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二轮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9.docx
- 文档编号:27779385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59.36KB
高中语文二轮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9.docx
《高中语文二轮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二轮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9.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二轮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9
2020届二轮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的中国文学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指向,一是横向地借鉴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一是纵向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学。
作为繁荣文学的手段,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或强调横向借鉴,或注重纵向继承,或兼而有之,都是必要的。
因为没有借鉴和继承,文学就无法发展。
如果把借鉴或继承视为目的、视为文学的发展方向,那就错了。
因为它们不仅无补于文学的发展,而且会将文学引入歧途。
中国文学进入新时期以来,在横向借鉴上取得了一些成效。
诸如:
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技巧与手法,使我国文学传统表现手法有了很大的突破,为新内容的表现开拓了新的领域;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中,借鉴了某些有益的东西。
但是,要看到,由于某些人误将手段当目的,因而在横向借鉴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倾向。
诸如:
一味强调文学创作上的“表现自我”,鄙薄文学的社会功用性,耻于谈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一味强调时代精神的“淡化”,鼓吹文学“面向自我,背对现实”,与现实生活“保持距离”;用现代主义文学模式来度量社会主义的文学,认为文学的崇高感和英雄主义已不复存在。
这种试图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取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趋向,绝不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本质和方向。
新时期文学在纵向继承上,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具体表现为:
“建立社会主义的乡土文学”主张的提出和一大批乡土文学作品的出现;通俗文学的兴起;文学“寻根”问题的提出及“寻根”文学作品的出现。
总之,文学的纵向继承,使文学的视野扩大到了文化历史的深层结构里去,使文学在反映现实生活时有了更充分的历史纵深感。
但也应看到它带来的消极因素。
诸如:
在文学传统中流连忘返,不愿回到现实生活中来;醉心于已与时代不符的风俗民情的描绘,沉溺于封建伦理道德的宣扬,致使作品格调不高,缺乏时代气息。
实践证明,靠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或靠继承中国传统文学来发展中国文学,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都不能代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本质和方向。
只有横向与纵向两股文学潮流的汇合,才能代表中国文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则是横向与纵向两股文学潮流唯一正确的汇合点,未来的中国文学将在这个汇合点上健康地、持续地发展。
(摘编自郝侠君、毛磊、石光荣《中西500年比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前的中国文学要有所发展,就必然要在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中做出取舍。
B.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因为过于强调表现自我而否认文学的崇高感与英雄主义。
C.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技巧与手法,丰富了新时期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
D.文学的纵向继承,彻底解决了新时期中国文学创作缺乏历史纵深感的难题。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A项,“必然要在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中做出取舍”理解有误,原文内容为“作为繁荣文学的手段,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或强调横向借鉴,或注重纵向继承,或兼而有之,都是必要的”,繁荣文学的手段有三种,可以兼而有之,并非一定要在借鉴与继承中作出非此即彼的取舍。
B项,原文内容:
“一味强调时代精神的‘淡化’,鼓吹文学‘面向自我,背对现实’,与现实生活‘保持距离’;用现代主义文学模式来度量社会主义的文学,认为文学的崇高感和英雄主义已不复存在。
”强加因果。
强调表现自我与否认文学的崇高感与英雄主义是并列关系,非因果关系。
D项,原文内容:
“文学的纵向继承,使文学的视野扩大到了文化历史的深层结构里去,使文学在反映现实生活时有了更充分的历史纵深感。
”有了更充分的历史纵深感并不同于彻底解决难题,同时,缺乏历史纵深感是否为难题,于文无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两个角度,对当前中国文学现状做了具体阐述。
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列举了大量的典型现象,有力地证明了观点,说服力强。
C.文章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本质做了充分的论述,为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D.文章在具体分析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时,均先肯定其成绩,再指出其不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无中生有。
文章并未对新时期文学的本质做充分的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通过横向借鉴和纵向继承来繁荣中国文学,只有在特定的背景下才能完成。
B.如果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技巧与手法,就能开拓出我国文学内容新领域。
C.如果坚持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方向,就有可能增强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
D.如果中国文学想走向繁荣,就需要汇合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两股文学潮流。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根据原文论断,“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技巧与手法”应得出“使我国文学传统表现手法有了很大的突破,为新内容的表现开拓了新的领域”的结论,无法得出“开拓出我国文学内容新领域”的结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文化全球化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没有一种现世文化是不经过交流而独自发展的。
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冲突—反应—融合的过程,两种文化之间总是进行着既对立又统一的斗争,这就是“文化的双向选择”。
全球化与本土化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而本土化也不可能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这种特征,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
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
(摘编自丁志刚《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
的两难困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材料二 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过辉煌,但也造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
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重血缘亲情,重伦理规范。
这种特点的优势是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
相比较西方社会的“文化沙漠”更利于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强调“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突出了人对精神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的包容。
