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有效教学的有效备课问题.docx
- 文档编号:27703019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3.36KB
谈谈有效教学的有效备课问题.docx
《谈谈有效教学的有效备课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有效教学的有效备课问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谈有效教学的有效备课问题
谈谈有效教学如何有效备课
——备课“三字经”
“备课”是实施教学的首道工序,是教与学活动的先导,是启迪智慧的前锋,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备课不等于只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
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
如何体现“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文化品位”这一语文课程理念,确实需要教师认真把握住备课这一环节,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趣味点,善于捕捉教材语言的魅力点,善于寻求教材资源的拓展点,善于开掘教材理解的升华点,通过精心备课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凸显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因此,教师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备课观念,认真编写每个课时教案,明确每堂课备课不仅要实现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教学功能,还应顾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
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立足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
愚以为,备课中应做到三个凸显:
即凸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凸显“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的课程理念,凸显“以指导学生练习运用为本”的操作理念。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以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核心,着眼于学生的情智发展,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以人为本,着力于语文实践活动,以智慧启迪智慧,积淀人的文化修养;以情趣激发情趣,着重于语言的内化进程,塑造人的人格品质。
力求使语文教学进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的美好境界。
1、备课应凸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因为语文教学是一项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
备语文课应当“以人为本”,涉及人的心灵,应当具有情感关怀的使命,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
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
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
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
备课凸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要素,是为了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自由,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的艺术在于营造气氛,创造心灵的共振,拨动心灵的琴弦,做好空间的文章;语文教学的科学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追求思维的创新,提高习作的效率,做好时间的文章。
因此,我们备的课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所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
2、在备课中凸显“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的课程理念,是因为“语文素养”是“阅读教学”的家。
“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基本内涵有五点:
一是培育语言素养。
在阅读和鉴赏时,能体会和感受到别人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能透视其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自己写作时,随心所欲地调动你的语言储备,并尽可能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意味;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分析比较,不断地借鉴吸收,不断地加以实践运用。
二是提升文化素养。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细致、具体,又要大胆取舍,一切视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定。
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但必须完整、准确、不能只言片语,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妄下断语。
三是拓展心智素养。
备课时应想到,在阅读的指导和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感知的过程充满兴趣和热情;必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不断的探索发现中获得更高更深的感悟;必须注意学生的认知方法,让他们以一种理性而科学的态度面对未知的领域;必须注意他们积极而健康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在为不断深化的阅读、鉴赏、审美过程中,能形成对社会人生的正确的看法;必须让他们具备一种认知能力,在不断分析、归纳、比较、综合中,形成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四是丰富情感素养。
备课时应注意到,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社会人生应有的积极健康的态度;体现在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充满热情的关注;体现在学生感知领悟文本对象时,情感的正确导向。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努力使学生形成健康而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生活,看待人生,正确地把握和处理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正确地处理社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培养下,形成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要让学生思辨,要让学生借鉴,要让学生取舍,要告诉学生获得健康情感的途径。
具有了健康而丰富情感的人,才有可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有可能是对时代有所贡献的人,才有可能是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人。
五是升华审美素养。
备课时应设想到,古今中外的大量的文学作品,集中而鲜明地汇聚着人类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昭示着人类丰富而细腻的审美经验。
在教学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读中学写,艺术的去感知,艺术的去发掘,艺术的去审美。
老师必须做具体而精当地分析和点拨,学生才能掌握艺术审美的个性;老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充满个性色彩地阅读,学生才能领略其中的独特之美;师生在对形象的结构中,完成审美的超越与升华,必须不断地进行归纳与总结,才能掌握其中的共性。
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评判、鉴赏能力,学生的艺术阅读才会变得富有兴趣,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习作练习才会充满愉悦。
