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顾城的诗歌内容终极版.docx
- 文档编号:27762875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2.75KB
浅析顾城的诗歌内容终极版.docx
《浅析顾城的诗歌内容终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顾城的诗歌内容终极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顾城的诗歌内容终极版
人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2012届)
论文题目:
浅析顾城的诗歌容
学院:
人文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师专业
年级:
2008级
学生学号:
学生:
海默心
指导教师: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日
浅析顾城的诗歌容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2012届海默心
摘要:
七八十年代之交在诗坛崭露头角的顾城,一别朦胧派诗人对文革的关照,转而开始对自然的书写,对死亡的思考。
死亡和自然成为其诗歌的主要容,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其诗歌充满童话色彩。
然而,如梦如幻的诗歌王国中,住着的,始终是一个人,显示了诗人顾城的孤独。
所以,本文试图从顾城留下来的诗歌容中寻找创作的轨迹,对其容作一力所能与地分析。
关键词:
顾城自然情结童话色彩死亡孤独感
Abstract:
Attheturnoftheseventyoreighty'sinthepoetryofGuChengcutastrikingfigure,adon'tobscurepoetsoftheGreatCulturalRevolution'scare,starttonaturalwriting,thinkingaboutdeath.Deathandnaturebecomesthemaincontentofpoetry,richimaginationandthelegendinhispoemisfulloffairytalecolor.However,dreamlikepoemKingdom,lived,isalwaysaperson,showsthepoetGuCheng'slonely.Therefore,thisarticleattemptsfromthelegacyofGuChengpoetrycontentinsearchofhiscreationtrajectory,onitscharactersasaforcetoanalyse
Keywords:
GuChengloveofnaturethefairytalecolordeathloneliness
引言
顾城,1956年9月出生于。
12岁与其父顾工下放至农村,在农村生活期间开始创作少量的诗歌,但那时火焰是其诗歌唯一的读者。
70年代末开始发表作品并在诗坛引起了热烈地讨论,1993年10月杀妻自杀,这一事件震惊海外。
关于顾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研究的围主要集中在顾城自杀事件前因后果以与所引起的影响,基于“朦胧诗”论争对顾城诗歌的文本研究,还有他独特的诗歌观念和诗歌理想的研究,对其绝命小说《英儿》的文本研究,还有关于顾城的一些心理研究等,本文就顾城的诗歌容作一简要的阅读总结。
一、时过境迁故事犹存
因为一个雨滴,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诗的存在,于是他说:
“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
①文革中,顾城随全家下放到荒原的河滩,剧烈动荡的社会使顾城成为一个早熟的孩子。
他早期作品《生命幻想曲》把大自然的童话世界融进他的诗中,描绘了一个没有被污染的童话天国,这是少年顾城自己营造的桃花源:
“睡吧!
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
他有一个伟大的诗歌理想:
“…它使我确信了我的使命,我应走的道路——我要用我的生命,自己和未来的微笑,去为孩子铺一片草地,筑一座诗和童话的花园,使人们相信美,相信明天的存在,相信会像太阳般光辉,相信一切美好的理想,最终都会实现。
”②于是,他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去触摸自然的声音、气味、色彩,以体现他“返归自然”的强烈愿望,使自己永远生活在“浆果一样的梦”里。
顾城也承认,他是一个偏执的人,喜欢绝对,朋友曾告诫他小心发疯。
此话不幸被言中,顾城终于走向极端,于1993年在新西兰激流岛杀妻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顾城与其诗歌创作,评论界历来颇有争议,纵观其生命历程,短短的三十七个春秋,却留下近千首诗作,题材繁多,容丰富,更显得弥足珍贵。
