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书心得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7753157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38KB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推荐.docx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和自由读书心得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推荐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推荐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篇1
我们知道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
反复听一个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烦。
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概念。
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要让他吸收好东西。
儿童的感觉、思维、智力、思想的最初发展需要的时间比较多,而且需要多次反复。
蒙特梭利说:
如果反复进行练习,就会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
反复练习是儿童的智力体操。
她又说:
指导教师必须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
有过孩子的人知道,或者接触过孩子的人也知道,儿童喜欢重复进行一件事。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给孩子讲故事,成人一般看一遍就不再看了,反复让成人生厌。
但是儿童不这样,儿童是今天听这个故事,明天也听,后天也听,十天半个月他老听这个故事,不让换新的。
儿童从故事里的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然后是准确的概念。
所以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最好你先读一读。
因为很多书逻辑上有错。
如果你没有自信心,最好选名著,或是名家译的,名家配画的,好出版社出的,这样就放心得多。
孩子的感觉训练也经常是这样。
如果他今天摸这个瓶子,他会不断地反复地摸,摸呀摸,然后你告诉他:
这个是瓶子,把概念同孩子大脑内的感觉配上对。
当你把瓶子拿起来让孩子触摸的时候,他感觉到的就是一个具体的概念。
但是,如果我们把瓶子的照片印在纸上,再让儿童看,它就是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东西,甚至是纯抽象的。
如果这个时候用文字告诉孩子瓶子,这时候它已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必是从感觉开始,当他不断触摸、感知后,他会对他所感知的东西进行组织、分类、归纳,然后产生一个概念。
这个过程和机会要把握好。
教育儿童要从现实出发,从具体出发,从事实出发,从生活出发,尽量避免想像,这是蒙特梭利方法的重要原则。
这个原则使现实充满了意义,使概念生成过程是完整的,从而使概念密切结合于现实,这个原则使儿童发展起驾驭现实的能力,而不是去神游。
一旦掌握了某个概念,儿童就会使这个概念普遍化并把所有的概念联系起来。
比如说儿童今天经验了瓶子,又经验了圆,有了这两个概念,儿童就会把这两者之间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不用人教。
有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儿童刚刚开始说妈妈,爸爸,突然有一天就一长串一长串句子说出来。
这就是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很多概念,他把这些概念连接起来,由他自己来组织,不依靠成人。
老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
有时当我说给孩子自由,很多人就说:
那照你这么说,农村的孩子应该发展得很好,因为没有人管嘛,一天到晚在荒滩野地里玩!
这里的问题在于语词表达的学习和正确概念的建立。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幼儿院来了一个孩子,他在农村长到四岁。
他见了牛说肉肉,见了鸡说咕咕咕。
其他很多概念也是一塌糊涂。
他知道牛,但他不知道这个东西叫牛,他叫牛肉肉。
我当时感到很惊讶,就跟老师说:
他在农村,他本来应该知道这些概念的。
实际不是这样,因为他在农村接触过这些东西,也有感觉,但没有人给他概念正确表达的语词,他的精神从未得到过提升和发展。
那么这个人的心智就不会发得很好。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
应该用一种方法来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知觉上。
比如一个老师拿一朵花,或者一件衣服,告诉孩子这是红色,那么这个老师就没有做到用一种方法把孩子的内部注意力固定在某一个事物上。
因为她同时给孩子指示了很多东西:
衣服、颜色、穿衣服的这个人
如果你用色板给孩子解释颜色就不同了,那是一个隔离出来的实物。
儿童看色板的时候,他的视觉能排除任何其他颜色的干扰、刺激和引诱,而单独感觉这一个色,并建立一个概念。
你问:
这是什么颜色?
紫色,它的准确名字叫紫色。
如果你是用色板给孩子这样说紫色,孩子可能就会对你说:
你穿的衣服也是紫色的,我们幼儿院开的什么花也是紫色的,还有我们那个教具也是紫色的这个过程显然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
儿童早已在生活中看到和感知到了紫色,但并未概念化,这一概念一旦建立,儿童就会把这个颜色使用在任何一个物品上。
如果你用花教的话,儿童会认为花是红色,红色是个花。
蒙特梭利给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她提出的第一点要求是:
教师教学时说的话必须要简单,只引起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或抽象概念之间的联想。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三角形,蒙特梭利教育中要求只教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之间的概念的联系。
也就是说?
我拿出这个三角形的时候,我会直接告诉孩子:
这是三角形,不再说别的。
与此同时重要的是,如果要让儿童概念掌握得准确、快捷和彻底,你还必须准备两三件供儿童对比抽象的东西,比如色板,你要在两三个不同色板中指示颜色。
比如三角形,你要在不同形状中对比,比如在圆形、方形中指示三角形。
不然的话,儿童会把语词暂时存在记忆中,等待抽象的机会。
这个过程可能很长。
儿童可以通过名称建构他的意识活动。
比如,儿童对球体的认识可能来自于皮球,也可能来自于球体(教具的一种),也可能来自于圆月等,当成人说到球体或圆时,儿童可以通过记忆,在思想中把名称和物体联系起来。
这是从普遍意义来讲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使用教具用三段式教孩子某个准确而具体的概念,当儿童不能指给我们这一物体,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儿童还没有将名称和物体产生联系的能力。
让我们学着等待儿童的这种心智状态的来临吧。
蒙特梭利说:
如果孩子没有犯什么错误,老师便可以唤起和这一物体概念相关的活动。
这个错误指的是,儿童是否准确、清晰地掌握了新概念。
前不久,我对六岁的儿子说:
你一生追求什么?
