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星之第6章茅盾.docx
- 文档编号:27709086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4.70KB
超星之第6章茅盾.docx
《超星之第6章茅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星之第6章茅盾.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超星之第6章茅盾
第6章茅盾的《蚀》与《子夜》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
“茅盾”是他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后来成为他最主要的笔名。
茅盾是现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也是极具典范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学组织、文学批评与创作。
当然,最具标志性的成就,是他的《子夜》等系列长篇小说,以及对“社会剖析小说”的范型创造。
茅盾和五四一代小说家很不一样,一是理性,总是依靠社会科学理论包括阶级分析方法,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擅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
这种小说方法成为30年代之后左翼文学创作的主流,甚至依照影响到当代。
二是大气魄,多写重大题材,追求史诗效果,小说具有编年史特点,容纳历史性的巨大内容,结构宏伟、笔法写实,细腻的心理分析,注重创造时代特色的人物,概括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各种社会矛盾的联系,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所以有人称之为“社会科学家型小说家”。
这种创作特征形成跟茅盾的经历有关。
在1927年开始小说创作之前,他在理论、生活、文学修养上都已经有充分的准备。
他“出道”很早,“五四”时期是文学研究会重要成员,参与改革老牌的“鸳鸯蝴蝶派”刊物《小说月报》,使其转化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
他积极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与理论、思潮,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和自然主义(写实主义)创作方法,采纳法国泰纳关于文学的时代、环境、种族三成因的学说。
他最佩服的作家是大仲马和托尔斯泰,都是擅于写长篇表现广阔社会图景的高手。
这些理论与创作的准备,显然都有助于他后来创作上形成现实主义。
还有很重要一点,茅盾很早就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曾参加中共建党活动,是最早一批党员(大革命后脱党)。
深厚的社会科学理论修养,开阔的思想、生活、艺术视野,对他开创“社会剖析小说”起了很的作用。
茅盾的小说从《蚀》三部曲到《子夜》,标志着现代中国长篇艺术所达到的高峰。
五四时期小说成就不高,只有鲁迅取得突出成就,主要是短篇,表现生活的容量还是有限的。
那时很少有长篇,也很少有反映都市生活的作品。
30年代社会经济结构逐渐朝现代化、商业化发展,这巨大而复杂的生活内容,向小说提出新的要求,茅盾为代表的长篇就适应了30年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需要,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广度的可能性。
以上是对茅盾创作轮廓性的了解。
下面比较具体讨论茅盾小说的成就与特色。
一,茅盾小说的史诗性追求
茅盾长得很文弱,甚至有点女性化,但动笔写小说却能呼风唤雨,具有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他总是有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全景的愿望,写的大都是重大题材。
如果把茅盾的作品按其反映的时代先后排列起来看,从晚清、“五四”到抗战时期,半个世纪社会的变迁、各阶层的生活动向及冲突,都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艺术展示,等于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这些作品如何选材和表现时代变迁。
小说写作出版时间有先后,按题材则可以排列一部历史长卷。
《霜叶红似二月花》写上个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没落地主之间的矛盾,改良主义的努力及失败,以及围绕着社会家庭变迁,各成员感情世界的微妙变化,显示出社会巨变之前的征兆。
《虹》通过时代女性梅行素的婚姻及其社会反抗的故事,展现从“五四”到“五卅”的时代大波澜中,知识青年的曲折历程。
《蚀》些一些追求革命的青年,在革命所造成的大的社会变动之中,他们的种种表现,反映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心理。