顾城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兴起于诗坛的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朦胧派诗人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是在文化人格遭受了巨大的摧残、变形之后,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一群诗人,所以当时代给他们松绑的时候,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姿态站在了中国诗歌舞台上。
顾城就是在此环境中成长和丰富起来的,他以自己独特的诗歌容崛起于诗坛,对自然的书写、童话笔法的显现、对死亡的独特感悟以与巨大的孤独感成为其诗歌的主要容。
二、书写自然、感悟自然凸显自然情结
初读顾城早期诗作,似乎是一个涉世未深又饱含才情的孩子所作,诗歌自然清透的语言、和谐明快的气氛、司空见惯的意象,加上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真真切切把人带进一个别样的世界。
孩子读他的诗,看见的是奇特的星月的来由: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一个微小的洞,它透出天外的亮光,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星月的来由》)”,如此大胆的想象足够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成人读了他的诗,稍稍驻足,陷入了深沉地哲思当中而无法自拔,“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小巷》)”,每天回家走过的小巷,司空见惯,却不曾发现还有这样的解读。
顾城写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虫鱼鸟兽,不是对自己所见的照搬和移接,而是进行了思考、探索,剪接自然的某个片段或选择一个视角,动之以情,进而书写表达。
“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识捡/一分钱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弧线》)。
在本诗中,他剪接了动物、植物、人类社会、物质世界的四个画面,用“弧线”相连,展现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对社会现象的嘲讽。
诗人将自然带进了诗歌中,诗歌的长期写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诗人对生活的追求。
于是,他曾这样慨叹道:
“中国只有两次描绘了人间天国。
一个是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个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③。
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处在自然山水中的那份惬意,以与小国寡民、与世无争的自然生活状态无不使顾城神往,并且最终成为倾其一生所要追求的生活。
(一)顾城诗歌自然情结的表现
首先,选取大量自然界的事物作为诗歌意象。
在顾城的诗歌中,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成为其诗歌中的常客,蝈蝈、蟋蟀、飞鸟、贝壳、月亮、太阳成为其对话的伙伴。
《生命幻想曲》中这样写道:
“车轮滚过\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蟋蟀欢迎我\抖动着琴弦\我把希望融进花香……”;黑夜、柳枝、、风、海洋、麦秸、百里香、野菊、小草、白成为其歌咏的对象。
“所有的花都睡去\风一点点走进篱笆\所有花都逐渐在草坡上\睡去,风一点点走进篱笆\所有的花都含着蜜水\所有细碎的叶子\都含着蜜水(《早晨的花》)。
”他已经完全与自然界的昆虫、小草成为交心交底的好朋友,他从自然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不是置身事外,而是把自己也当成了自然的一部分。
他总是能在自然微小的呼吸中感受到诗意的存在,常常从自然中汲取能量和灵感。
面对自然,他自然而然动用全身的感官去体会,与自然进行梦呓般地交谈。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视觉)”、“年轻的白在爱抚中低语\正经的麻雀在平台上议论(听觉)”、“我被风推着\向东向西\太阳消失在暮色里(触觉)”…他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摸得到自然的脉搏,大自然中的每一个微小事物都能触动他的神经,激发他的创作灵感,写下优美动人的诗行。
