7、祖父的园子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认识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揭示课题
童年是最纯真、最令人难忘的岁月。
上一篇课文,冬阳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今天,我们要走进《祖父园子里》,与作者一同感受童年在园子里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按阅读提示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先自己练读,再读给同伴听。
3.想一想,你什么喜欢自己读的段落?
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四、汇报交流
1.文章开头的描写: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
(1)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2)有感情地读这几句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2.你觉得“我”在祖父园子里做的事情哪一件最有趣?
说说为什么?
(1)预设学生喜欢的事情可能有:
①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有的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踢飞了。
理由是多元的,可以是:
“我”爱祖父的模仿行为;“我”的举止很天真、幼稚;“我”的举止很可爱;等等。
②其实哪里是铲;……把狗尾巴当做谷穗留着。
理由可以是:
“伏在”“乱勾”,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把“谷穗”割掉,把“狗尾巴”留着,这样的举止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干的傻事;等等。
③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
理由可以是:
“我”“见异思迁”,是“我”对园子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都非常喜爱的缘故,这样的事情,在孩子中间是经常发生,读了这样的句子,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等等。
④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大喊着:
“下雨啰!
下雨啰!
”
理由可以是:
“我”很天真、顽皮;祖父对我十分宽容、喜爱和呵护;“我”在园子里十分自由快乐;等等。
(2)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有趣?
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过程中相机归纳:
作者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哪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把孩子的天真、顽皮写出来,具有真情实感。
作者写得很具体,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描写的具体生动,使我们好像就看到“我”一样。
等等。
3.文章后面的几段话: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下册 教案 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