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简答定稿.docx
- 文档编号:27759713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1.59KB
教育学简答定稿.docx
《教育学简答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简答定稿.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简答定稿
教育学
1、学校产生的条件(学校教育的基础和中心工作。
)
⑴.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⑵.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知识分子;
⑶.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
⑷.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2、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教育公平);
(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3、近代社会的教育特点“法国一(义)世”
⑴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公立学校崛起。
⑵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
⑶教育的世俗化。
⑷教育的法制化。
4、现代社会(20世纪中后期)教育的特点。
⑴终身化⑵全民化⑶民主化⑷多元化⑸教育技术现代化。
现代化:
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教育条件、教师素质现代化(核心)。
5、现代社会20世纪后期的教育(简答)
⑴教育的终身化(保罗·朗格朗)
⑵教育的全民化
⑶教育的民主化(等级化,特权化,专制性的否定)
⑷教育的多元化(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
⑸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⑹教育全球化
⑺教育信息化
⑻教育具有科学性
6、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和影响。
⑴领导权⑵受教育权⑶教育目的⑷教育内容⑸教育体制。
7、经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⑴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⑵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人才结构)
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⑷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⑸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8、教育对经济(生产力)的作用。
⑴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⑵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9、教育对文化的功能(和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
⑴教育能够保存文化。
⑵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提升文化)。
⑶教育能够传播文化。
⑷教育能够创造文化。
10、教育的人口功能
⑴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⑵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
⑶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⑷有助于人口迁移。
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⑴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⑵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具体表现在:
①、教育内容的继承;
②、教育方式的继承;
③、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⑶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宗教、艺术、文学等)的的平行性)
12、身心发展规律(特点)
(1)顺序性:
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2)阶段性: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3)不平衡性:
把握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
(4)互补性:
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13、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
⑴遗传(物质前提)⑵环境(外部动力)⑶学校教育(主导作用)⑷个人主观能动性(内在根本因素)
14、学校教育的特殊功能(主导性上的表现)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5、以及学校教育为什么起主导性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6、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调控作用
评价作用
17、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也有人认为,教育目的的层次分为四个层次: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18、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确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19、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⑵坚持全面发展。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⑶培养独立个性。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⑷.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⑸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0、素质教育的内涵(简答)
(1)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最本质的区别。
21、.实施素质教育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
(2)转变学生观;
(3)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保障机制;
(5)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2、我国教育目的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①主要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
表现:
⑴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
⑵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②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措施:
⑴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⑵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⑶中小学本身眼睛及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23、影响学制的因素
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主要因素)
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⑶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⑷人口发展状况;
⑸本国学制发展历史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24、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⑴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⑵.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⑶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⑷高等教育的大众化;(15%精英;15%-50%大众化,50%普及化)
⑸.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⑹.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⑺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5、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⑴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⑵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⑶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26、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法律部分)
①受教育权:
⑴受完法定年限权(9年)⑵学习权⑶公正评价权
②人身权:
⑴身心健康权⑵人身自由权⑶隐私权⑷人格尊严权
③财产权:
⑴财产所有权⑵继承权⑶受赠权⑷知识产权
27、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法律部分)
①教师的权力:
⑴教学教育权⑵科学研究权⑶管理学生权⑷获得报酬权⑸民主管理权⑹进修培训权。
②教师的义务:
⑴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遵纪守法义务)
⑵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招聘完成教育教学的工作。
(教育教学义务)
⑶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教书育人义务)
⑷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人格义务)
⑸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判和抵制有害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现象(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义务。
)
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提高业务水平业务)
28、教师的常规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⑴“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⑵“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⑶示范者角色(榜样)
⑷“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管理类型:
强硬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管理型。
⑸“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⑹“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29、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更换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罗杰斯)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斯滕豪斯)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30、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1)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3)“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
1.概念: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定向能力,是教师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的做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及时、恰当、有效的措施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总结:
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
群体性。
(六)教师劳动的系统性特点
31、教师的职业素养(简答)
职业道德、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心理健康
32、教师的道德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1)依法执教,严谨治教;
(2)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核心)
热爱学生的要求(教师如何热爱学生)简答
(1)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3)要全面关怀学生。
(4)要关爱全体学生。
(5)理解和宽容学生。
(6)解放学生。