3、在备课中,凸显“以指导学生练习运用为本”的操作理念,具体体现在有效的科学指导上。
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律,也不能仅仅看“积累”了多少词语句子,而是应该看他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语言。
因此,在备课时老师应做到心中只有学生,促进学生情智发展。
“以指导学生练习运用为本”的基本要求是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关注边缘群体,实现和谐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教学设计应能开启心窍,举一反三地创新练习,其练习过程中应该做到“四导四有”:
教师导源→使阅读学习充满情趣;教师导路→使习阅读过程探究得法;教师导悟→使学生开卷有益;教师导评→使学生言之有理、借鉴有法。
教学设计的重点在“导”,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
所以要想到如何才能把整堂课“导”好“导”活,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因此教案的编写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二是教学设计时要把握住导学的时机,采取有效的手段,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给学生预留出他们参与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学生心灵驰骋的平台。
在设计激发学生释放潜能的活动时,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和预设突破口。
如,在学生对文本兴趣所在的集中点预设切人;在多元和有争议处预设切入;在文本主题或理解的关键所在处预设突破口;在学生学习最困惑之处预设切入,等等。
兴趣点,可以激起学生关注的热情,从而引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争议点,可以调动学生自我潜能的释放,从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主题点,可以诱导学生深入文本重点突破,从而体现学生的多元智能;困惑点,可以召唤学生追问思索,从而提升学生的多元智能。
综上所述,备课只有做到三个凸显,才能实现三转变:
第一,目标转变。
变单一的传授知识目标为“三维目标”。
第二,评价转变。
变只重知识积累,只重学习结果的质量评价体系为重过程、重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评价。
第三,备课重点转变。
变重备“教师教”为重备“学生学”,变“教案”为“学案”,变重“教教材”为重“用教材教”。
三了解
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老师备课时,看到课题后,并不是去认真理解课标要求,深入分析教材、了解学情,而是急于上网查找与上课课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以及相关资料,然后花大量的时间去下载和“研究”这些资料,找出每个教学设计、课件的“精彩”之处加以合并,然后稍作修改,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就这样完成了。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能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不能保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不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
我们备课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来提高教学效益。
因而备课中设计教和学的方案,应着眼于教学条件与教学策略之间的互动,注重教学结果的高质量:
追求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吸引力的统一,达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愚以为,备课之前教师应该做到“三了解”:
即了解学生、了解环境和了解自我。
一是了解学生。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设计的过程首先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
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把“假如我是学生”作为座右铭,了解学生应坚持主体性、差异性和发展性原则,了解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知识基础、经验、生活关注点、能力情感因素及身心特征。
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新思想。
要深入具体地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是否感兴趣,有了多少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搜集到哪些相关资料,有哪些学习困难等。
在此基础上,准备出几套指导方案和方法,以便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
这样就彻底改变了以往备课时以教师怎样教——学生应该怎样接受为主线的“以教论学”的备课思路,树立起全新的“以学论教、以教促学”的指导思想。
二是了解环境。
《标准》明确指出:
“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一理念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因此,搜集、整理、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是我们备课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其实,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可以说教师、学生、教材、周围的环境、现实生活、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等都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关键看教师备课时能不能“独具慧眼”,认真发现这些可供使用的资源,海纳百川,使我们备课储备的资源广博而深刻。
教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精彩的学习环境,就应该在备课时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了解环境,了解环境主要应了解学生群体的内环境和课堂教学的外环境。
三是了解自我。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每个教师都有优点和缺点。
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看教师是否能够扬长避短,按照自己的习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
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知晓、了解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愚以为,备课中教师思考的过程就是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
人的胸怀比天大,每一位教师应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把握中国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和国际接轨,这样,我们就能高瞻远瞩、胸襟广阔、视觉开阔;我们的头脑就不会固执,思想就不会僵化。
三钻研
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执教四十余载,备课小有心得。
他说:
备课如同打井,只有深钻,才能得水。
我在备一课时,总要先放声诵读,一丝不苟,反复吟咏,口诵心惟,如朱熹所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愚以为这个“钻”字道出了备课的真谛,教师在备课中应做到“三钻研”,即钻研课标、钻研教材和钻研教学资源。
一是钻研课标,依据课标,忠于课标。
在设计一节课时,钻研课标主要应钻研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认真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二是钻研教材,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钻研教材应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直读”教科书中直观素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内容?
