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操作及研发基础详解.docx
- 文档编号:27749459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195.70KB
实验操作及研发基础详解.docx
《实验操作及研发基础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操作及研发基础详解.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操作及研发基础详解
实验操作及研发基础
为了强化研发人员的基本工作技能,本节课主要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和研发的基础知识。
1实验装置
1.1回流装置
1.1.1回流装置的用途
(1)用于化学反应
很多化学反应需要在反应体系或液体反应物的沸点附近进行,这时就要用回流装置。
(2)用于重结晶
化合物提高纯度的方法之一是重结晶,重结晶的一般方法是将固体化合物在溶剂中加热回流至完全溶解,然后慢慢冷却使之结晶出来,因此重结晶也需要用回流装置。
1.1.2回流装置操作的注意事项
(1)防止爆沸
对于均匀的液体物料,加热前要先加入沸石再升温,如果物料已经加热还未加沸石,必须先将物料冷却至室温,加入沸石后再升温。
沸石是起鼓泡中心的作用,可以防止突然爆沸。
对于悬浮液物料,最好加搅拌,可以防止物料爆沸。
有些悬浮液物料的固体本身会在加热时产生气泡中心,这种物料可以视情况而定。
(2)控制回流的速度
无论是化学反应或是重结晶的回流装置,都必须控制一定的回流速度,回流速度太慢物料相互接触效果不好,回流速度太快会造成溶剂损失,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3)防止爆炸
回流装置一定注意不要密闭,必须留有与大气相通的出口,否则当溶剂气化量大时产生的气体将使系统压力增高,有引起爆炸的可能性。
1.1.3几种不同类型的回流装置
(1)简单的回流装置
如图1所示,1个烧瓶加1支回流冷凝管。
用于一般场合。
(2)隔绝潮气的回流装置
在图2的冷凝管出口加1个干燥管。
适用于需要防潮的体系。
(3)带气体吸收的回流装置
在图3的冷凝管出口连接1套气体吸收装置,以吸收反应中生成的气体。
适用于回流时有水溶性气体(如氯化氢、溴化氢、二氧化硫等)产生的实验。
(4)带滴加液体的回流装置
如图4所示,1个烧瓶加1支回流冷凝管再加1个滴液漏斗。
适用于回流时可以同时滴加液体的实验。
(5)回流装置中的冷凝管
回流装置使用的冷凝管一般为球形冷凝管(如图6所示),若实验体系回流物质沸点较低时可以采用蛇形冷凝管(如图5所示),但是体系回流量较大时采用蛇形冷凝管比较危险,可能造成液体堵在冷凝管内而引起冲料或因蹩压而爆炸,应该采用球形冷凝管。
1.2蒸馏装置
图7是最常用的蒸馏装置,蒸馏装置常用的冷凝管为直形冷凝管。
图8是应用空气冷凝管的蒸馏装置,常用于蒸馏沸点在140℃以上的液体(若使用直形冷凝管,由于液体蒸气较高而会使冷凝管炸裂)。
图9为蒸除较大溶剂的装置,由于液体可自滴液漏斗中不断地加入,既可调节滴入和蒸出的速度,又可避免使用较大的蒸馏瓶。
1.2.1蒸馏装置的用途
(1)分离两种以上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
(2)除去有机溶剂。
1.2.2蒸馏装置操作的注意事项
(1)为了确保馏出物沸点检测的准确性,玻璃温度计的触点必须在蒸馏头支管口略下方,不能高于支管口的一半。
(2)冷却水的温度与馏出物的沸点不能相差太大,最好温差不要超过100℃,如果蒸馏沸点>140℃采用空气冷凝管装置或冷却水温适当加热,防止冷凝管炸裂。
