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读书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7777850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5.64KB
中微读书报告.docx
《中微读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微读书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微读书报告
增长和发展,孰轻孰重?
——《增长和发展:
演进的观点》读书报告
胡原S2*******
摘要:
通过阅读《增长和发展:
演进的观点》,对该书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基于增长和发展的视角进行思考,进一步阐述增长和发展的联系与区别,并从宏观经济、绿色生态保护、政府官员晋升、三大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公平和科教兴国等不同的角度,引发增长和发展在不同领域的思考。
最终提出增长与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单纯的增长与单纯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阻碍作用。
关键词:
增长;发展;可持续
一、内容概要
在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督促下,基本完成了《增长和发展——演进的观点》一书的通读,但自我感觉由于读的是译本,汉语文字表达出来较为生硬、难懂,导致在初读之后,还有许多尚未理解的部分,现就自己收获的心得作以下陈述。
首先罗列该书的基本信息:
书名:
增长和发展——演进的观点
作者:
费景汉;拉尼斯古斯塔夫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4
其次简述概述的内容概要:
该书与其他有关研究经济发展的书籍的巨大区别在于它是以动态演进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从重农抑商农业社会的二元结构最终转向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过程,坚持认为在现代的经济增长情况下,二元结构中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市场运行状况与城市的非农业部门相异,并且在城市的非农部门的行为构成方面更加不同,对转型过程、所有的发展时代、渐进式发展的各个发展阶段的模型分析时,部分内容基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另一部分内容基于新古典生产函数中演变而来的增长方程体系。
现实条件下,许多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在本质上是与历史无关的,它们假定均衡的状况并且忽视了制度维度,而制度维度倾向于在不同的经济部门行为中产生对称的结果,该书则提出另一种理论,认为市场出清假设在短期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当存在向新古典单部门均衡移动状况时,从长期来看也可能不是准确的。
全书共分五篇,内容包括:
导论、农业社会与二元经济、增长与发展分析、在二元经济中对增长和发展的应用、政策性结论。
二、异同思考
总体上,该书的内容层次较深,故笔者选取该书的一个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进行心得论述。
在经济学上,我们常把“发展”和“增长”当作一组同义词,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雷诺兹曾经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看作“两个互相替代使用的名词”;而现代发展理论认为,不同于增长的是,发展是社会、 经济、政治三者相互联系的进步过程,所以本质上,增长和发展还是有根本的差异,那增长和发展,孰轻孰重呢?
(一)增长与发展的联系
从经济上来讲,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集区别和联系于一体的概念[1],第一,两者均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经济增长倾向于经济数量的提升、增加,而经济发展则倾向于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质量、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提升和优化完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总量和结构的统一体。
第二,经济发展包含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是倾向于集约型、效益型、益贫性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两者具有双向激励作用,质量优良、效益突出、结构完善的经济增长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的优化又能促使经济增长更加高效、可持续、绿色发展。
(二)增长与发展的区别
1.本质区别
增长注重“量变”,而发展更侧重“质变”。
在经济上来讲,经济增长更多的是反映社会财富、居民收入数量的变化,经济发展则是倾向于社会财富分配、居民生活质量等相关方面的质量的变化,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了经济增长所反映的社会财富、居民收入数量的变化,而且还包括了社会财富和社会结构的完善,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的合理性,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利用的集约效应等各个方面的社会进步。
2.测量方式区别
如果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进行衡量,我们通常使用经济增长率来作出反映,即该地区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加数量/上一年度该地区的经济总量,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表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发展的测量不仅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而且还覆盖了社会发展能力的增加值、国民教育发展的增加值、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效率,经济增长的绿色度,环境污染的减少值,废弃工业利用率等多维度指标。
3.指导思想区别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经济增长是以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为指导思想,更加注重经济总量增长的速度以及社会财富总量的进一步拓展。
其理论来源主要是马歇尔提出的生产要素创造价值论和新古典、索洛、哈罗德等当代经济增长模型。
而经济发展则是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为指导思想,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为核心理论,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作为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它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改革和创新思想、主张完善巩固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生态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等发展的观念,充分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4.实现路径区别
