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人教选修33高中物理75《内能》优质课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7760638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50.26KB
精品新人教选修33高中物理75《内能》优质课教案.docx
《精品新人教选修33高中物理75《内能》优质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新人教选修33高中物理75《内能》优质课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新人教选修33高中物理75《内能》优质课教案
75、内能
教目标
1.在物知识方面要求:
(1)知道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平均动能,知道物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
(2)知道分子的势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知道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而变的定性规律。
(3)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与哪个宏观量有关,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2.在培养生能力方面,这节课中要让生建立:
分子动能、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热量等五个以上物概念,又要让生初步知道三个物规律:
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
关系,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关系。
因此,教中着重培养生对物概念和规律的解能力。
3.渗透物方法的教育:
在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关系的讲授中,渗透统计的方法。
在分子
间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上和做功与热传递关系上都要渗透归纳推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教重点是使生掌握三个概念(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掌握三个物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距离关系、热传递与功的关系)。
2.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三个物量是教上的一个难点;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的势能曲线是教上的另一难点。
主要教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
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
那么热运动的能量
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今天习的问题。
教过程的设计
一、温度的宏观和微观意义是什么?
如何解?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特点是多、变、快、乱,在热现象中,关心的是多个发分子,而不是单个分子。
(1)、分子的平均动能――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
~10-26gv=105/
(2)、温度:
宏观――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微观――是物体平均动能的标志
(3)、温度相同,平均动能就相同,不论物体的组成、结构、种类和物态(无论如何)
二、什么是分子势能?
分子势能与什么有关?
(1)、由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而具有的与其相对位置有关的能量,叫做分子势能。
(类似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因此任何物体都是有内能的。
(2)
、微观――与相对位置有关
宏观――与体积有关
三、什么是物体的内能,它与什么有关?
1、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也叫热力能
2、与温度T、体积V和分子个N有关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四、内能和机械能又什么区别?
1、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对应机械能。
机械能可以为零。
2、微观物体对应内
能。
内能不可以为零。
3、内能和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
物体机械运动对应着机械能,热运动对应着内能。
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同时还可以具有机械能。
