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专题讲座.docx
- 文档编号:27737171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6.57KB
音乐专题讲座.docx
《音乐专题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专题讲座.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音乐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
小学音乐“创造——探索音响与音乐”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李秀军(北京市昌平区南邵中心小学,中学高级教师)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创造的前提首先需要对音乐有所感知、有所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对创造教学常用的“探索性”、“即兴性”等教学方式不太熟悉而对学生的创造活动缺乏指导、任由学生随意“创造”。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缺乏探索音响与音乐的过程,下面我从小学阶段如何进行探索音响与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与大家交流。
一、小学阶段探索音响与音乐包含的内容
在创造这一领域,探索音响与音乐这一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有如下表述:
【标准】1~2年级: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寻找发声材料探索声音的强弱、长短和音色。
【标准】3~6年级: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声音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自制简易乐器。
二、小学阶段探索音响与音乐的方法思考
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声音材料表现一定的自然情景或生活情景,首先要引导学生联想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鸟儿的飞翔、火车起动、运动员入场、各种竞赛场面等等;其次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人声、乐器声或其他声音材料,如鸟叫的声音可以用人声来模仿,运动员入场可选择人声呼喊口号并伴以鼓声来表现;第三可引导学生设置一个情节短剧,再用其他音源为其配制音响效果,如速度的加快,节奏的加密,力度渐强表现情绪的逐渐高涨,气氛的逐渐热烈,用不同的音色表现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段落表现不同的场景等等;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评价。
自制乐器一般常用于探索、表现、体验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段落、情绪等。
比较容易制作的有下列几种:
鼓——可用纸箱、纸盒制作,用筷子或木棒敲;沙球——可用塑胶空瓶、空罐子、卫生纸筒、玻璃瓶等制作,装上米粒、豆子、沙子等即成;铃鼓——可用圆形的糖果盒盖或刺绣环,在四周等距离处缝上一些小铃铛,弯边再加几条小彩带,用于摇着铃鼓;音乐杯——可用几个杯子、碗或玻璃瓶,注入不同高度的水,再用木槌或钉子敲击;六弦琴——在木板的两边固定螺丝钉或钉子,每排不同长度,再把相同皮筋绑上去,橡皮筋的长度不同、松弛的程度也不相同,音高也就不同了,可以用手指拨奏。
(一)探索音响
1.一二年级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如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海啸声、鸟叫虫鸣、野兽吼叫;如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开动与鸣笛;鸡、鸭、马、牛、羊、狗等家禽的走跑与鸣叫声;房屋里的钟表、电话、门铃的声音以及厨房里切菜、烹调的声音;还有工厂机器的轰鸣声、学校教室的读书声、军营里面的操练声、表演太极扇的呐喊声、开扇合扇声等等。
2.三至六年级能自制简易乐器,如利用空易拉罐、瓶盖、筷子、竹筒、木棒、水杯废铁、旧锅盖、铜酒杯、各种塑料瓶、沙子、石子甚至是硬纸板、旧报纸等制作的打击乐器;制作出的乐器有三角铁、碰铃、串铃、小鼓、各种各样的沙球、敲击棒、碗琴、杯子琴等等。
(二)探索音乐
一二年级:
能够用打击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音色、长短和高低。
三至六年级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1.音的高低
