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docx
- 文档编号:27792230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86
- 大小:653.53KB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docx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第一讲、机械运动
【考点聚焦】测量的初步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长度的测量。
2.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体积的测量。
3.误差和错误。
4.长度的测量方法。
【知识结构】
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
刻度尺、米尺、皮卷尺、游标卡尺、激光测距仪等。
(2)单位:
国际主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00m;1dm=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常考的物理长度估测
课桌的高度约0.75m,物理课本的宽度约18cm,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为20~30cm,一支铅笔长度约20cm,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1.5m,教室每层楼高约3m,一张纸的厚度约0.1mm
(3)测量:
要做到四会;会放(刻度尺与被测长度平行);会看(视线与尺面垂直);
会读(数据包括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单位);会使用磨损刻度尺进行测量。
特殊的测量方法:
长度的测量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用积累法测微小长度,比如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用尺规配合法测硬币直径、乒乓球直径、圆锥体高度;用化曲为直(棉线)法测量地图上铁路长度、圆的周长;用滚轮法测量操场的周长、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2.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
秒表、手表等。
(2)单位:
国际主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1h=60min=360s.
(3)测量:
累积法估测时间,比如测脉搏跳一次的时间:
先用秒表测脉搏跳若干次所花的时间,再用时间除以次数得到脉搏跳一次所花的时间。
常考的时间估测
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0.4s;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s;普通中学生跑完100m用时约15s;脉搏1min内跳动的次数约75次.
过此桥所需的时间为多少?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第二讲、声现象
【考点聚焦】声现象涉及到的考点有: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声音的传播
3.声速及有关计算
4.乐音的三要素
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呈现形式】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
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知识结构】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
(1)形式: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2)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均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
(1)影响因素: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2)大小:
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即:
V固>V液>V气。
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
1.物体发生振动且声波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
2.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响度要足够大,声源距人耳不能太远;
3.有良好的听觉器官。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色、响度和音调。
名称
概念
影响因素
相关关系
音
调
声音的高低。
发声体的频率。
频率大,则音调高;
频率小,则音调低。
响
度
声音的大小(强弱),
常用分贝(dB)表示。
发声体的振幅及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振幅大,则响度大;
振幅小,则响度小。
音
色
声音的品质。
由发声体的材料、
结构和发声体的
发声方式决定。
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
发出的声音一般音色不同。
考点三噪声及噪声的控制
1.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害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考点四声的利用
1.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1)特点:
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易集中。
(2)应用:
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
2.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1)特点:
能绕过物体传播、传播距离远。
(2)应用:
预报地震、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
3.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
回声定位,B超。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
超声波碎石。
【方法提示】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大。
3.利用回声可求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等问题。
4.运用声音的三要素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5.噪声的控制方法。
【链接中考】
1.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而产生的。
2.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是反映声音的,响度是反映声音的,我们通过声音区分不同乐器是靠。
3.将手表放在枕头下面,隔着枕头能够清楚第听到手表“滴答”声,这说明枕头的传声能力比空气。
4.拿一张硬纸片,让它从一木梳上很快地划过去,再让它慢一点从同一木梳上划过去,两次用力大小一样,则两次发出的声音〔〕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前三项都不同
5.医生用听诊器可以清晰地听见患者心跳的声音,这是由于〔〕
A.听诊器能自动收集有用的声音B.听诊器减少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响度
C.听诊器减少了噪声的干扰D.听诊器靠固体传声效果好
6.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小实验现象。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C.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
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曲线。
7.“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杨光能模仿单田芳、刘欢等文艺名人的声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现场观众欣赏听到的歌声是通过传播的.
8.科学家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深度是多少m?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科学家发现这种方法是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的,其原因是什么?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第三讲、物态变化
【考点聚焦】本部分涉及到的考点有:
1.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
2.物质三态间相互转化及吸热、放热的情况。
3.晶体的熔点,并会查熔点表。
4.液体的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5.液体的沸腾和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6.应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知识结构】
考点一温度及其测量
1.温度
(1)定义: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常考的温度估测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18~25℃.