其目的何在?
对于这节课的整体目标有什么作用?
这个题材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能用吗?
如果不能用,改用哪些替代材料更合适?
……另外,还应挖掘教科书中直观素材背后的隐义。
三是钻研教学资源,充分运用,优教促学。
教师在选用教学资源时应该从优教、促学两方面出发,提高使用的有效性。
“优教”指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教师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促学”指材料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效益。
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钻研教学资源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典型性,并能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以促进教学。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备课时就要充分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对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上处于何种状态做到心中有数。
语文教材前后的联系很密切,要从纵、横两个方面研究它们的内在逻辑,重视知识、能力、智力的提升线路与范畴,促进学生得到切实的发展。
然而,传统的教学设计无视这一因素,仅仅把教者、教参和课本作为全部资源。
在备课中,学生全部的知识、经验、智慧和学习的内在动力都应当为教师所用,成为教学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学生这一教育资源,是教育的新境界。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树立“大语文”的理念,在备课中应充分考虑到,生活的周围时时处处都存在与语文相关的知识,如:
学校、商店、广告、商标等上的图文都是学生们学习的不尽资源;电视中的评论性节目、新闻报道、健康的歌曲、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等一并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好素材。
如果把这些内容纳入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活生生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开阔了视野,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读文
一篇新课文摆在案头,我们除了做好观念上的转变之外,首先应该怎么做呢?
读课文。
动笔备课前应达到“三读”,即把课文读熟、读透、读宽。
一、读熟课文。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过:
“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读赋予作品生命力;一个精彩的朗读,能让学生理解一半的内容……”要求学生去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活,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
因此,教师自己一定要把课文读活,读三到五遍,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拿到一篇文章,老师也要像学生一样提前预习,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有时遇到不确定的地方,一定要去查找资料,弄明白了,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做到心中有数,不慌乱。
二、读透课文。
读透课文,也就是要充分解读文本,正确领会文章所展现出的遣词造句的精妙,布局谋篇的用意,细细推敲锤炼文字的独具匠心,细细琢磨文章,找准切入点,以便能够引领学生感悟文本,学习运用。
因为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
在备课之前,教师必须根据新课改标准反复阅读课文,深入领会,弄清字、词、句、段、篇,指导学生识生字,弄清汉字的基本要素,比如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掌握文章的层次脉络、写作技巧及文章的结构等方面;紧接着,要更进一步分析各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将内在的联系的段落归为一类。
在对教材进行精读分析、掌握课文内容、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后,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现实情况和学生实际,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确定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老师在备课时多读,就能够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
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
读课文,不但要读通,还要读熟,做到烂熟于心。
这样做的好处是走进文本,把握课文的脉络,掌握课文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时候,一个巧妙的教学主意,往往就产生于对文本的熟悉。
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
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四、读宽课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自己首先要有这种能力,如了解课文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作品分析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教师都要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只有做到心中无疑,才能胸有成竹地帮学生释疑,面对课堂上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才不会责怪这个学生多事呀,有时这种声音也会带给你不一样的精彩的。
小学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精选的语言精品,是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
语文教师备课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教材读“厚”,钻研教材,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把教材教“薄”,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连类以求趣,探幽以求奇。
愚以为,读得深、品得透、读得宽的境界,才是对教学、对教师最为有益的阅读境界。
可以说,如果没有教师备课的精读,则一定没有精彩的教读,没有生动的课堂交流。
也可以说,有了教师的精读,不能肯定有精彩的教读,但经过努力可能会有精彩的教读;或者说为精彩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备课,只有教师对文章充分地读,读出意、读出神、读出情、读出个性,才会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从而形成对文章的理解,激活他们的心灵,凸显文本价值。
因此,新课程导引下的语文备课过程,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教师提炼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
教师在备课中阅读,应该是为扩大自己生活视野,提升自我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精神底蕴,确认个人价值指向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正是这种自觉自愿,使得我们能够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
在这样的对话中,有思想的砥砺和碰撞,有情意的体悟与对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最终让人至于“真”,达于“善”,臻于“美”的境界,获得精神享受和生命的提升。
三设计
阅读教学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就是科学而又艺术地分析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因此,备课中应做到“三设计”,即设计学习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方法和设计教学情境。
一、设计学习目标。
一堂好课应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它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样设计学习目标呢?