重视内在精神的完善;同时对科学思维的忽视,对理性精神的淡漠使得科学、逻辑实证思维落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相对于西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
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稳定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
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
坚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摘编自田彩萍《浅析文化全球化
与中囯文化应对策略》)
材料三
(2017《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四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
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正因如此,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
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悄然进行文化殖民。
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认同进而接受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拋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
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与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4.下列对材料中“文化全球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认为,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是对立统一的,它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倡导全球文化多样性、多元化。
B.材料二认为,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不能也不应该缺位,因为中国文化虽然有不小缺陷,但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
C.从材料三可知,虽然文化全球化的主流依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D.材料四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极具欺骗性,其实质是西方人向全球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最终实现西方利益最大化。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中国文化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错误。
结合材料二内容“相对于西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等分析,“中国文化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文中无据,至多是某些方面有优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材料一中,作者主要围绕“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重点论述保持文化本土化即文化的民族性的重要性。
B.材料二辩证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利弊,并且认为利大于弊,从而得出观点:
中国文化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发挥自身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
C.材料四站在批判的角度,认为“文化全球化”弊多利少,揭开了“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揭示了“文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可怕后果。
D.材料一、二、四都把“文化全球化”作为论述对象,都揭示了作者对“文化全球化”的各自理解,并且在论述中都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想。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项,“重点论述保持文化本土化即文化的民族性的重要性”错误。
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重点论述的是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和目的。
C项,“材料四站在批判的角度,认为‘文化全球化’弊多利少”错误。
材料四不认为“文化全球化”弊多利少,而是对“文化全球化”进行了否定,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D项,三个“都”概括错误。
材料二没有把“文化全球化”作为论述对象,只是涉及了“文化全球化”;材料二没有揭示作者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材料四在论述中没有体现作者的辩证思想,因为作者是否定“文化全球化”这一说法的。
6.结合上述材料一和二,说说中国文化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策略。
(6分)
答:
答案 ①保持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和民族性,不被外来文化损害或同化;②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去除阻碍现代化的不利因素;③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④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全球化与本土化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而本土化也不可能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这种特征,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分析,保持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和民族性,不被外来文化损害或同化;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过辉煌,但也造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
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稳定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
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分析,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去除阻碍现代化的不利因素;结合“坚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分析,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在流放地①
契诃夫
外号叫“明白人”的谢苗,同一个谁也不知名字的年轻鞑靼②人,坐在岸边的篝火旁。
谢苗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宽,看上去还挺硬朗,这时已醉醺醺的了。
鞑靼人生了病,很难受,他裹紧破衣衫,正在讲他的家乡辛比尔斯克如何如何好。
“那当然,这儿不是天堂。
”谢苗说。
“不好,不好!
”鞑靼人说着,担惊受怕地朝四下里张望。
鞑靼人抬头看一下天。
满天星星,跟他家乡一样多,周围也是一片黑暗,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在家乡,完全不是这样的星星,这样的天空。
“不好,不好。
”他连连说道。
“你会习惯的!
”谢苗说,笑了起来,“现在你还年轻,傻,嘴上的奶味还没干,凭那股傻劲你会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可是总有一天你会说:
‘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
’你瞧瞧我,再过一个星期,等水退下去,我们要在这里安置渡船,在这两岸间摆过去渡过来。
就这样我一干就是二十年。
”
谢苗拿起酒瓶,猛喝了一大口,接着说:
“我呀,伙计,可不是普通的庄稼汉,也不是出身卑贱的人,我是教堂主管的儿子。
想当年我自由自在,进进出出穿着礼服。
可现在,我把自己磨炼到了这种地步:
我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
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
当年,我从俄罗斯发配到这里,从头一天起我就咬牙顶住:
我什么也不要!
”
鞑靼人浑身发抖,费劲地搜罗着他所知道的有限的俄语词汇,结结巴巴地说:
“上帝保佑,千万别在外乡得病,死掉,埋进这片寒冷的铁锈般的土地里。
”
“你会习惯的!
”谢苗说完就走啦。
鞑靼人带着憎恨对谢苗说:
“上帝创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兴,要人伤心,要人忧愁,可是你,什么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是石头、泥土!
”
鞑靼人独自留下,他又添些枯枝,侧身躺下,望着篝火,开始思念起家乡和妻子来。
红土高坡,驳船,河流,不怀好意的异乡人,饥饿,寒冷,疾病——所有这一切或许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许这一切仅仅是梦中所见。
天亮了。
正下着雪。
“喂!
”对岸有人在喊叫,“放渡船过来!
”
“行了,急什么!