站在经济学的视角,经济增长的实现路径主要是通过大力开发,发展生产,创造社会财富等手段,追求生产总值总量的提升,从扶贫开发的角度来看,则是依靠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即通过大力发展生产,产生庞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贫困人群从经济总量的增长中得到发展,也称为大水漫灌,从而减少贫困人口的总量;经济社会发展则是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准则,注重自身的长期效益,前期发展较为缓慢,但若到了临界点,实现了质变的转变,则可以得到迅猛有效、绿色发展。
后者认为单纯的前者并不能促使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5.划分依据区别
以经济学为基本,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如果没有为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带来作用,甚至造成负面的影响,则会进一步阻碍社会的发展。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如果是以搞大力开发、资源浪费,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同样也会阻碍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经济增长虽然能够带来经济总量的增长,倘若伴随只增长无发展的问题,则其效益几乎为零甚至为负,极其不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向前发展。
(三)小结
“发展”和“成长”有一个逻辑的联系和联结。
没有“定性”进化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类似地,没有发展的生长是不可持续的。
对于“发展”,“增长”是最基本的,但过分强调增长或过分强调发展会导致发展不平衡,阻碍社会进步。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虽然追求个人收入和GDP增长,但经济增长是物质进步的重点,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不仅关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更关注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经济发展注重长期而不是短期。
经济增长以国民生产总值(GNP)衡量,但它忽略了国民生产总值的价值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方式,而不考虑就业状况,职业安全,资源使用,生态环境,促进机会。
作为健康、教育等,如果一个国家虽然国民生产总值和个人收入增加,但绝大多数的生产成果给少数人享受极化的结果,不能治愈,富者越富,贫穷越穷,基尼系数增长,收入更加不平等,这种增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三、不同视角
(一)从宏观经济角度
在过去20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每年提前9.1%,以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解决13亿人口粮食和服装这个大问题。
然而,不言而喻,中国20年的经济基本上是一个高投资的旧道路的数量和规模扩大。
不仅造成了大量低层次的冗余建设,产业结构趋同,产能过剩,技术装备水平低,造成资源匮乏的巨大浪费,也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自然环境,结构变化等的平衡,持续和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如下: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
不能离开经济发展这个目的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率,这将导致经济发展失调,经济起起落落和社会不公和社会动荡的比例。
理论上,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在有效发展的前提下,以增长为前提。
但是,如果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好处,相应的结构性变化不会导致收入水平的提高,那么增长是“没有增长”。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
城市发展,城市失业率上升;人均GDP增加,收入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扩大;人类的发展,特别是教育投资,长期以来被忽视了。
知识和技术的进步缓慢;生态环境的发展越来越严重,发展壮大,光照管理和保护。
经济发展由政府计划带动,使政府机构越来越大,因此腐败,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国有经济严重亏损,坏账等金融体系日益严重。
这些是“无增长”的现象。
(二)从绿色生态保护角度
对于经济发展来说,许多人对经济发展有一个模糊的理解,相当于总体经济的增长,重量轻。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是追求生产,产量增长,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发展相互对抗,产生了“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整治”,“先发展,后保护”的错误理解[1],导致一些地方虽然总体经济增长,但环境质量迅速恶化,人民的健康已受到威胁,影响经济发展的潜力。
近年来,人们普遍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但“先富而后污染”的观点仍然很受欢迎,广泛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严重缺乏投入,使环境污染仍然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特别是我国的西部地区,近年来,大力的扶贫开发,采用粗放型的扶贫模式,虽然贫困人口减少了,但是返贫人口和“硬骨头”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帮扶。
西部地区贫困状况的原因很复杂,包括物理地理,社会历史,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般来说,目前中国西部的贫困状况与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随着贫困人口的减少,生态环境在许多造成贫困的因素中越来越突出。
中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恶劣的生态环境,缺乏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使得中国的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发展高度重叠。
同时,贫困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果生活在当地人民生活不能脱离经济和生活,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甚至破坏。
单一的生态保护政策或减贫政策难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穷人摆脱贫困的稳定。
因此,扶贫应从生态环境入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实施生态扶贫战略,实现“双赢”。