三部曲第一部《幻灭》女主人公静女士,怀着小资产阶级的天真幻想向往革命,身临革命实际,幻想破灭,即由失望、空虚而退出革命,回到个人恋爱的小天地;《动摇》中的知识分子方罗兰,身处革命与反革命势力的严重冲突中,既不敢打击敌人,又不敢依靠工农,在动摇、妥协之中葬送了革命与自己;《追求》中的男男女女在大革命失败后,既看不见光明和希望,又不愿苟活沉沦,只能盲目地挣扎而终不免失败。
《蚀》从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角度来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其中包含的深刻的历史教训。
《子夜》(1931年至1932年)对30年代中国“全方位”的描绘,其中有30年代经济萧条中买办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搏斗,农民的破产与暴动,中小城镇商业的凋残,市民阶层的破产,知识分子的苦闷与毫无出路,等等。
展示了30年代社会各阶级人人物的思想、心理、命运。
30年代写的短篇《春蚕》(与另两篇短篇小说《秋收》、《残冬》,被合称为“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一是写农民,一是写小老板,他们都陷入了困境,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即创作了长篇《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篇《走上岗位》,长篇锻炼》(第一部),反映了抗战时期各阶层的剧烈变化与复杂动向。
特别是1941年发表的长篇《腐蚀》,以“皖南事变”为背景,以一个女特务的日记暴露了大后方酷烈的特务统治。
1945年创作的剧作《清明前后》,展现了抗日战争后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挣扎、苦斗。
以上介绍可以看到茅盾追求展现的20世纪前半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变动,总是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显示出题材的强烈政治性。
文学作品有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还有很重要的,是认识功能。
所谓认识功能,重要就是通过作品去认识了解读者不熟悉的历史、社会、人生。
比如,我们读三国演义,除了对其中人物故事有兴趣,还可以了解魏晋时期的社会生活,了解那段历史。
在一般历史著作中不可能那么细致、感性,而三国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身历其中。
又比如现今世界性金融海啸,让人们想起1930年那次经济危机,我们如果想对当时危机影响下的社会生活有具体深入的了解,就可以看《子夜》。
所以,在艺术的形象的展示20世纪中国社会变动方面,茅盾是功莫大焉。
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生与发展历史上,茅盾是非常重要的关节。
五四时期小说主要是短篇,那时很少有人写长篇。
王统照的《黄昏》(中篇,1923)、李劼人的《同情》(1924)、扬振声的《玉君》(1926)、蒋光慈的《少年飘泊者》(1926)《短裤党》(1927)等都是中篇,称得上长篇的大概只有老舍的《老张的哲学》(1926)和孙梦雷《英兰的一生》(1927),加起来也就十多部,而且艺术上都还比较幼稚。
所以到1927、28年茅盾出手《蚀》三步曲(中篇),接着是多部长篇,终于把现代长篇艺术推向高峰。
(当然同时用力的还有巴金和老舍)
二,茅盾长篇艺术的创新与贡献
贡献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
注重性格刻画,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茅盾偏重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又特别注重人物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地位的变化,这明显有别于鲁迅着重写人物精神状态。
这注重点的转移,与30年代更强调文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有联系。
等一下我们分析《子夜》中吴荪甫形象的塑造,会看得更清楚。
茅盾小说的人物刻画还有另一个贡献,是创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系列”。
其一是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二是“新女性”形象系列。
前面说了,茅盾有意全面展示中国社会变迁的全景,怎么展示?
主要是写人物的阶级属性、性格、命运,在各式人物中最下功夫、而且总是作为中心人物出现的,就是资本家与“新女性”。
的确,这是近百年中国社会变动中最具时代特色的人物。
把两个系列人物形象排列在一起,可以构成思想性格的发展史。
