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国家信息化进程与启示.docx
- 文档编号:27742295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4.72KB
改革开放30年国家信息化进程与启示.docx
《改革开放30年国家信息化进程与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30年国家信息化进程与启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开放30年国家信息化进程与启示
改革开放30年国家信息化进程与启示
南京市信息中心陈铭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回眸30年,中国社会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中国信息化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事业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全党工作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转变。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0年信息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才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
1984年9月,邓小平同志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充分体现了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信息化建设的深谋远虑;1991年,江泽民同志从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明确指出:
“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次把“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相提并论,充分体现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推进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新认识:
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发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号召;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要求。
从这些纲领性文件,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信息化前进步伐的韵律。
回眸信息化30年伟大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酝酿阶段(1993年以前)
1984年9月:
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报》亲笔题词:
“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
”题词指明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这个题词连同他提出的其他有关我国信息化的论断和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对我国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986年2月20日:
国务院以“国函(1986)25号文”正式批复,“七五”期间投资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1987年1月24日,国家信息中心正式成立,邓小平同志为国家信息中心亲笔题名,各省、市、县相继成立信息中心。
1987年9月:
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AcrosstheGreatWallwecanreacheverycornerinthe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1992年2月:
为了推进在政府机关普及推广计算机的使用,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1992)25号文”发出《关于建设全国政府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的通知》)。
该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不仅为国家和地方政府领导提供了科学决策工具,而且有助于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在该文件的指导下,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二)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
1993年9月:
美国率先提出让世界为之振奋的全球信息基础机构计划(GII),引得当时的日本、西欧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迅速跟进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信息化战略。
随后全球信息基础结构的构想以及美洲、欧洲、亚太等区域信息化合作方案也陆续付诸实施;
1993年12月:
国务院成立以邹家华副总理为主席的“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确定了“推进信息化工程实施、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启动金卡、金桥、金关等一系列重大信息化工程,“联席会议”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信息化开始改变部门各自为政,正式拉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
1993年当之无愧的成为我国信息化历程中标志性的年份。
1994年4月20日,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这是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历史事件,从此国际社会承认中国已拥有全功能Internet。
1994年5月:
第一台CN域名服务器落户中国。
这是继全功能联入Internet后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又一件大事。
CN域名是我国在Internet上的国家标识,域名服务器的管理权则意味着域名的管理权。
目前,我国CN域名从几个发展到1200多万个,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域名。
1995年9月28日: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建议》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战略任务。
1996年1月,国务院成立由副总理邹家华任组长,20多个部委领导组成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全国的信息化工作;提出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和原则;制订了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一系列促进信息化进程的政策;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
“联席会议”转变为“领导小组”,意味着我国信息化进入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阶段,表明中央政府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决心和力度。
1997年4月18日至2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深圳召开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提出要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明确指出,由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工业化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必须发挥“后发优势”,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支持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进,使我国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会议全面部署了国家信息化工作;通过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初步形成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全国的信息化工作逐步走上了既有组织、有计划,又遵循市场规律的发展轨道。
(三)推进阶段(1997年4月—2000年10月)
1998年3月:
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重大机构改革方案,撤消邮电部、电子部和广电部,组建信息产业部,主管全国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信息产业部成立后,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作为非常设机构也不复存在,其下设的办公室并入信息产业部。
此次机构改革给我国信息产业管理体制带来的巨大变化。
它使中央政府履行信息化管理职能的机构减少了,而专业管理部门权力更加集中。
同时,国家努力推动电信体制改革,进行了政企分开、邮电分营、电信重组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
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等多家电信运营公司,初步形成了市场竞争的格局。
1999年12月23日:
鉴于现有利益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信息产业部内设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很难履行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职能,根据国务院“关于恢复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批复,国务院再次成立了由副总理吴邦国任组长的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更名为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继续顺利推进国家信息化工作;
2000年8月21日:
第16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在北京举行。
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大会题词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
2000年10月11日: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十五计划建议》中就信息化建设做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建议》还强调,要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发展和完善国家宽带传输网络,加快用户接入网建设,扩大利用互联网,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
(四)加速阶段(2000年10月至今)
2001年:
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1】25号文”颁布实施《全国政府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2001-2005年)》。
提出了政府系统信息化总体目标:
用三至五年时间建立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我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的枢纽架,即:
政府机关内部的办公业务网;国务院办公厅与各地区、各部门联接的办公业务资源网;以因特网为依托的政府公众信息网;政府系统共建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源。
大力推进网络应用水平,使我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整体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1年7月29日:
为了科学评价国家及地区信息化水平,正确指导各地信息化发展,信息产业部会同有关部委,历时八年,共同研究提出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作为进行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量化分析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同时逐步建立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信息资源、政府信息化等分指标体系。
信息产业部明确要求,今后凡是全国性信息化水平比较,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的统一规定进行。
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信息化指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推进我国信息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2001年9月7日:
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并实施《信息产业“十五”规划纲要》,这是国家确立信息化重大战略后出台并实施的第一个产业规划。
2001年8月:
中央重新组建高规格的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任组长,政治局常委胡锦涛、李岚清以及三位政治局委员任副组长,同时成立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2001年12月25日,朱镕基主持召开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提出推进国家信息化必须遵循的五条方针:
一是坚持面向市场,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推进信息化;二是政府信息化建设要从中央政府抓起,进一步加快和完善“金关”、“金税”、“金卡”、“金盾”等工程的建设;三是信息化建设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四是杜绝各种网络和系统的重复建设防止一哄而起;五是集中力量抓住关系国家安全和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加大研究开发力度,推进产业发展。
会议强调,中国的信息化正处在起步阶段,务必防止走弯路,要十分注意打好基础。
一是要加强法制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二是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信息技术知识普及。
会议决定成立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就政策规划、推广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等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
2002年7月3日:
朱镕基主持召开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
讨论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项规划》、《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文件”),讨论了振兴软件产业的问题。
会议指出,在新的形势下,推进电子政务,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加强有效监管、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优质服务,对于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具有重大意义。
发展电子政务,还有利于推动国内信息产业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我们必须顺应形势发展要求,扎实有效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会议指出,必须高度重视加快软件产业的发展。
我国加快发展软件产业既有必要,又有可能。
发展软件产业要根据我国国情,发挥后发优势。
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坚持一手抓信息化,一手抓网络信息安全。
要改进技术手段,全面强化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防范机制。
2002年11月: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略,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3年7月22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
会议强调,我国信息化建设既要加快步伐,又要从实际出发。
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做好五个结合,一是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二是信息化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相结合;三是军事信息化与经济社会信息化相结合;四是保障信息安全和促进信息化发展相结合;五是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信息化的新路子。
会议要求,必须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
加强制度和法规建设。
加快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门人才队伍。
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把我国信息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2004年8月28日: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5年4月1日施行。
此举有助于推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开展。
2004年10月27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
会议讨论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
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做出部署。
(一)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二)扎实推进电子政务。
(三)引导推广电子商务。
(四)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五)深入开展信息化战略和规划研究。
推进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融合。
2004年12月13日:
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文),此举有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5年10月1日:
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试开通。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是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
网站发布政务信息和数据资料,方便公众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和重大决策,同时面向社会提供与政府业务相关的服务,逐步实现政府与企业、公民的互动交流。
2005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议》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5年11月3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
温家宝指出,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是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的重要部署,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阶段任务的重要举措。
要按照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断把我国信息化提高到新水平。
2006年3月: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纲要提出积极推进信息化,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纲要》还提出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并把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覆盖全国的数字电视网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通信示范网列为高技术产业工程重大专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也列入了“十一五”规划纲要。
《纲要》提出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
指出要改善邮政和电信基础业务,发展增值业务,开发新兴业务,促进普遍服务。
调整电信业务结构,发展互联网产业。
《纲要》提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电子政务;开发基础数据资源;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丰富和开发利用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发展地理信息产业。
《纲要》还鼓励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丰富中文数字内容资源,发展动漫产业。
2006年3月19日:
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中办、国办正式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办发[2006]11号)。
《战略》提出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九大战略重点:
一是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二是推行电子政务;三是建设先进网络文化;四是推进社会信息化;五是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六是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七是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八是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九是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
《战略》指出,中国将优先制定和实施六项战略行动计划:
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计划、电子商务行动计划、电子政务行动计划、网络媒体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计划、缩小数字鸿沟计划、关键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计划。
