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7726086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5.12KB
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docx
《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
李成智
在台湾考察期间,对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重点考察了中山大学、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并与负责这方面教育的专家和领导进行了座谈。
这两所大学在台湾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且排名在前10位。
两所大学都属综
合性大学,交通大学专业侧重于工程技术,中山大学专业侧重于文理。
现将了解的情况与掌握的有关资料汇集如下。
一、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的缘起
"通识教育"亦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它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之上区别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
它最先是由美国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提出的。
它是传统的"自由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
由于产生了大学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并行发展。
与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训练的宗旨不同,通识教育注重更广泛、更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
通识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从而有助于造就自由人。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应当指出的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决不存在相互对立的状态。
通识教育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美国近代以来就在大学阶实施通识教育。
通常,美国大学一、二年级开展的是通识教育。
1978年,哈佛大学公布的
公共基础课方案,规定大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文学和艺术、历史、社会和哲学分析、外语和文化、数学和科学五个学术领域的课程;二年级用来学习其它领域的选修课。
高等学校三、
四年级才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
不过,美国大学研究生比例较大,专业教育在研究生阶段完成。
战后日本受美国影响较大,其通识教育也是在大学阶段实施。
随着科学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知识总量快速增加,大学趋向于实行文、理、工相互渗透及课程综合化。
另外,各种社会问题日益明显,加强人文道德教育的呼声日高。
因此,西欧的英、法、德等国大学阶段也开始加强通识教育。
例如,法国有人主张,将原来在大学第一阶段按专业分别开设专业基础课的作法,改变为第一阶段不分专业,每个学生统一学习四个方面的课程:
态度、人格和方法论方面训练;数理化等学科的基本知识;经济和人文科学;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外语能力。
台湾的大学大体延续了1949年以前在大陆时期各大学的办学传统。
但由于当时的”大学重建”和"迁址”实际上是新建大学,学校规模不可能与大陆的大学同日而语,因此台湾的大学规模大都很小,系科也不齐全。
甚至有的很著名的大学在"恢复"初期,只有一个学科。
因此,大学的专业教育特色十分明显。
另一方面,在台湾经济大发展时期,高科技、电子行业获得迅速发展。
科技与经济的需要,使专科性学院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于台湾各地。
这些学校大都以某一应用很强的学科为根本。
台湾大学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重专业、重应用的特点和办学思想。
正如台湾教育专业所指出的:
"台湾高等教育随着成长导向的发展轨迹,已产包括:
一、高教工具化:
配合台湾的政治与经济发展;二、高教世俗化:
被外界的不良社会风气所带领;三、高教职业化:
视高校为职业训练所。
也因此培养出一批批的单视野的受教者,包括考试人、生物人、有钱的穷人、文明的野蛮人、破碎的人、有g没有Eq人及识字的文盲等。
"
由于台湾教育家意识到台湾大学教育的弊端,始于20
世纪80年代初倡导通识教育。
1981年虞兆中博士就任台湾大学校长,开始推行通识教育。
他指出:
"尽管现在是知识
爆炸的时代,但是我相信有些东西是不变的,即使变,也变得较少,变得不快,如果一个人具有这些基本的东西,他就具有高度调整自己的能力,足以应付这个变迁日亟的社会。
通才教育就是要教授学生这些基本的东西。
"虞兆中认为,
通才教育有"人格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
其中"人格教育"部分,期望在比较广泛的知识基础上,了解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可能的文化,藉以在"承先启后的使命感"和"对
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之下,建立其奉献的精神。
