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跳水》教案三篇.docx
- 文档编号:27774104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2.71KB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跳水》教案三篇.docx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跳水》教案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跳水》教案三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跳水》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跳水》教案【三篇】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托尔斯泰的一篇精彩短文,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
文章通过描写孩子、猴子、水手、船长几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来表现船长在危急时刻的机智果断,沉着冷静。
同时告诉人们做事的道理。
二、设计意图:
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其中最吸引人的还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两部分,因此,我把这两部分作重点教学,学会从文字表面读出背后的故事,同时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明白文章要表明的中心:
船长的冷静沉着,机智果断,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生字生词,明白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2、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
4、学习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叙述故事的方法。
5、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四、教学重点:
了解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事件中的不同表现,从而体会船长的性格特点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不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只要求查找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
(设计意图:
学习这样的文章,如果提前预习就没有了跟随着事情一步步发展的激动紧张的感受,因此不要求孩子提前看课文。
)
二、激趣导入:
1、孩子们,都看过福尔摩斯的故事吧,他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一个个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而且能从结果推断出故事的所有过程。
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带来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出示故事结局即课文最后一段)
2、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
3、你也做一回福尔摩斯,对于这段文字你有哪些疑问?
又推断出文字背后怎样的故事?
预设:
学生读出——①孩子遇到了危险,或者是从海中的轮船上掉下水的。
②四十秒都觉得长,可见当时情况一定非常危险,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
(由此讲解破折号的作用)
学生疑问——孩子怎么会从船上掉进海里呢?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以及联系文本的想象能力。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
)
4、到底是怎么遇险的呢?
请大家看这一段。
(发放印有第5段的纸张)
5、请大家默读这部分,说说你从文字中又读出了什么?
(写上批注)
预设:
学生读出——
①从“瞄准儿子”看出一定是情况非常紧急,要不船长是不会用枪对准自己的孩子的。
②从两次“喊”看出一定是离孩子很远,这个孩子一定在很高的地方,不喊是听不到的。
同时也能看出船长当时也为孩子捏着一把汗。
③从船长两次说的话中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情况太危险了,连着用了几个感叹号而且还在“喊”着“一!
二!
”
④从“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看出当时孩子已经非常危险了,一不小心都有可能掉下来。
6、请你“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把关键的语句有感情地读出来,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彩之处。
)
7、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看当时孩子所处的位置,直观了解情况的紧急。
8、读了这样的文字后,你的感觉怎样?
(学生谈读后感受)
9、我也和你们一样,就感觉像是有一根绳子在牢牢地牵着我们一步步走进故事当中。
下面我们就来全面地读一读这个故事——《跳水》。
(板书课题)
10、能写出这样扣人心弦的故事的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板书作者)
11、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请跟大家说一说。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
他的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前面我们还学过他写的《穷人》一文。
)
12、请打开书,读一读这个完整的故事。
三、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读课文。
思考:
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说一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快速读故事,概括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
本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继续学习课文。
1、故事中的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危险境地的呢?
请以小组为单位就这一问题分析一下,然后派代表联系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2、小组讨论上一问题。
3、交流上一问题。
预设:
主要是猴子故意挑逗孩子的原因,还有水手拿孩子和猴子开玩笑的原因,也有孩子自己要面子,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原因。
4、让我们先来看看猴子的挑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猴子逗孩子的语句,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当时的神态的词。
(设计意图:
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
认识到事物是在不断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
)
5、谁给大家读一读这些语句。
(猴子的动作:
跳到、摘下、戴在、爬上、坐在、咬、撕、抓着、爬。
孩子的神态:
哭笑不得、脸都红了。
)
6、联系这些词语想象当时画面,想想孩子什么感受?
预设:
被惹人发笑的猴子戏弄,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
很是尴尬,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7、按照刚才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也是抓住猴子和孩子两个方面来谈。
问题同第二自然段:
①找出猴子逗孩子的语句,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当时的神态的词。
②联系这些词语想象当时画面,想想孩子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
学习读书方法,能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对课文内容有个全面的认识。
在此也是训练孩子语言的感悟能力和根据语句联想的能力。
)
8、回过头,我们再看船长,在那种时候,难道就只有用枪逼着孩子跳海这一条路吗?