从上个世纪初的轮船老板王伯申(《霜叶红似二月花》),到30年代既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斗法,又疯狂镇压工人运动的吴荪甫,处于各种矛盾关系之中的二老板唐子嘉(《多角关系》),到抗战初期被人民斗争所推动,终于加入爱国斗争行列的何耀先(《第一阶段的故事》)、严仲平(《锻炼》),直到抗战中、后期在人民民主运动中找到出路的林永清夫妇(《清明前后》),从他们命运可以看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走过的历史道路。
应当注意,资本家是中国现代新的阶级、新的人,但文学中写资本家形象的始终不多。
茅盾的创造弥补了这一不足。
茅盾笔下的“新女性”形象系列比资本家形象系列写得更生动,更成功。
茅盾写资本家主要靠调查,而对“新女性”接触较多,本来就熟悉,他的妻子以及许多共事过的女人都是“新女性”。
“新女性”在茅盾笔下常常表现为两种类型。
一是“淑女型”,虽然有新思潮的影响,但仍然与传统有更多的精神联系,比较和谐、温婉、贤惠。
如《蚀》里边的静女士、方太太,《子夜》的林佩瑶,《霜叶红似二月花》的张婉卿等;另一种是类似于现在所说的“辣妹”,或者可称为“辣妹型”,热烈、性感、解放,追求享乐、刺激,从道德伦理观念、生活追求到性格、气质都迥异于传统女性,是受新思潮影响的时髦“新人”。
如《蚀》里边的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虹》里的梅行素,《子夜》里的张素素,《腐蚀》的赵惠明。
她们声称“既定的道德标准是没有的,能够使自己愉快的便是道德”,她们崇尚享乐,追求刺激,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和泼辣的个性。
她们在精神上与吴荪甫这样的资本家“英雄”们是相通的。
大家注意,茅盾显然偏爱这一类女性,对她们的极端、动摇虽有批评,但主要还是肯定她们反封建的叛逆。
对孙舞阳、章秋柳这类“时代女性”的同情和偏爱就是一例。
作者多次强调这类人物虽然表面上都显得轻率放纵,浮躁浪漫,但实际上“却有一颗细腻温柔的心,一个洁白高超的灵魂”,而且“思想彻底”,“心里有把握”,她们神往于反抗破坏冒险奋斗,醉心于戳穿假面,揭露真相;她们也渴望牺牲自己,做一点有益于别人的事,但她们不知道怎样去做,而且她们不免利己、自私、崇尚感官的享乐,“不愿在尝遍生之快乐的时候就死”,想在“吃尽了人间的享乐的果子之后再干悲壮事”。
革命的被叛卖在她们的心灵上留下了难愈的创伤,她们觉得自己受了骗,“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甚至理想的恋爱都是骗人的勾当”,她们不愿“拿着将来的空希望”,“为目前的无聊作辩护”,不愿作渺茫的将来的奴隶而愿执著地粉碎一切现实的束缚,她们声称:
“既定的道德标准是没有的,能够使自己愉快的便是道德。
”于是恣意追求一己的快意和刺激:
“我们正在青春,需要各种刺激,需要心灵的战栗,需要狂欢。
刺激对于我们是神圣的、道德的、合理的。
”她们憎恶平庸,厌恨周围停滞的生活,她们始终不能和革命失败后的黑暗社会妥协,而且挣扎着不愿在那灰色的生活中沉没。
三,茅盾小说的结构艺术
这方面茅盾着力经营,也有很多创新与贡献。
第一部创作《蚀》即采取了“三部曲”的形式:
各部的结构自行独立,而章法各异,连贯起来,反映一段时期的生活,这在文学史上是一个新的开创。
“三部曲”的每一部结构各不相同:
《幻灭》所取的就是一种单线结构,以静女士的经历为主线,人物和事件都随着静女士的故事展开。
第二部《动摇》则是以胡国光和方罗兰为中心形成两条并行线索,虽时有交叉,但并未纠缠为一体。
第三部《追求》又是以王仲昭、张曼青、章秋柳对生活的两种不同追求为主体,形成虽有联系却又独立的三条平行发展线索。
《虹》则是按女主人公梅行素“成都——泸州——上海”三大段生活,以时间、空间的转移为发展线索。
以上的结构形式都比较简单,是中国早期现代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共同采用的结构方式。
《子夜》开始,茅盾把小说结构的精心构制作为艺术构思中的重要一环,追求与纷繁复杂的生活更加适应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茅盾小说还特别注重心理刻画,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内容,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上面对茅盾小说贡献只是从基本的方面说明,其实作家,特别是杰出作家的创作是复杂的,难于简单界定。
比如我们认定茅盾写小说很理性,甚至认为太多社会科学理论的介入,给人印象好像只是注重社会剖析。
但也有例外,有些时候这位小说家变得非常细腻,感性,能触摸到生活的深处,而且不轻易用社会剖析。
特别是男女关系和道德心理描写,有很多是用阶级分析说不清的。
如《霜叶红似二月花》中描写婉卿对待性无能丈夫的那些场景,流露母性的温柔胸怀,是很能揭示人性的美丽的。
短篇《烟云》写家庭关系,把笔触伸向纯伦理的层面,其中女人对丈夫的一次无意背离,更多的是人性表现,其中深层心理描写,与社会阶级没有什么关系。
特别是《水藻行》,写到民间存在的半公开的两性关系,也很微秒,作者并不轻易否定。
茅盾总的是非常理性的作家,注重社会剖析,但在创作中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
作者变得非常尊重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他会抛开理论观念,遵循自己所习见的生活见闻,这时的写作就更趋向生活原型,趋向人性的挖掘。