(1)一二年级学生可以用音筒、音条乐器、钢琴尝试找到声音有高有低,还可以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如:
鸟鸣与牛叫,鼓与喇叭的声音,女高音与男低音。
(2)三至六年级学生可以创设一个情景,然后用人声、乐器声等来表现。
2.音的长短
(1)一二年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敲击打击乐器(如三角铁与蛙鸣筒)、音条乐器(木琴与铝板琴),自己敲击并说出长与短,还可以用自然界的声音来说,如火车的鸣笛与汽车喇叭。
(2)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可以用打击乐器等表现雨声、风声等等。
3.音的强弱
(1)一二年级学生可以用打击乐器、音条乐器或人声表现强与弱
(2)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可以用打击乐器或人声等表现火车的渐近与渐远、学校操场上同学们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脚步声、口号声等。
4.音乐的节奏
(1)节奏型的模仿
首先发现生活中的节奏,再运用节奏模仿生活中的活动:
如扫地的节奏型、送奶工敲门的节奏型、拍皮球的节奏型、跳绳的节奏等。
(2)节奏型的表现
节奏型的探索:
听音乐,听到教师规定的节奏型就开始走,音乐继续,再听到这个相同的节奏型停下。
再一次听这个音乐时,听到相同的节奏型不仅要停下来,还要自己编一个动作来表现这个节奏型的特点。
5.音乐的节拍
强拍感:
用皮球拍出节拍的不同,如四二拍:
第一拍拍,第二拍接;四三拍:
第一拍拍,第二拍击,第三拍接。
四四拍:
第一拍拍,第二拍接;第三拍:
向上抛,第四拍接。
教师分别演奏三种拍号的乐曲,突出节拍特点,学生跟随音乐的拍子拍皮球,学生根据动作特点总结出强弱规律。
之后,教师即兴演奏三种节拍的音乐,交替进行,每次变拍子前给出相应拍号的固定音型,学生听到这个固定音型迅速变换拍球动作,做到与音乐的拍子相吻合。
6.休止符
听音乐走起来,听到休止停下来摆一个造型;再听时继续走,听到休止符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
听音乐传球(按稳定拍传)听到休止停下。
7.模仿音乐情境
还可以通过聆听音乐,首先初听,然后再去想想每一段音乐像是在模仿什么,讲的什么。
然后再用一些乐器模仿。
三、小学阶段探索音响与音乐的典型课例
(一)“音的高低”(二年级)教学案例
这是于静老师的二年级音乐教学片断,老师从自然界中的小鸟和老牛的鸣叫声引入,说明声音有高有低,继而通过听辨不同材质的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通过敲击音筒、听辨小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对比演奏、敲击木琴、演奏钢琴、拍手拍腿等活动,最后达到了认识与辨别音的高低的目的。
(二)“音的长短”教学案例
这节课是杨美玲老师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与听辨音的长短。
一开始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动作对听到的声音长短做出反应,如听到短音跳一下,听到长音转一圈;听到长音时慢传球,听到短音时快传球。
音的长短是声音延续时间的长短造成的,老师通过一个动画短片把音的长短用线条来表示,把听觉转换成了视觉,继而又让学生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来说明音的长短,最后让学生用以上三种形式来表现音乐的长短。
教师注重了听,也注重了音乐的实践,通过这节课,学生肯定知道也会理解音的长短了。
(三)“音的强弱”教学案例
下雨是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下雨的声音也是学生熟悉的声音,老师用播放下雨录音的形式导入,从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引出了强与弱的话题。
而且从头到尾,都在引导学生听,从听的结果中得出结论,教学活动确实贴近生活,并能做到从听觉入手。
在实践中比较,在实践中体会,教学环节多样,教学手段丰富,符合低龄儿童的心理特点。
(四)“探索学习——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一年级)教学案例
1.体验探究——认识小堂鼓。
教师:
圆肚肚,紧绷绷,肚子里面空又空,不敲它,不出声,敲它就喊咚、咚、咚!
(学生猜谜)
教师:
谁来敲敲老师手中的这个鼓?
(学生敲鼓)
教师:
你还能用其他方式来敲击它吗,除了敲鼓面,还能让它发出与刚才不相同的声音来?
(学生探究敲击小鼓)
教师:
小堂鼓还有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个是小锣,一个是小镲,让我们来听听它们的声音!
(师示范演奏锣、镲)
教师:
谁来演奏一下它们呢?
(学生敲击锣和镲,感受其声音特点)
2.模仿学习
教师:
谁能模仿一下老师打的节奏?
