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及名著备考.docx
- 文档编号:27745553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48.27KB
文言文及名著备考.docx
《文言文及名著备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及名著备考.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及名著备考
2016中考文言文及名著备考
一、《陋室铭》复习资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一、字词。
1.陋室:
简陋的屋子。
2.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有仙则名:
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名:
变得有名。
4.有龙则灵:
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
灵:
变成灵异的水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
这。
惟:
只。
吾:
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7.鸿儒:
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8.白丁:
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9.调:
调弄,这里指弹琴。
10.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
指佛经。
12.丝竹:
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借代)
13.乱耳:
使耳朵扰乱。
14.案牍:
官府的公文。
15.劳形:
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1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南阳,郡名。
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
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是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
西蜀,现在的四川。
子云,指扬雄,西汉文学家。
17.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为名山了;水不一定要深,有蛟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名:
变得有名。
灵:
变成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乱:
(使动用法)使……扰乱。
劳形:
(使动用法)使……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云亭。
8、孔子云:
何陋之有?
——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
四、文学常识。
《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的诗人刘禹锡,字梦得,有“诗豪”的美誉。
本文的文体是铭,压的是“ing”,有:
灵、馨、琴、经、形、亭。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借“陋室”立意,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重点诗句。
1、主旨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写室中之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写室中之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全文中画龙点睛(或唯一散句)的句子: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六、全文结构。
╭居住环境——→景色雅╮
陋室铭〈交往人物——→交往雅〉德馨——→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日常生活——→情趣雅╯
七、理解
1、文章开头的手法及作用?
文章开头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
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
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这是陋室生辉的光点所在。
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这句话写出了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是全文的主旨句。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
突出陋室怎样的特点?
答:
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突出了陋室环境清幽典雅(景色雅),交往人物博学儒雅(交往雅)和生活情趣高雅(情趣雅)的特点。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之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致和情怀?
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答:
表现了作者高雅、超凡脱俗的情致以及不受世俗羁绊、安闲适意的情怀。
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是主人的从容雅静;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调素琴”照应“无丝竹之乱耳”,“阅金经”照应“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诸葛亮是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政治家。
杨雄是西汉的文学家。
他们都是古代的名贤。
在这里用他们的居住之地“诸葛庐”和“子云亭”作类比,说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
6、文章结尾引用“孔子云:
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答:
①、点明陋室,突出全文主旨。
②、引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前半句却隐含在前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之中,强调了陋室不陋。
③、巧妙回答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使文章前后照应,又显得含蓄无穷,令人深思。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答题提示: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①:
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②:
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从中可以看出士人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清高独傲的思想倾向。
8、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
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要求:
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语言表达清楚流畅。
例一:
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
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上”和“入”用在这里有怎样的好处?
答题提示:
对偶、拟人。
“上”和“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的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二、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重点字词
1.重点实词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共同、一起步:
散步
(3)怀民亦未寝寝:
入睡
(4)遂至承天寺遂:
于是
(5)如积水空明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6)水中藻、荇交横交横:
交错、纵横
(7)盖竹柏影也盖:
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
(8)但少闲人但:
只是闲人:
清闲的人
(9)解衣欲睡解:
脱,脱下欲:
想要
(10)欣然起行欣然:
高兴的样子
(11)何夜无月何:
哪里
(12)月色入户户:
门
二、关键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同乐的人。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三、篇章透视
1、中心思想:
本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做了生动形象的描绘,用美景衬托了自己赏月的欣喜、仕途的失意落寞、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胸怀。
2、写作特色:
借景抒情
(1)层次分明。
(2)行文流畅。
(3)叙事简洁。
(4)写景别致。
(5)写情自然。
四、文意理解
1、文章篇末的议论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
描写方法是什么?