他说:
玩!
我说:
我指崇高的理想。
他问:
你说什么?
我说:
真、善、美怎样!
他说:
打针的针吗?
我心想:
我不能说真理的真,他不懂。
我说:
真实的真!
他哈哈大笑说:
你为什么不说真理的真呢!
真实、真理,恰是相近概念的发展。
也就是儿童完全掌握了这个东西的时候,你才能加入另一个内容。
当我们给孩子讲生物链时,我们讲到食草动物、食肉动物、腐烂之后的动物如何滋养土地,生出更茂盛的植物,那些概念掌握得很好的孩子会马上说:
噢,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大孩子会说循环。
甚至一个小孩子,他不断用手比划着,想表达什么,画了一圈又回到起点。
这时我们只说循环。
把这一词汇同他的大脑的概念配上对就足够了。
蒙特梭利说:
关于将孩子所学的概念一般化的问题,即把这些概念应用于他所处的环境中,我并不主张在一定时间,甚至在几个月内上这样的课。
儿童如果将他已掌握的概念,在对环境的自发的探索过程中一般化,这是一个内在机制转换的过程,也是儿童掌握概念的目的。
它需要时间,有的儿童可以马上做到,有的需要更漫长的时间。
这是个认知的延迟问题,不仅儿童,成人也有。
当你告诉儿童这些内容的时候,可能儿童一年都不使用这个概念。
但是一年以后,孩子遇到相同环境的时候,他可能突然就说出来了,并领悟了它全部的意义。
有的孩子是当时就用,有的孩子是在很久很久以后才用;有的时候你以为孩子没有掌握,其实他已经接受了,只是他还没有使用而已。
我儿子四岁时,我和他一起使用色板。
他对色基本上认识了,但从不对我谈起,似乎对色一无所知。
前不久,我孩子突然开始对我说:
妈妈,你看,这个颜色是浅粉色的。
这个颜色比这个浅色深一点,是深粉色的。
一天到晚总给我说,我也没在意。
说多了我才感觉到,逻辑化的色板(色板第一组是三元色,第二组是间色,第三组是从深到浅,有七块深浅不同的色)他已经掌握得很好,并能自由使用了。
也就是说,他已经将概念一般化了。
关于蒙特梭利教具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小故事。
我们的色板大都是木头做的,中间一块板子,两边是白色的。
我知道有些色板是塑料做的,塑料跟木头在感觉上不一样,塑料的很轻,你拿一下木头和塑料就会发现。
如果我们在路上看到一块很漂亮的木头,一块像方砖一样大小的木头,你一定会捡起来。
如果是一个塑料块你很可能不去捡起来。
到底什么原因我不知道,我们做了成人,我们已经不太能说清我们更原始的感觉了。
但我认为大自然非常奇妙,生命的本质可能跟自然的东西相通。
儿童喜欢摸木头的东西,确实,就我们感觉,色板如果做成塑料的话,它有可能给孩子产生一种玩具的感觉,非常有可能。
有的木头做的乘除法板很大,抱起来是很有重量的。
有时候孩子抱不不动,贴在肚子上靠腹部的力量来抱。
如果做成很小的,或者做成塑料的,那个感觉就全部消失了。
做教具的刘老师拿了一块木头,像书那么厚,像成人的手掌大小。
我儿子看见以后就要了来。
结果那块木头在那一周就吃香得不得了。
幼儿院的孩子一般不强制拿别人的东西,但那块方木块例外。
只要辛辛不小心放到哪儿,一回头方木块准就不在了,立刻被另一个孩子拿走了。
那个孩子一不留神,又被另一个孩子拿走了。
晚上辛辛站在门口大哭,说:
我的木头让琪琪拿回家了。
我说:
什么木头?
妈妈再给你找一块。
不!
就那块木头,就那块木头!
后来我问刘老师,他说:
是我们工厂的一块木头,我觉得特别好,摸着特别好,我就给辛辛了。
我对儿子说:
你不要着急,妈妈明天给你拿来。
第二天,那个木块又出现在幼儿院里,一个传一个。
后来我就问:
这个木块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刘老师全家都是木匠出身,他说:
木头很奇怪,尤其那种言林术,拿在手里的感觉妙不可言。
至于这个妙不可言妙到什么地步我说不出来,但是我们的老师都有感觉,刘老师说他极喜欢摸。
这就让我想起日本的一本小说,一个小孩子摸葫芦,上课摸,睡觉也摸,干什么都摸,最后别人把他那个葫芦硬是给砸了。
这当然就破坏了孩子对这个葫芦的感觉能力。
这个木头块那段时间成为孩子们的黄金块,它传了很久,我儿子为它哭过好多次,一个月后,它神秘地消失了。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篇2
最近,我看到一本书,叫做《爱和自由》,让我感触颇多。
这本书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的最新版本,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
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在这里,希望推荐给广大家长朋友们,希望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启迪。
《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
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
她说:
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
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然后,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又困扰着他们,学校学习压力的增大,各种兴趣爱好班的层出不穷,使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到底是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呢?