有的论者说有“两个茅盾”,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学习文学史,除了掌握比较有共识的常识,还要有自己阅读体验,了解创作的复杂性。
(以上融合三十年内容)
茅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弱者心灵的相通。
他对笔下人物的心理刻画是很不平衡的,对那些性格比较刚硬,或者卑劣的形象,他用墨总是很吝啬,刻画的线条也比较粗。
可是,一到写那些善良软弱的人物,他的笔立刻就活了,精彩的细节一个接一个跳出来。
那种曲曲折折、进一步退半步的思路,那些稍纵即逝的下意识念头,尤其是女性的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他都能从容不迫,一笔不漏地写出来。
我有时候简直要怀疑,倘若静女士们有知,她们对自己的心思是否也能知道得象他那样清楚。
也正因为他对这些弱者心理的刻画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细腻程度,我反而感觉到,他对人心的透视区域并不宽广。
他还不具备那种可以洞悉各种灵魂的大才,他只是特别能体味静女士和方罗兰们的心理。
其次是那种凄哀的抒情基调。
尽管作者大力描绘了紧张的斗争场面,也详细地讲述过甜蜜的爱情故事,可你一旦合上小说,回想其中的整个故事,种种其他的感觉都会退去,只留下一缕无以名状的凄哀。
看着静女士的希望一个个破灭,你禁不住会战栗于造化竟是那样地残酷无情。
愈是目睹那小县城里的血腥争斗,《动摇》结束时三个出逃者的仓皇的孤影,就愈加透漏出一种昏黄时刻特有的凄凉意味,你甚至无心去思量他们以后的遭遇,一种深深的疲乏感早已填满了你的心胸。
《追求》中那一群年轻人的厄运,更是只能使你黯然神伤,这情绪开始并不强烈,但它随着每一个追求者的失败而一丝一丝地缠绕住你,到最后你突然会发现怎么也摆脱不开。
我不禁想起鲁迅。
他的作品也使人悲哀,但那是愤怒至极的悲哀,它并不含有《蚀》里的这种凄惶。
《狂人日记》也使人颤栗,但它同时又赋予人蔑视黑暗的勇气,《蚀》所引起的颤栗就不同了,它有时候更象是一个寒噤。
《伤逝》的画面也很阴暗,但它能造成一种逼人的压抑感,使你越来越坐立不安;《蚀》里的描写恐怕还不如《伤逝》那样阴暗,它却会使你跌坐进沙发,在凄惶和悲哀中低头无语。
(以上见王晓明文)
本节的小结:
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文学的范式。
这可以具体结合《子夜》等反映社会矛盾与历史变迁的小说,从几个方面说明茅盾创作的“革命现实主义”模式:
内容上反映广阔的社会历史变迁,而且注重从经济的政治的角度切入,表现生活形态的阶级分野及斗争;结构上追求宏大叙事,史诗式结构和客观的呈现;人物描写偏重时代内涵及阶级性体现,致力于典型塑造。
还可以联系回顾“五四”新文学以来小说创作的题材、形式、手法等等方面的整体状况,以对照茅盾的创新,理解其“范式”意义及贡献。
(参考《三十年》第十章第一、二节。
)
下面,是这一课的重点,细读茅盾的《子夜》。
我们不打算再罗列《子夜》有那些特色之类,而是改变一下方式,从问题出发,探讨《子夜》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我们说说关于茅盾及《子夜》研究的几个有争议问题。
《子夜》在文学史上的评价很高,但现在一般青年不一定喜欢读。
可能是时代隔膜,同时跟过去文学史的评价过于偏向政治化的解释、把小说本来可能比较丰富的内容给限定了也有关。
对《子夜》的评判大致有过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是瞿秋白。
1933年以乐雯笔名发表的《“子夜”和国货年》,高度肯定小说全方位描写社会,以及运用社会科学理论剖析社会阶级关系的成就。
说“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地要记录《子夜》地出版。
”后来很多观点都是从瞿秋白这里派生出来的。
五六十年代的评论,如王瑶的文学史,还有一些专著,都高度肯定《子夜》的现实主义成就,认为主要价值在于形象地回答了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讨论,表现了在帝国主义和国际资本主义入侵的历史条件下(也就是毛泽东所论证过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民族资本主义失去发展空间,中国只能走民主革命道路,而不是资本主义道路。
这些论点主要都是社会政治评价。
八十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要“突围”,“回归文学”,评价标准中突出作家“主体性”。
(有关“重写文学史”的背景,可参考《概要》有关部分)这种情形下,对文学史重新反思,颠覆过去的思维方式,成为风气。
如对过去现代作家“排座次”进行重排,茅盾居然出局。
其中有一篇在1989年发表的文章引起激烈争论,那就是《一份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基本否定了《子夜》的文学价值,只承认有文献价值。
说《子夜》主题枯燥无味,比较有可读性章节只占1/3其余3/2都是一些未经作家头脑发酵的素材,该小说是毛病是“主题先行”,缺乏对人性、生命的透视,没有提出要读者思考的问题,只是一部“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
那么现在我们思考几个问题:
(1),你是否同意蓝文对《子夜》的基本评价?