9、学生就此问题讨论。
(设计意图:
学生能够创新思维,去想更多的办法,尝试解决问题,从而也能让学生对船长的行为做出进一步肯定。
)
10、请看黑板(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请你把他们的关系用一个字或词连接起来,简单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
理清文章人物之间的关系,深化本文表现的主题)
三、拓展延伸:
1、学习写作手法:
当我们一步步跟随作者走进故事时,已经被一个个精彩的环节吸引。
你觉得最让你难忘的是哪一部分?
(预设:
文章的最后两段)可见一篇故事,最关键的是高潮部分,作者在这部分都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来落笔的呢?
(预设:
语言、动作、神态等)
回忆《穷人》一课,作者又是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展开记事的呢?
(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还有环境的渲染等)为了让人物更适合故事的情节,运用的描写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文章也要选择更适合表达中心的描写方法,同时在高潮处着重下笔吸引住读者,用细致入微的贴切的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设计意图: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能够指导学生今后的写作。
)
2、总结文章中心:
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请你说一说。
(预设:
从孩子那里得到的启示是做事时要考虑后果,不能武断,不假思索;从水手和猴子那里得到的启示是开玩笑要注意火候,不要过分,不要伤害到别人的自尊;从船长那里得到的启示是在危急关头要沉着冷静、果断的处理问题。
)篇二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课文内容,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四)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发展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跳水》一文是谁写的吗?
(他是俄国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
他的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跳水》这篇文章是托尔斯泰为我们小朋友写的,故事内容惊心动魄。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
(二)学习第一段
请一名同学读一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作者在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作者首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
地点:
在帆船的甲板上;人物:
水手们和猴子;起因:
大家取乐猴子,猴子放肆起来。
)
什么是放肆?
从哪儿知道它放肆起来?
(放肆的意思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
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
)
“显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起什么作用?
(显然是非常明显的意思。
它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人们拿猴子取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请同学到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
同学齐读第一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师归纳板书,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人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
(三)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边读边想:
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越来越放肆?
读完以后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主要神态的词。
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
认识事物是在不断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
(猴子的动作:
跳到、摘下、戴在、爬上、坐在、咬、撕、抓着、爬。
孩子的神态:
哭笑不得、脸都红了。
)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其他同学想一想:
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
学生边概括教师边板书:
什么是“哭笑不得”?
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哭笑不得”在这里是指被惹人发笑的猴子戏弄,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
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哭笑不得,是因为猴子摘了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而且动作很滑稽,惹人发笑,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他哭笑不得。
)
现在同学们体会一下猴子的动作,孩子的神态,同位子的同学互相配合一下表演出来。
(板书:
哭笑不得脸都红了)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叫两三组同学在台前表演。
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学习第三段
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并不甘心,他不停地追赶,结果如何呢?
请同学默读第三段。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继续标出猴子的动作、画出孩子的神态的词语。
然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孩子的动作:
逗、爬到、钩住、挂在,坐在、扭着、龇、咧。
孩子的神态:
气极了。
)
请两名同学上来表演。
此时猴子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孩子看到此时的猴子又会说什么呢?
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文章内容充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发展高潮做准备。
(猴子心想:
帽子在这里,上来呀!
你敢来拿吗?
不行吧!
不如我吧!
孩子会说:
“你跑不掉的,我非抓住你不可。
”;“等着瞧吧,我一定要拿回帽子!
”)
猴子这样放肆,孩子已经气极了,什么是“气极了”?
(板书:
生气到达了极点,不考虑危险的存在。
)
请一名同学把孩子气极了这部分内容读一下。
听老师来读这部分,同学们闭上眼晴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教师读完后,请同学谈一谈感受,重点理解这两句话: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即使他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使学生感受到孩子处境的危险。
结合书中的插图想一想:
孩子会不会失足?
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学生在读书、看插图的基础上要充分展开讨论。
(孩子会失足的。
因为横木离甲板太高,只要他往下一看,就会吓得发抖,一紧张就会失去平衡,就非常可能失足跌落,直摔在甲板上。
因为他即使拿到帽子后,由于横杆很窄,所以他很难转身,如果退着往回走,更容易失足从横杆上摔下来。
)
正在这时,甲板上有个人吓得大叫起来,孩子听到叫声,也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不由得向下一望,两条腿发起抖来。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谁出现了?
(板书:
船长)
(五)学习第四段落
船长是用什么办法解救孩子的呢?