”谢苗说。
那种口气仿佛他深信不疑:
这世上的事都用不着去着急,因为照他看来,急也不管用。
等船的是个瘦高个子的老头。
他们把马车拖上驳船,又往回划去。
谢苗叫他瓦西里·谢尔盖伊奇的那个人,在大家划船的时候,一直站着不动,咬紧厚嘴唇,眼睛望着一处地方发愣,马车夫请求他允许在他面前抽烟,他什么也没有回答,好像没听见似的。
谢苗用肚子压着船舵,瞧着他挖苦说:
“即使在西伯利亚,人们也照样能生活。
活得下去的!
”
大家都笑起来。
鞑靼人厌恶地皱起了眉头,一挥手,裹紧破衣衫,朝篝火走去。
几个船工和谢苗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小木屋。
“好冷啊!
”一个船工声音嘶哑地说。
他在潮湿的泥地上躺下去,伸直身子。
“是啊!
不暖和!
”另一个附和道,“苦役犯的生活……”。
大家都躺下了。
门被风吹开了,雪飘进屋里。
谁也不想爬起来去关门:
他们怕冷,懒得去关门。
“我挺好。
”快要入睡的谢苗迷迷糊糊地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
”
“你呀,当然,服了一辈子苦役,连鬼都抓不住你。
”外面传来狗吠似的呜呜声。
“这是什么声音?
谁在那儿?
”
“是鞑靼人在哭。
”
“瞧他这……怪人!
”
“他会习——习惯的!
”谢苗说完,立即睡着了。
其余的人也很快进入梦乡。
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
一八九二年五月八日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注] ①一八九一年,契诃夫抛弃了托尔斯泰的“勿抗恶”的哲学,他理性地认识到,托尔斯泰的哲学只是空想而不能实行的高尚的忍受哲学,对于现实不适用。
契诃夫反托尔斯泰哲学而写了小说《第六病室》和《在流放地》。
②鞑靼:
俄国境内少数民族。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的谢苗与年轻鞑靼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这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作者肯定了后者,否定了前者。
B.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人物形象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如肖像、动作、神态等描写,给谢苗起外号“明白人”有讥讽之意。
C.小说叙写以谢苗与年轻鞑靼人为代表的流放者的生活,突出了流放者艰辛、凄苦的状态,表达了要奋起反抗的主题。
D.谢苗知道要适应流放地的生活,多次对年轻鞑靼人好言相劝,年轻鞑靼人虽然憎恨他,但对他的帮助还是非常感谢。
答案 D
解析 “非常感谢”错误,文中有“鞑靼人浑身发抖”“带着憎恨对谢苗说”等信息都表明他内心并不认可谢苗的相劝。
8.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逆来顺受。
他是教堂主管的儿子,曾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后流放服苦役二十年,但他对此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②愚昧麻木。
他说自己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并表示自己什么都不要;他总是劝年轻鞑靼人要适应这里非人生活的环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本题从“他是教堂主管的儿子,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后流放服苦役二十年,但他对此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等情节中概括出其“逆来顺受”的性格特征。
第七段“从头一天起我就咬牙顶住:
我什么也不要!
”,而且他总是劝年轻鞑靼人要适应非人生活的环境,可见他是一个愚昧麻木的人。
9.小说结尾写“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请结合全文,探析作者这样结尾的意图。
(6分)
答:
答案 ①简洁扼要,却又意味深长,突出了流放地人们的悲剧命运;给读者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启人深思。
②一语双关,既指未关门的情形,又曲折地表露了作者要求人们行动的积极思想。
③一直没有关门使得鞑靼人半夜的哭声穿门而入,透露出要求改变现实的呼声,深化了主题。
④既突出了流放者麻木的心理状态,又寄寓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情感。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题。
解答本题,要结合着结尾“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这句话的含意,从小说的情节设置、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小说运用的表现手法等角度探究作答。
例如,“那门”既指未关门的情形,又曲折地表露了作者要求人们行动的积极思想。
因此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
以此类推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
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
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
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
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
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
建中三年,徙东道。
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
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
“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
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
”耽曰:
“是何谓邪?
朝廷有命,即为帅矣。
吾今趋觐,得以君俱。
”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
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迁义成节度使。
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
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
“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野?
”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
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
尝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
帝然之,不用也。
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
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
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
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
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
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应先回归语段,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寻找断句的标志。
“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据此排除B、D两项。
“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综上排除A项,答案为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答案 B
解析 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
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
但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
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厌恶干政,不与同流。
贞元九年,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
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生病,多次借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
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见到四面八方和出使外族的人,一定向他们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答案 C
解析 “耽病之”,不是贾耽生病,而是贾耽为此担忧。
因为这句与前句有因果关系,前句是“时王叔文等干政”意思是:
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
(5分)
译文:
(2)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5分)
译文:
答案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二轮 专题 综合 检测 全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