认同或者不认同的理由是什么?
(2),蓝文主要是以什么标准进行文学评判的?
这种评判方式有何得失?
(3),比较熟悉作品的同学也可以就蓝文所涉及的某一人物或者情节描写做出自己的再评判。
然后请三四位同学发言讨论。
可以提前准备。
最后总结讲课。
应当看到,《子夜》的确有艺术上的不足。
比如,有些人物概念化(如赵伯韬);
又如地主冯云卿教唆其女儿用美人计套取商业情报的描写不太真实(复述一下故事并作分析);说这是“讽刺故事”,不够现实主义。
是对的。
另外,因为结构庞大,人物众多,有些比较次要的人物或者情节描写并未能和作品的主线有机地结合。
比如农村方面的描写。
有脱节。
所以有人指出的“堆砌”现象,情节推进慢,结构有些笨重,有些章节不那么吸引人,阅读有些乏味。
前面文章指出的《子夜》的问题的确存在。
但是,我们可以继续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子夜》的确有不少艺术上的毛病,但为什么曾经大受欢迎?
为什么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评价?
是否真的如前文所说那都是“过时”的评价标准下的产物?
我想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先抛开争议,回到作品本身,看《子夜》的得失。
文学史评价有一个重要的普遍认同的标准,就是有没有艺术创新,是否提供了前人所没有的新的艺术想象,独特的艺术体验和艺术创造。
(这是我们这次课要学习的方法之一)而《子夜》是有创新的,而且创新非常突出,提供了之前很多没有的东西,贡献很大。
《子夜》是一个首先,注意一个往往被读者忽略的细节。
《子夜》初版内封题签衬写着的英文:
TheTwilight:
aRomanceofChinain1930意思是:
夕阳:
1930年的中国浪漫。
说明作者当初是作为一个浪漫的故事来写的,也可以理解为他要写出30年代中国城市的浪漫、传奇或者先锋的故事。
茅盾是革命作家,但他非常先锋,甚至时髦。
这个细节对于理解小说很要紧。
过去,我们一般用现实主义加上政治的眼光来解读这部小说,偏重于它的现实反映,如何体现当时的社会情状。
当然这也有根据。
如前所述,社会剖析这是茅盾的长项。
但不等于我们可以忽略这部小说本来具有的那种想象力、包括浪漫的气质。
这种想象力、浪漫的追求,对现代社会、都市现代化种种生活色相的理解、想象和解释,这是《子夜》政治性主题之外的重要内容,也是它的创新。
这在主人公身上就得到集中体现。
阅读时调整一下,不先入为主,就会有所发现。
读出以前评论家往往忽略的东西。
1,主人公吴荪甫就是一个“新人”,非常成功的艺术典型。
批批评者也不否认的。
不管茅盾写作中有什么意图,是否主题先行(等一下还要分析),这个“魁梧刚毅,紫脸多疱”的人“就是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在作者看来,他正是那一时代英雄传奇的理所当然的主角。
这个人物是很有人格魅力的,是一个英雄。
不但是中国几千年古代文学,包括新文学,在它之前都未曾出现过的一种“新人”。
作家通过林佩瑶说,吴荪甫是“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
(p90-91)王子,白马王子,常常是童话中受女孩子羡慕追求的角色;英雄骑士,也都是带有浪漫气质的非凡的人物。
这看法出于林佩瑶浪漫的眼光。
但不要忘记那个冠词“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
(好像不是林佩瑶的口吻)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对他的人物的角色“定位”。
是新时代的英雄。
事实上作者也是这样来描写吴荪甫的,带有强烈的浪漫的色彩,有他的想象,理想,而不只是揭露或者写实。
就是说,在这个人物身上注入了作者对现代人格与现代生活的想象和理解。
不是没有经过“发酵”的素材。
中国古代文学较重阴柔之气,而相对缺少阳刚。
