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平等性问题探讨.docx
- 文档编号:2777216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89KB
教育平等性问题探讨.docx
《教育平等性问题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平等性问题探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平等性问题探讨
教育平等性问题的探讨
内容摘要
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教育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也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创建,近年来,教育平等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处理好教育公平性问题成为了摆在大家面前的一大难题。
本文从教育平等性的背景、内涵、教育平等性失衡的表现、原因、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全面深刻的分析教育平等性存在的系统问题,以便大家对教育平等性问题的研究和参考。
关键字
平等;教育;发展;社会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里,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覆盖服务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教育体系,而在公民受教育程度得到不断提的同时,教育的平等性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着力倡导公平公正地国民教育、大众教育。
在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改革发展大业中,推进教育公平公正地持续发展显得日益紧迫。
”
2007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
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
”
在1月14日至15日举行的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明确表示“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质量、特色发展和促进公平上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保障不同群体公平接受教育”。
教育出现的不平等现象已经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进入新世纪来我国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而“平等”这两个字对于“和谐”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这就表明,促进教育平等,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
为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我国采取了实行免费九年义务制教育、清理“教育产业化”政策、扩大助学贷款及中职学生贷款等措施,但由于社会发展中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发生,特别是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仍然造成了教育的众多不公平,如当前社会热议的择校热、高考户籍限制等问题。
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一个严重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教育不平等。
据调查,我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地区差异最显著的国家之一,而且这一差异还在逐步扩大,随着城乡二元结构、地区经济水平差异的影响,人们的收入差距差异明显,更加导致且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这一情况对于教育发展相当不利,人民也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
(二)选题的意义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基石,实现广泛的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而让每一个社会成员接受以相对平等教育为起点的教育公平又是社会公平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广大民众对我国的教育平等性表示非常的质疑,本文通过对对我国目前教育平等性的内涵、表现、原因及相应对策几个方面做出一些探讨,让广大民众能更全面的了解这一问题的根源并唤起大家的关注,引起大家的思考,从而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宝贵意见。
二、教育平等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一)教育平等的内涵
教育平等的观念自古就有,追求教育平等也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
在古希腊时期,大思想家柏拉图是就提出过教育平等的思想,而亚里士多德也提出过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我国的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思想,到了近代,又分别出现了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
教育平等是社会发展对教育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育平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内涵不尽相同,就目前看,教育平等的内涵应涵盖以下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以上教育权利、教育活动及教育结果的公平,共同构成教育平等的内涵。
应该看到教育平等的实现必然对每一个个体以不同的教育待遇,所以,教育平等并不一味要求绝对平均和完全相等,而是要求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出身和职业的人给予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
(二)教育平等的特征
教育平等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教育平等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容。
教育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
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2、教育平等是相对的。
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教育同样如此。
3、教育平等具有主观性。
教育平等是人的一种主观愿望,也是教育事业追求的目标。
4、教育公平具有理想型。
人作为有目的、有意识的存在,总是有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总是把不可能的事想象成可能的,这既是人超越性的表现,也是推动历史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教育平等的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培养优秀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就成了社会工作的重心,在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改革发展大业中,推进教育公平公正地持续发展显得日益紧迫。
1、教育平等是保证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育事业要做到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城乡、区域、各层级的教育均衡地向前发展,做到既有前驱动又有后驱动,保证教育发展的平等性和均衡性,若只是某一个地区,某一些人或者某一个教育门类一枝独秀,教育事业的发展则缺乏后劲和动力,是不完善、不全面的教育。
只有平等的发展,才会有充满活力的教育,只有平等的发展,才会有健康的教育,只有平等的发展,才会有良性的教育,也只有平等的发展,才会有创新的教育
教育是一项全民性的系统工程,各级各界理当一以贯之地推进国民教育朝着人民满意、齐头并进的多极化方向良性发展,才可能走上纵深、持续发展之路。
2、教育平等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
小康社会建设是全社会的建设,并非是哪一部分人的建设。
而占人口总量80%的农村人口实现不了小康,就不能称其为小康社会。
农村落后的原因很多,其中教育层次不高是重要原因。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随着人口老龄化节奏的加快,庞大的人口数字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一方面消耗着有限的能源资源,另一方面又提高了企业人力成本。
但是若通过平等的教育让大多数人都能良好的教育,提升人口素质,那么我国的这个巨大的人口包袱将变成一个巨大的智力宝库,能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心一意谋发展,万众一心建小康”,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人才从哪来来?
