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课程内容安排+小结.docx
- 文档编号:27792387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111.40KB
局部解剖学课程内容安排+小结.docx
《局部解剖学课程内容安排+小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学课程内容安排+小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局部解剖学课程内容安排+小结
上、下肢浅层结构的小结
(2011224)
1.大隐静脉的起止,走行及表面投影、高位属支、穿通支、静脉瓣及伴行结构的位置。
大隐静脉(greatsaphenous):
为人体最长、最粗的浅静脉,始于足背静脉网内侧端。
1走行及表面投影:
关键在以下几点:
A.行经内踝尖前方1.5cm;最重要,因位置固定、表浅,临床常用于静脉切开;
B.髌骨内侧缘四横指;
C.耻骨结节下外3-4cm处,穿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
以上三点的连线即为大隐静脉的表面投影。
2高位属支:
A.定义:
汇入大隐静脉最后的分支,即隐股交界前5-7cm段。
B.大隐静脉的五种高位属支是:
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
C.型式多变:
包括数量多变,共5种属支,但并非5条(每种属支可为1条,有时不止1条)
[汇合型式多变:
尤其是前三条不仅可分别汇入,也可先以不同型式联合后再汇入;
D.行向是辨认的依据其中前三种有同名浅动脉伴行(源于股动脉)。
E.前三条浅静脉均有由股动脉发出的三条细小同名动脉伴行。
(不要求操作,因太细)。
可取该处皮瓣移植。
注意:
上述高位属支之间有侧支吻合,故在下肢静脉曲张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时,必须分别结扎属支,以
防术后复发。
3穿通支:
沟通浅、深静脉的交通支。
特点:
A.穿深筋膜;B.规则地沿着肌间隔行走;C.多出现在膝关节上、下10cm及小腿中下1/3交界平面三处
出现。
穿通支出现的平面有两个在小腿,故穿通支病变时小腿浅静脉曲张,蟠曲怒张。
4静脉瓣:
静脉瓣配布于浅静脉穿深筋膜之前以及穿通支汇入深静脉之前,远侧段较多。
其中以穿筛筋膜之前以
及大隐静脉末端注入股静脉处两对瓣膜最为重要。
静脉瓣的作用:
正常大隐静脉内的静脉血应由下至上,由浅至深的流向,而能保证血液不倒流的主要控制装置
是静脉瓣,因此,这些瓣膜对促进浅静脉血回流至深静脉起重要作用。
静脉曲张:
当股V近端的静脉瓣病变时,血液倒流t大隐V曲张,故首先结扎大隐V根部,同时结扎高位属
支,一一结扎。
穿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时也可导致V曲张,临床上通过几个试验来鉴别。
大隐V是一组很好的移植材料,身体某部位A病变时,可取相同直径的大隐V倒转吻合(因V有V瓣)以代
替病变的A。
5伴行结构:
行径中在小腿段有隐神经,膝段有膝降动脉隐支,股段有股内侧皮神经与之伴行
2.腹股沟浅淋巴结:
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浅筋膜内。
纵群(下群):
4-5个,沿大隐静脉上端纵行排列,引流足、小腿内侧及大腿的浅淋巴。
横(斜)群(上群):