在他的倡导下,台湾大学于1982成立"通才教育工作小组";1983年开设"社会科学大意"与"自然科学大意"两门课程;1984年就"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比较文化"、"社会与哲学分析"、"数学与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等五类通识领域,增设13门通识选修课程。
台湾大学率先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后,其他学校也纷纷效法。
台湾师范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也分别在1983年、
1984年开设通识课程。
在谈到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时,叶启政指出:
当前台湾的大学教育,可用"科技专业化"和"功利实用化"两个概念来概括。
这两个概念的结合,其本质意义即是教育的"工具化"。
这种工具化的倾向不把人当人看,丧失了人的主体性。
他进而指出,"任何的教育,包含专业教育,都是人文教育。
因此专业教育是具有人文涵义的专业教育,而不是纯专业。
今天的大学就必须要在专业与人文之间找一个妥协点及平衡点。
"台湾中华通识教育协会理事长黄俊杰认为:
近年来有关通识教育的重要性的理由有三:
一是促进人文学术与科学的交流;二是加速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三是促使教育从割裂走向整合。
办大学必须具有多元化的教育观和人文主义教育观。
台湾成功大学校长翁政义指出:
"在讲究专业训练的今
天,通才教育往往被忽略,甚至被排挤而沦为点缀。
事实上,通才教育亦即博雅教育,我国古代的六艺及八大纲目,即含有通才教育。
而西方大学教育传统上的精华就在博雅教育。
"翁政义在担任九年的系主任期间,当时其所思所为全在如何增进学生的专业素养,直到借调台湾机械公司担任董事长用人的时候才理解到光有专业技术是不够的,人际关系、人文思维、法律知识、管理观念等,都是一个高级干部所应具备的素养。
在返校担任教务长的工作后,他便努力去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内涵与思考方式,更坚定了他对"一个大学生
应该同时拥有专精知识与处世智能"两个知识层面。
他还指
出:
"大学之所以可贵,正在于广博的知识领域与开放的学习空间。
在专业学习之外,提供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史哲艺术等多元的学习管道,以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进而引导学生融合知识产生智能,才能培养出一个具有人文思维、远大思想、能妥善运用知识并且有追求幸福人
H
。
正在是教育家的极力倡导和一些大学的率先尝试的情况下,台湾教育当局便于1984年4月5日发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指出:
"当前大学教育由于分科过早,
学生缺乏本门以外的知识与研究方法,所以大学毕业生不免
目光局限一隅,无法全面观照现代知识的发展。
"设立通识
教育选修课程的目的,"不在于灌输各学科庞杂、琐碎的知识,而在于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了解自身与社会环境、自身与自然世界等,相互之间的种种关联,使学生生活于现代社会而善知何以自处。
""实施要点"要求各大学在"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数学与逻辑"、"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七大领域内,开设各种选修科目。
至此,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进入了制度化阶段。
二、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理念
正如前面所谈到的,通识教育并非只是为了给学生传授一些专业外的知识。
通识教育也不是百科全书式的教育。
它希望在专业与人文之间找寻平衡点之外,通识教育的目的或精神乃是让人用一个精神或主线去了解自己及时代,而不是让一个人懂得许多,如同百科全书般。
更重要的是"一个理
想的大学必然是一个战国状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多元状态。
"而"大学只顶多设计一套课程,包含在既有的知识传统或者整个世界的一种认知的分类体系底下只规划应该包含几个范围。
……至于用什么立场来论述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法律现象及文化现象,应该要保持多元。
否则的话,通识教育虽号称是人文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却必然会产生一种意识形态上的暴虐,会变成宣扬某种意识形态的一种教化形式。
"
台湾教育部部长杨朝祥在"迈向二^一世纪大学的通识教育"一文中指出:
台湾教育的宗旨为"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
”各级教育中都应以此为基本目标。
大学虽以研究高深专门学问为主,但其学术的发展却须以教育为内涵,如果大学的师生不具备或尚未发展完成教育的基本目标及条件,即使能有高深学术研究的能力,其结果必然会造成社会与个人的差距及遗憾。
因此,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绝不能以研究高深学问为理由,就可以忽略基本教育的要求。
他认为,通识教育的价值,不只是对学生而言,对于教授通识教育及专业科目的老师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识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通而不是偏。
任何学问发展到某一顶点时,都会遇到瓶颈,而解决此一瓶颈的关键科目,便须求助于其它的学问,这种本科与他科的相遇之理解及能力,常是帮助个人进步的动力。
实验性学科的发展一日千里,昨日的专业是今日的通识;今日的专业又将是明日的通识,人类的文明也常由此而奠基、发展,因此所谓的专业及通识,都是互相循环及相互依赖的。
他强调指出:
"通识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在