(学生模仿)
3.合作学习
(1)生生合作。
教师:
现在我们就将锣、鼓、镲的声音组合在一起!
教师;请你们也来做一个锣鼓手,组建一支锣鼓队吧!
(学生自制乐器表演)
(2)师生合作。
4.模仿
教师:
刚才我们敲的就是这条节奏(出示教学卡片)。
龙咚龙咚锵X
教师:
让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个声音!
(学生模仿)
教师小结:
锣、鼓、镲是最能烘托热烈气氛的,尤其适合表现热烈喜庆的氛围。
案例评析:
这是李丽结合教材歌曲《龙咚锵》的教学环节,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让学生在玩儿中不仅认识了锣、鼓、镲这三种民族打击乐器,还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发现敲击鼓的不同位置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通过与锣和镲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音色产生的不同效果,并通过组织乐器演奏和学生自制乐器表演组成锣鼓队的表演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五)“玩具进行曲”(二年级)教学案例
1.教师放《玩具进行曲》片段音乐。
学生随音乐拍手进教室,初步感受进行曲的风格。
2.教师出示各种玩具,设问学生说说今天的教室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观察后回答。
3.出示课件
①播放洋娃娃完整演唱的《玩具进行曲》,并配音乐动画。
让学生完整的熟悉歌曲旋律,初步感受歌曲表现的音乐形象。
②播放洋娃娃的歌声及大鼓伴奏声。
(师:
你身边什么发出的声音最像大鼓,找一找)学生观看,模仿敲大鼓的声音:
咚咚|咚O||。
学生找一找身边有哪些东西的声音像大鼓并敲一敲。
学生在歌声中模仿玩具敲大鼓和碰钟,并寻找与之音色相近的音源。
4.教师鼓励学生上前演示。
学生用“自己的大鼓”为《玩具进行曲》伴奏。
5.教师出示课件播放洋娃娃的歌声及小老鼠的碰钟声。
学生模仿碰钟的声音:
叮—|叮—||
6.引导学生寻找与碰钟声音相似的乐器。
学生找找像碰钟声音的乐器,并敲一敲。
7.学生用“自己的碰钟”为《玩具进行曲》伴奏。
教师将同一首歌曲以不同的形式熟悉了多次,并且用打击乐参与表现,使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歌曲情绪,较快地学唱歌曲。
案例评析:
这是谷彩梅老师的二年级音乐课《玩具进行曲》的教学片断,教师通过提问:
你身边什么发出的声音最像大鼓?
像碰钟?
来引导学生探索乐器音色的不同,巧妙地利用身边的物品做自己的“大鼓”和“碰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听觉能力。
通过演奏自己的“大鼓”和“碰钟”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六)“探索音乐的快慢”教学案例
周洁清老师的这节课,是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和音乐实践,理解速度这一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最后的环节是让学生用前面练习过的节奏乐器为这段音乐即兴配伴奏。
由于前面的铺垫,学生表现得非常好,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很好地配合了音乐的播放,也表现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当然也离不开老师的现场指导。
这节课蕴含了速度这一重要要素,但老师对速度这一关键词强调的不够。
如果让学生尝试自己编一个情节,再用节奏乐器以不同的速度来表现,效果就更好了。
(七)用声音编织的故事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音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执教者]曹艾君
[执教年级]小学一年级
[教学过程]
1.感知、听辨声音。
师:
同学们,自然界的声音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美妙的感受,听了下面这组声音,来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出示课件——鸟叫声)
生:
鸟叫声……
师:
你从鸟叫声中能听出小鸟的心情怎么样?
生:
快乐、高兴……
师:
小鸟用优美的歌声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听,这又是什么声音?
(放录音——流水声)
生:
流水的声音,小河里的流水声……
师:
春天来了,山上的冰雪融化了。
再听,这又是什么声音?