例如在空中飞行的炮弹,除了具有内能,还具有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
五区别内能、热量和温度
课堂练习
1、温度的高低是由人的感觉决定的(×)
2、物体平均速度大的物体的温度高(×)
3、20℃的水和20℃的铜的平均动能相同(√)
4、体积变大,内能变大(×)
5、温度升高,所有的分子的平均动能都变大(×)
6、温度越高,总动能越大(×)
7、同温度的水和氢气相比,氢气的平均速度大(√)
8、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
9、同样质量的水在100℃时的内能比60℃时的内能大。
10、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一定高。
11、下列各个实例中,比较物体的内能大小,并说明由。
①一块铁由15℃升高到55℃,比较内能。
②质量是1g50℃的铁块与质量是01g50℃的铁块,比较内能。
③质量是1g100℃的水与质量是1g100℃的水蒸气,比较内能。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一、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摩擦生热、压缩气体、搅拌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2、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3、做了多少功,就改变多少内能
二、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室里的热水、火炉上的凉水
1、外界向物体传递热量(吸热),物体的内能增加
2、物体向外界传递热量(放热),物体的内能减小
3、传递多少热量,内能就改变多少
三、做功和热传递的实质
1、做功改变内能,是能量的转,用功的值度量
2、热传递改变内能,是能量的转移,用热量度量
四、做功和热传递的等效性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
例如:
使物体升高温度,可以用热传递的
方法,也可以用做功的方法,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如果事先不知道,我们无法知道它是通过哪种途径改变的内能。
1c=42J1J=024c
多维链接
温度计和温标的发明
公元前200一100年间,古希腊菲隆和希隆各自制造过一种以空气膨胀为原的测温器。
其后,人们还在三个容器中分别装上冷、
温、热水判断物体的冷热:
用手摸进行比较。
1592或1595年,伽利略制成了第一个气体温度计。
玻璃管与玻璃泡相连,管内有有色液体,倒置于水杯之中。
当被测温度的物体与泡接触时,泡内空气就会因热胀冷缩而发生体积变,使有色液柱上升或下降,再由玻管上标有“热度”(即现在所说的“温度”)的刻度读出。
这是有史以的第一支有刻度的温度计。
显然,这种温度计不完善:
变着的大气压也会使液柱升降,测量范围极其狭窄。
物中热力里有一门叫计温的分支,它是利用物质的热效应研究测温技术的。
它包括温度分度法、温度参照点的选择、温度计按不同用途的设计、制定各种测温标准、提高测温精度、准确度、测定实用温标和热力温标的差值等。
伽利略发明气体温度计后,人们的工作就大致按这些内容进行。
1611年,伽利略的同事桑克托留斯改进了伽利略的气体温度计,制成一种蛇状玻璃管气体温度计,玻管上有O个刻度,可测体温。
1629年,约瑟夫·德米蒂哥这位物家兼犹太教师出版了一本叫《花园中的喷泉》的书,书中载有盛有白兰地的玻璃泡温度计,它旁边的小字上写着“b”(上升)。
有人认为这是人类第一支较准确的温度计。
但现未能查明其发明者,而只能猜测是伽利略或他在帕多瓦大的同事德米蒂哥。
具体发明年代只能大致确定在17世纪初。
1631—1632年,法国家詹·雷伊把伽利略的玻璃管倒转过,并直接用水而不是空气的体积变测定温度。
这是第一支用水作工作物质的温度计。
但因管口末密封,水会蒸发而产生越越大的误差。
1641年,第一支以酒精为工作物质的温度计首次出现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公爵费迪南二世的宫庭里。
1644—1650年间,这位大公将其不断完善:
用蜡把红色酒精温度计的玻管口封位,在玻管上刻度。
可见,这支温度计已具有现代温度计的雏型,以致不少人将温度计的发明归功于这位大公。
1654年,这种温度计已在佛罗伦萨普及,以致这一年被一些人认为是温度计诞生之年。
它还被传到英国和荷兰。
1646年,意大利物家莱纳尔第尼明智地提出以水的冰点和沸点作为温度计刻度的两个定点。
但无奈当时流行的酒精温度计里酒精的沸点(785℃)低于水的沸点(100℃),所以用水的沸点为第二个定点对酒精温度计显然不切实际,所以这一建议当时未能实施。
1657年成立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实验院在其存在的10年间地进行了水银和酒精温度计的研究,制作过40(或80)个等分标度的没有定点的酒精温度计:
它在1660年冬最冷时显示11—12“度”,冰的熔点显示135“度”,夏天最热时为40“度”。
1658年,法国天文家伊斯梅尔·博里奥制成第一支用水银作工作物质的温度计。
1660年,意大利材料测试研究所也制成了水银温度计。
1665年,荷兰物、家惠更斯地提议把水的冰点和沸点作温度计刻度的两个定点,以便各种温度计标准。
同年,英国物、家波义耳根据他于1662年发现的气体定律(即玻义耳定律,后经法国物家马略特完善后称波义耳一马略特定律,简称波一马定律),指出气体温度计不准的原因及其他缺点。
其后,人们大多转向其他工作物质的温度计的研究。
1672年,休宾在巴黎发明了第一个不受大气压影响的空气温度计。