我们一起学习第四段。
老师引读,学生接读。
教师重点指导“向海里跳!
不然我就开枪了!
一!
二!
”读出爸爸严厉强迫的命令口气。
然后再让学生回答问题。
(爸爸用手中的枪逼迫孩子往海里跳。
)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大家讨论船长让孩子“跳水”的方法好在哪里?
(孩子只有跳到海水中,才不会直接跌在甲板上摔死,才能将他从危险的境地中解救出来,从而保全他的性命。
)
船长不怕海浪将他的儿子卷起吗?
再读一读第1自然段。
(这一天风平浪静。
)
什么是风平浪静?
(没有风,没有浪,水面上十分平静。
)
让学生认识“风平浪静”在文中的作用,它是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前提。
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
孩子从危机时刻到转危为安,我们看到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板书:
(机智、勇敢、沉着、果断)
这部分是文章的高潮,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认识《跳水》一文的主要人物是船长,而不是孩子与猴子。
请一名同学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其他同学思考:
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把孩子的身体比作炮弹。
这样比喻更能说明横木离水面很高,跳入水中时像炮弹出膛一样猛。
另一方面衬托出人们的紧张心情。
)
“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句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钟已经太长了?
让学生充分读这句话,同位子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再请同学回答。
(破折号在这里表示转折,显示出当时紧张的气氛和人们急切的救人心情。
40秒钟非常短,为了救人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说明人们的心情太紧张了,紧张得让人们难以忍受,巴不得马上就能救出孩子,每一秒钟都关系到孩子生命的安危。
)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现场人们的心情。
(六)看板书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紧扣事物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展开,开始由于“取乐”水手与猴子之间发生了联系。
接着,事物的联系不断向前发展,变成了猴子与孩子之间的联系。
这些联系在变化中达到高潮,孩子遇到了危险,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出现了,从而又与孩子发生了联系,最终使孩子平安获救,显示出船长的机智、勇敢、沉着、果断的优良素质。
(七)读全文,谈启发
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畅所欲言。
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都给以肯定和表扬。
比如:
学生会想到遇到危急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
再如:
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像那个孩子一样因一时生气而不顾后果。
等等。
(八)解决课后练习4
用“模仿”、“显然”造句。
先理解“模仿”、“显然”的词义,然后再试着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
举例如下:
模仿:
邻居家的小弟弟才二岁,爱模仿大人的动作,样子天真可受,常常惹得人们哈哈大笑。
显然:
天空中乌云滚滚,雷声大作,显然要下雨了。
篇三
教学要求:
感情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构想:
教学中应抓住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这一条线索来理解课文内容。
介绍作者引入新课,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
抓住重点逐段学习。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抓住重点逐段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介绍托尔斯泰)
2、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课文。
二、初步理解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的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结果怎样。
再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
2、学生自学,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
(1)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
事情是怎样引起的?
水手逗猴子取乐,有哪几个原因?
两个:
一是完成了任务,心情愉快;二是风平浪静,水手们没有什么事情。
(2)猴子怎样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的?
(让学生用简单的话说说。
)
(3)孩子为什么会走到顶端的横木的?
(4)结果怎样?
(5)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
1、孩子为什么追猴子?
(因为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笑他,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2、划出猴子放肆的句子,划出水手的表现,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3、孩子遇到生命危险,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4、理解“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掉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5、理解“甲板上的水手都吓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6、理解“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7、谁出现了,他是怎样使孩子转危为安的?
8、水手们救孩子只用了四十秒钟,为什么大家觉得四十秒钟的时间太长了?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从课文中,你觉得孩子的得救有几方面的原因?
有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1、感情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理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白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检查朗读。
1、同桌互读互查,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
二、引导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1、孩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1)客观上:
猴子的戏弄,水手们的笑,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2)主观上:
孩子在气急了的情况下,没有考虑事情的后果。
2、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1)是船长果断逼孩子跳水;
(2)是孩子及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往下一纵身”跳到了水里;
(3)是水手们在短短的四十秒中里就把孩子救上了甲板。
三、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你想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最深切的体会畅所欲言)
学生可能会想到:
1、遇到危险的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的采取措施。
2、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意识生气而不顾危险。
3、开玩笑要注意分寸,等等。
四、写一写读后感
1、说说从本文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此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
3、把你所想到的写下来。
作业设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你想到了什么?
请写下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跳水 小学 年级 语文 下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