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自治区林芝地区二中届高三月考.docx
- 文档编号:27742022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74KB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自治区林芝地区二中届高三月考.docx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自治区林芝地区二中届高三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自治区林芝地区二中届高三月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自治区林芝地区二中届高三月考
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二中2016届高三3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三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考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3.所有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卡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
一、基础知识(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下列各组词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湍(tuān)急粗糙(cāo)贪婪(luán)显露(lòu)
B.玷(diàn)污体恤(xù)深邃(suí)炙(zhì)晒
C.矫(jiǎo)健尘埃(āi)踱步(dù)紊(wěn)乱
D.劫(jié)难轮廓(kuò)脸颊(jiá)迷惘(wǎ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云南大理古城中精致的古代建筑与优美的自然风光水乳交融,充满神奇色彩。
B.我们必需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
C.变换莫测的北极光从夜空中滑过,时而像飘带,时而像火焰,神奇而壮观。
D.园博会上,游人川梭于充满诗情画意又别俱匠心的园林间,流连忘返。
3.下列用横线连接的词,全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A.渺小——巨大节约——浪费热闹——冷静
B.特殊——普通轻巧——繁重索取——奉献
C.清澈——浑浊轻视——重视果断——犹豫
D.麻烦——方便精致——粗糙冷漠——温柔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全是褒义的一项是()
A.惊世骇俗排山倒海洋洋得意斩钉截铁
B.花团锦簇倾国倾城日新月异耀武扬威
C.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尽善尽美持之以恒
D.无动于衷徒有虚名伤天害理毛骨悚然
5.下列各项词语用括号内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惧惮(害怕)牢固(巩固)企图(打算)
B.绚烂(灿烂)恣意(放纵)煽动(鼓动)
C.贯穿(贯彻)装扮(打扮)导致(引起)
D.诱导(引导)散漫(分散)崇尚(高尚)
6.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提高②缓解③促进④增强⑤调节⑥改善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每天适当参加体育锻炼,能新陈代谢、血液循环,精神活动,大脑氧和糖的供应,大脑疲劳,脑力劳动的效率,记忆力。
A.⑥④①⑤③②B.⑥③④⑤②①C.③⑤⑥②①④D.③②⑤⑥①④
7.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幽默就像润滑剂一样牵引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化解着尴尬和误会。
B.山那边,砍柴小伙子们哼唱着的小曲在小路的上空飘荡。
C.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
D.一场小雨后,池塘里的荷花显得更加润泽可爱了。
8.将下列关联词语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人物形象塑造,要借助于故事情节的安排,要借助于环境描写。
现实中的人,生活在真空里,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
A.不仅还所以不是而是B.尽管也因为不仅而且
C.不仅也因为不是而是D.不但还因而不是而是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B.学无止境,如果有了一点成绩,便自命不凡,翘起尾巴,就会妨碍以后的进步。
C.山西剪纸简练质朴,它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剪纸风格相比,可谓是各有千秋。
D.大洪山的溶洞是大自然的造化,它浑然天成,巧夺天工,令观者赞叹不已。
10.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大桥就要通车了,请大家咬紧牙关,做最后冲剌”。
他环视会场之后说。
B.这里的山啊,水啊,草啊,树啊,都是我从小就很熟悉的。
C.时光雕刻着生命的年轮,一圈一圈,深深浅浅,有明媚,有疮痍。
D.里面掩着杏色的幔子一大奶奶的脾气素来不肯让人看见她在房里做什么。
11.下列各项词语搭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维护秩序保持草原爱护公务拥护军属
B.热烈欢迎强烈建议激烈战斗浓烈空气
C.高大形象高洁卫生高深学问高远目标
D.美好愿望美味食品美化校园美满生活
12.下列各组句子中①是原句,②是缩句,其中缩句不符合原句基本意思的一项是()
①我的思绪,随着草原上空那变幻莫测的云在遨游。
A.②思绪遨游。
①渴望得到真知的人,一定能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
B.②人能体会含义。
①控制飞船飞行轨道,需要精确的轨道计算。
C.②飞船飞行,需要计算。
①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担当音乐指挥时的情形。
D.②贝多芬叙述情形。
1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有些学生铺张浪费,花钱大手大脚,讲排场,比阔气,爱摆谱。
B.自从进入信息时代,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让人们应接不暇。
C.夏夜,柳丝是些温柔低垂的睫毛,在月光里睡着。
D.从铅笔刀的刀口吐出的小小刨花,多像落叶,轻舒漫卷。
1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家级卫生城市,是当地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B.新安江水电站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应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C.学生不但喜欢这种游戏,而且青年教师也喜欢。
D.街道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违法犯法。
15.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贯通的话,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它专指以传统的雕版印刷方法,在宣纸上印以精美、浅淡的图饰,作为文人雅士传妙诗作或书礼往来的纸张。
②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改进,文人雅士所用的纸张也逐渐讲究起来,素纸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③笺纸,也称诗笺、信笺。
④这就是笺纸的来历。
⑤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朝之后,文人雅士多有题咏唱和之举。
⑥于是这些人或自己设计、或请一些面家帮忙,绘制一些简单的图案,在上面题诗或者把诗妙在上面请别人唱和,以收赏心悦目、图文并茂之效。
A.②③①⑥④⑤B.③②①⑤④⑥C.②①⑥③⑤④D.③①⑤②⑥④
1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作者是明朝著名文学家曹雪芹。
B.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赤壁赋》等。
C.范仲淹,北宋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D.戴望舒是现代诗人,代表作品有《雨巷》。
第II卷
二、阅读(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2题。
槐花
季羡林
(1)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
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2)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
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习惯了。
(3)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
【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4)“真好看呀!