过去人类学术发展的普遍基础上,它涵盖了整个人类奋斗的精神及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
通识教育对大学而言,并不
是一个不受重视的一群人的组合体,而是人类整体发展中不
可或缺的一环。
"
杨朝祥要求台湾各大学所有通识教育工作者务必:
一、
重视教育的精神;二、重视教育的对象;三、重视教育的过程及整体性。
期望台湾的通识教育能够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承担拓深、拓宽同学们未来的人生领域,使其在健康、完整的人文主义精神下,发展出人类高尚品质的文明。
依据教育家的见解,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思想可归纳为如下观点:
一、迈入现代社会之后,知识分工日趋细密,也就愈趋
割裂而失去其整体观照,其中尤以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两大领域之间的距离日益扩大。
因此,通识教育应重视各个知识领域的整合与会通。
二、知识间的整合会通不是百科全书式的博杂,而是要能贯通。
而贯通的原则,应以人文主义的精神为核心。
换言
之,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会通,基本上是站在"人文精神"
的基础上进行的。
三、制度结构上应赋予大学、学系更多的自主权,师资
与课程应多元化;知识的传授尤应注意多元化思维环境的建立,以免教育成为教化的工具。
四、依据上面的观点,教育应以人为主体,而不应将人工具化,因此教育也不当是国家社会为达成其需求的工具。
五、通识教育的目的还在于使学生能懂得生活、了解生活,并能生活于现代社会而善知何以自处。
按黄俊杰的话讲:
通识教育是"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的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人本身是教育的主体,通识教育即是要唤醒受教者主体的教育。
其次,要唤醒"受教育者之主体"
此主体性的建立是在"互为主体"的脉络中完成的。
基于不同的认识与实践,台湾大学的通识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
酝酿期、发展期、弘扬期的培养亦纳入了通识教育的课程设计范围之内,为的是让学生除了专业知识的拥有外,亦具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能力。
第五类是科学素养。
本类课程目的希望带给学生基本的科学常识,激发其对于自然生态及科学发展的兴趣及认知。
所开课程包括数学、信息、健康保健、天文、生物、医学、农学、地球科学、生态、化学、物理等有关课程。
下面是台湾一些大学通识教育的典型课程:
人文类:
史记选读、网络文学、摄影概论、唐宋词选、唐代小说选、台湾开发史、新闻学概论、音乐的经验、中国传统政治、台湾文学赏析、红楼梦欣赏、老庄荀韩选读、现代戏剧入门、多元艺文赏析、科幻作品选读、认识舞蹈艺术、中国美术赏析、西洋美术赏析、图书馆艺文赏析、英语语言发展史、二十世纪思想史、书法欣赏与习作、两岸关系变迁史、文化与历史思维、日治时期台湾小说选读、中国现代文学电影赏析、现代电影赏析、小说选:
爱情、人性与文化、东西方美学比较、表演艺术赏析、陶艺制作、道家哲学、儒家思想与现代生活、西洋哲学名著选读、中国水墨画、音乐与生活、西洋歌剧入门、网页风格赏析、艺术与人生、文艺复兴艺术史等。
社会科学类:
政治学、法学概论、国际关系、工商情报、犯罪心理学、两性心理学、全球化解析、两性关系与沟通、国际贸易实务、人际关系与沟通、图书馆学概论、智慧财产权、民法通则、国际组织与国际政治、两岸关系研究、全球化议题、美国政治与外交、经济社会学、经济发展与环境正义、社会理论、教育心理学、生与死、认识发展、人类行为分析、历史经济学、世界宗教及其对话、自由与责任、正义与慈爱、社会学概论、个人理财、决策艺术、教育思想、批判思考、社会科学之哲学问题。
自然科学类:
信息行为、品质管理、地球奥秘、宇宙的起源、心理学概论、环境地质学、能源与社会、科学思想史、人体生化营养学、自然资源保育、近代生物科技、生命科学概论、交通安全概论、地球科学概论、爱因斯坦的宇宙、网络讯息与界面设计、宇宙、生命与生活、慢性疾病成因预防及医学网络、科学史、化学与生活、物理概论、普通天文学、达尔文革命、西洋近代科学史、时间的探索、科学的本质、数学欣赏、物理与生活。
应用科学类:
半导体与生活、科学的原理、仿生学与近代科技、工程伦理、电脑尖端科技入门、网路传媒导论、工程概论、宝石特性、认识药物、建筑之体验、信息科技与经济、从太空观地球、科技与人类之价值观、科技与管理、宇宙、学术与人生、航空科学、太空科技、芯片与你、神经网络与类神经网络、材料特性、声光电、海洋工程。
通识教育在台湾的大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一般来说,台湾大学四年的教育大致可分成共同必修课、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
也有的大学将共同必修课与通识课程放在一起。
大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比重为:
本科总学分为128学分,
其中通识学分为48,专业学分为80。
也就是说,通识教育的比重已占到大学教育的近一半。
当然,大学不同,学科特点不同,通识教育所占比重会有一些差异。
但大多数大学通识课程学分都能达到大学四年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左右。
近年来,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也开始向多样化的方向探索。
包括社团活动、公益性活动等对实际实际能力锻炼较大的活动。
当然,这类活动的难度较大。
四、台湾大学通识教育效果
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的推动并非一帆风顺。
即使到现在,仍面临着许多问题。
开始时,在通识教育的观念上存在一些偏差,大致存在通识教育无用论和通识教育万能论两种极端的观点。
许多从事专业研究与教学的教师认为通识教育无用,特别是接收通识教育对学生的就业并没有很大帮助。
也有很多人把解决学生专业以外问题的希望统统寄托于通识教育。