2.温度计
(1)原理: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使用方法:
①估:
估计被侧物体的温度。
②选:
据估测温度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③看:
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④放:
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不要接触容器底或侧壁。
⑤读:
待示数稳定后读取,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⑥记:
正确记录测量的温度,不要漏掉单位。
考点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物体熔化时需要吸热。
2.凝固:
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物体凝固时需要放热。
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
非晶体
熔点和凝固点
有
没有
熔化
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物质
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物质先变稀,最后成为液体。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吸收热量
凝固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放出热量
熔化
图像
凝固
图像
举例
海波、水晶、石英、食盐、各种金属
沥青、玻璃、松香、石蜡
考点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体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物体汽化需要吸热。
(1)汽化的方式:
蒸发和沸腾。
(2)蒸发和沸腾的比较:
异同点
蒸发
沸腾
不
同
点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
必须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缓慢的汽化现象
剧烈的汽化现象
温度降低
温度保持不变
相同点
1.都是汽化现象2.都使液体变为气体3.都要吸收热量
2.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气体液化后体积会大大地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液化的方法:
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或二者兼用。
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通常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液体的沸点都随气压减小而降低,随气压增大而升高。
液体沸腾时温度要达到沸点并且还要继续吸热。
考点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升华过程吸热。
易升华的物质有:
碘、冰、干冰、
樟脑丸、钨等。
如用久的白炽灯灯丝变细,就是由于灯丝升华的缘故。
2.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凝华过程放热。
自然界中的霜的形成,就是由于空
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物体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时可以相互转化的,物体在发生物态变时通常几个过程交织在一起,在分析问题时要依据具体情景合理分析。
如:
用久的白炽灯玻璃泡内会发黑。
其原因是电灯通电发光时,在高温下灯丝发生升华成为钨蒸汽;灯灭时温度降低,钨蒸汽遇冷凝华为钨粉附在玻璃泡的内表壁。
故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先升华后凝华。
具体情况见下面的物态变化循环图:
【方法提示】
1.熟记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
熔化、汽化、液化、凝固、升华、凝华。
2.日常生活中温度计如何正确使用:
(1)“一看二清”。
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
(2)“三要”。
(a)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底;(b)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c)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运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特点以及图像判断物态变化和吸放热过程。
4.自然界中,常见自然现象和三态变化关系。
5.汽化两种方式的比较。
6.升华、凝华现象同其它物态变化的比较。
7.巧记物态变化特征,灵活运用和解释有关现象。
【链接中考】
1.云、雾、雪、霜、露、雹、冰中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是;由水凝固形成的是。
2.吹气和哈气都是从人口出来的气。
用口“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使水温降低;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3.如图所示是晶体萘的熔化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80℃的萘是〔〕
A.固态B.固、液共存状态C.液态D.以上几种说法都有可能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第四讲、光现象
【考点聚焦】本部分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光的直线传播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光的反射定律,会完成反射光路图4.平面镜成像及其特点
【呈现形式】
常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的形式出现,例如:
对反射定律的实验验证可以通过实验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对反射现象和反射光路可以通过作图题进行考查。
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可以通过实验或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知识结构】
考点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为3×10
m/s;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等于真空中的速度。
4.用光的直线传播可解释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等。
考点二光的反射
1.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
(1)共面: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异侧: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3)等角: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反射类型
(1)镜面反射:
射到物体表面上的平行反射后反射光线仍然是平行的。
(2)漫反射:
射到物体表面上的平行反射后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
4.可逆性: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考点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虚实:
成的像为虚像。
(2)大小:
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距离:
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对称:
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考点四光的折射
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插入水中的筷子“弯折”,河水变“浅”,游泳者看岸边的灯“变高”。
1.光的折射定律
(1)共面: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异侧: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3)角不相等:
①定性:
空气其他透明介质。
②变性:
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2.可逆性:
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考点五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
1.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被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2.光的三基色是红、蓝、绿;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3.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考点六看不见的光
1.光谱:
把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2.人眼看不见的光:
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应用:
红外线夜视仪、电视遥控器.
在紫光之外是紫外线。
应用:
验钞机、紫外线灯等.
物体的颜色
白色物体可以反射各种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在什么颜色的光的照射下就呈现什么颜色;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不论什么颜色的光照到黑色物体上,物体都呈现黑色;除了黑、白色物体,其他颜色的物体只有在白光和本色光的照射下呈现物体本色,在其他颜色光的照射下,物体都呈现黑色.
【方法提示】
1.应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有关现象
该类问题的解释掌握三点
(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什么物体;(3)说明出现什么现象和结果。
例如:
影子的形成。
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因而当光在传播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正对准物体传播的光就会被挡住,在物体背光的一侧产生了与物体相似的暗区,这就是影子。
2.有关反射面的转动:
当反射面绕入射点转动时,注意法线也随着转动,且法线转过的角度同界面转过的角度相同,法线始终与界面垂直,弄清该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3.判断平面镜的成像图是否正确
(1)观察各像点是否用虚线连接。
因成的是虚像,应当用虚线表示;
(2)连接对应的物点与像点,观察它们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物、像点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4.依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问题
(1)类型:
①已知物和镜画像;②已知像和镜画物;③已知物和像画镜
(2)注意:
物用实线,像及物像连线用虚线,镜面要打斜线。
(3)具体作法:
①根据反射定律作图:
从物点任意画两条光线射向平面镜,根据反射定律作其反射光线,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焦点,即为虚像点。
②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对称性)
这里重点介绍利用对称法作光路图,就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光路。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简记为:
正立、等大、对称、虚像。
利用对称法可以方便地解决四种类型的平面镜作图题:
(1)确定虚像的位置;
(2)确定观察范围或光照范围;(3)确定光路;(4)确定发光点的位置。
在作图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对称法的核心是平面镜的成像规律,从根本上讲是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链接中考】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A.海市蜃楼B.小孔成像C.手影游戏D.穿过森林的阳光
2.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则入射角为,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若平面镜沿顺时针方向转动30度,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
3.一竖直水井深10m,月球到地球间的距离是3.8×105m,则月亮在井中的像离水面m.在猴子捞月的故事中,猴子始终捞不到月亮,原来是因为.