这真是奇迹!
”
(5)“什么奇迹呀?
”
(6)“你们这样的花树。
”
(7)“这有什么了不起呢?
我们这里多得很。
”
(8)“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
(9)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
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
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
【B】
(10)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
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
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11)“真好看呀!
简直神奇极了!
”
(12)“什么神奇?
”
(13)“这木棉花。
”
(14)“这有什么神奇呢?
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
(15)【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
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
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16)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
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
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
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
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17)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
【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
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
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
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
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
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17.第一段写槐花,突出了它什么特点?
有何作用?
(4分)
18.文章第三段至第十五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4分)
19.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3分)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处B.【B】处C.【C】处D.【D】处
20.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21.第十六段划线句中“这种习惯”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3分)
22.“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7题。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
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
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
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
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
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
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
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
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⑤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
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2次,分别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
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40分钟内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
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
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
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帮凶。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⑦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
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
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
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
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
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
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
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
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选自《中学科技》2010年10期,有改动)
23.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6分)
(1)
(2)
(3)
24.第⑦段中划线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4分)
25.第②段“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一句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不能删掉?
理由是什么?
(4分)
26.第⑥段文字,在结构上起着的作用,在语言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特点。
(3分)
27.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对泥石流易发生山区的居民提出两条预防泥石流的建议。
(3分)
三、作文(60分)
28.一位专门从事蝴蝶研究的生物学家在研究蝴蝶从蛹茧中挣脱出来的过程时,发现其艰难程度令人怜悯。
他的妻子实在不忍看到蝴蝶出蛹的艰辛,于是就用手术刀在蛹茧上轻轻划了几道痕迹。
当她看到蝴蝶轻松从蛹茧中出来时,欣慰地笑了。
可是不久他们就发现,经“帮助”的蝴蝶身体特别肥大,翅膀特别小,根本飞不起来。
这个真实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请你根据材料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②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③字数不得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5.DACCB6—10.CACDA11—16.DCBADA
17.多、香、茂盛;为印度朋友的惊诧和我的习焉不察埋下伏笔。
18.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
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
或:
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
为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是对主要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查。
第(3)~(9)段写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对槐花感到惊奇;第(10)~(15)段,写我在印度看到木棉花感到惊奇的事。
19.B(3分)
20.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
【解析】本题是对优美语句赏析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题,要明确“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这个要求,如句子中的“吸了吸”“看了看”都是行为动作的描写,而“瞪得又大又圆”是神态描写;对其作用的分析要结合表现人物心情的角度分析。
21.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解析】本题是对指代内容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题,要联系上文内容来思考,第⑥段第一句所谈的实际就是一种习惯,所以,划线句所指内容就是该句。
22.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
题干里提出的要达到的效果,是在文章结尾处提出的,因此,答案应在最后两段中找。
如第(16)段中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一句和第?
段的首句就是达到题干中所要达到的效果的途径。
23.
(1)地质条件;
(2)暴雨或强降雨;(3)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能力: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并筛选提取重要信息。
可以通过找中心句、过渡来概括主要内容。
第④段、第⑥段是过渡段,从中可以提取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24.作比较、列数字表明短时间内森林覆盖率锐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加速了泥石流的形成
25.不能。
因为“往往”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但不排除个别情况,若删去,句子意思则变为“它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不切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6.过渡或承上启下生动
27.略
28.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月考 试题 答案 自治区 林芝 地区 二中届高 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