《无名的小花》的创作经历就是让人在瞠目结舌中平添了一份感动。
割草时,手指被割破,回家途中,见路旁小花含露微笑而作了这首诗;他甚至从自己的血滴上捕捉到诗意:
“镰刀在我手上狠狠啃了一下,我才发现,血珠这么美丽,一粒一粒,闪着最新鲜的红宝石的光辉。
我不能割草了……”④,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捕捉诗意的自然,成之以诗,令人回味无穷。
其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即过一种率真、自然而然的生活。
离开农村回到城市之后,顾城远离了大自然,但是他在诗歌里却坚持不懈地歌咏着“自然”的意象。
1989年,他借参加国际诗歌节的机会出国,和妻子烨到了新西兰相对原始的一个岛屿,那里没有电、没有机器、没有楼房、没有政府,看到此情此景,顾城感到无与伦比地开心,因为这就是他苦心寻找的地方。
1993年,他在《没有目的的“我”—自然哲学纲要》里,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观,并将“自然”奉为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
关于自然,他很推崇老子的一句话: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要按照地的法则做人行事,地要按照天的法则为地,天要按照道的法则为天,而道遵循的是自然而然的法则,道法自然是为了令人平和冷静,令人尊重万物自化的法则。
这个时期的顾城生活上、精神上都陷入了困顿的状态而不可自拔,他之所以推崇“自然”,并将自己的诗学理论命名为“自然哲学”,就是想在自然中忘却尘世的纷扰,获得灵魂的片刻安宁,达到“无依无傍,无牵无挂,乃至无心,合乎自然”的境界。
(二)顾城对自然情有独钟的原因
首先,顾城对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敏感。
据顾城回忆,在幼儿园时期,他和小伙伴比赛“熬夜”,天亮以后,那个小伙伴告诉他,在顾城睡觉的时候,他在月光下用纸叠了一个天鹅。
顾城一下就被触动了,“月光”这个词唤醒了他对那个夜晚所有的感觉,小小的心灵有了无限的遐想。
上小学放学回家的路上,下过雨后,他看到雨把世界洗得很干净,看到熟悉的塔松,他呆住了,塔松绿汪汪的,树枝上挂满了亮闪闪的雨滴;每粒每滴都倒影着世界,曾经那份诗意的感觉又被唤醒,父亲告诉他,那就是诗。
顾城的浪漫主义气息与生俱来,他成为一名极具浪漫气质的诗人似乎也是一种必然。
其次,是《昆虫记》的影响。
当抄写书籍的工宣队员拿走了所有的书籍之后,免遭劫难的《昆虫记》成了顾城唯一的精神食粮。
法布尔艺术的语言加上生动有趣的容使顾城完全地沉迷于昆虫世界。
他在几天之翻遍《辞海》,跑遍的大小书店,只为找到昆虫世界的些许痕迹。
当顾城成名之后,他在很多的演讲和文章中频繁的提到《昆虫记》,在《希望的小树》中重点写他与《昆虫记》的情缘。
在《剪接的自传》中,他这样写道:
“…就是这本幸存的《昆虫记》,使我一夜之间,变成了昆虫狂热的爱好者。
上百万种昆虫,构成了一个无限神奇的世界。
我是富有的,我搜集了那么多标本——大自然给我的诗的语言。
”⑤甚至在1992年底在写《顾城寓言童话诗选》后记的时候,也特别提到了《昆虫记》。
可见,《昆虫记》给顾城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对其诗歌容上自然情结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后,农村生活经历,这给他的自然情结一个实现的机会。
在顾城12岁那年,因为历史的原因,顾城却阴差阳错地在农村过了一把瘾。
1984年舜采访顾城问道有关这段生活时,他这样说:
“…我习惯了农村,习惯了那个粘土做成的小村子,周围是,像轮盘一样转动。
我习惯了,我是在那里成型的”。
⑥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氛围和背景铸造了他童年生活的梦,那里广阔的沙滩、生机勃勃的自然景物、蔚蓝的天空无不给顾城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已经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支配着他以后的人生走向和生活追求。
纵观顾城诗歌创作,对自然的书写似乎一直乐此不疲。
因为农村生活的经历,对自然世界的迷恋,以与少年时代《昆虫记》的影响,因为自然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没有压迫、没有勾心斗角,有的只是和谐、静美,所以顾城尽情讴歌自然中的一切尤物。
自然,贯穿了顾城一生的诗歌创作。
不仅如此,顾城带着妻子远走海外,寻找那么一个地方,没有法律、没有竞争、没有城市,去过一种贴近自然,远离社会现实的生活。
在定居新西兰激流岛之后,他对妻子烨说:
“我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准备过这样的生活,现在我终于跨过了这个倒霉的世界,到了我要的地方,我的生活开始了。
”
三、奇特想象、善用修辞展现童话色彩
“童话”在《辞海》中的定义是:
“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⑦
顾诗中的童话色彩是所有读者一个共同的感受。
同是朦胧派诗人的舒婷称他为“童话诗人”,这一说法得到了人们的公认,顾城对此称号也很满意,他以童真的孩子的形象确立了自己诗歌和人格的独特性。
他的诗歌容比较单纯,抒情色彩浓厚,以奇特的想象和自然、精炼的文笔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
(一)顾诗的童话色彩在诗歌中的表现
其一,他赋予昆虫、植物等以人的感情,人的思维,使他们也在诗歌中做到了精神的自我。
顾城是一个幻想能力超强的人,这一点他很早就昭示世人。
“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生命幻想曲》)、“它们相信\最后,石块也会发芽\也会粗糙的微笑\在和树影间\露出善良的牙齿”(《小花的信念》)……顾城把自然和生活中一切静的和动的“自然”意象都囊括在他的诗里,把它们当成了自己的同类,和它们一起思索着、寻找着。
其二,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
拟人、比喻、夸、联想、通感等修辞手法常常出现在顾城的诗歌中,他用这些修辞创造了一个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艺术境界。
童话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拟人等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
例如“它梦见——\伴娘蝴蝶轻轻吻她\蚕姐姐开了新房的金幔\它梦见——无数儿女睁开稚气的眼睛\就像月亮身边的万千星点…(《种子的梦想》)”,这里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使蝴蝶、蚕有了人的行为和意识,使读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开始关注和珍惜下多姿多彩而又奇异无比地世界。
“褐色的愿望不停地抖动\弓弧越缩越短”这里运用了通感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视觉、听觉、触觉、嗅觉通过心的感觉来相互转换,使诗生动的基础上多了一份耐人寻味,吸引和打动了无数的读者。
顾城在一次演讲中也说过:
“诗的现代技巧,是和传统技巧相对立又相关联的。
我以为,在理解和学习技巧时,还是多感受一些‘通感’比较好”。
⑧在现代诗的创作过程中,顾城也是很看重修辞技巧的,也能看出修辞于诗歌的作用,因而在其创作的过程中,修辞运用异常娴熟。
“时间的马,累倒了”化抽象为具象,在使读者容易理解的同时,也能展开想象。
顾城在与小草、沙滩、雨滴、花、鸟、虫、鱼的对话中建立了自己的“童话王国”,他一直对于童话的写法和自然的题材情有独钟。
顾诗在把大自然融进诗歌的同时,自然世界的万事万物也消融了顾城的人和他的情。
(二)童话色彩突出的影响因素
顾城诗歌中的童话色彩的突出与他后天阅读也有很大的关系。
深受安徒生的影响这是无可非议的,他一直尊称安徒生为自己的老师,他有一首专门写给安徒生的诗——《给我的尊师安徒生》,他也说过:
“我喜欢安徒生童话。
…我喜欢他说的生活。
我要用太阳花、微笑和七颗星星的夜晚去交换”⑨。
同时,他也从其他一些中外名家的作品中汲取了营养。
白诗歌中所流露的狂放不羁的自由个性,权势重压下的激愤反抗,描写山水的天真情怀,乃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风格,都深深启发了顾城的诗情,熏了他的浪漫情怀,使他获得了以“童心”和“自然”创作纯净天国的不尽灵感。
贺诗中的感伤,迥异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都强烈感染了多愁善感的顾城。
国外的一些诗人对顾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西班牙洛尔迦写的“哑孩子在寻找他的声音,偷他声音的是蟋蟀王”,这样纯美至极的诗歌就让顾城颤动,超人的联想能力使顾城神往,顾城刚开始不明白洛尔迦诗歌的魅力从何而来,但最后他明白了,这是修辞的作用。
一直坚持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同样也希望所有人特别是孩子在他的诗歌中找到一片绿荫,嬉戏、乘凉。
他说过要用自己的生命和未来所有的微笑去为孩子们铺平一片草地,让孩子们相信美,相信明天的存在。
因而在其诗歌创作的早期,致力于为孩子们也为自己构建一个安静、干净纯真的世界。
他不仅在诗中构造他的童话王国,而且在现实中寻找,寻找那么几个人、那么一块土地、那么一片天空,更是在寻找他苦心营造的童话世界实现的可能。