1.3气体吸收装置
气体吸收装置用于吸收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有刺激性和水溶性的气体(如:
氯化氢、二氧化硫等)。
图10和图11可作少量气体的吸收装置。
图10的装置中玻璃漏斗应略微倾斜使漏斗口一半在水中,一半在水面上。
这样既能防止气体逸出,变可防止水被倒吸至反应瓶中。
若反应过程有大量气体生成或气体逸出很快时,可使用图12的装置,水自上端流入(可利用冷凝管流出的水)抽滤瓶中,在恒定的平面上溢出。
粗的玻璃管恰好伸入水面,被捕水封住,以防止气体逸入大气中。
如果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是酸性的,可以用碱性溶液吸收,若是碱性气体可以用酸性溶液吸收。
1.4搅拌装置
1.4.1搅拌装置的用途
当反应在均相溶液中进行时一般可以不要搅拌,因为加热时溶液存在一定程度的对流,从而保持液体各部分均匀地受热。
如果是非均相间反应,或反应物之一为逐渐滴加时,为了尽可能使其迅速均匀地混合,以避免因局部过浓过热导至其它副反应发生或有机物分解;有时反应产物是固体,如不搅拌将影响反应顺利进行;在许多合成实验中若使用搅拌装置不但可以较好地控制反应温度,同时也能缩短反应时间和提高产率。
1.4.2搅拌装置的类型
搅拌装置一般有磁力搅拌和机械搅拌2种。
(1)磁力搅拌装置
磁力搅拌只要将磁力搅拌子放入反应瓶中,反应瓶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即可进行搅拌操作,磁力搅拌装置适用于需要密闭较好的反应体系,特别适用于防氧、防水的反应体系,但磁力搅拌装置对于扩量的反应存在着搅拌效果不太好的缺点。
现在有一种强磁力搅拌器可以满足20L反应瓶的搅拌。
(2)机械搅拌装置
机械搅拌一般由电机、搅拌棒和搅拌套头组成。
搅拌装置的密封程度取决于搅拌套头的密封程度。
搅拌套头的密封有如下几种形式:
a简易密封装置
如图14所示,反应瓶的中口配置橡皮塞打孔,插入内径较搅拌棒粗的玻管,玻管内径与搅拌棒紧密接触,用橡皮管将搅拌棒与玻管紧密连接达到密封的效果。
搅拌棒和橡皮管之间滴入少量甘油,对搅拌可起润滑和密闭作用。
这种简易密封装置适用于对密封程度要求不高的反应体系,在一般减压(1.33~1.6KPa)时也可使用。
b由针筒制作的密封装置
如图15所示,反应瓶的中口配置橡皮塞打孔,插入针筒的外管,再套上针筒的内管,针筒内管的内径与搅拌棒接触,用橡皮管将搅拌棒与玻管内径紧密连接达到密封的效果。
针筒内管与外管接触点滴入少量润滑油,对搅拌可起润滑和密闭作用。
用这种密封装置比上述简易密封装置的密封效果更好,搅拌会更顺。
c液封装置
如图16所示,可用惰性液体(如石腊油)进行密封。
此装置较复杂,但密封效果较好。
d由聚四氟乙烯制成的搅拌密封塞
如图17所示,是由聚四氟乙烯制成的搅拌密封塞。
由上面的螺旋盖1、中间的硅橡胶密封垫圈2和下面的标准口塞3组成。
使用时只需选用适当直径的搅拌棒插入标准口塞与垫圈孔中,在垫圈与搅拌棒接触处涂少许油润滑,旋上螺旋口至松紧合适,并把标准口塞紧在烧瓶上即可。
1.4.3搅拌装置的注意事项
(1)搅拌棒安装必须垂直且位于反应瓶中口的中央。
(2)搅拌棒的下端要接近烧瓶底部使物料搅动效果良好,但要离瓶底适当距离,不可与烧瓶相碰,防止打破烧瓶。
(3)温度计安装要尽量靠近烧瓶底部,使温度测量准确,但温度计不要与搅拌棒相碰。
以防温度计打破。
1.5隔氧隔水装置
有些反应是需要隔绝空气和水份的,用图18的装置可以保证反应体系完全隔绝空气和水份。
1.6仪器的清洗
在进行有机反应时为了避免杂质混入反应物中,实验用的仪器必须清洁干燥。
洗涤注意事项:
(1)立即清洗使用过的仪器,因为污物的性质在当时是清楚的,容易用合适的方法除去;当不洁的仪器放置一段时间后,往往由于挥发性溶剂的逸去,使洗涤工作变得更困难。
