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分析.docx
- 文档编号:27703013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5.40KB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分析.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分析
2016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分析
2016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分析
5、古诗三首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同上
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探究、自学法、
配乐朗读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背诵诗文。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出示古诗《望洞庭》,生解诗题(望洞庭,就是在远处看洞庭湖);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板书诗题,从题目中看出什么?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
2.识诗人:
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重点了解:
刘禹锡,唐代诗人,有“诗豪”的美称。
3.读古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做到正确、流利,节奏分明图片欣赏洞庭湖,重点夜晚的洞庭湖,看到了什么景象?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小组合作:
三、汇报,交流,共同感悟诗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回答:
1.诗中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
两相和是指什么?
2.潭面/无风//镜/未磨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说“镜未磨?
3.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这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4、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五、三、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观赏过菊花吗?
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
揭题《菊花》。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学习生字词。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
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
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
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
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
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
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
有《元白长庆集》。
出示菊花图片,说一说对于菊花的了解。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菊——菊花。
秋丛——秋天的菊花丛。
舍——房屋。
(组词:
宿舍、校舍) 陶——本诗中指姓陶的家,即陶渊明家。
(陶渊明是晋朝著名诗人,最喜爱菊花) 偏——偏爱,在几个人或几件事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此——此花,这个花。
尽——完。
开尽:
开完。
篱——篱笆。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菊花》全文字幕)
(1)自由读:
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汇报。
(2)互助学习:
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句诗的意思是:
一丛丛的菊花围着院墙屋舍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
诗人围绕着开满菊花的篱笆流连观赏,以至不觉中太阳已西斜。
这两句诗是写景,写菊花之多,使观赏者留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
诗人舍不得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不是人们偏爱菊花,是因为这种花开完后,就没有别的花再比的上它。
(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这两句写了作者偏爱菊花的原因。
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五、指导朗读 秋菊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前两句赏花,用缓慢轻松的语调读出诗人清高自豪的情感。
后两句诗人直白内心想法,朗读的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表达对菊花的情有独钟。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和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示范诵读这首古诗。
2、学生自由读诗,将不懂的字、词勾出。
3、同桌互相协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质疑答疑。
5、同桌互相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6、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今译:
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
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
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1、自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
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并用笔勾画出来。
2、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在这些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3、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4?
理解“愁”,诗人究竟“愁”什么?
为什么而“愁”?
(让学生根据自身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教学步骤同上)
六、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七、学生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八、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九、(5)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
十、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
教学反思:
在学习古诗时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字典等工具,先解字再解词,连词成句理解诗句意思,学生的热情很高,诗句意思理解的比较好亦能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6.《观潮》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
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学生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
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查字典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引导学生理解“奇观”的意思)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
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放录像(潮来时一段)。
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以小组的形式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交流哪些字容易写错,交流自己积累的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词语解释。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
(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
)组词:
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
组词:
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
上下结构的形声字。
组词:
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
里外结构。
组词:
闷雷。
读音:
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
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
“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
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观潮》。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
(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板书:
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从哪感受到的?
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
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板书:
远近)
(2)远:
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
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板书:
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
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
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
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看图片)(板书: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 (4)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
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指导学生朗读。
(适时板书: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
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本文以生动的语言反映了钱塘江大潮的真实情境,在教学时借助图片以及音响引导学生直观的感受潮的声与形,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7.《火烧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描写火烧云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读写“霞光、紫色、高寿、葡萄、茄子、跪着、恍恍惚惚”等词语。
教学准备:
、
课件第一教时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
夕阳西下,云似火烧,火烧云历来都是人们赞颂的对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萧红描绘火烧云的作品。
板书:
火烧云
什么叫“火烧云”?
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可以是大声朗读,可以是轻声速读,可以是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进行读书。
)强调“烧”字
二、自学课文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思考感兴趣的问题,试试自己能解决多少问题。
(允许同桌或小组讨论。
)
(二)检查、反馈、交流 1.通过自学,你已经会读哪些生字和词语了(指名中下生读一读)根据朗读情况重点提醒学生注意:
"檀"读tán,不读tái;"寿"读shòu,不读sòu;"彤"读tóng,但“红彤彤”是读第一声。
2.会读还要会写,把这些生字工工整整地在旁边写一写。
3.同学们学得不错,想不想跟着录音轻声读一读课文呀?
(播放课文录音)
4.火烧云很美,课文写得也很美,请你再读一读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三)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概括本文写作顺序的三个句子,圈出其中三个关键词。
1.作者观察火烧云的顺序是怎样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
快速默读课文。
结合回答板书:
上来、变化、下去 2.你对火烧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霞光、颜色、形状,找出课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三、认识火烧云 1.什么是火烧云?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全班齐读句子。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 ①"烧"是什么意思?
这里可不可以换成"红"?
把句子中的"烧"换成"红"通不通?
学生小声读一读,比较比较。
②既然通,作者为什么不用"红",而用"烧"?
3.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四、感受霞光 1.师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霞光照在大地上,你发现地面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你能用笔把这些变化找出来吗?