四、灰暗的意象、鲜明的词汇书写死亡
对于生与死的思考,顾城似乎是第一万万万个。
每个人对于生与死的问题都有一套自己的哲学,人活着谈论死亡似乎是来论证活着是有道理的。
很多人不为五斗米折腰,却在死亡面前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然而顾城诗歌中的死亡却显得异常从容、安静,甚至有一种凄凉的美丽。
五岁的时候,顾城看着雪白的墙壁,就感到奇特的美。
恍惚间,他感觉墙里有好多眼睛在看他,由此想到,墙就是用死人的灰刷成的,谁都要最终涂在上面。
他说:
“我那时候已经知道每个人都可能要死,但是我没有想到我要死,我知道人死了要变成一种灰,白色的,我没想到这灰烬离我这么近。
我看着白色的墙,心里忽然有种空虚的感觉,好像第一次清楚的知道了我是要死的,第一次看见死亡离我这么近。
”五岁的心灵里已经开始知道了死亡,并思考着。
八九岁时,政治斗争开始了。
顾城觉得恐怖,觉得随时有人把你家门一踹,就没有了立锥之地,就没有一个地方能让自己感到安全,“看着街上奔跑的落叶、碎裂的大字报、默默思索的烟囱、同上灯火遥遥相望的群星,顾城开始想到无限和有限,自然和社会,生的意义,开始想到,死亡——那扇神秘的门。
”⑩顾城对于死亡的思考贯穿他诗歌始终,特别在其后期的诗歌写作中,死亡情绪尤为明显,死亡气息异常浓烈。
首先,顾城诗中墓地、坟墓、灰烬、棺材等这些意象地频繁出现。
比如在其作品中以“墓地”作为诗歌题目的有《永别了,墓地》、《我的墓地》《红卫兵之墓》以与后来的《墓床》。
这些比较灰暗的意象在顾城笔下是自然流动下来的,是顾城对死亡思考的生动体现。
还有,“死”“死亡”“安葬”“埋葬”等这类词汇的大量出现,特别是“死”“死亡”两词经常出现在顾城的诗歌中。
“让死\来麻醉\我翻滚的心灵(《雨》)”“我将死去\将变成浮动的迷\未来学者的目光\将充满猜忌(《遗念》)”“痛苦之路的终点\绝不是默默的死亡(《组诗》)”“…使峭壁布满裂纹\习惯了死亡\习惯了在死神的金字塔上\探索星空\重新用绿色的声音\来呼唤时间”(《思想之树》)。
”
当然,除了这些明显的印记,顾城还有一些诗歌中虽然没有有关死亡明显的标题和鲜明的词汇,但它的主题依然是死亡,例如《牺牲者·希望者》、《就义》、《祭》、《简历》等。
顾城的诗歌记载着他对于死亡的思考历程,也是他对死亡的认识一步步积淀的过程。
他早期诗歌中虽然有死亡描述,但仅限于思考、书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
在《永别了,墓地》中,他运用自己最擅长的想象和联想,让那一个个躺在歌上的英魂得到了慰藉,“你们把同一个信念/注入最后的呼吸……你们都很年轻/头发乌黑/死亡的冥夜/使单纯永恒”。
他对歌战士的赞美以与对于死亡的理解,真正道出了广大读者的心声。
但是到了其后期的诗歌创作中,死亡情绪逐渐变得异常鲜明,进而大旗鼓的赞美死亡,甚至到了推崇的地步。
“死亡是位细心的收获者\不会丢下一穗大麦”,他把死亡比喻为一位巨细无遗的收割者,以此揭示出人们无法最终抗拒命运,无法抗拒人生最大的谜底——死亡。
在《硬币中的女王》中,他更是直接面对了死亡:
“她一直在想……有人当场输给了死亡”。
顾城秉着一种堂吉诃德式的固执,向死亡高喊前进,进而走进一种病态的厮杀,在其出国后居住在岛上的一些有关死亡主题的作品就进入了死胡同,不仅直接写死亡,而且写一些杀人的呓语。
在《新街口》中,他说:
“杀人是一朵荷花,杀了,就拿在手上”“昨天杀了四个/两个在卧室/两个在她身边/我把刀给她看/说/你要死了……(《后海》)”“凶手/爱/把鲜艳的死亡带来(《我把刀给你们》)”。
顾城的死亡情绪一步步加重,其实也折射着顾城心理的一个变化过程。
一个人由刚开始的意识到死亡,接着熟悉它、体悟它,最终看透,乃至最后眷恋死亡,其实从侧面反映出顾城巨孤独感,当一个人感觉全世界都只有他一个人的时候,对于死亡也就思考的越多,时间长了也就恋上了死亡。
五、放任自流、自我醉反射巨大孤独
每个人孤零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注定会时常品味孤独。
孤独感的存在不是仅限于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它是人类一种共同的心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孤单的时候,而有的人却此生与孤独为伴。
很多时候,顾城都是孤独的。
关于农村的生活,他说:
“他(也就是我过去的灵魂)曾在巨大的、荒凉的海涂上徘徊。
他找不到知识的河流,看不到真理的,所能做的,只是拾拣一些老乡忌讳的烂棺木,来维持那时有时无的炊烟……他是孤独的,只有去结交大自然,借此来逃脱人间的纷争”
。
在农村的生活中,一个12岁的孩子还在活泼好动的季节,却整天面对的是猪群、广袤的沙滩,没玩伴、没书籍。
当农村噩梦结束,顾城又掉进了另外一个陷阱里。
他讨厌城市的纷争,却不得不回到城市,不得不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波忙碌。
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生存,他能不孤独吗?