5-7个,沿腹股沟韧带下方排列,引流腹前壁下部、臀部、会阴部(睾丸除外)及外生殖器
的浅淋巴•
3.有关临床应用
(1)当需要急救或大量输血、输液时,既可在内踝前方也可在耻骨结节下外方3-4cm处做静脉切开,其中以前者位置最恒定、最表浅、最方便,故常在此处行静脉切开。
当在内踝前行静脉切开时,不慎可将紧挨着的隐神
经一并结扎,此时患者会感到难以忍受的疼痛。
(2)大隐静脉曲张(Varicosityofgreatsaphenousvein)为一常见病
①曲张的解剖基础:
A.行程长,距心脏远,要克服很大的重力作用;B.管壁簿,易于扩张;
C.因位于浅筋膜,缺乏肌肉收缩的支持作用及动脉搏动的挤压作用;D.某些人呈先天瓣膜发育不全。
在上述原因基础上,再加上某些诱因,如:
长期站立;腹压增高(如慢支炎、肺心病、长期便秘等)、较近侧
的静脉发生阻塞或受压,也可继发引起曲张(如骨盆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近侧血管)。
在上述情况下造成静脉
回流迟缓t静脉内压力增高t血液回流障碍引起静脉扩张t逐渐使静脉伸长且弯曲t产生曲张。
②治疗原则:
严重的大隐静脉曲张,只要深静脉没有阻塞和瓣膜机能完好,一般可用手术方法治疗,即将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包括高位属支)或抽剥方法。
若深静脉有阻塞和瓣膜机能不好,则不能手术,故手术前要做相应的检查。
股前内侧区小结
2011.3.3
★股前内侧区的层次结构
•皮肤二•浅筋膜:
大隐V股段+高位属支、浅A、股内侧皮神经、腹股沟浅LN
三.深筋膜(阔筋膜):
阔筋膜的三个形成物:
隐静脉裂孔、筛筋膜、髂胫束,该膜包缝匠肌。
四•肌室:
股前肌群(由股N支配)+股内侧肌群(由闭孔N支配)
为闭孔血管神经,闭孔神经、血管有前后支,分别位于短收肌的前、后面。
支配股内肌群。
一.股三角的中心结构——血管神经
(一)股神经:
1•行程:
为腰丛分支,沿腰磊肌外侧缘下行,于腹股沟韧带后方,在髂腰肌筋膜的深面,经肌
腔隙入股三角,位于股鞘外侧;
2•分支:
入股部后不久,立即呈马尾状分支,支配股前肌群及皮肤,其中有一最长的分支叫隐神经,与股A、
股V伴行入收肌管,经前口出收肌管,于缝匠肌和股薄肌之间突出,分布于小腿和足内侧的皮肤。
(二)股动脉
1为下肢A的主干,由髂外A延续而来;
2•经血管腔隙入股三角,位于股鞘外侧格,继续下行至股三角尖进入收肌管,出收肌管后至腘窝改名为腘
动脉
3•股动脉的分支:
A•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发出与浅静脉伴行的同名3条浅A,即旋髂浅A、腹壁浅A、阴部外A
B•在腹股沟韧带下方3-5cm处,由股A的后外侧壁发出较粗的股深A,股深A的本干在长收肌和大收肌之间下降,沿途发出3-4支穿A,分别在不同高度紧贴股骨,穿过大收肌止点至股后部
C•股深A在起始处附近发出2个分支,即旋股内侧A和旋股外侧A
旋股外侧A:
较粗大,向外跨髂腰肌表面,在股直肌深面,分为升、降、横三支,分布至股后、外侧肌肉,并参与髋关节吻合网;
旋股内侧A:
较细,从髂腰肌和耻骨肌夹缝中穿向后方,供应内侧肌群,也参与髋关节吻合网。
穿A:
紧贴股骨内向后穿大收肌
4.临床要点:
A.股A在腹股中点(髂前上棘至耻骨联合的中点)搏动,下肢外伤出血时,可在此处压迫
股A进行暂时止血;B•在股三角内的股A起始段,是临床上施行动脉穿刺采取A血样最方便的地方,也
是做下肢血管造影和动脉插管化疗的地方,还可在这里向近侧插入导管,做主A造影或选择性肾A、腹腔