似乎认为通识教育应该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口才不好、文笔不通、语文能力不强、没有现代公民意识、生活习惯不好、缺乏责任感等等,都被要求到通识教育当中来解决。
实际上,本来希望淡化通识教育功利性的思想,到头来又演变成新的工具论。
通识教育的师资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台湾大学教师晋升职称比较看重学术论文和专著,而开设通识课程的教师在课程上很难写出论文和专著出来,对于职称评审不利,因此许多教师不安于通识教育事业。
另外,学生希望能够听到大师或大学名流讲授的通识课程,而有的大师级人物又不屑于讲授这类普及性课程,校方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强迫他们讲授某某课程,令学生感到失望。
学生方面也表现出一些对通识教育的不理解。
人们普遍把通识学分比喻成"营养学分",意思是这类课程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真才实学并无多大帮助。
有不少学生选修通识课程纯粹是挣学分。
上课只是混混而已。
现代教育和科技领域,各学科间的分化确实越见严重。
大家只做自己的学问,对外间一无所知,更有甚者,则对别科学问抱持轻视的态度。
各专家以自己所懂的,去排斥自己不懂的其他学科,自以为一己之所长为天下至尊。
香港中文大学陈永明教授曾描述过这种情况:
”科学家藐视宗教,只
斥之为迷信;宗教人士鄙视商科,认为他们满身铜臭;商人又看不起文学,说他们不切实际;文学界则轻视科学,视科学为工具,且祸害世界。
”大家都自闭于本科中,无视其他
学科的重要性。
不单文科与理科师生常对对方的知识一无所知,就算在一门学科里,知识的爆炸性增长都导致了学科的分崩离析,专家被迫缩窄研究范围。
以物理学为例,20世纪
初只有10多个分科,到世纪末,已增为300多个专科;同样例子亦可在科学期刊的数目上见到:
自1665年直至1900
年,学术期刊总共只有一万种,但到现在,每年出版的科学期刊已超过一百万种了。
在这种情况下,专长一个很窄的学科将得不到很大的发展。
不过,上述现象近年来正发生一些变化。
交通大学等高校通识教育中心曾对毕业生进行过一些调查。
从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表明,在大学期间是否接收较多的通识教育对毕业生自的发展是不同的。
可能在刚刚毕业就业时,通识教育并不起很大作用。
但到了工作单位以后,通识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潜力、职位提升等都起很大作用。
一些毕业生感觉到,专业教育对于从事独立性很强的本职工作有很大帮助。
但随着工作性质的变化,或者由专业工作转到管理工作,专业知识与技术的作用越来越低;通识教育所培养的眼界、胸怀、责任感、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决断能力在其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由于毕业生的亲身感受和经验之谈,也使在校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
与此同时,大学和大学教师也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
一些看不起通识课程的教授也热衷于通识课程的教学工作。
学校给通识教育的经费支持也逐渐增多起来。
在这些变化过程中,通识教育专业和教师也在积极探索通识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希望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通识教育各个环节当中。
五、几点感想
台湾的通识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特别是1994年以
来的8年大发展时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台湾的通识教育与内地的素质教育有类似之处,但具体内容不尽相同。
由于在理解上存在不少误区,致使素质教育的许多作法和"
经验"所强调的实际上是技能的培养,这在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中尤其明显。
大学素质教育的探索相对较晚,且有说得多,
做得少的现象。
原因一方面是观念上的误区,专业致上论仍然十分盛行;另一方面,没有一个具有相当权力的职能部门推进这项事业。
结果是,几年下来素质教育演变成了人人都在喊,但没有什么行动,更没有实际效果的口号。
在知识经验时代,在科技、经济、产业一体化,学科交叉与渗透日益明显,管理已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的今天,在理工科大学推进素质教育大有可为。
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在全校各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加入通识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方面的素养。
2、规范和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类社团。
3、有学校出面,在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建立若干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四年时间里能够得到较充分的社会实践的锻炼。
4、鼓励和支持由学生自己组织的各类校园活动,包括演讲赛、辩论赛、创业大赛以及各类文化、科技活动。
校方只是引导和支持,不直接组织。
5、在教务部门成立素质教育中心,在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设立素质教育小组,认真研究素质教育的理念、规划和方案。
将素质教育逐步推向深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 教育 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