他想逃离城市的喧嚣,找到一个远离城市的“桃花源”生活,于是到了新西兰激流岛上,他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可却在别人惊异的眼光和妻子的抱怨声中生活,即使不在意不理会,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却也掩盖不住夜深人静时的落寞,没有一个真正地知己。
顾城是孤独的。
一个诗人,一个孤独的灵魂在只用真话铸就的王国里,他的这种孤寂也不免溢了出来。
“路是这样窄么?
只是一脉田埂\拥攘而沉默的苜蓿,禁止并肩而行\如果你跟我走,就会数我的脚印\如果我随你去,只能看你的背影(《田埂》)。
”路真的是这么窄吗?
人和人之间没了彼此的回眸,我看得见你的痕迹,你却没有我的讯息。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远\你看云时近(《远和近》)。
”明明站的那么近,可是看不透你,你在我的身边,可我依然是孤独的。
“……我总觉得\心灵曾依恋在一起\像一窝野蜜蜂\因为生活的风暴\飞散在远方(《我总觉得》)”,曾经的曾经,心与心离得那么近,怎么就挡不了生活的风暴呢?
一颗一颗的心,离得那么近,却又相隔那么远。
《我是一座小城》:
“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
没有杂乱的市场,没有众多的居民,冷冷清清,冷冷清清……我的梦,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
没有森严的殿堂,没有神圣的坟陵,安安静静,安安静静。
只有一团薄雾,只有一阵微风,还悄悄依恋着——童年的纯真……啊,我是一座小城,一座最小的城,只能住一个人,只能住一个人,我的梦中人,我的心上人,我的爱人啊——为什么不来临?
为什么不来临?
”从这首诗可见他心的孤独。
他一生短暂,后半生想把英儿、烨均拉在他的城堡里,可是两个女人最终都离开了他,他最后也没找到一个愿与他共同生活在城堡里的人。
当与自己的同类找不到心灵的交集时,顾城把自己的视线连带他的心转向了自然——那个不会产生距离的地方。
所有的话都对着自然说,自然心里的那份落寞会少一点吧!
六、结语:
满目疮痍、黯然失足,了却一生的执念
顾城,一个被称为天才的诗人。
在给人们铸造了一个灵魂的栖息地之后,永远地去了。
当他给自己精心设计的童话王国封顶的时候,却猛然发现这座城堡的两个顶梁柱全都被抽空了。
于是,他选择了毁灭。
了结的方式似乎也是自己预想过的,可是杀妻却成了意料之外的事情。
他一生都在坚持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执念,却在生命即将终结的刹那忘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结束,黯然失足,跌进了世人无尽的唾液里,无法自拔,更无法洗干净了自己。
他不知道,自己到底给别人带来了什么。
夜深人静的时候,看过他诗的人,带着一份久违的安静进入了梦乡,走向那块晴朗的天然牧场;了解他的事的人,蒙上了一层异常的愤怒,为烨,为木耳,也为了英儿。
他曾经立志要为孩子们铺一片草地,筑一座诗和童话的花园,使人们相信美,相信明天的存在,相信会像太阳般光辉,相信一切美好的理想,可在那一斧子砍下去的瞬间,他的梦、他的志在眨眼间轰然坍塌。
他的亲人和读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曾经的“天使”。
顾城后期的诗歌陷入了非常“自我”的境地(除了他本人谁也看不懂)。
“小孩这里有一片烟/一个树叶/一个长鼻子的故事/你可以呆会/不要钱/没人说你/管你的人都在外边/他们喝汽水去了//笑就笑/鸟会在你头上叫出画来(《》)”顾城这首诗是在激流岛上所作,诗歌题目是《》,可是读完全诗没见,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更是无处琢磨。
像这样的诗还有《蛋糕》、《鸡春卷》《许多河水》等。
但其前期诗歌对人心灵的绿化依然不可磨灭,不能因为他所做的事情而迁怒于诗歌作品本身的评价。
如果说,诗人给了诗歌第一次的生命,那么读者则给予诗歌第二次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诗歌 内容 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