(放录音——疾驰而过的飞机声)
生:
飞机的声音。
师:
(再放一遍录音)听,这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
从小到大再到小,飞机从远处飞来,经过我们头顶,又飞远了。
师:
刚才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想象力也很丰富。
声音可以传递一种信息,它会让你感受到生活中的无限乐趣。
2.探索、参与表现声音。
师:
在我们的教室里有一些打击乐器(沙锤、双响筒、响板、手铃、三角铁、碰钟)和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报纸、塑料袋、铁皮、硬塑料片),让我们和它们交个朋友,相互认识一下。
(师生共同认识打击乐器并了解它的奏法以及生活中的材料如何产生声音,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速度快慢的变化,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乐器,演示变化过程)
师:
让我们一同用各种美妙的声音来创编一个故事好吗?
生:
好!
师:
(板书:
用声音编织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
“小猪的生日”。
师:
(出示Flash)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漂亮的风车在鲜绿的草地上旋转唱歌,活泼可爱的小猪在家忙什么呢?
我们去看看!
原来小猪的生日到了,几天前,小猪就向伙伴们发出了邀请,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早晨天刚亮,小闹钟就把小猪吵醒了……故事讲到这里,你们是否发现故事中缺少点什么?
生:
小闹钟没有声音。
师:
那我们快行动起来,找一找小闹钟的声音吧。
生:
(寻找自我感觉可以发出像小闹钟声音的打击乐器{碰钟、三角铁、手铃,使其发出自然的声响)
师:
这么美妙的声音,我们用录音机把它录下来好吗?
(师生配合录音)
师:
接着听故事(出示Flash),小猪听见钟声走到屋外,看看小伙伴们来了没有,哎呀!
天气不作美,突然几声雷响,下起了小雨……雨越下越大……又过了一会儿,雨渐渐小了……慢慢地,雨停了,小猪又看见了太阳公公的笑脸……这一段,大家要模拟什么声音?
生:
雷声和雨声。
(生抖动铁皮,模拟雷声;轻揉塑料袋,模拟小雨声;使劲摇动沙锤、揉报纸、塑料袋,模拟大雨的声音……)
师:
虽然是用同样的材料却模仿出了小雨和大雨两种声音,这是怎么回事?
生:
我们用的劲不一样,声音大小就不一样。
师:
大家快来看!
谁来了?
(出示Flash)
生:
小兔子蹦蹦跳跳地跑来了。
师:
谁来模仿一下小兔跳?
(一学生模仿小兔跳)
师:
我们来学他好不好?
生:
好!
(用手拍小兔跳的节奏XX|XXX||,后齐跳)(师录音,引导学生体验声音的节奏感)
师:
看!
又来了两个小伙伴,它们是——(出示Flash)
生:
小狗和小猫。
瞧!
它们也有说有笑地向小猪家走去了。
师:
小狗怎样叫?
生:
汪、汪、汪……
师:
啊!
小狗可真淘气,还挺厉害。
那小猫又是怎样叫呢?
生:
喵、喵……
师:
哟,温柔可爱的小猫咪。
师:
(加入旁白)听!
叽叽喳喳的叫声,(出示Flash)原来是小鸟唱着歌飞来了,谁来模拟小鸟的叫声?
(生用口技、塑料泡沫在教室玻璃上摩擦出鸟的叫声)
师:
这个鸟叫声可真是惟妙惟肖啊!
师:
(戴上小猪的头饰)今天是我小猪的生日,小动物们都来祝贺,我们一起来为生日party做丰盛的晚餐,好吗?
谁来洗菜?
生:
我来,我来……
师:
这一组的小动物一起来。
生:
(用XXX|XXX||)的节奏,揉搓塑料袋)
师:
谁来打鸡蛋?
生:
(用XX0|XX0||的节奏敲击小棒)
师:
谁来炒菜?