(2)瓶中的残渣为碱性时可用稀盐酸或稀硫酸溶解;反之,酸性残渣可用稀的氢氧化钠溶液除去。
(3)一些难去除的残留物可用相应的溶剂浸泡除去后再用洗涤剂洗净。
(4)洗涤干净的玻璃仪器用蒸馏水冲净再进烘箱烘干可避免水垢残留于瓶壁。
2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结构鉴定
2.1温度计的校正
2.1.1温度计偏差的原因
(1)一般的温度计毛细孔径不一定很均匀,有时刻度也不很精确,
(2)温度计有全浸式和半浸式2种,浸式温度计的刻度是在温度计的汞线全部受热的情况下刻出来的,而实际使用过程中仅有部分汞线受热,因而露出的汞线温度当然较全部受热时为低。
(3)长期使用的温度计,玻璃也可能发生体积变形而使刻度不准。
2.1.2温度计的校正方法
(1)选用一标准温度计与之比较。
(2)采用纯粹有机化合物的熔点作为校正的标准,校正的标准样品如下:
样品
熔点(℃)
样品
熔点(℃)
水-冰
0
尿素
132.7
α-萘胺
50
二苯基羟基乙酸
151
二苯胺
54~55
水杨酸
159
对二氯苯
53.1
对苯二酚
173~174
苯甲酸苄酯
71
3,5-二硝基苯甲酸
205
萘
80.55
蒽
216.2~216.4
间二硝基苯
90.02
酚酞
262~263
乙酰苯胺
114.3
蒽醌
286(升华)
苯甲酸
122.4
校正时只要选择数种已知熔点的纯粹化合物作为标准,测定它们的熔点,以观察到的熔点作纵坐标,测得熔点与应有熔点的差数作横坐标,画成曲线。
在任一温度时的校正值可直接从曲线中读出。
2.2物理性质的测定
2.2.1熔点的测定
(1)熔点的定义
当固体物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即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此时温度可视为该物质的熔点(即固液两态在大气压力下成平衡时的温度)。
纯粹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即在一定的压力下,固液两态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熔至全熔(熔点范围称熔程),温度不超过0.5℃~1℃。
如该物质含有杂质,则其熔点往往较纯物质为低,且熔程也较长。
这对于鉴定纯固体有机化合物具有很大价值,同时根据熔程长短又可定性地看出该化合物的纯度。
(2)测熔点的注意事项
a掌握升温速度是准确测定熔点的关键,为了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热量由管外传至管内以使固体熔化,使观察者能同时观察温度计所示度数和样品的变化情况,必须缓慢加热才能使误差减小。
b要记录样品开始塌落并有液相(俗称出汗)产生时(初熔)和固体完全消失时(全熔)的温度计读数,即为该化合物的熔程。
特别要记录初熔前是否有萎缩或软化、放出气体以及其它分解现象。
例如:
一物质在120℃时开始萎缩,在121℃有液滴出现,在122℃时全部液化,应记录下:
熔点121℃~122℃,120℃时萎缩。
c熔点测定至少要有2次重复数据。
每次测定都必须用新的熔点管另装样品,不能将已测过熔点的熔点管冷却,使其中的样品熔化后再作第二次测定。
因为有时某些物质会产生部分分解,有些会转变成为具有不同熔点的其它结晶形式。
d测定易升华的物质的熔点时,应将熔点管的开口端烧熔封闭,以防升华。
e如要测定未知物的熔点,应先对样品粗测一次。
加热速度可以稍快,知道大致的熔点范围后,待浴温冷至熔点以下约30℃,再取另一要装样品的熔点管作精密测定。
f熔点管壁不能太厚,否则传热慢所测熔点会偏高.
