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docx
- 文档编号:27788029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3.97KB
《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docx
《《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规划区内的镇、乡和村庄以及镇、乡规划区内的村庄不再单独划定规划区。
第三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注重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震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四条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称特定地区,特定地区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规定由省人民政府具体制定。
第六条制定城乡规划应当编制相关的专项规划,各类专项规划应当分别纳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特定地区的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
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纳入设区的市统一规划管理的区域,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镇、乡人民政府应当确定相应机构或者专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九条 本省实行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委员会是本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决策的议事机构。
城乡规划委员会由本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专家和公众代表由本级人民政府聘任。
城乡规划委员会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第十条 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第十一条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
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和监督检查提出意见和建议,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城乡规划要求,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健全相关制度,畅通信息渠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信息,认真研究和采纳相关意见、建议。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第十四条 单独编制的区域性交通、生态环境保护、绿化、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燃气、电力、通信、综合防灾等专项规划,应当符合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总体要求,并与相关规划相衔接。
第十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查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镇的总体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由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审批。
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重点镇、历史文化名镇的总体规划由县(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城市规划区内的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规划区内的乡规划、村庄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其中,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镇、乡和村庄不再单独编制镇、乡和村庄规划;纳入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不再单独编制村庄规划。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并对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研究处理,反馈处理情况。
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在报送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对代表的审议意见进行研究处理,反馈处理情况。
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先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第十八条 编制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应当统筹城市、县行政区域范围内的镇、乡发展布局,对区域内的资源保护和利用、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防灾等城市安全设施布局进行综合安排。
编制镇总体规划应当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于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的要求,确定镇域、乡域内村庄布点,统筹安排与村庄相关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防灾等公共安全设施。
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优先安排必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体现民族、地方、农村特色,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十九条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二十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各专项规划,分别由城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据总体规划组织编制,经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镇的各专项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审批。
法律、行政法规对专项规划编制和审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对地下的交通设施、人防设施、公用设施以及电力、通讯等各类管网进行统筹安排。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应当报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二条 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城市人民政府审批。
其中,设区的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省人民政府备案。
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县人民政府审批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审批。
乡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乡驻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三条 建设用地面积较大或者建设用地位置重要的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在本单位土地使用权范围内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定。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审定前,应当在项目所在地予以公告,征询公众意见。
公告时间不得少于十日。
第二十四条 为了加强城市景观风貌管理,鼓励城市、县人民政府开展城市设计,具体要求由设区的城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五条 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应当在相应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工作。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或者单位,应当采取公开竞争、择优选佳的原则,确定规划编制单位。
省外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本省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编制任务的,应当向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防御气象、地震、地质、火灾、洪涝等灾害的需要,统筹安排相关基础设施。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乡规划时,应当组织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二十七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应当编制保护规划,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由省人民政府公布;市级、县级历史建筑由同级人民政府公布。
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十八条 城市、县、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第二十九条 在实施城镇体系规划的过程中,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就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保护、相邻地区的重大项目等方面的规划管理,主动进行协商。
必要时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协调。
第三十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批。
其中,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报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十一条 城中村和旧城区应当以街区为单元实施改造。
计划近期改造的城中村和旧城区范围内,不得新建、扩建建设项目。
确需改建的建筑,不得增加建筑面积,不得改变原有建筑的基底、形体、高度等。
在其他城中村和旧城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居民私房的,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并依法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二条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应当兼顾防空防灾等要求,并与地面建筑合理衔接,依法办理规划审批手续。
与地面建设工程同时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应当与地面建设工程一并办理规划审批手续。
第三十三条 房屋登记机构核发的房屋权属证件上载明的建筑物用途,应当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确定的用途一致。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用途。
确需改变用途的,应当符合城乡规划的相关规定,满足建筑安全、环境、交通、相邻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并征得包括全体业主在内的利害关系人的同意后,报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审批机关的上一级机关审批。
第三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及有关规定,擅自改变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形式、色彩、材质等。
确需改变的,应当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审批。
获全国及本省优秀规划设计奖项的、通过招标确定规划设计方案的、知名建筑师设计的建设项目,实施建筑外观改造时不得改变既有建筑的形式、色彩、材质等。
确需改变的,应当组织专家论证。
第三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省城乡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规定,规范和指导全省城乡规划工作。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技术规定,组织制定当地的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报城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三十六条 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应当依据城乡规划和有关技术规定。
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应当依据规划条件和有关技术规定。
第三十七条 建设单位和个人在取得选址意见书二年内末办理建设项目批准或者核准文件,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二年内未办理用地批准文件,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一年内未办理施工许可证,且未申请延期或者申请延期未获批准的,规划许可自行失效。
第三十八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公布规划许可证、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建筑设计方案平面图。
公布期限截止于建设项目投入使用之日。
属于居民住宅建筑,建设单位应当在房屋预售、销售场所公示规划条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
规划条件应当明确出让地块的位置、范围和面积,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退让、绿地率、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必须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规划要求;明确同步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时序;公布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时,还应当标明产权不属于业主共有的公共服务设施。
第二节 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