中国人均资源严重不足,资源严重破坏,人均水资源利用率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5,全国有300多个城市受到影响,400多条河流达到不同的污染程度,煤炭、天然气、石油等中国人均能源资源份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现已成为能源的净进口商,能源效率不到发达国家CDP能源消耗的一半,CDP能源消耗比发达国家高出6-10倍,矿产资源利用率仅为30%,全国50多个城市空气质量标准达到极点。
由于我国生产和生活用煤为燃料,大量污染物排放导致酸雨污染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9%,超过30个城市被森林植被包围的垃圾受到严重破坏,土壤侵蚀面积达到367万平方公里,沙地每年接近60平方公里的牧区草地退化面积扩大30%的旱灾和洪水频发自然灾害,造成年损失数百亿美元。
生态环境的恶化迫使国家花费巨额资金用于环境管理。
现在,重生产,只增长的老路已变得不可持续,改变生长方式势在必行。
否则,我们将受到自然的影响更严厉的惩罚。
(三)从政府官员晋升角度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都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混为一谈,尤其是政府官员,认为经济增长了,就是经济发展了;GDP高速增长了,就是经济快速发展了。
政府官员晋升往往与当地的GDP数值挂钩,各地领导干部由于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一味追求自己所谓的“政绩”,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经济增长模式与城市官员晋升的可能性也有很强的关系。
我发现,如果官员的成长表现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TFP衡量)[3],这是非常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
但是如果只有投资驱动增长,增长是没有帮助的。
这表明,中央政府在审查官员的表现时非常小心和关注,不仅在短期内,而且在较长时间,政策意味着“晋升锦标赛”可能不像一些学者所担心的那样经济发展的扭曲,它的一些可能的负面影响,已经被中央政府仔细削减。
[4]地方政府和官员追逐绩效和职业是经济增长和波动的重要政治原因,这一因素主要体现在90年代初期。
这种政治促进竞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地方官员在促进预期和区域禀赋方面的影响不同。
在同样的政治竞争环境下,具有更大促进前景的地方官员有更强的激励和激励措施来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由于区域性禀赋差异而处于模糊评估组的地方官员,发展地方经济体力量相对较弱。
这再次证明,地方官员或多或少印在他们的管辖范围内,但官员的影响受官员自身条件和区域禀赋的动态影响,以及地方官员影响区域经济的程度是由于条件的不同。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由于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急于成功和执行超越战略,一直存在着简单追求经济增长的趋势。
近年来,这一趋势一直在上升。
可以说,GDP增长是重要的,因为它代表了一段经济总量和财富增长水平,世界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
但是,如果单方面追求GDP增长,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失衡和巨大的损失。
在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振兴,也防止单边追求GDP增长。
我们必须建立和实施科学发展观,处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更现实,更好的经济效益,人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各个方面都有一条更加和谐的新经济发展道路。
(四)从三大产业结构角度
近十年,我国的三大产业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农业的超级水稻的研发,极大的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工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迅猛兴起,实现了空前的增长;与此同时,三大产业的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差异的核心变量,也是加速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5]。
产业结构的变化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不同行业技术进步的速度和技术要求及技术吸收能力的巨大差异,导致产业增长率差异较大,造成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个国家需要不同的主导产业来推动国家的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变化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生产和消费的各个方面,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产业结构的演变是经济增长的吸收技术创新和主导产业的经济转型过程。
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并不顺利,而是一场转折,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变化的复杂性导致其明显的经济增长阶段特性。
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相当强的稳定性,其影响不仅取决于产业结构本身的合理性,而且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速度。
当经济增长率相对较低时,一定程度的非理性产业结构也可以保持经济增长;当经济增长迅速时,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显然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高层次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确定的,这可能促进经济增长也可能抑制经济增长。
正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的经济增长,这种差异导致产业结构长期合理化,促进经济增长远高于先进产业结构。
我们一般谈论经济增长,主要是指总经济产出,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和农业产出增长,人均生产也可以增加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代表。
虽然这种增长过程也可能伴随着结构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其主要目标是增加数量而不是质量变化。
对于发展中国家实现其工业起飞的初始阶段,甚至可能违背经济发展现象的目的。
例如,为了工业高速增长和实施农业政策的高度积累,农业发展的拖延,长期农民不能得到显着改善,产业结构不平衡。
在短时间内,一个国家的国家生产受到自然因素,特别是农业的极大影响。
农业可能是由于有利的天气条件,如一年的天气快速增长,也可能是由于突然的自然灾害和负面的经济增长。
因此,短期生产的上升或下降不能用作标准发展的衡量标准。
(五)从收入分配公平角度
收入分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话题,但当下的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怎样限制富者更富,想着如何将富人的收入更多的划分给穷人,极力限制收入分配的扩大。
分配差距的扩大是否有害呢?