g熔点管底部要完全封闭,否则加热介质会由未封闭的针孔进入被测物质中影响检测的准确度。
h熔点管要洁净,否则污染被测物质影响检测准确度。
i样品未完全干燥或含有杂质将影响检测的准确度。
j样品研得不细或装得不紧密将影响热量的传导迅速均匀。
2.2.2沸点的测定
(1)原理
一个化合物的沸点,就是当它受热时其蒸气压升高,当达到与外界大气压相等时,液体开始沸腾,这时液体的温度就是该化合物的沸点。
外界压力增大,液体沸腾时的蒸气压加大,沸点升高;相反,若减小外界的压力,则沸腾时的蒸气压也下降,沸点就低。
作为一条经验规律,在0.1MPa(760mmHg)附近时,多数液体当压力下降1.33KPa(10mmHg),沸点约下降0.5℃。
在较低压力时,压力每降低一半,沸点约下降10℃。
所以报道一个化合物的沸点时,一定要注明测定沸点时外界的大气压。
(2)微量测定沸点的方法
微量法测定沸点可用图19的装置。
置1~2滴液体相关样品于沸点管的外管中,液柱高约1cm。
再放入内管,然后将沸点管用小橡皮圈附于温度计旁,放入浴中进行加热。
加热时由于气体膨胀,内管中会有小气泡缓缓逸出,在到达该沸点时,将有一连串的小气泡快速地逸出。
此时可停止加热,使浴温自行下降,气泡逸出的速度即渐渐减慢。
在气泡不再冒出而液体刚要进入内管的瞬间(即最后一个气泡刚欲缩回至内管中时),表示毛细管内的蒸气压与外界压力相等,此时的温度即为该液体的沸点。
为校正起见,待温度降下几度后再非常缓慢地加热,记下刚出现大量气泡时的温度。
两次温度计读数相差应该不超过1℃。
2.2.3液体化合物的折光率
折光率是有机化合物最重要的物理常数之一,它能精确而方便地被测定出来。
作为液体物质纯度的标准,它比沸点更为可靠。
利用折光率,可鉴定未知化合物。
如果一个化合物是纯的,那末就可以根据所得的折光率排除考虑中的其它化合物,而识别出这个未知物来。
折光率也用于确定液体混合物的组成。
在蒸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液体混合物且当各沸点彼此接近时,那末就可利用折光率来确定馏份的组成。
因为当组分的结构相似和极性小时,混合物的折光率和物质的量组成之间常呈线性关系。
例如,由1mol四氯化碳和1mol甲苯组成的混合物,n
为1.4822,而纯甲苯和纯四氯化碳在同一温度下n
分别为1.4994和1.4651。
所以要分馏此混合物时,就可利用这一线性关系求得馏分的组成。
物质的折光率不但与它的结构和光线波长有关,而且也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折光率的表示必须注明所用的光线和测定时的温度,常用n
表示。
D是以钠灯的D线(5893Å)作光源,t是与折光率相对应的温度。
例如n
表示20℃时该介质对钠灯的D线的折光率。
由于通常大气压的变化对折光率的影响不显著,所以只在很精密的工作中才考虑压力的影响。
一般地说,当温度增高1度时,液体有机化合物的折光率就减小3.5×10-4~5.5×10-4。
某些液体,特别是测求折光率的温度与其沸点相近时,其温度系数可达7×10-4。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某一温度下测定的折光率换算成另一温度下的折光率。
为了便于计算,一般采用4×10-4为温度变化常数。
这个粗略计算所得的数值可能略有误差,但却有参考价值。
2.2.4化合物的旋光度
从有机化学有关立体化学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得知,化合物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能使偏光振动平面旋转一定的角度,即有旋光性,称为旋光物质或光学活性物质。
另一类则没有旋光性。
旋光度是指光学活性物质使偏振光的振动平面旋转的角度。