(7)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3.对待集体:
团结协作
(1)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弘扬正气,摒弃陋习。
4.对待自己:
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
(1)高度自觉,自我监控。
(2)身教重于言教。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3、教师的知识素养(简答)
⑴政治理论修养
⑵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⑶.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⑷.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
⑸.丰富的实践知识
34、教师的能力素养:
⑴语言表达能力⑵教育教学能力
⑶组织管理能力⑷自我调控和反思能力
35、教师的心理健康
⑴高尚的师德
⑵愉悦的情感
⑶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完善人格的重要标志)
⑷健康的人格
3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简答)
⑴专业理想的建立
⑵教师的专业人格
⑶.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⑷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
⑸.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⑹专业自我的形成(最终标志)
自我意向、自我尊重、自我动机、工作满意度、任务知觉和未来前景等。
37、教师专业化的实现(简答)
⑴国家和政府:
①加强教师的教育、②制定法律法规、③提供经济保障(群体专业化)
⑵自己:
①善学、②恒研、③勤反、④勇实践(个体专业化)
(坚定信念、提高反思意识、参加培训)
38、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主体
39、师生关系的内容
⑴教学内容上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⑵人格上是互相平等的关系
⑶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40、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⑴尊师爱生
⑵民主平等
⑶教学相长
⑷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4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以及如何让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学生,环境。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教师方面(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④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⑤发扬教育民主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利⑨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学生方面:
①正确认识自己②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
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②加强学风教育
4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43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1、课程目标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3、社会发展4、科学文化知识
44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
(1)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体力、智力和能力;
(3)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特点:
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2.学区环境3.学校因素(老师和校长)4.校外环境
45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
(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6,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4.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5.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47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的地位)
48.教学的基本任务(一般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四、培养提高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9,教学过程的本质(特殊的认识活动的表现)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和高效性
3.教师的指导性、引导性和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
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5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两种倾向:
经验主义和书本主义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3.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互相依赖)
4.防止两种倾向:
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
(1)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统一在同一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中
(2)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4)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防止两倾向。
51,教学过程结构(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讲故事/提问/做游戏)
(二)领会知识,即感知和理解教材(中心环节)
(三)巩固知识
(四)运用知识
(五)检查知识
52,教学原则都有哪些
1.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53.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54.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
4.发扬教学民主
55.贯彻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要求:
1.教师的教学要具有系统性
2.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观点和难点
3.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4.按照学生认知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56.贯彻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要求
1.要坚持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设条件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发挥
57.贯彻巩固性教育原则的要求
1.教学的全过程加强知识的巩固
2.组织好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3.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
58.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语言性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直观性教学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现场教学)
3.实践性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4.以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讨论法
5.情感性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59.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1)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和条件
(5)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60.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前提)
(2)上课(中心工作)(3)布置和批改课外作业(4)课外辅导(上课的必要补充)(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61.教师如何备课
(1)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教师掌握教材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
(2)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62.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哪些
(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3)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63.一堂好课对教师的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适当5.讲究教学的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好课最根本的要求)
64.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简答)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作业的类型
1.作业的形式
作业的形式有多种:
第一,阅读作业,如复习、预习教科书,阅读人文和科学读物;
第二,口头作业,如口头回答、朗读、复述、背诵;
第三,书面作业,如演算习题、作文、绘图;
第四,实践作业,如观察、实验、测量、社会调查等。
65.教学评价的功能
(一)诊断教学问题
(二)提供反馈信息(三)调控教学方向(四)检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三)整体性原则(四)指导性原则
补充:
教育评价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3)激励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5)实效性原则;(6)主体性和多元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66.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
1.德育目标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
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4.文化传统的作用
67.学校德育的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又可以分为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
也有说法认为,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68.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
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又具有多种开端。
(二)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69.我国德育的主要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二)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三)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四)知行统一原则
(五)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六)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七)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八)长善救失原则
70.贯彻德育的疏导原则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71.贯彻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72.贯彻德育的长善救失原则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73.贯彻德育的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3)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74.贯彻德育的知行统一原则原则
(1)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