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12.docx
- 文档编号:27788170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4.82KB
《阿房宫赋》教案12.docx
《《阿房宫赋》教案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房宫赋》教案1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房宫赋》教案12
《阿房宫赋》教案12
阿房宫赋(教学案)
依据目标,课前自学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懂得赋的特点。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及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方式:
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自学指导
一、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
1.背景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
“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本赋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2.解题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
“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
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3.作者
杜牧,字牧之,出身名门,26岁中进士,曾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
杜牧诗歌创作成就突出,其以清丽自然的诗风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因而称之为“小杜”;他又和李商隐同时代且齐名被人们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历代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李杜:
李白、杜甫小李杜:
李商隐、杜牧著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
二、基础积累
1.识记字词
缦回()椒兰()辘辘()剽掠()鼎铛()
迤逦()锱铢()横槛()呕哑()参差()
囷囷()鬟()杳不知()架梁之椽()不霁何虹()
在庾之粟粒()尽态极妍()妃嫔媵嫱()()()()
2.对下列各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缦:
萦绕。
B.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杳:
遥远。
C.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妍:
美丽。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
以……为借鉴。
3.对下列句中划线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③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4.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B.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C.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D.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5.下列句中划线词活用情况不同的—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襟三江而带五湖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6.翻译下列句子。
(1)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活动设计:
结合注解利用工具书疏通全文,并整理出重点字词,同时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
1.古今异义
走钩心斗角气候落可怜经营精英
2.一词多义
一使爱取之焉而夫
3.词类活用
北西腰缦蜂房水涡辇龙虹鼎玉金珠铛石珠砾朝夜炬族尽鉴收藏经营暖冷一
4.文言句式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省略句
5.固定句式
奈何嗟乎足以
学后自结体会自主设计课堂
一、【学后自结体会】
重点词句方面:
段章结构方面:
质疑问难方面:
【自主设计课堂】
1.学习目标
2.重难点
课堂推进,攻坚克难
1.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是什么?
分析: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
“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
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先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2.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
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
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2段:
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
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第4段:
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3.杜牧主张: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
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
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
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
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
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
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
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警诫“后人”是全文主旨。
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4.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
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
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
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
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
“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
”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
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
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
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
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
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
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
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
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
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
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
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
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
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6.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
“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
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
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
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
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
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
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
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
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
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
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7.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
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
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
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
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
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
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
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
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
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8.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
试举例说明。
分析:
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
(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
“起四语。
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
”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
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
“六王”为何会“毕”?
“四海”为何能“一”?
一亡一兴,关键何在?
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
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
李白有诗云: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
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
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
“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
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
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
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
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
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
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
9.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
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
六国何以会灭?
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
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
“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
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
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随堂训练,强化三基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不知东西。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1.对下面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格,辨识不够全面或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排比、对偶)
B.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对偶、比拟、比喻)
C.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排比、比喻、夸张)
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对偶、比喻)
2.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对这个段落的赏析,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话,12个字,既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又写出了阿房宫惊人的耗材量,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B.接着作者描绘了阿房宫的全景和主体建筑,既写出了这个建筑群落的庞大、雄伟和壮观,又写出了它的精工细作、巧夺天工的设计和气派。
C.全段极写阿房宫的宏丽豪华,旨在指斥秦始皇不惜劳民伤财,以满足自己耳目之娱的奢靡生活。
D.阿房宫毁于“楚人一炬”,其形制,见诸史书记载也很少;作为文学作品的《阿房宫赋》,在这一段,根据有限的资料,描绘出了一幅既完整又细致的雄伟壮丽的“阿房宫建筑群落图”,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杜牧《上知己文章启》)
(乙)(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修整)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开挖沟道)山堙(填塞)谷,直通之。
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
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隐宫徒刑者七十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
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
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
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1.下列各句中的“以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
B.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C.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将《阿房宫赋》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阿房宫的记载进行比较阅读,下列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写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来看,实际上阿房宫规模并没有如此之大。
B.从《史记秦始皇本纪》来看,秦始皇之所以营建阿房宫,主要是因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并非全由于“秦爱纷奢”。
C.从《史记秦始皇本纪》来看,秦始皇在位第三十五年开始营建阿房宫,至其死(不过两年)尚未建成,其名称也尚未确定。
D.从对比中,我们发现,阿房宫的营建确属事实,但关于建造阿房宫的原因、阿房宫的规模等,二者的描写或记载出入较大,究竟实际情况怎样,是很难断定的。
3.根据(甲)文,《阿房宫赋》从内容方面来讲,是一篇什么性质的作品?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高考链接,精彩回放
(2005年高考江西卷)请概括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5个字)
金属也会“疲劳”。
这种疲劳可以引起车轮断裂,火车颠覆。
据统计,金属构件有80%的损坏是由疲劳引起的。
金属的内部结构不均匀,有的地方会成为应力集中区。
内部缺陷处还会有许多小裂纹。
在力的持续作用下,裂纹增大,直到材料不能继续负载应力,构件就会损坏。
在金属构件中添加各种“维生素”(稀土元素),采取“免疫疗法”等,是增强金属抗疲劳能力的有效办法。
金属疲劳也能产生妙用,利用它的断裂特性制造的应力断裂机,可以切削许多过去难以切削的材料。
答案:
二、基础积累
1、学习本文的生字词
缦回màn椒兰jiāo辘辘lù剽掠piāo鼎铛chēng
迤逦yǐlǐ锱铢zīzhū横槛jiàn呕哑ōuyā参差cēncī
囷囷qūn鬟huán杳不知yǎo架梁之椽chuán不霁何虹jì
在庾之粟粒yúsù尽态极妍yán妃嫔媵嫱pínyìngqiáng
2。
B(深远,见不到踪影)
3。
C①焉:
……的样子②焉:
矣③于:
比④于:
从
4.B
5。
D(D项是为动用法,其余为意动用法)
6。
(1)回廊像腰带曲折,屋檐像鸟嘴高啄。
依随着地势回旋环抱,围绕着中心向外开拓。
(2)鼎当作铁铛,玉当作顽石,金子当作土块,珍珠当瓦砾,到处抛掷,秦人见了,也毫不可惜。
随堂训练,强化三基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1.C(无排比)
2.台前正歌声热闹,春光融融;殿后却舞袖凉水清凉,风雨凄凄。
3.C.(写秦始皇,旨在影射唐敬宗李湛的劳民伤财、挥霍无度。
)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1.A(A项是“认为”余“把……当作”)
2.D(《史记》产生在西汉,距秦较近,其记载应该被认为比较可靠。
)
3.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的作品。
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高考链接,精彩回放
(2005年高考江西卷)请概括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5个字)
答案:
金属“疲劳”的危害、成因、预防及利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阿房宫赋 阿房宫 教案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