其一应依据课标并对课标进行分解,学习目标不是课标要求的重复,而是对课标要求的创造。
其二进行学情分析,调整学习目标,即将操作目标结合学情分析进一步细化。
学情分析包括教学起点分析,对学科知识、学生和教师进行的全面分析以及对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正确分析。
以往,人们主要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知识特别是教材内容的掌握上,对教材以外的目标考虑较少。
当前,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越来越强调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这里所说的学生的发展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基础性目标。
指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所明确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
它是对学生提出的一般要求,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体现。
基础目标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应明确、具体,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反映各学科的不同特色。
二是发展性目标。
这是提高目标,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主体性是学生作为认识、实践和自身发展主体的本质属性,是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根本特征。
主体性发展目标主要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方面。
自主性又称独立性,集中表现为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自觉自理等。
主动性是对现实的选择和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上,主动性强调学生有高的成就感,强烈的竞争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并有很强合作交往能力。
创造性是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加工、提炼,得出简练的方法或对知识的高度概括。
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
主体性强的学生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是体验性目标,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亲自经历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到课堂生活的乐趣和愉悦。
二、设计教学过程方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引探教学法、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教无定法是指在实际教学时,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篇课文,在内容上,字词句段篇,在手段上,听读说写书.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凭借。
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出核心信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就自然面临处理教材的问题。
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必须切实解决一两个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忌蜻蜓点水。
“面面俱到,等于不到”。
设计教学过程方法应做到三定:
一是“定标”,即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是学段要求,而它直观地体现在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中。
据此,目标就易做到准确、简明,就能避免教学中面面俱到的现象,有效克服常见的承载太多使命而把课文教“肿”了的弊端。
准确、简明的教学目标。
要实现“三维”的整合,做到在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掌握规律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突出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个性。
二是“定点”。
即定点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学习过程,精心设计具有实践性的语文活动,巧妙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具体地说,如备课先备读。
哪一块应怎样读,心中有数。
读书的形式要多样。
(默读、范读、快速浏览、集体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熟读、精读)读书要有层次,每次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要有目的,要心中有数。
重点部分、优美片段要鼓励学生熟读、精读,直到背诵。
学生读后给以评价。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划,不动笔墨不读书。
每节课读书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等等。
确定落实目标的凭借点、支撑点。
支点确定要准确、精当。
在训练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重点在哪儿训练读得有感情:
应在哪几个“点”引导理解、感悟;着重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探究;着力在哪儿让学生深入对话,活性生成:
哪些语言应让学生积累或者运用……都应了然于胸。
每个“点”必须为达“标”服务。
科学定点,是防止教学面面俱到、把课文教“肿”,实现高效教学的又一有效措施.在备课中应把握好各学段教学的重点。
如:
低段:
字词教学,也就是识字写字是重点。
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文,多识少写,重在写字方法的指导。
学一个字,组一个词,说一句完整的话,把课文读熟背会。
中年级:
识字写字教学环节不能少,重在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知识迁移、应用。
高年级:
一些难字该认还必须要安排一定的时间,重在熟悉课文,学会习作方法,拓宽思维。
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如:
坐的姿势、握笔的方法(三个一);提问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正确诵读的习惯;记笔记的习惯。
三是“定法”:
选择确定教学方法。
方法要科学、管用。
学字、解词、懂句、读段、学篇.可用哪些方法,采取哪种手段,哪种方法、手段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效果最佳……这些都是“定法”的内容。
科学的教法,适时地点拨揭示.持之以恒地潜移默化,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自在其中了。
三、设计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
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借助实物和图像、动作、语言、新旧知识与观念的关系和矛盾、问题等创设基于生活、注重形象、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情境。
总之,备课过程中的三个设计要过好两关。
一是学生关: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
二是教材关:
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的结构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谈谈 有效 教学 备课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