A或肠系膜A造影。
(三)股静脉
股V位于股A内侧,至股三角尖时,股V位于股A的后方。
除接收股A分支的同名V夕卜,还收纳大隐V
★血管神经的排列:
在股三角底边,由外向内依次为:
股N、股A、股V,即:
NAV,呈并列排列。
在股三角尖,由于胚胎时,下肢内收内旋的结果,使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由横位排列变为
前后排列,故由前向后依次为:
隐N、股A、股V、长收肌、股深V、股深A、股深V。
由于上述排列关系,故在三角底和尖受外伤时,受损情况不同。
2.股管(FemoralCanal)
1•为股鞘内侧格,一个潜在性间隙2.内含脂肪组织和一个恒定的淋巴结,即腹股深LN(Cloquet淋巴结)
3.形态:
下端封闭,正对隐静脉裂孔
上口叫股环(Femoralring),通腹膜外间隙。
股环为腹与股交界的薄弱部分。
其境界为:
前界:
腹股沟韧带;后界:
耻骨梳韧带;内侧界:
腔隙韧带(陷窝韧带);外侧界:
借纤维隔与股V相邻。
4.功能:
A.有利于充盈股V的扩张;B.作为从下肢到髂外LN的一个淋巴通路。
5.临床意义:
※股疝:
腹腔内容物经股环、股管、隐静脉裂孔突出至股部皮下
A.老年妇女发病率高,因女性骨盆较宽,股管口径宽大,肌肉筋膜发育较弱,尤其老年妇女多次妊娠和退行性
变,肌肉筋膜更为薄弱松弛股环相对较大,故易发生股疝。
B.股疝发生后,因股环三边为坚强的韧带,故内容物脱出后不易还纳,易造成嵌顿。
C.绞窄性股疝松解术时,需切开疝环,此时应注意勿损伤异常的闭孔A。
※闭孔A为髂内A的分支,异常的闭孔A来自髂外A或腹壁下A,往往经股环的内侧及腔隙韧带的深面,向下进入闭膜管。
3.收肌管(AdductorCanal)
1.为位于股前内侧区中1/3段的肌性管道,长约15-17cm;
2.境界:
三个壁,内侧壁为股内侧肌,外侧壁为大收肌,前面为缝匠肌和股收肌板。
3.通向:
上口:
有隐N、股A/V进出此口,此口与股三角尖相通
下口:
有股A/V进出此口,此口通腘窝
前口:
有隐N及膝最上A的分支(即膝降A隐支)由此口穿出达浅面
4.临床应用
※如何暴露股骨干
暴露股骨干的手术切口一般应从肌间隔进入,以免损伤过多的肌肉,并可减少出血,防止术后粘连影响功能
常用切口有:
大腿前外侧、外侧、后外侧以及内侧切口等。
大腿前外侧切口,是暴露股骨干的常用手术入路
A•此切口是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可根据手术需要作适当长度的切口
B.切口层次:
a•皮肤b•浅fac•深fasd.沿肌间隔将股直肌与股外侧肌分开
e.顺股中间肌的肌纤维纵行切至股骨,即可暴露股骨干
C.可能遇到的血管神经
血管:
旋股外侧A的升支或降支,可将其牵开或结扎切断
神经:
股神经至股外侧肌的分支,不可伤及。
臀区、股后区和腘窝
2011.3.10
.臀区的中心结构——血管和神经
来源:
血管为髂内血管的分支和属支,神经为骶丛的分支
去向:
臀区、股后区、会阴区★
(一)经梨状肌上间隙进出的血管神经
由外向内依次为:
臀上神经、臀上动脉、臀上静脉。
臀上A发出浅支和深支,其中浅支分布于臀大肌,而深支位于臀中、小肌之间
★
(二)经梨状肌下间隙进出的血管神经(由外向内依次为)
-至股后区
至臀区
1、坐骨神经
2、股后皮神经
3、臀下N'
4、臀下A
6、阴部内A
7、阴部内V
8阴部N
5、臀下V—
_至会阴区。
自梨状肌下间隙出骨盆,绕坐骨棘后在骶结节韧带深面,穿坐骨小孔至会阴
•坐骨神经的行径、分支、分布范围及体表投影
(一)行径:
1.来自于骶丛,为全身最大最长的神经;