古典诗词大都是伤感的、悒郁的,伤春悲秋是常见的,(例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寒乍冷时候,最难将息。
——李清照。
)虽然也有象李白、苏东坡、辛弃疾那样的豪放派,(例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
)但整体而言,不是主流。
小说也这样,出现那么多类似张飞、武松、李逵的英雄角色,大家读来痛快。
这些英雄大都是性格夸张的人物,把豪放一面极力放大,(鲁迅评述三国: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
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
对关羽评价较髙。
)五四文学中几乎看不到英雄,顶多也就是反抗家庭的束缚,反抗包办婚姻,要从家里出走的时髦青年。
也许他们就是那时的“英雄”。
如《伤逝》中的涓生,鲁迅是批评怀疑的。
《家》的觉慧也带有许多书生气,不是那么“英雄”的。
至于三十年代革命文学运动中出现的许多“革命加恋爱”的时髦青年,想表现“英雄”气概而不得,因为太过概念化。
总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始终缺少阳刚的英雄气质的。
大家想象看,三十年代《子夜》打造了一个资本家英雄吴荪甫,这肯定是新鲜的。
《子夜》是写了新的人物的,此前文坛对这些人物并不注意。
这不是贡献?
阅读中要注意吴荪甫这个主人公的“新”,发现他的人格魅力,英雄气质。
有他吸引人感人的地方。
吴荪甫在《子夜》中处于中心位置,他是制高点,是矛盾的中心,几乎所有其他人物都是围绕吴荪甫而存在的。
这也类似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小说(例子)。
过去评论常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说明,《子夜》中的环境描写从结构而言,都是为了烘托主人公的英雄形象。
《子夜》中人物的品格制高点,也是这个吴荪甫,其他所有人物不但是配角,而且品格等级上也都比不过吴。
作者是这样来描写吴荪甫的。
(引文,第三章P82“铁碗人物”)
如果从政治的阶级的立场分析这一段描写,会认为这是写资本家的巧取豪夺,大于吃小鱼。
但显然作者带有赞美,表现吴的居高临下,那种拒绝平庸的大气派,所谓铁碗。
请注意茅盾的写作姿态。
注意吴荪甫这个人物形象涵义的“新”。
吴的表现跟他的出身与教育背景有关。
他留学德国,(当时德国是世界先进的楷模)是“海归”派。
他身上处处体现西方“先进”的气质。
这些都有作家的理解在其中。
第二章写吴府给老太爷办丧事,各种人物都出场,矛盾都展开。
当一批大小各个行业的资本家借此议论时世和生意时,唯独吴荪甫显得睿智和沉稳,有过人的气量。
吴荪甫的气量不只是兼并,甚至不只是赚钱,他有理想,或者说,茅盾把理想灌输到吴的身上。
在第五章,看到吴的“蓝图”(p130---131)。
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在想象一种中国现代化。
近百年来,从孙中山到许多不同派别的中国人,现代化想象中都有类似的东西,那就是民族的复兴。
所以,这里刻画的吴是非常高大的,是理想的化身,有浪漫的成份,这也是吸引人的地方。
还有一个情节说明吴荪甫带有理想的色彩。
吴跟他的大舅子杜竹斋(银行家)讨论到底办工厂还是开银行。
(情节解说)
看来茅盾对当时资本家力量的想象显然过于大了。
他把这种想象转化为吴的性格。
尽管不是那么真实的,可是吸引人,因为有一种理想力。
此外,吴有科学管理能力,大的气魄,大刀阔斧,刚毅果断,讲实际,讲效率,为达到目的,不惜牺牲一切。
这些,都区别于其他资本家,是吴的性格、人格特征。
不能说这是概念化的人物。
过去的评论可能较多提取了人物的阶级性特征,如民族资本家的两面性,也是事实。
但对他的人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超星 章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