1688年,达兰西的温度计以水和牛油熔解时的两个温度作温度计刻度的两个固定点。
18世纪初,形形色色的温度标准(温标)已多达30余种。
例如,丹麦天文家罗默(他以1676年用观测木星卫星蚀的方法第一次证实光的传播是等速运动而闻名于世)以人体温度为225“度”和水的沸点为60“度”作温度计上刻度的两个定点。
牛顿于1701—1703年制作的亚麻子油(一说蓖麻油)温度计把雪的熔点0“度”和人体的温度12“度”作温度计的两个定点。
法国物家阿蒙东最先指出测温液体是规则膨胀的,“有绝对零度存在”也是他最先指出的,他于1703年也制成了一支实用气体温度计。
在18世纪以前,温标不统一且不太实用。
这些工作历史地落在华伦海特等人的肩上。
迁居荷兰的德国玻璃工华伦海特也在英国居住过。
他经过1709—1714年的研究,把冰、水、氯铵的混合物平衡温度定为0℉,人体温度定为96℉(如以今天我国标准体温37℃,则应为98.6℉,可见他采用的体温不是今天我国的标准体温),其间分为96格,每格为1℉。
1724年,他又把水的沸点定为2120℉。
但遗憾的是,他未能将冰的熔点定为0℉,而是定为32℉。
这就是华氏温标,其符号为F。
这是曾长期使用且至今仍在香港和世界许多地方使用的第一种温标。
他还发明了在填充水银时进行净的方法,制成了第一种实用的水银温度计。
1730年,主要研究物和动物的法国博物家列奥缪尔制成了一种酒精温度计,他把水的冰点0R和沸点80R刻在温度计上作两个定点,再把其问分为
80格,每隔为1R。
这是其后流行了多年的第二种温标——列氏温标,其符号为R。
1742年,瑞典物家、天家摄尔修斯制成的水银温度计则把水的沸点和冰的熔点分别定为0℃和100℃,其间分为100格,每格为1℃,这是第三种得到广泛流行的实用温标——摄氏温标,其符号为或c。
1743年,克里森指出上述定点不符合越热的物体温度越高的习惯,8年以后的1750年,摄尔修斯接受同事斯特默尔的建议,把上述两定点的温度对调,这才
成了现在的摄氏温标即百分温标。
上述三种温标都是初级原始的温标,其缺点有二。
一是温度值只有在两个定点是准确的其余各点都不准确;二是定义范围很窄,例如水银温度计测量范围是—38.87—+356.9℃。
以下第四种温标克服了这些缺点。
1848年,英国物家汤姆逊即开尔文提出热力温标。
其符号为T或T,并于1854年指出只需选用一个固定点值,这种温标就能确定。
这个点就是“绝对零度”。
然而,在实际建立热力温度单位时,考虑到历史传统和当时的技术条件,他不得不用摄尔修斯的0—100℃的间隔作为100个新温度的间隔,即新温度的每个间隔为1开氏度
(1)与摄氏度(1℃)相当。
这就是开氏温标。
历史上类似而含义不尽相同的名称还有想气体温标、热力绝对温标等。
这第四种温标的特点是:
与任何物体的性质无关,不受工作物质的影响,解除了工作物质因凝固、汽而受到的限制,仅与热量有关。
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确定它为最基本的温标。
1954年大会又决定把27316这一水的三相点作为这一温标的唯一定点。
这一温标实际包含的另一定点是不能用物质的已知性质定义的,它是论上推
导出的最低温度——绝对零度。
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将这种温标的单位“开氏度”()改为“开尔文”(),而前述“开氏温标”及“开氏温度”被分别代之以“新国际实用温标”和“热力温度”,我国也最终由国务院于1984年2月27日下达命令在199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使用。
第五种温标为兰氏温标,在19世纪由英国工程师兰金发明,其符号为TR,兰氏度的符号为R。
这种温标的水三相点约4917R,水的沸点约6716R。
这种温标比前四种用得更少。
随着上述摄氏,国际温标的建立和技术的成熟,以及实际测量的需要,人们改进、发明了形形色色的温度计。
1743年,法国克利斯廷在里昂改制了像摄尔修斯那样的温度计,这更接近现代温度计。
1782年,西克斯发明了“最高最低温度计”,丹尼尔·卢瑟福在1794年作了改进。
1
782年,英国韦奇伍德.和德国塞格尔各自发明了测定火焰温度或炉温用的温度计,后者的发明被称为
塞格尔测温锥。
1821—1822年,
德国塞贝克发现热电(温差电)现象,提出温差电动势序,认识到由此可制成热电偶即温差电偶测温度。
1830年便出现了这种温差电偶,用它还可探测红外线。
选用适当的导体或半导体作热电偶材料,可以测量很宽的温度范围(如—50—+1600℃),若用特殊热电偶材料,则更可扩大到—180—2000℃,这显然是酒精或水银温度计望尘莫及的。
俄国楞次和英国戴维于1835年得知金属在受热时电阻会增大,A·F·斯文贝尔格于1857年便用这一原发明了差示温度计(由一个接在测量电桥中的涂黑铜螺线组成)。
1860年,德国威廉·西门子发明了遥测式电阻温度计,1869年他为它加装了一根钠丝作测量探头,可测更高的温度。
19世纪60年代初,英国医生阿尔伯特发明了现在仍在位用的那种体温计:
其最大特点是细管内有一段特别狭窄,体温计离开被测人体后水银在这狭处中断而水银柱并不下降,可从容不迫地读出体温。
1881年,兰利将涂黑的铂带作热敏元件制成辐射热测量计(或电阻测辐射热计)测量辐射热。
其后,温度计新品种不断涌现。
例如,光高温计(测600℃以上高温)、光度计(测星球表面温度)、红外显微镜(测小至10—100微米的点的温度)、半导体点温度计(测点的温度)、石英振子温度计(可测低温至250间的温度,精度特高)
对10000℃以上的高温,一般温度测量法已无能为力。
这时,要用原子光谱的谱线和温度间的关系计算出温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能 精品 新人 选修 33 高中物理 75 优质课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