生:
(用X00|X00||的节奏摩擦小钗)
(用不同的声音、节奏创编出了锅碗瓢盆交响曲)
3.聆听录音(小猪的生日),感受创造和成功的喜悦
4.小结:
同学们,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美妙的声音,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让我们学会发现和聆听吧!
每一种声音,都是一个动听的音符,伴随着我们度过快乐的每一天!
(此案例由张家口中市桥西区教育局曹艾君提供)
案例评析:
这是一个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课例。
该课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对生活中生动有趣的声音场景的探索活动,学会用打击乐器和用多种声音材料创造和表现生活中的声音,加深对音乐要素、音响、节奏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过程中,师生围绕着探索、创造声音并用声音编织故事展开,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学目标。
如:
感受和听辨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体会声音的长短、强弱;以故事编创为线索,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音色、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的感受和体验;在创造音响的过程中,注意感受声音的强弱,让学生了解不同力度表现的声音给人感觉的不同等等。
该课在编创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创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会聆听、学会模仿、学会编创。
(八)春天举行音乐会
[执教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乐于用多种形式表达心中愉快的感觉。
2.从聆听音乐作品《春》中感受“春”的意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并用人声、打击乐器以及非常规音源的音响,探索表现春天来临时的景象。
3.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
[教学过程]
1.走进“春”
(1)引子
师: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去参加一场音乐会吧。
(播放录像,学生随音乐《春》走进教室。
)
(2)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春》
教师谈话导入“春”:
刚才这段音乐你听到过吗?
(教师哼唱主题旋律……)在什么地方听到过?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说一说。
师:
这个音乐作品名字叫做《春》,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点击出示课题)。
(3)完整聆听乐曲《春》
师:
请你再听一遍,这段音乐让你听到哪些春天的声音?
学生认真聆听乐曲《春》,想象“春”的意境。
(4)交流
学生发表感受:
鸟鸣、蛙叫、春雨、春水、春雷、春风……
2.探索“春”
(1)探索音响
师: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一些打击乐器,你认为它们可以模拟春天的哪些声音呢?
现在分小组讨论、探索一下。
(教师给各小组提供:
三角铁、碰铃、铝板琴、鼓、蛙鸣器、报纸和塑料袋若干。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春天的音响”,敲击教师提供的各种乐器,通过对比感受到不同音源所表现的不同音色。
)
(2)表现春天
师:
表现春天的声音那么多,各小组选择1—2种声音来表现,请大家讨论一下,你们小组确定内容表现什么声音,怎样向大家展示?
(小组内交流:
自己探究的乐器声音,并敲击给大家听一听,让其他同学一起想象这种声音像什么?
学生在感受和想象的基础上,用乐器进行简单的声音模拟,A非常规音源(塑料袋、报纸等)模仿春天中各种美妙的声音,如风声、雨声、青蛙鸣叫、报春鸟叫等;B探索鼓和铝板琴分别表现春雷声、春水哗哗声等声响。
)
师:
让我们的小乐队一起来表现春天的声音吧!
当听到春风姑娘到来的时候,春风乐队加入,如果是春雷就请春雷乐队展示,其他乐队也一样。
听明白了吗?
小乐队准备好了。
(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用人声、乐器声和其他音源模仿表现春天中风雨雷电的情景。
)
3.歌唱“春”
(1)提示课题
师:
你听,这些音响组成了春天的音乐会!
——揭示课题《春天举行音乐会》
(教师范唱歌曲)
(2)学唱歌曲
教师教唱,学生轻声跟唱;教师弹琴,学生跟琴接唱;播放录音,学生随录音轻唱。
(3)演唱歌曲
师:
我们的音乐会有春风、春雨、春光、春雷四个合唱队参加演唱,下面就比一比,看哪个队演唱得最棒!
(各小组轮流演唱,演唱过程中一小组担任人声、打击乐和其他音乐伴奏,另两小组欣赏和评价。
)
4.表现“春”
(1)引导
师:
听了同学们的歌声,感觉春天真是太美了!