旋光度的测定对于研究具有光学活性的分子的构型及确定某些反应机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给定的实验条件下,将测得的旋光度通过换算,即可得知光学活性物质特征的物理常数比旋光度,比旋光度对鉴定旋光化合物是不可缺少的。
物质的旋光度与测定时所用溶液的浓度、样品管的长度、温度、所用光源的波长及溶剂的性质等因素有关。
因此常用[α]来表示物质的旋光性。
当光源、温度和溶剂固定时,[α]等于单位长度、单位浓度物质的旋光度(α)。
像沸点、熔点一样,比旋光度是一个只与分子结构有关的表征旋光性物质的特征常数。
溶液的比旋光度与旋光度的关系为:
[α]
=
式中,[α]
表示旋光性物质在t℃、光源波长为λ时的比旋光度;
为标尺盘转动角度的读数,即旋光度;
l为旋光管的长度,单位以分米(dm)表示;
c为溶液浓度,以1ml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表示。
如测定的旋光活性物质为纯液体,比旋光度可由下式求出:
[α]
=
式中d为纯液体的密度(g/cm3)。
表示比旋光度时通常还需标明测定时所用的溶剂。
通过比旋光度可计算出旋光性化合物的光学纯度(op)。
光学纯度的定义是:
旋光性产物的比旋光度除以光学试样在相同条件下的比旋光度:
op=
×100%
2.3结构鉴定
鉴定从天然产物分离和由合成得到的有机化合物并确定的其结构,是有机化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技术的进步,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波谱方法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结构的手段。
在众多的物理方法中,则以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应用最广。
除质谱外,这些波谱方法都是利用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对有机分子作用。
2.3.1红外光谱(InfraredSpectroscopy),简称IR
红外光谱主要用来迅速鉴定分子中含有哪些官能团,以及鉴定两个有机化合物是否相同。
用红外光谱和其它几种波谱技术结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些复杂的未知物结构的测定。
2.3.2核磁共振谱(Nuclear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简称NMR
核磁共振仪的发展在测定分子结构上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对碳架上的不同氢原子,用核磁共振仪可以准确地测定它们的位置及数目。
2.3.3紫外可见光谱(UV)
紫外吸收光谱主要是针对具有共轭双键结构的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才能给出光谱。
2.3.4质谱(MS)
质谱主要是确定分子片段。
3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基本操作
3.1重结晶
从有机反应中分离出的固体有机化合和物往往是不纯的,其中常夹杂一些反应副产物、未反应完的原料及催化剂等。
纯化这类物质的有效方法通常是用合适的溶剂进行重结晶。
3.1.1重结晶的操作方法
(1)将不纯的固体有机物在沸点或接近于沸点的温度下溶解在溶剂中,制成接近于饱和的浓溶液,若固体有机物的熔点较溶剂沸点低,则应制成在熔点温度以下的饱和溶液。
(2)若溶液含有色杂质,可加适量活性炭煮沸脱色。