第三十九条 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按下列规定申请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一)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应当经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后,向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二)城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或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向同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三)铁路、公路、管道、电力、水利、通信等跨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需要有关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后,向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四)其他需要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第四十条 申请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设项目选址申请;
(二)批准类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批准文件或者核准类建设项目的拟报批的项目申请报告;
(三)标明建设项目拟选址位置的地形图;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规定并已向社会公示的其他材料。
对拟选址用地以外土地的使用、城市安全、城市环境可能产生超出相邻权以外影响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供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进行论证。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城乡规划要求,可以组织现场踏勘,审查建设项目选址方案。
第三节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四十二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提出出让用地的规划条件,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应当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前提出规划条件。
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当在规划条件中予以明确。
国有土地依法转让时,应当附具原有规划条件。
没有规划条件的国有土地依法转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的组成部分。
第四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规划条件。
因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确需变更规划条件的,应当经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机关审核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批。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
(一)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二)不符合乡规划、村庄规划或者专项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改变规划条件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四条 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向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申请;
(二)建设项目批准或者核准、备案文件;
(三)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四)标示拟用地范围的一比一千或者一比五百现状地形图。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规定并已向社会公示的其他材料。
第四十五条 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向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申请;
(二)建设项目批准或者核准、备案文件;
(三)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四)标示拟用地范围的一比一千或者一比五百现状地形图;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规定并已向社会公示的其他材料。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现场踏勘规划用地,核实建设用地位置和界限。
经审查符合要求的,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附具规划条件及有关技术规定要求。
城市、县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划拨土地的情况向本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通报。
第四十六条 自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向同级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或者建设单位提出规划条件之日起二年内,城市、县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未划拨、出让土地的,建设单位未在划拨、出让土地上进行建设的,该规划条件自行失效。
在规划条件有效期内,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出让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经依法修改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重新确定规划条件,并及时告知同级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
第四十七条 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重新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涉及相关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或者出让事项的,还应当按土地管理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在建设项目所在地显著位置公示变更后的规划条件,征求利害关系人意见,必要时组织听证。
第四节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四十八条 建设单位和个人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向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其中,在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镇规划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应当向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前款所称的工程建设,是指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等工程建设。
第四十九条 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申请;
(二)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
(三)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规定并已向社会公示的其他材料。
除提交前款规定的材料外,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修建性详细规划;属于原有建筑物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建筑物的权属证明;对拟选址用地以外土地的使用、城市安全、城市环境可能产生超出相邻权以外影响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说明材料和技术依据。
经审查,符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要求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五十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兴办企业、公益事业,建设乡村公共设施、集中村民住宅建设等工程,应当按照以下程序申请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一)申请人持项目批准或者核准、备案文件、占用土地权属证件原件、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的土地预审意见、占用土地原权属村庄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建设的意见、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等有关材料,向占用土地所属的镇或者乡人民政府提交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申请;
(二)镇、乡人民政府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
(三)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自收到初审意见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依据乡规划、村庄规划核定的建设用地位置、允许建设的范围、基础标高、建筑高度等规划条件作出审批决定。
第五十一条村民在乡、村庄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上,申请新宅基地建设住宅的,在办理农用土地转用审批手续后,按照以下程序申请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一)申请人持本村村民身份证明和户口本、占用土地权属证件原件、村民委员会同意的意见等有关材料,向新宅基地所属的镇或者乡人民政府提交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申请;
(二)镇、乡人民政府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
(三)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自收到初审意见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依据乡规划、村庄规划核定的建设用地位置、允许建设的范围、基础标高、建筑高度等规划条件作出审批决定。
第五十二条 村民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自己原有的宅基地上建设住宅的,按照以下程序申请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一)申请人持本村村民身份证明和户口本、自己原有的宅基地登记证明原件、村民委员会同意的意见、村民委员会征求相关邻里的意见等材料,向自己原有的宅基地所属的镇或者乡人民政府提交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申请;
(二)镇、乡人民政府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依据乡规划、村庄规划核定的建设用地位置、允许建设的范围、基础标高、建筑高度等规划条件及土地利用规划作出审批决定。
第五十三条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向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规划条件核实,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
(二)依法取得相应测绘资质证书的单位测绘的竣工图等资料;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规定并已向社会公示的其他材料。
经核实,符合建设工程规划条件要求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出具规划条件核实证明。
对未取得规划条件核实证明的,城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房屋登记手续。
规划条件核实结果应当公布。
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材料。
第五十四条 分期实施的建设工程可以分期进行规划条件核实。
建设工程的分期实施范围应当相对完整,并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图中明确分期同步配套建设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工程的分期实施范围内的各类建设项目应当同时竣工,未同时竣工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予分期核实。
第五节 临时用地和临时建设规划管理
第五十五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因建设工程施工、堆料等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应当先经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报同级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审批。
第五十六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下列临时建设,建设单位应当向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在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因施工、管理等需要建设临时建筑物、构筑物的;
(二)在临时用地上,建设临时建筑物、构筑物的;
(三)其他因公益事业确需的临时建设。
不得擅自改变临时建设使用性质。
第五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办理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
(二)影响近期建设规划实施的;
(三)影响道路交通、公共安全、市容等公共利益的;
(四)侵占绿地、水面、广场、公共停车场等公共活动场地的;
(五)侵占电力、通信、人防、气象观测、防洪保护区域或者压占城市地下管线的;
(六)侵占军事用地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
第五十八条 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自行拆除临时建设,恢复场地原状。
确需延期使用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之日三十日前向批准机关申请延续。
经批准可以延续一次。
第四章 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五十九条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网络、媒体等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
第六十条 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 河北省 城乡规划 条例 草案 公开 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