那么,在这个春天的音乐会上,除了歌声之外,各小组还想用什么方式展示春天呢?
(2)各种形式展示春天
各小组讨论后进行新的展示春天的练习和表演:
有的朗读描写春天的诗歌和散文;有的即兴书法和作画;有的用肢体语言和舞蹈表现;喜欢唱歌的学生在演唱有关春天的歌……
(3)小结
师:
大家用各种形式展示了春天。
是的,春天就像一支歌,春天也像一段舞,春天像一首诗,春天更像一幅画。
春天充满着希望,让我们一起走出教室,用自己的感受去找寻醉人的春天吧!
(此案例由京中提供)
案例评析:
上述课便采用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通过合作与交流的方式进行探索性学习。
这节课的主题是“春天”,而“探索春天”和“表现春天”则是教学的两个主要环节,通过探索春天的各种声响,学生想象春天里风雨雷电的场景,并用人声、乐器声和其他音源模仿表现春天中风雨、雷电,进行音乐创造活动,特别是运用各种形式来表现春天,展示春天,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与使用精神。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鼓励小组学习、激发探究兴趣的特点。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
音乐教师应尽力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空间,减少不必要的省略,因为省略的也许不仅仅是一节课的几分种或十几分钟,更多泯灭的是孩子的创造性、打击的是孩子的表现欲。
一首歌曲的美妙内涵,一个音符的特殊意义,一段乐曲的精彩演绎,对他们的理解恰恰就是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果。
再有,学习成果的生成,需要合作的空间,而对于生成的成果,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则还需要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展示其创作的成果。
对于小学生来说,几乎人人都有上音乐课的积极性,那么,不管创编的效果如何,教师都应舍得时间让他们去做、去编、去展示,以实现成果的共享,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比较、反思、收获、成长。
(九)自制乐器
出示部分自制乐器实物:
简介制作过程并演示奏法。
四、小学阶段探索音响与音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一)低年级活动过程中的纪律问题
“小红花”与音乐实践的奖励对比。
(二)自制乐器的质量问题
自制乐器难免存在质量问题,强调安全问题,杜绝安全隐患,(家长或老师陪同)所以,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整个问题,材质和音色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矛盾的问题
有不少老师认为:
让学生进行探索会占用很多时间,无法完成教学内容,还有的老师一个简单的内容就用一节课的时间,所以,合理安排时间和内容是最重要的,如前边的两个课例:
《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和《玩具进行曲》都是在唱歌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实例,他们有效地安排了教学内容,使课时有保障。
(四)教师制定目标要求过高、学生望而却步的问题
有些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如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制作“碗琴”“玻璃杯琴”等,学生越紧张越做不好,其实聆听的过程更重要。
(五)教师如何面对全体学生的问题
简单的乐器做到人手一份,如敲击棒、小沙锤等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探索音乐与音响的机会。
(六)关于循序渐进与螺旋式发展的问题
1.关于音的高低:
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可以使用简单的、生活中和自然界里的声音来建立概念,巧妙借用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转换来表现音的高低;对于中高年级则可以告诉学生钢琴震动的频率,小字组a220hz,小字一组a440hz,小字二组a880,学生可以用竖笛、口风琴等乐器亲自演奏乐曲。
2.关于音色:
结合音乐让学生去体会
总之,探索音响与音乐属于创造领域,在小学阶段要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不是孤立的。
低年级探索凳子、桌子、六面体凳,简单的音响不同,或者音色像什么,比如像打鼓、而中高年级就可以再进一步探索不同的音色(比如拍手、跺脚、拍肩等)。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去关注音乐,丰富的音色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情感。
从欧洲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包括二十世纪的音乐家都一直在探索音色。
比如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不同音色来表现他的音乐。
当代中国音乐家仍然在探索音响与音乐,如谭盾做的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音乐 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