(3)过滤此热溶液以除去其中不溶性杂质及活性炭。
(4)将滤液冷却,使结晶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而可溶性杂质仍留在母液中。
(5)抽气过滤,从母液中将结晶分出,洗涤结晶以除去吸附的母液,干燥后得到结晶产品。
3.1.2重结晶操作的注意事项
(1)要使重结晶得到的产品纯度高和收率高,溶剂的用量是个关键。
需要热过滤的操作可以比实际需要量增加20%的溶剂。
(2)活性炭要在固体物质完全溶解后加入,这样可避免活性炭失效及物料损失。
但活性炭不能在溶液沸腾时加入,否则会引起爆沸,必须待溶液稍冷后再加入活性炭。
(3)进行热过滤时,漏斗要先预热,并选择径短的漏斗,防止析出固体堵住漏斗造成损失。
(4)抽气过滤时,吸滤瓶与水泵之间最好加1个缓冲瓶,以免操作不慎,泵中的水倒流。
3.1.3重结晶溶剂的选择
进行重结晶时,选择理想的溶剂是一个关键,理想的溶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不与被提纯物质起化学反应。
(2)在较高温度时能溶解多量的被提纯物质,而在室温或更低温度时只能溶解很少量的该种物质。
(3)对杂质的溶解度非常大或非常小(前一种情况是使杂质留在母液中不随提纯物晶体一同析出,后一种情况是使杂质在热过滤时被滤去。
(4)容易挥发(溶剂的沸点较低),易与结晶分离除去。
(5)能给出较好的结晶。
(6)无毒或毒性很小,便于操作。
3.2蒸馏
将液体加热至沸腾,使液体变为蒸气,然后使蒸气冷却再凝结为液体,这两个过程的联合操作称为蒸馏。
蒸馏是提纯液体物质和分离混合物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蒸馏还可以测出化合物的沸点,所以它对鉴定纯粹的液体有机化合物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3.2.1常压蒸馏
常压蒸馏是在大气压力下进行蒸馏的一种操作。
常压蒸馏需要注意:
(1)蒸馏前要加入沸石等助沸物防止爆沸,切忌将助沸物加入已加热至接近沸腾的液体中,如果加热前忘了加入助沸物,补加时必须先移去热源,待加热液体冷至低于沸点较多时方可加入,如果沸腾中途停止过,则在重新加热前应加入新的助沸物。
(2)保持浴温不要超过蒸馏液沸点20℃,减少过热的可能。
(3)出口处要通大气,以免造成封闭体系,使体系压力过大而发生爆炸。
3.2.2减压蒸馏
减压蒸馏是分离和提纯有机化合物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特别适用于那些在常压蒸馏时未达沸点即已受热分解、氧化或聚合的物质。
减压蒸馏与常压蒸馏的不同点在于,常压蒸馏的出口是与大气相通的,而减压蒸馏的出口是与真空系统相通的。
减压蒸馏的注意事项:
(1)蒸馏瓶要装毛细管鼓泡或用磁力搅拌,避免爆沸。
(2)操作时先抽真空使系统达到所需的真空度再开始加热,防止爆沸。
(3)蒸馏完毕,先撤去热源,使蒸馏瓶内温度接近室温才缓缓解除真空(避免爆炸),使系统内外压力平衡后方可关闭油泵。
否则由于系统中的压力较低,油泵中的油就有倒吸的危险。
(4)蒸馏系统与真空系统之间必须装有缓冲瓶,预防万一发生倒吸时阻止真空油污染物料。
(5)减压蒸馏的玻璃仪器必须能耐真空,不能有应力,特别不许使用三角瓶作为接收瓶,防止受力不匀产生爆炸。
3.3分馏(精馏)
应用分馏柱将几种沸点相近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称为分馏。
分馏柱主要是一根长而垂直、柱身有一定形状的空管,或者在管中填以特制的填料。
总的目的是要增大液相和气相接触的面积,提高分离效率。
分馏装置如图21所示:
3.3.1分馏的原理
当沸腾的混合物进入分馏柱(工业上称为精馏塔)时,因为沸点较高的组分易被冷凝,所以冷凝液中就含有较多高沸点的物质,而蒸气中低沸点的成分就相对地增多。
