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
- 文档编号:27745116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3.18K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
思考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后由各个时代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丰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么克斯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哦普遍规律的学说。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部分。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的固有的深刻矛盾逐渐显示出来;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尖锐化,对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个主观努力。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根本特征:
科学性和革命性;
理解: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始终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
意义: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如何学习:
认真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要善于学以致用,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不断增强社会服务的本领,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能力。
5.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可知论,有力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7.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的指导,但是仍然是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性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试述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世界统一于物质,又是多种多样的统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物质具有相对静止的状态;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意义:
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办事。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9.论述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及其意义。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只有遵循历史规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成为历史的主人;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和动的重要区别,实践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否定。
10.简述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的内容及其意义。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心的哲学范畴,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联系的原理要求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普遍联系。
发展的观点:
发展是指客观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既要满怀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呵护新事物的幼芽,又要做好心理准备,克服发展中面对的困难。
11.联系实际思考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联系实际略)矛盾同一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联系,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来指导实践,还要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促进优势互补,推动事物发展。
12.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与一切事物的发展的始终,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个方面以及矛盾解决的形式各有其不同特点,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铜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13.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表示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性很连续性的中断。
两者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贯通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4.试述辩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一,辩证否定是自我的否定,二,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三,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原理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指出的是认识事物是对事物的反映过程;唯心主义认识论是先验论,指出的是人的认识先于感觉和经验产生。
16.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最终归宿,人的认识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科学理论对实践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两者统一于实践。
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
第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深化上升为理性认识。
我们应该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注重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运用,应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8.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能依靠实践来检验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一般问题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19.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食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都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深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而不可能达到最终完成的形态。
辩证关系: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包含的,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相对之中包含着绝对的因素,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性需要相对性表现出来;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转化和发展中。
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2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基本属性是主观符合客观,检验真理就要把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只能通过社会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把主管变成现实,所以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具有最高权威。
21.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2.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意义。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存在发展不与社会存在完全同步,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在自身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我们要树立先进的社会意识,摒弃落后的社会意识,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2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是非实体的渗透性要素:
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4.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发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发展。
意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革及其方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推动社会发展,反之阻碍社会发展。
意义: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2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适当展开即可)。
26.简述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和实现的途径。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实现途径: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三是使用公债和苛捐杂税进行经济掠夺。
27.如何认识资本、信息、知识和技术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作用?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虽然它们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中都起作用,但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其中不变资本只会发生价值转移,但不会使价值增殖;可变资本可以使价值增殖。
科技、知识、信息等非劳动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并不能否定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劳动者创造的观点。
因为科技、知识、信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只有把它们应用于生产中,被人们运用和掌握,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7.试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
28.试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劳动力要成为商品。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值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
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资本家预付的劳动力价值,就产生了价值增值。
在价值增值中,雇用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一部分用于生产剩余价值。
29.简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表现。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表现,商品滞销,企业破产,生产停滞,工人失业,信用关系被破坏,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0.如何评价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应该坚持批判的态度: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使人们享有了更多的权利,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社会管理经验。
局限性:
民主是相对的具体的,选举制度常常被金钱,财团等影响和操纵,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适当展开即可)
31.如何评价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历史作用?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历史作用:
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适当展开即可。
32.垄断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说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定或联合的方式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及其价格进行操作和控制。
自由竞争引起了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因为: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竞争产生的经济条件,即垄断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第二,垄断的存在需要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都是在竞争中发展起来的;第三,社会生产的复杂多样,使得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包办全部社会生产。
33.垄断中的竞争和自由竞争相比有什么不同?
首先,竞争的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而垄断竞争则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其次,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是经济手段,垄断竞争则采用多种手段;最后,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主要存在于经济领域内部,而且主要是国内市场,而垄断竞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扩展到经济领域之外进行。
3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无政府状态,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再其次,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和提高。
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
35.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
后果:
积极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也有受益(可以从产业结构,市场,管理经验,吸引外资等方面展开);消极方面,第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第二,环境恶化可能和经济全球化同时发生,第三,各个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第四,经济全球化增强了国家经济对别国的依赖性。
3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
如何认识其原因?
资本主义新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趋势,国家资本所有制的出现和法人资本所有制,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制、职工持股的劳资关系调整制度;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体现在,资本家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CEO)成为各大公司经营活动实际的控制者,知识型服务型劳动者数量不断增加;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式的变化,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政治制度的变化,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公民权利有所扩大,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原因:
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出来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呵呵哒),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37.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带来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战胜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局限性: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矛盾不可能消除。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有以下两个理解:
第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有不相容性,资本积累推动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第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还有一定的容纳空间说明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尚需一个长期的过程。
38.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很好的革命形势,以及革命的主观条件的成熟,使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39.如何认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无产阶级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40.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能否说明社会主义是失败的、没有前途的?
为什么?
不能说明。
因为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具有必然性。
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资本主义还有复辟的可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还要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推动自身向前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41.简述共产主义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是一种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参与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的公有制形式。
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是人类意识形态的最高阶段。
基本特征: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实行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