咱们从两个角度来看:
一是最低收入100元和最高收入1万元的收入,变成了80元和2万元;二是变成了1万元和1百万元。
很显然,前者情况是有害的,后者的差距比前者更大,但却是有益的。
所以,在研究分配不均时,不应将眼光放在贫富的差距有多大,而是看贫穷的那一个群体是否脱贫,只要低收入群体生活满足,差距再大又有何妨?
同时,高收入的群体恰好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发展,同样应得到重视。
其实收入分配的问题也是“度”的问题,收入差距是必然并且必要的,这样才会发挥激励作用,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也就是公平与效率的之间的权衡,而贫穷的一方不论是出于“理性”或者嫉妒,都会是在其无法容忍的限度。
只要其绝对量有所增加,这种容忍度也是会随之增加的。
贫困和不平等的概念及产生缘由和变化模式,说明了发展初期不平等的增长是在传统部门(人口对有限土地资源的强烈压力造成贫困)和现代部门(通过借用技术提高资本密集度)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并且这种力量还会造成自然环境的恶化。
针对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可以借助科斯的产权理论和仳古的税收补贴政策,并且通过一定社区的合作,可以降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峰值,从而使问题得到缓解。
(六)从科教兴国发展角度
“科教兴国”是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另一个基本国策[6]。
中国发展的实践表明,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解决资源与环境矛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共同途径。
是建立战略性的新型工业体系,提高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有效的措施。
实行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变。
科技创新是发展历史上最大的使命,在支持和保障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和城乡之间和谐健康发展方面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文明史,以及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做法,四川都江堰,新疆坎儿井等称为合理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持久效益。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资源环境成本的交换,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了发展的道路。
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
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党、政府和全国人民之间的光荣和艰苦的历史使命。
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的国家基本政策。
使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步得到民众支持;实施科学发展观。
所以我来看新的起点的历史发展:
改变一个创新国家的发展模式,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此,要注重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要从创新资源、创新机构、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四个维度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基础前沿研究的先期部署,促进基础前沿,战略高新技术,经济社会发展。
相关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均衡发展,促进原创性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同时提高。
努力建设国家公共安全体系,解决资源环境瓶颈,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确保食品安全和人口健康。
要注重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努力创造公平,和谐的社会制度,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要注重建设先进文化体系,培养和发扬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支撑,科学思想为核心,科学精神为灵魂的先进文化。
科学技术是从增长到发展的重要工具,只有将先进、绿色的高新技术应用到增长之中,我们的增长才能实现高效率、可持续,同时可持续发展也会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革新,从而推动其稳步发展,实现良性的循环。
四、结语
什么是增长和发展?
是输出和输出值?
当代科学强调增长和发展是指可持续发展,即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牺牲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牺牲当代生存和发展不是损害后代的利益的价格。
增长和发展的质量取决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立对全民素质的认识,根本上是坚定地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增长与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产品和服务量的增加,用来量度的是GDP(GNP)或其人均值,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
所以,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当然也有可能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
我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增长”主要是指我国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是以产出的量的增加作为目标和衡量尺度的。
而“发展”与“增长”比较,具有更广泛的涵义,它既包括增长所强调的产出量的扩大和增加,同时也包括生产和分配的结构与机制的变革,社会和政治的变迁,人与自然的联系,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发展的自由选择和机会公平等等,主要强调的是经济、社会、政治的“质”的变迁或进化。
简而言之,“增长”要求回答“有多少”,而“发展”则不仅要回答“有多少”,还要回答“有多好”。
总而言之,如果只是单纯的增长而没有发展,则此增长是非可持续的,且会产生阻碍的影响;如果只是单纯的发展,而离开了增长,则此发展也是虚无的、泡沫的。
发展是要建立在增长的基础之上,综合各方面共同进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增长和发展,孰轻孰重?
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共同促进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汉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保护[J].生态科学.1996(02):
111-113.
[2]胡学勤.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与差别[J].经济纵横.2008(01):
15-17.
[3]王贤彬,徐现祥.地方官员晋升竞争与经济增长[J].经济科学.2010(06):
42-58.
[4]罗党论,佘国满,陈杰.经济增长业绩与地方官员晋升的关联性再审视——新理论和基于地级市数据的新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5(03):
1145-1172.
[5]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05):
4-16.
[6]白春礼.坚持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03):
259-267.
[7]费景汉,拉尼斯古斯塔夫,拉尼斯,等.增长和发展:
演进的观点[M].商务印书馆,201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读书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