冷凝液向下流动时又与上升的蒸气接触,二者之间进行热量交换,亦即上升的蒸气中高沸点的物质被冷凝下来,低沸点的物质仍呈蒸气上升;而在冷凝液中低沸点的物质则受气化,高沸点的物质仍呈液态。
如此经多次的液相与气相的热交换,使得低沸点的物质不断上升,最后被蒸馏出来,高沸点的物质则不断流回加热的容器中,从而将沸点不同的物质分离。
所以在分馏时,柱内不同高度的各段,其组分是不同的。
相距越远,组分的差别就越大,也就是说,在柱的动态平衡情况下,沿着分馏柱存在着组分梯度。
3.3.2分馏的注意事项
(1)在分馏过程中应该防止回流液体在柱内聚集,否则会减少液体和上升蒸气的接触,或者上升蒸气把液体冲入冷凝管中造成“液泛”。
保持柱内温度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
(2)分馏一定要缓慢地进行,要控制好恒定的温度。
(3)要使有相当量的液体自柱流回烧瓶中,即要选择合适的回流比(为了充分进行热交换,提高蒸出物的纯度)。
(4)必须尽量减少分馏柱的热量散失和波动。
3.4水蒸气蒸馏
水蒸气蒸馏是分离和纯化有机物的常用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反应产物中有大量树脂状杂质的情况下,效果较一般蒸馏或重结晶为好。
当与水不相混溶的物质与水一起存在时,整个体系的蒸气压力应为各组分蒸气压之和,即:
p=pA+pB
其中p代表总的蒸气压,pA为水的蒸气,pB为与水不相混溶物质的蒸气压。
当混合物中各组分蒸气压总和等于外界大气压时,这时的温度即为它们的沸点。
此沸点必定较任何一个组分的沸点都低。
因此,在常压下应用水蒸气蒸馏就能在低于100℃的情况下将高沸点组分与水一起蒸出来。
此法特别适用于分离那些在其沸点附近易分解的物质,也适用于从不挥发物质或不需要的树脂状物质中分离出所需的组分。
蒸馏时混合物的沸点保持不变,直至其中一组分几乎完全移去(因总蒸气压与混合物中二者间的相对量无关)温度才上升至留在瓶中液体的沸点。
使用这种方法时,被提纯物质应该具备下列条件:
(1)不溶(或几乎不溶)于水。
(2)在沸腾下长时间与水共存而不起化学变化。
(3)在100℃左右必须具备有一定的蒸气压(一般不小于1.33KPa)。
3.5升华
升华是纯化固体有机化合物的一个方法,它所需的温度一般较蒸馏低,但是只有在其熔点以下具有相当高蒸气压(高于2.67KPa)的固态物质才可用升华来提纯。
利用升华可除去不挥发性杂质,或分离不同挥发度的固体混合物。
升华常可得到较高纯度的产物,但操作时间长,损失也大。
严格说来,升华是指物质自固态不经过液态直接转变成蒸气的现象。
对有机化合物来说,重要的是使物质蒸气不经过液态而直接转变成固态,因为这样能得到高纯度的物质。
因此,在有机化学实验操作中,不管物质蒸气是由固态直接气化还是由液态蒸发而产生的,只要是物质从蒸气不经过液态而直接转变成固态的过程都称之为升华。
一般说来,对称性较高的固态物质具有较高的熔点,且在熔点温度以下具有较高的蒸气压,易于用升华来提纯。
3.5.1常压升华
如图23所示,在蒸发皿中放置粗产物,上面覆盖一张刺有许多小孔的滤纸,然后将合适的玻璃漏斗倒盖在上面,漏斗的颈部塞有玻璃毛或脱脂棉花团,以减少蒸气逃逸。
小心加热,控制浴温低于被升华物质的熔点,使其慢慢升华。
蒸气通过滤纸小孔上升,冷却后凝结在滤纸上或漏斗壁上。
必要时漏斗外壁可用湿布冷却。
3.5.2在气流中进行升华
在空气或惰性气体中进行升华的装置如图24所示。
在锥形瓶上配有二孔塞,一孔插入玻管以导入空气或惰性气体,另一孔插入接液管,接液管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验 操作 研发 基础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