4.如图1所示,请作出三角形的像
5.如图2所示中,作出S点发出的一条入射光,经反射面反射后经过P点
6.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的电子钟示数的像如图3所示,这时的时刻应该是多少?
请简述的判断方法,并请动手试一下.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第五讲、透镜及其应用
【考点聚焦】本部分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2.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
4.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呈现形式】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是填空题和简答题的最好物理模型。
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在作图题中经常出现,特别是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光路图,同时,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解决问题仍是这部分考试的重点。
【知识结构】
考点一透镜及透镜作图
1.透镜的分类:
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2.有关透镜的科学术语:
主光轴,光心,焦点(F),焦距(f),
3.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三条特殊光线:
(如图1所示,比较两透镜的异同)
(1)凸透镜
A.平行主光轴的光线----通过焦点;
B.通过焦点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C.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2)凹透镜
A.平行主光轴的光线----反向延长线通过同侧虚焦点;
B.正对凹透镜另一侧焦点射出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C.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考点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凸透镜成像及应用表(将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应用
大小
正倒
虚实
无限远
v=f
极小
\
光斑
测焦距
u>2f
2f>v>f
缩小
倒立
实像
照相机
u=2f
v=2f
等大
倒立
实像
测焦距
2f>u>f
v>2f
放大
倒立
实像
幻灯机
(投影仪)
u=f
无限远
\
\
\
获取平行光源和测焦距
u<f
同侧
放大
正立
虚像
放大镜
焦点内外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分居两侧倒,虚像则是同侧正,物近像远像越大,物远像近像越小。
考点三眼睛和眼镜
1.构造
人眼的主要构造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可以改变焦距的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视物原理
光线由所观看的物体发出,外界的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经过角膜及晶状体的折射,会聚在视网膜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通过视神经将这个信号传给大脑,人就看到了物体。
3.近视眼、远视眼的比较
【链接中考】
1.一束光从空气中斜着射入某种透明物质,已知入射光线跟界面成37o,且它的折射光线跟反射光线垂直,则它的反射角为_______,折射角为_______.
2.当你漫步在池塘边,常会看到池塘中的“白云”和在“白云”中游来游去的鱼.这一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形成的虚像;看到的“白云”是光的形成的虚像(选填“折射”或“反射”)
3.照相机照相时,如果被照的景物由远变近,应将镜头往,使胶片离镜片些。
完成这一动作是调节照相机上的。
4.放大镜的原理是:
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焦距时,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像。
5.投影仪是利用透镜来成像的,它上面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6.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当物体放置在主光轴上距透镜16cm处时,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清晰像的特点是A.正立、放大的像B.倒立、放大的像C.正立缩小的像D.倒立缩小的像
7.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若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20cm处,可得到一个()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8.图2是物体A通过凸透镜(透镜未标出)成像的示意图。
当凸透镜放在哪点时,才能产生图中所成的像A’()
图2
A.a点B.b点C.c点D.d点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第六讲、质量与密度
【考点聚焦】
1.知道质量的单位。
2.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会使用游码,会使用天平称质量。
3.理解密度的概念。
4.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5.会用量筒测体积,会用天平和量筒测体积
【知识结构】
考点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但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可以再分,但再分就不能保持物质原有的性质了。
3.分子之间有间隙,物质的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
4.纳米(nm)是长度单位,1nm=
m
考点二质量
1.质量:
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跟物体的形状、位置和状态无关。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要单位是kg,1t=1000kg=
=
考点三质量的测量
1.常用工具:
杆称、台秤、电子称等。
2.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
托盘托盘。
3.天平的使用
放:
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拔:
将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零刻度处;
调:
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上或左右摆动幅度一样是,天平平衡。
称:
左物右码,用镊子加减砝码,加砝码顺序时从大到小,砝码不能调平时,调节标尺上的游码直到调平平衡。
读:
物体质量等于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示数。
注意:
天平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操作规范,遵循“左物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中考 物理 第一轮 复习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