“强国靠人才,兴业喊科教”,没有良好的教育体系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快速增长。
3、教育平等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和谐社会的构建涵盖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可以想象,不同等的教育浇灌下的群体必然会产生差异化的结果,弱势群体教育得不到平等对待必然会带来社会动荡的可能,产生不和谐的因素。
长期以来,要求提高弱势地区、弱势群体瘦教育质量,获取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呼声日益高涨。
因此,保证和维护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公民整体素质,化解社会“仇富心理”危机,为社会底层提供改变自身命运的发展机会,才能有助于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教育平等性失衡的表现
(一)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主要体现在城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在我国每年投入教育的资金中,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地区只获得了其中的20%左右,特别是在西部农村及偏远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得不到应有保障,很多适龄儿童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师资薄弱,学校几乎招不到合适的老师,因此学校通常只能开几门基础课,在一些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许多教师并没有教师资格证,师资教学水平难以保证,在一些新闻报道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个代课老师坚守在一所破旧的校舍中为一群孩子上课的画面。
反观城市中的学生,他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有各种头衔的老师为他们授课,有家长安排的各种兴趣爱好辅导班,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这种不平等现象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相对于城市,农村的孩子们一直接受着劣质的教育,造成长期的城乡差异,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性。
(二)制度差异
目前,不管是资源配置还是财政投入上都“偏爱”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这使得办学条件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师资力量厚此薄彼、学校的数量和质量不协调。
即使是这样,仍然在户籍制度等方面给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进入师资较好的城市学校设置了门槛,如果要进入这些学校就读,就必须在缴纳不菲的学费之外再缴纳高额择校费,这对于那些渴望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普通农村家庭来说只能望而却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大中城市中有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者,同时跟随他们来到这个城市的还有数量惊人的流动儿童,这些流动打工者们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在用辛勤的汗水为自己的梦想打拼时,也在试图让自己的孩子在这里找到一个适合的课堂。
但是,众多的门槛让这些“祖国的花朵”们无法享受到同等受教育权利,要么支付高额的择校费,要么选择离开自己父母返回原籍读书。
(三)性别差异
女性受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受传统文化影响,女性教育在近代以前几乎是空白,到了近代,女性教育开始萌芽,但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女子教育仍然举步维艰。
现在,虽然从法律上来讲,女子已经获得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但由于中国封建传统教育思想流毒甚深,经济发展状况不均衡,不重视女性教育的问题依然存在。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共90564人,其中男性有23560人,女性有67004人,占到总数的73.99%。
女性在家庭中所获得教育资源远远低于男性。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父母往往不愿投资女孩教育,因为女孩早晚要嫁人。
(四)学校差异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重点学校制度相当普遍,通过把少数学校树立为重点发展,国家在资金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和生源方面给以特殊照顾,使得这些学校在办学条件、资源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能得到更多政府的支持。
这种给学校“戴帽子”的方式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的资源配置失衡,导致在同一地区内的学校之间差距被人为拉大,造成了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
造成了学生身份的分化,更是造成了中国教育独有的高额择校现象,以致出现了重点学校一个班将近一百人而“普通”学校一个班二三十人的情况。
这这不平等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绝大部分孩子们的智力相差无几,如果教育得当,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社会的合格人才,然而这种从小就被划分等级的做法无疑是教育不平等的一中表现形式。
(五)教育腐败及特权导致的差异
据5月1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分别是越城区副区长、市建行行长、市财政局副局长、市交警支队科长、市教育局科长、绍兴一中党委书记、绍兴一中分校党委书记、绍兴一中分校副校长、古越龙山股份公司董事、绍兴汽运集团公司副总、昌安实验学校校长等,其余6名都是教师子女。
从这13名高考加分者的家庭背景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是权势家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平等 问题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