试赏析
(1)写月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描写方法: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
(3)、句段赏析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的线索,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
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
(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5、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
(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
(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层:
(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6、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
7、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9、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
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
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
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三、《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字词释义
1基本词语
落英:
落花缤纷:
繁多的样子
俨然:
整齐的样子桑竹之属:
类
咸来问讯:
都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乃不知有汉:
竟然鸡犬相闻:
听到
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具答之(具言所闻)详细地
桑竹之属:
类叹惋:
感叹,惋惜各复延至其家:
邀请
不足为外人道:
值得既出:
已经
便扶向路:
沿着;从前的及郡下:
到了
诣太守: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欣然规往:
计划
未果:
没有实现缘溪行:
沿着
问津:
问路。
文中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2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古:
鲜艳美丽今:
(食物等)味道很好
仿佛若有光古:
隐隐约约,看不清楚今:
好像
阡陌交通古:
交错相通
今:
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邑人古:
妻子儿女今义:
男子的配偶
来此绝境古: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走投无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古:
更不用说今:
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3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4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以(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很奇怪
欲穷其林:
原意是形容词,尽,完。
这里活用作动词,走完。
6一字多义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向)捕鱼为业(当做)
(2)寻病终(不久)寻向所志(寻找)
(3)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遂迷,不复得路(终于)(4)寻向所志(标记)处处志之(做标记)
二翻译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花草遍地,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中人告诉他,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8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找到了船,就顺着之前的路划回去,每处都做了记号。
9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0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1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1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1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三、思考题
1、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答题要点:
寄托了作者及广大人民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
2、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而且害怕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远离战乱、徭役,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们生活安宁、和睦相处,他们想继续过这样和谐宁静的生活。
3、郡太守遣人寻向所志,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
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说明他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各个阶层的人都非常向往。
(或说明他笔下的理想之境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
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其中的“如此”指代哪些内容?
渔人向太守报告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讲了发现的经过,讲了那里的自然界环境、社会风尚,讲了桃源人的生活状况,讲了自己与桃源人的交往,并说明归途中做了标记,要求太守派人去看个究竟
5、课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他们(怡然自乐)的心情。
6、从“不复出焉”“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可以看出桃花源人的生活理想是什么?
(希望永远生活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的社会里)
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些话表现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淳朴厚道,热情好客的特点)
8、请写出本文成语至少4个:
怡然自乐、阡陌交通、落英缤纷、鸡犬相闻
9、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的理想。
“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提示:
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
10、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表达作者怎样的理想?
渔人的行踪。
即:
发现桃花源——进入(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11.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2分)
示例:
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2.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成语。
(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世外桃源;与民同乐,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3、请根据本文内容的理解,创作一幅不少于五言的对联。
美好理想寄桃源,黄发垂髫享太平/穷源易访桃源境,入世难为世外人/世外桃园终难觅人间仙境不复临
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
示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6.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______;
(2)_____;(3)______。
提示:
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
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不要简单地答:
幸福。
答三点即可
17.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3分)
答:
(1)活动
(2)穿戴(3)心情
18、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
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20.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
答题要点:
围绕“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从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来考虑即可。
21.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22.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23.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2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四、《出师表》中考知识点复习
1、本文是作者出师伐魏,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表:
文体)
2、重点字词。
⑴崩殂:
帝王死⑵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⑶菲薄:
轻视⑷恢弘:
发扬扩大
⑸引喻适义:
称引恰当⑹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
⑺异同:
不同⑻刑赏:
罚
⑼昭…..之理显示治理⑽淑均:
善良公正
(11)倾颓:
倾覆衰败(12)倾覆:
兵败
(13)布衣:
平民(14)躬耕:
亲自。
(15)闻达:
做官扬名(16)猥:
辱(这里指:
降低身份)
(17)驱驰:
奔走效劳(18)夙夜:
早晚
(19)不毛:
长草木(20)庶竭:
希望
(21)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
比喻才能平庸(22)攘除:
铲除。
(23)彰:
表明(24)斟酌损(减少)益(增加):
考虑
(25)慢:
怠慢(26)以彰其咎表明过失
(27)以咨诹善道:
询问(28)雅言:
正确
(29)临表涕零:
面对眼泪(30)之秋:
时
(31)良实:
善良、诚实的人(32)偏私:
偏爱私心
(33)优劣:
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3、通假字
阙:
(通“缺”)缺点简(通“拣”)选拔有(通“又”)
4、古今异义字:
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
指品质低劣、下流。
感激:
感动振奋。
今:
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
痛心遗憾。
今:
指十分憎恨。
开张:
扩大。
今:
指商店开始营业。
5、成语:
妄自菲薄三顾茅庐计日而待作奸犯科
三、翻译重点句子:
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
现在天下分成三国,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⑵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翻译:
皇宫中丞相府里的人,都是一个整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 名著 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