2.经梨状骨下间隙出骨盆后,位于臀大肌深面;
3.经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降入股后区;
4.在股后区,行于大收肌的表面,股二头肌与半腱肌、半膜肌之间下行;
5•一般在腘窝上方分为两在终末支:
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二)体表投影可根据下述三点定出其体表投影
1.髂后上棘至坐骨结节连线中点至股骨大转子连线内、中1/3交点;
2.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连线中点;
3.股骨两髁连线的中点
(三)分支与分布范围
坐骨N向内侧发出较多的分支,分布到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长头及大收肌,而坐骨N向外侧仅发一支
到股二头肌短头。
因此,坐骨N的内侧为危险侧,而外侧为相对完全侧。
(四)临床应用
1.关于臀部肌肉注射的部位:
坐骨N有恒定易于确认的标志,临床作臀部肌肉时如不注意,仍可损伤该神经,此处的肌肉注射
在臀部外上1/4象限。
值得注意的是,一定按解剖学上臀区的境界,如将臀区范围缩小到坐骨结节周围,此时的外上方1/4处,恰为坐骨N经过之区域。
2.坐骨N的血运很丰富,臀下A、阴部内A、股深A的穿支及腘A均有分支分布其上,并相连成一串。
其中有一条发自臀下A的小支与之伴行,在大腿截肢切断坐骨N时,这条伴行A出血较猛。
因此,须将此A与N分离开,且结扎A时不可牵连神经纤维,否则残肢必有严重的疼痛。
3.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在骨科疾患中常为伴发的症状,原因很多。
从构成坐骨神经的神经根一直到坐骨N全程受到压
迫与刺激均可引起本病,包括坐骨神经炎、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所致神经根受压等。
这种疼痛常发生于臀部,
放射到股后面、小腿外侧及后面、足的外缘及足背。
如按压坐骨大切迹、腘窝及腓骨小头外后方,常引起剧痛。
4.梨状肌综合征
正常情况下,坐骨神经由梨状肌下缘穿出,垂直向下,其行程不受肌肉阻挡,下肢做任何方向运动时,神经均不致受到压迫与异常刺激。
但当腓总N高位分支(即坐骨N于盆腔内就分为两大支),由梨状肌束间穿出或由
梨状肌上间隙穿出;或坐骨N由梨状肌穿出,下肢外旋时,梨状肌肌幅改变,肌束间间隙缩小,由其间穿出的N便受阻受压,此种由于受肌肉收缩的刺激引起臀部和坐骨N痛的症状,临床上称梨状肌综合征。
3.臀部的十字吻合(Thecruciateanastomosis)
系指某些A在髋关节后方臀大肌深面,彼此相互吻合形成的血管网。
组成:
旋股外侧A、旋股内侧A、臀下A、股后A链的第一穿A
意义:
若结扎一侧髂内A时,可供髋周围A网建立侧支循环,以代偿髂内A分布区的血液供应。
4.腘窝的通向、腘窝内血管神经的安排
★1.通向:
向上r沿坐骨n垂直上行t股后区t臀区
■
L通过大收肌腱裂孔T收肌管T股前区
向下经比目鱼肌腱弓深面T小腿后区
向前可随几条小血管(关节支)T膝前区
由于腘fas坚韧而紧张,腘窝脓肿不易向浅层发展以致穿破,故感染可沿血管神经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按上述
方向蔓延至小腿、股后区甚至臀部。
2.腘窝的内容:
主要为两条大N(胫N和腓总神经)、两条大血管(腘A和腘V)、腘LN、脂肪组织
★血管神经的排列:
由浅入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在腘窝中心)。
腘动脉在腘窝内除发支供应邻近肌肉外,还发出五条关节支:
膝上内A、膝上外A和膝中A以及膝下外A和
膝下内A,它们都参与膝关节动脉网的组成。
5.膝关节动脉吻合(thegenicularanastomosis)
组成:
膝上内、外动脉,膝下内、外动脉,膝中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降动脉,胫前返动脉。
意义:
为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建立侧支循环。
6.臀区、股后区、腘窝的层次
臀区
股后区
腘窝
1•皮肤,富含皮脂腺和汗腺
2.浅fas:
含丰富的脂肪组织
3.深fas(臀fas):
包臀大肌
4•肌室:
(1)肌
浅层:
臀大肌
中层:
(由上至下共6块)
臀中肌
—_>梨状肌上间隙梨状肌
►梨状肌下间隙上孖肌
内孔内肌腱
下孖肌
股方肌
深层:
臀小肌
(2)血管神经束(AVN集中在2个部位:
A.出梨状肌上间隙的结构:
由外侧至内侧:
臀上N臀上A、臀上V
B.出梨状肌上间隙的结构:
由外侧至内侧:
坐骨N股后皮N、臀下N臀下A、臀下V、阴部内A、阴部内V、阴部N
1•皮肤
2.浅fas:
含股后皮N分支
3.深fas:
阔fas
4•肌室:
股后肌室
(1)肌
内侧:
半腱肌(浅)、半膜肌(深)
外侧:
股二头肌(长、短头)
(2)血管神经束(AVN)
股后皮N:
沿中线直降(浅)
坐骨N:
沿中线直降(深)
内侧分支多,外侧分支少
穿A:
发自股深A
紧贴股骨,穿大收肌
参与形成:
a.股后A链
b.臀区的十字吻合
'1•皮肤
2.浅fas:
含小隐V、股后皮N、浅LN
3.深fas(腘fas):
致密,坚韧
4.腘窝:
(1)边界
上外侧界:
股二头肌肌腱
上内侧界:
半腱肌、半膜肌
下外侧界:
腓肠肌外侧头
下内侧界:
腓肠肌内侧头
底:
腘面+膝关节囊+腘肌
顶:
腘fas
(2)内容物:
脂肪多
由浅至深:
N胫N:
中线直降
腓总N:
沿股二头腱内侧
V腘V:
在腘窝上部位于胫N内侧在腘窝下部位于胫N外侧
A腘A:
贴近股骨(故股骨下端骨
折时易伤及该A)
在腘窝上部位于腘V内侧在腘窝下部位于腘V外侧
分支膝上内A:
沿股骨内侧髁上缘膝上外A:
沿股骨外侧髁上缘膝中A:
穿髁间窝膝下内A:
沿腘肌上缘,绕胫骨内侧髁下缘
膝下外A:
沿腘肌浅面,绕胫骨外侧髁下缘,穿腓侧副韧带与膝关节囊之间
胸前区和腋腔PectoralRegionandaxilla
2011317
.胸前区的层次:
(一)皮肤
(二)浅fas:
含锁骨上N、颈阔肌、乳腺、Cooper'韧带、脂肪囊、乳房后间隙
\构成腋腔前壁
(三)深fas:
(四)胸大肌、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头V
N穿出
)
(五)「锁胸fas(claviopectoralfascia):
头V穿入、胸肩峰A和胸前外侧
■
-胸小肌:
胸外侧A/V、腋LN前群、胸前内侧N(六)腋腔:
脂肪多(中心处的LN为腋LN中央群)
•腋腔(axillarycavity)境界
前壁:
(即胸前区)
「前锯肌上份、胸长N(走行与腋中线一致):
该N在乳腺癌手术时不能损伤,一旦损伤,两侧肩胛骨外翻,形似小天使,患者梳头、栓皮带受影响。
J-5肋骨及相应的肋间结构
、广肱骨上段(结节间沟、肱二头肌短头、肱骨外科颈)
外侧壁
V肱二头肌长头腱
虑肱肌(内侧):
有肌皮N穿入
后壁:
肩胛骨、肩胛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背阔肌。
大、小圆肌之间有肱二头肌长头通过,将二者之间的间隙分成三边孔(内侧)、四边孔(外侧),前者有旋肩胛AV;后者有腋N旋肱后A通过。
底:
(由浅入深是)皮肤、浅筋膜、腋筋膜。
顶(尖):
由锁骨中段1/3,第1肋骨和肩胛骨上缘构成,是腋窝的上口,通颈根部。
★腋腔的后壁、外侧壁、内侧壁、顶有骨性成份,故临床上进腋腔常由前壁和底着手。
•腋腔内容物:
腋鞘(axilarrysheath)包含AVN
1、腋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在第一肋水平延续)
与臂丛一起由腋鞘包裹,腋鞘来自颈深筋膜深层。
被胸小肌分为三段:
第一段:
发出胸最上动脉
第二段:
发出胸肩峰动脉(发出胸肌支肩峰支、三角肌支*分支穿锁胸筋膜胸外侧动脉沿胸小肌下缘走向胸壁
第三段:
发出肩胛下动脉(旋肩胛动脉穿三边孔、胸背动脉入背阔肌)、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穿四边孔)
2、腋静脉
(1)居腋A的前内侧方;⑵被胸小肌分成三段:
第一段有腋LN的尖群,第三段有腋LN的外侧群
3、臂丛及其分支:
.腋神经:
经腋A后方,伴旋肱后动脉经肩关节囊下方,穿四边孔、绕外科颈至三角肌,故①外科颈
骨折常累及腋N致三角肌瘫痪造成“方肩”;②)拐杖配制不当常压迫腋N致上肢瘫痪
后束彳桡神经:
腋A与肱三头肌长头之间向下外
胸背神经:
支配背阔肌、大圆肌,常伴胸背A(腋LN后群)
I肩胛下N:
支配肩胛下肌
★乳癌根治术需保护的神经:
胸长神经:
胸小肌下缘后方4横指胸壁上,支配前锯肌
胸背神经:
与胸背动脉伴行,穿背阔肌下缘中点,支配背阔肌。
损伤会造成“翼状肩”。
4、腋淋巴结和脂肪组织:
腋淋巴结,位于腋窝脂肪中和沿相关血管排列:
前群:
在胸外侧血管周围后群:
在肩胛下血管周围
外侧群:
在腋静脉第三段周围中央群:
腋窝脂肪中
尖群:
位于腋腔尖部,腋血管第一段附近
前群、后群、外侧群t中央群t尖群t锁骨下干
三•肩胛动脉网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
组成:
肩胛骨动脉网的动脉来源有三:
肩胛上动脉、颈横动脉降支(肩胛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
前二者通常为锁骨
下动脉之甲状颈干的分支,而后者为肩胛下动脉的分支。
腋动脉结扎:
可在腋A第一段和第三段结扎,但第一段位置较深,操作困难。
第三段位置较浅,操作方便,可
沿腋窝外缘切开,将喙肱肌和肌皮N向外牵开后,即可暴露。
从临床观点看,为使腋A结扎后,能形成良好的
侧支循环,宜在肩胛下动脉起始点的近侧端结扎较为理想。
结扎后动脉血液经由肩胛动脉网(肩胛上动脉、颈横动脉降支、肩胛下动脉)和肩峰动脉网(胸肩峰动脉肩峰支、肩胛上动脉肩峰支、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到
达上肢。
臂前区、肘前区、前臂前区小结
2011.3.24
1.臂前区、肘前区、前臂前区的层次:
臂前区
肘前区
前臂前区
1•皮肤
1•皮肤
1•皮肤
2•浅fas:
头V、贵要V前臂内侧皮N
2•浅fas:
头V、前臂外侧皮N
2•浅fas:
头V、前臂外侧皮N
滑车上LN
贵要V、前臂内侧皮N
贵要V、前臂内侧皮N
3.深fas
肘正中V、肘深V
肘正中V、肘深V
4•肌室:
3.深fas:
肱二头肌腱膜
3.深fas:
腕掌侧lig.