还是应该让他们提前接受良好的教育?
作者的真知来自于实践。
她说,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现在很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智力和儿童的自我割裂开来,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幸福很远。
让我们用书中的一首诗来形容所有家长们的心声: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生活就是这样残酷,你没有给予,你当然得不到回报,你会说:
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呢?
我给他吃、穿、养他,我心里爱他。
是的,不顶用。
你每天在埋怨他、责备他、训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语言都是否定的语言。
你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脚。
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你所认为的孩子的某些缺点。
你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误解孩子等等,这些都不是爱。
爱是什么呢?
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我常想,一个成人如果用有宾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
更重要的是儿童能依据这种爱在未来去创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与人相互理解;听不到吐痰声,看不到苍蝇和垃圾,人们带着孩子在门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树荫下乘凉,哲人们在窗前的沙发上低声交谈,花丛里少女们静坐在木椅上手捧诗集,少年们奔跑在网球场上,诗人们在附近的茶馆里高谈阔论这一切并不遥远。
如果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
这个希望寄托在儿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为可靠。
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儿童兴趣的动机来自于内在,而奖励的刺激可能是暂时的。
我们可以相信,没有一个科学家和任何一个专家的成就来自于奖惩,他们都是因为自己的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学而有成。
作为成人,作为家长,我们的责任是如何保护儿童的这种内在的动机不受干扰和破坏。
蒙特梭利有一句话:
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剥夺他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内心的力量;一个是人格的自尊。
我们暂且把内心力量放在一边,因为这个问题过于复杂了。
我只提一下人格自尊,我想我们成人训斥孩子,或者说成人给孩子脸色看,这是家常便饭。
父母认为儿童无自尊可言,儿童也果真丧失了自尊。
长久下去,父母骂孩子、打孩子也无所谓了。
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维护自尊,并在矛盾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在不断地维护自己的自尊,一方面却又不断伤害别人。
所以我要告诉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自尊的话,你最好先问问自己,你是否给予过他这样的财富。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惩罚多于奖励。
当我们看到孩子犯错误时,总是要说:
看看,我早给你说过,你怎么这么笨等等。
但大多数成人不知道,错误本身对儿童就是一种激励。
如果我们学会站在一旁观察而不急于插手的话,很快就会发现错误或失败会促使儿童一遍一遍反复进行,直到儿童完全掌握并顺利做完为止。
儿童从来都不太重视他是否一次成功,儿童非常喜欢重复,他会专注地反复进行,恰恰是成人的态度使儿童有挫败感。
学会观察、学会等待。
改变一个观念:
允许孩子犯错误,错误和失败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东西和成功。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篇3
爱是恒久的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他人,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书》
对于爱和自由这个话题似乎一直都有很多话要说,可是这个话题太大太大又让我不知从何说起,不是一一妈的督促,还不知道这个作业什么时候能交呢,呵呵。
爱,是什么?
无数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每个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
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
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一样,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又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
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好向往!
在这本书中的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束缚,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可说实话,面对孩子,有时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
我相信也也是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尺度不好把握,话扯远了,谈谈我对这本书里感受最深的二点吧!
一、《爱和自由》里表达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
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很多观念强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很多遗憾和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
读过这本书的父母应该都有所收获,能更宽容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二、书中说到其实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
对此观点我是赞同的,为人父母,应该清楚知道对于孩子来说什么东西是对于孩子的未来是最重要的?
通常伟大的人物后面都有着了不起的父母,《宋氏三姐妹》我看过二遍,每看一次感受都很深,之所以宋氏三姐妹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和她们有个伟大的父亲分不开的,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环境下,她们的爸爸宋查理就经常告诉她们:
我宋查理的女儿都是将来是要做大事业的人!
,玫琳凯的妈妈,从小就一直告诉她宝贝,你一定行!
,就是这样一种信念一直伴随她走过了很多人生坎坎坷坷,如果父母能把梦想、自信、积极乐观的心态传递给孩子,孩子的将来一定会是美好的,他会学会享受生活给他的一切经历,把困难当成挑战,把挫折看做是磨炼,天堂和地狱其实都在我们的心智之间。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
人的成功、升迁、成就85%是来自于我们的态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吧,而只有15%是来自于我们的技能,今天很多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教会我们的都是技能,却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做的比平常人更好,90%的教育在于事实与数字仅有10%在于感觉与态度,花90%的时间来研究只有15%和我们幸福相关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不是有点问题呢?
个人成长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
我认为的成长是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挑战,从而慢慢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
还有如何把蒙氏教育的精髓和我们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生搬硬套,也是我们要探讨和摸索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由 读书 心得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