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生.docx
- 文档编号:27775659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0.39KB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生.docx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生.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生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分清各种技巧,掌握审答规范
Ⅰ、如何掌握古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四大部分。
一、全面掌握14种修辞手法
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3)终岁不闻丝竹声。
()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6)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8)主人下马客在船。
()
【精要点拨】
《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双关等。
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主要修辞手法讲解部分见前面“仿写”内容)
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
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
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
描写讲究角度:
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等。
讲究方法:
多种感官结合,如常见的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入手等。
讲究手法:
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虚实结合”放在“表现手法”中讲,这里重点谈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三种技巧。
1.正侧结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绿绮:
古代名琴。
②流水:
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
③霜钟:
《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题目: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精要点拨】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
2.动静结合
(1)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许浑《夜归于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题目: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精要点拨】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
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静写动,动静结合。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阔大而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个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的气势。
3.细节描写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 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题目: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精要点拨】
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
(二)抒情
(2014·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南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
《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题目: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精要点拨】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抒情、借典抒情、托物言志等,这几种与表现手法重合。
三、重点掌握六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主要包括: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象、象征、衬托、对比、用典等。
下面重点介绍几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①绵谷:
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②蔡氏昆仲:
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题目:
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精要点拨】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桐(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①思解愠②,愿斫五弦琴③。
注:
①明时:
政治清明的时代。
②愠:
疾苦、怨愤。
③五弦琴:
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
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题目: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精要点拨】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志时,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将情志寄托在对某一外物的咏叹描摹之中,从而收到情蕴物中,物涵情志的艺术效果。
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2013·天津)《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题目: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精要点拨】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
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
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容量增加。
4.衬托、对比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题目:
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2)(2013·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题目: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精要点拨】: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
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反衬,就是用次要的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
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5.联想想象
(2013·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
①杜鹃:
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题目: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
请简要赏析。
【精要点拨】:
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
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它比联想更为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如李白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一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句。
6.化用典故(用典)
(2013·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
占尽。
洲烟雨:
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
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题目:
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精要点拨】:
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
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另外有几种表现手法虽不常考,但高考也会涉及。
7.借古讽今:
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
例如《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则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
诗中含一哲理:
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8.烘托: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情谊。
9.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例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10.比兴:
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的想象,不由得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到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又如《迢迢牵牛星》,整首诗借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民间故事来比喻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的相思之情,含蓄蕴藉而又哀婉动人。
四、关注结构技巧(艺术构思)
1.(2011·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
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题目: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说明。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题目: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精要点拨】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
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1.卒章显志。
在诗歌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诗歌的主旨。
2.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表达技巧口诀歌
修辞两表加结构,表达技巧四类应。
修辞四比夸借代,表达方式描议情。
语行肖心细节人,动静虚实视听景。
表现联想象典衬,借景托物古今讽。
过渡照应景结情,线索卒显结构明。
注:
“两表”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四比”指比喻、比拟、排比、对比,“象”指象征。
Ⅱ 如何区分几种易混的表达技巧
1.借代与借喻
试指出下面诗句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_____
②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_____
③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杜甫《岁暮》)_____
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____
⑤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李白《于阗采花》)_____
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____
⑦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赵秉文《和韦苏州〈秋斋独宿〉》)____
⑧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
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_____
【精要点拨】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
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
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积累小贴士古诗常见的借代物
杜康——酒 尺素、双鲤——书信 干戈——战争 汉——唐 渔樵——隐逸生活 汗青——史书吴钩——宝刀、利剑类 樯橹——船 天狼——入侵的异族 楼兰——边疆之敌 柳营——军营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
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_______
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________
【精要点拨】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
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
“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
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形”“神”兼备的。
3.衬托与对比
试指出下面诗句或画线诗句所用的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__________
②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_____
③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_____
④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__________
⑤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_____
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__________
【精要点拨】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
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
4.借古讽今(喻今)与用典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试着区分两种手法的区别。
念奴娇·登多景楼①[宋]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②。
小儿破贼③,势成宁问强对!
注:
①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春,隆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欲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定势”为借口,放弃北伐,苟安江左。
陈亮坚决反对。
②中流誓:
这里引用的是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
③小儿破贼:
淝水之战时,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下围棋,看书毕,默然无语,依旧对局。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
“小儿辈大破贼。
”
题目: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运用“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的。
(2)这首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两个典故?
有何作用?
【精要点拨】:
借古讽今主要指作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诗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来抒情。
前者主要是指咏史诗的整体表现手法,后者主要指具体的诗句中,多是局部文字的,不一定是咏史诗才有的。
5.烘托、衬托与渲染
试说出下列诗歌所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1)暮春归故山草堂(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
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2)陌上桑(节选)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3)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精要点拨】
(1)烘托与衬托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观众的反应,写周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
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
做题时可这样区别:
看是否出现:
烘托是只写这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看描写事物的数量:
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
(2)烘托与渲染
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
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
如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的手法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
Ⅲ 如何掌握表达技巧题的审题答题规范
一、审题规范
表达技巧题题干用语一般包括题型、范围(区间)、角度、数量、步骤等方面的要求。
审题,就是要审清这些要求,在审清这些要求前,首先要辨析表达技巧这个概念。
“表达技巧”是个宽泛概念,与“表达特色”“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
一部分题目能具体地要求考生回答“表达技巧”中的一种,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情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色”。
一部分题目只是笼统地要求考生回答艺术手法,如“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是怎样的”“有什么独特的手法”,考生答题的茫然无措主要在这一点上。
这时不妨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修辞手法”上全面排查,选取最突出、最明显的“手法”答题,以免偏题或答非所问。
或者按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的顺序考虑作答;如果方向明确,则应结合某个方面的具体技巧,准确判定。
“表现手法”也是个较模糊的概念。
命题时有时将这个概念等同于“表达技巧”,这样一来,连“修辞手法”也算在“表现手法”中了。
再者,在各种表达技巧中确实有交叉、重叠的部分。
如一部分描写方法就与表现手法相重叠;如“用典”,有人看作是修辞手法,有人认为是表现手法。
这些都可看作例外情况,学习时可特殊对待。
其次,要审清下列要求:
1.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
明考题型和暗考题型。
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明显信息。
这是主要题型。
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
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区间)
指鉴赏范围的大小。
依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
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阕)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
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
“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审角度
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
分清提问的大小角度是答题的关键。
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
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
问修辞,就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等等。
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审数量
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
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
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
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5.审步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鉴赏 诗歌 表达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