(板书:
大白狗--红,红公鸡--金,黑母鸡--紫檀色,白胡子--金) 从这些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
(是霞光照在地面上使颜色在变)这些颜色为什么变得不样?
3.是呀,霞光映照在大地上,一切都变了,你能想象出还会有哪些变化吗?
用"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在大地上,()变成()的了。
"的句式说一说。
4.你们能把这些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学生尽情地朗读后,指名读一读,齐读) 5.作者不是直接写火烧云,而是写了霞光,你觉得这样写好吗?
(这样写不仅准确细致地描绘了霞光的颜色,而且描写了霞光映照在地上的生动景象,具有渲染烘托的作用和先声夺人的效果。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开关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尝试铺垫 看图回顾火烧云上来时霞光映照在大地上的生动现象,交代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二、尝试学习,学会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火烧云的变化?
自由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尝试题
(一):
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听朗读第三自然段,边听边把表示颜色的词语圈出来。
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写了火烧云的颜色,还写了它的形状。
(板书:
颜色、形状) ②:
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
(火烧云颜色变化特别快。
) 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从"一会儿"这个词体会到。
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不仅快,而且还很多。
) ③:
都有哪些颜色?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还有红通通、金灿灿、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师:
你们看,这些颜色多漂亮啊!
(课件展示火烧云颜色的图片。
)
④天空中还有哪些颜色?
(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导:
那么我们试着说说这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种带比喻的形式来说(举例),你还能用其它几种形式来说说天空中的颜色吗?
仿照第三自然段说一句或两句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句子。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
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三、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1)出示投影,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老师想和大家合作学习课文4、5、6自然段,怎么合作呢?
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用书上的原句来回答。
咱们一起读书吧!
一会儿,天空中出现了什么?
它是什么样子的?
它是怎样变化的?
消失了吗?
你们有什么发现?
按“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的顺序写
尝试题
(二)①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②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③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
(3)交流学习过程: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马 变化快 忽然 形状变化多 狗 一转眼(静态-动态)狮子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
四、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
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
尝试题(三):
(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
(指名写在投影片上) (3)投影反馈,订正。
五、课堂小结(略)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时抓住“火烧云上来了——变化——下去了”这一主线,感受火烧云的瞬息万变以及变化多端,引发学生的想象还会有什么变化,学生的想象大胆,叙述完整,感觉很好。
8.《四季童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认识7个生字。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四季风光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看看老师带来的这几幅画,告诉老师分别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能从中说出你喜爱的景物吗?
(板书《四季童话》)。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四季童话》,看看题目,大家一定会有许多疑问和好奇,季节也有童话?
它们会告诉我们些什么?
那我们一起读读吧。
二.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1.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
分别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
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四季的哪些特点?
2.汇报学习收获。
三.小组交流,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选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细细品味,想一想:
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最深?
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季节的特点的?
2.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写感受,感情朗读。
3.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组内以各种形式品读句子,体会“把景物形象化”的写作奥秘。
四.全班交流,深华感情
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从课文中,标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思考后,和小组交流一下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3.小组以自己体会朗读句子汇报。
4.请同学们按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全班汇报。
汇报过程中,引导他们边读边想,再通过配乐和图片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体会感悟文本。
3.用一个词(一句话)概括四季的特点。
4.积累背诵。
5.现在我们这里正是秋天,你能发现我们家乡在此时,有哪些你认为很美的景色?
6.回忆一下,我们家乡春、夏、冬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和喜爱的景色呢?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它们各自的美。
五.布置作业 1.摘抄喜欢的词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本节课,同学们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对四季的美做了自己的理解和发挥,你们都是用心学习的孩子。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段话,再仿写一段,明天和同学一起比比,看谁写的好。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你喜欢谁,他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汇报,在读、说的基础上,了解春夏秋冬的特点。
《语文百花园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如何区别形声字,能记住它们,正确使用它们。
2.让学生区别带有“静”字的近义词,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
3.熟读诗歌,积累气象谚语、指导写周记。
4.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提出学习要求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落实训练内容
(一)比一比,组成词。
1.个人填空。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词语,分析字的差异 3.说出每组词语各自的特点。
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5.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6.补充练习。
(二)读句子,选词填空。
1.默读句子,自主填空。
简单讲解三个词语的意思,进行区分。
2.学生汇报、交流。
3.找出三个词的相同点和它们在意思或使用上的区别。
4.交流,总结。
三.积少成多
(一)读读背背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自由读,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师生交流。
3.用喜欢的形式读,试背,比一比谁背得好。
4.全班齐背。
四、作业:
形近字组词。
积累谚语,与同学课后交流。
第二课时 一.我的采集本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交流,这些气象谚语的意思,教师及时引导。
3.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说给大家听。
4.布置学生把格言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二.阅读平台《周记一则》 1.自由读文,想想《周记一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自由读,总结周记的格式。
2.师生交流。
3.你知道周记的写法吗?
4.指导周记的格式。
三.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
写一篇周记
第三课时 一.走进“语文大课堂” 1.启发谈话,明确要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二 单元 教案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