2006年3月24日: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印发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明确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要求;6月12日召开了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提出“十一五”电子政务的主要目标,围绕实现目标需要促成的五个转变以及着力抓好的七项工作。
“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把未来五年的电子政务工作更加细化,使电子政务的发展曲线更有力、更平稳。
2006年5月:
中办、国办转发了《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中央到地方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建成基本满足各级政务部门业务应用需要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
2007年1月17日:
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予公布。
条例明确,四类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从“有权”赐予到有责提供,公众获得信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公共治理,行政过程公开从结果到全面,中国政府正加速走向开放型政府。
2007年6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发布了《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该规划确立了中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意图,为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发展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规划》首次明确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电信网络等电子信息网络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活动,而不仅仅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交易或流通方式。
《规划》还首次提出了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形成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战略任务,国家将通过引导性投资,促进第三方平台服务为主流的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
2007年9月30日: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中央级传输骨干网网络正式开通,中央级传输骨干网是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建设和运行的基本载体。
中央级传输骨干网络正式开通。
标志着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为各部门各地区开展业务应用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资源丰富、管理规范、服务专业的公共平台。
2007年10月:
党的十七大将信息化列入“五化”之中,首次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任务。
表明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不再是两个层面的东西,而是彼此融为一体。
这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必将促进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深化,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愈加紧密,信息化工作的思路日益清晰。
2007年12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中办、国办印发《国家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
规划提出的几项主要工作,如推进“三网融合”,进一步推动电信普遍服务,加快信息资源共享,促进3G应用自主知识产权,加快信息化战略研究等,表明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将着力解决“三网融合”、3G应用等关键技术问题,以加快信息资源共享为抓手,从战略层面推动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8年3月15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
李毅中被任命为工信部首任部长。
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国务院赋予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项重要职责。
李毅中部长在7月2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推进信息化,要找准定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阐明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信息化的策略、重点和方式。
2008年6月30日:
我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同时,宽带网民数达到2.14亿人,也跃居世界第一。
CNNIC同时宣布,截至7月22日,CN域名注册量1218.8万,全面超过德国.de域名,成为全球第一大国家顶级域名。
这三项重大突破举世瞩目,互联网大国规模初显。
但是互联网普及率只有19.1%,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
30年国家信息化进程得出的启示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
在国家大局之中,信息化只是一个局部,然而,信息化在改革发展中的进程,却折射出改革开放道路的成功与伟大。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信息化事业。
我们思考30年信息化历程,可以得出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立业之本。
只有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了,信息化才能在经济社会中发挥支撑和引擎作用,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伴随着改革开放,融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一体的信息化,要在经济社会全局中有更大的作为,必须跨越发展。
这是回顾历史的科学总结,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启示二:
信息化必须关注民生。
不同发展时期情况不同,特点各异,但不论体制怎样调整,机制如何转变,服务意识不能丢,服务民生的宗旨不能变,促进社会和谐的使命必须始终坚持。
30年来,电话、手机、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庭,现代通信手段在人们生产、生活和学习中广为应用,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已经离不开信息化环境的支撑。
信息化必须惠及全体人民,这也是实现信息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启示三:
没有农村和边远地区信息化,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就是不完整的。
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缩小数字鸿沟,是信息化进程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缩小数字鸿沟,推进普遍服务,是世界各国在信息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是实现信息化的重要目的。
启示四: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信息化的“主题词”是发展,“关键词”则是创新,创新是推动信息化进程的不竭动力。
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信息化建设必须服务经济社会,推进创新与转型,推进信息强国战略,否则信息化就难以永葆生机与活力。
30年来,中国信息化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而这条道路的形成,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得益于信息化领域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可以说,在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每个关键时刻,都是思想观念、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信息化进程赢得了主动权。
面对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及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加速融合,信息化需要比以往更为深刻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以做大做强,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实现科学发展。
启示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依法行政、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是信息化得以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
同时信息化体制和机制也要转型,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拓展,要立足于为经济社会发展,只有这样,信息化事业才能在发展全局中有地位,有作为,才能有生命力。
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对中国特色信息化之路的探索还在继续深入,新形势下信息化思路必须创新。
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政府管理的转型。
启示六:
信息化的发展,得益于数十年坚持不懈的人才队伍建设。
正是由于有了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才能使国家关于信息化的一系列政策得以深入贯彻,各项工作得以创造性地开展,信息化事业得以不断前进。
建设信息化强国,归根到底还要依靠提高人才整体素质。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信息服务的日益普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服务信息化的推进,都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必须拥有一支具备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能够把握发展机遇、善于驾驭复杂局面的领导干部队伍,必须拥有一支技术精湛、具有创新理念、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专业队伍,不论体制机制、发展方式如何调整与转变,作为保障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人才队伍建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改革开放 30 国家 信息化 进程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