(1)肌
4.肘窝
4.肌室:
浅层:
肱二头肌
(1)边界
(1)肌
深层:
喙肱肌(上半部)
外下界:
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桡侧
第1层:
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
肱肌(下半部)
腕短伸肌
掌长肌、尺侧腕屈肌
内下界:
前臂屈肌群浅层
第2层:
指浅屈肌
(2)血管神经束(AVN:
底:
肱肌、肘关节、旋后肌
第3层:
指深屈肌、拇长屈肌
A.肌皮N:
在肱二头肌、肱肌间行向下
顶:
皮肤、浅fas、深fas
第4层:
旋前方肌
外侧,穿喙肱肌
★第3、4层之间为前臂屈肌后间隙
(2)内容物:
肱二头肌腱(居中)
(Parana'sspace
B.肱Ai二者位于肱二头肌
正中NJ内侧沟内
外侧:
(2)血管神经束(AVN)
a.肱A先位于肱骨内侧,后在肱骨下
肱二头肌
桡侧组:
桡N浅支+桡A+桡V
端前面,对临床压迫止血时有益
肌皮N前臂外侧皮N
■
中央组:
正中N
b.正中N先在肱A前外侧,后在内侧
肱肌
尺侧组:
尺A+尺V+尺N
尺N
桡N—丁T浅支:
继续下行
C.尺侧上副A»二者伴行
J
—深支:
穿旋后肌
肱桡肌
至前臂后区
a.尺N在肱A内侧偏后方,穿内侧肌间
隔,走向肱骨内上髁后方(尺N沟内)
内侧:
b.尺侧上副A:
在肱A中点水平分出,
★由外侧至内侧依次是:
与尺N伴行,在尺N外侧
肱V—肱A—肱V—正中N
D.前臂内侧皮N:
位于尺N前方
E.尺侧下副A:
位于肱肌表面
2•前臂前肌室结构按排:
血管神经束:
桡侧组
中央组
尺侧组
桡N浅支
桡A/V
正中N
尺A/V
尺N
前臂上1/3
-二者位于肱桡肌和旋前圆肌之间
-桡A发出桡返A
-穿旋前圆肌
-位于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之间
-发出尺返A
-从尺侧腕屈肌两个肌头之间出
前臂中1/3
位于肱桡肌和桡侧腕屈肌间,二者开始伴行
位于指浅、深屈肌
之间
二者在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间伴行
前臂下1/3
经肱桡肌腱深面至前臂后区,该转折点在桡骨茎突上方
5-7cm
桡血管经拇长展肌、拇短伸肌腱深面
位于桡侧腕屈肌与
掌长肌腱之间
位于尺侧腕屈肌腱外侧,二者伴行
※在前臂上1/3,尺血管和尺N分离,在下2/3二者伴行;而桡N与桡血管仅在前臂中1/3伴行,在上1/3和下
1/3二者离得较远,而在下1/3桡A位置表浅,是临床扪摸脉搏之处。
3•腕前区的解剖特点:
★腕前结构的安排(由外一内):
桡骨茎突、桡血管、桡侧腕屈肌腱、正中神经、掌长肌腱、指浅屈肌腱、尺血管、尺神经、尺侧腕屈肌腱、尺骨茎突。
腕前区、手掌、手指的小结
.腕前区(Anteriorcarpalregion,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连线上、下二横指范围)
1•皮肤:
三条横纹(腕近侧纹、腕中间纹、腕远侧纹),其中腕远侧纹最重要,其中外1/3交界点为舟骨结节所
在;
2.浅fas:
外侧面分别由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分布
3.深fas:
(1)腕掌侧lig.(浅层)
⑵腕横lig(又称屈肌支持带flexorretinaculum,深层):
其桡侧端附于舟骨结节和大多角骨,构成腕桡侧管
(radialcarpalcanal),有桡侧腕屈肌腱通过;尺侧端附着于豌豆骨和钩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局部 解剖学 课程内容 安排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