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四单元教学分析及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7697488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66
- 大小:48.72KB
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四单元教学分析及教案.docx
《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四单元教学分析及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四单元教学分析及教案.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四单元教学分析及教案
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析计划
单元内容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理解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算理,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口算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和不退位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初步掌握用竖式计算不进位和不退位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加减法。
3、让学生在理解与表达算理和算法的活动中培养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感受到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
5、通过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单元重点
理解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掌握口算方法。
单元难点
理解算理,以信明确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与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教材通过比较23+3与23+30及54-30与54-3的不同来突破学习的难点。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学习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和不退位的加减法,以口算为主,初步掌握笔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和不退位)。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100以内数的概念及20以内加减法是学习本单元的最直接的认知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为后面学习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多位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因此,本单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全册教科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单元内容的编写体现了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既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10以内数加减法的综合,也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重要基础。
教科书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利用前面学习的知识去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主建构。
此外,本单元在编排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引出计算的需要,构建数学模型,借助已有经验及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凸显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与算法。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通过100以内数的组成和1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去理解算理和探索算法。
比如,30+20就是3个十加2个十等于5个十。
显然,100以内数的认识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理论根据,10以内数加减法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基础。
为了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教材注意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借助小棒、实物(图)等手段直观形象展示算理,为探索算法提供形象支撑。
同时,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为后面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习提供直接的认知准备。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以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以内加减为基础,100以内数的认识仍然是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理论依据,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等知识是学习该内容最直接的算法基础。
与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样,教材在编写时注意通过实物操作、计数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同时,注意通过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比较,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与算法的掌握。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口算学习为主,初步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体验算法多样化。
100以内的数的认识仍然是其计算的理论依据,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0以内数加减法是其计算的方法基础。
教材一方面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结合,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探索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仍然注意通过借助计数器理解算理,凸显算法。
此外,为了让学生感受100以内数加减法的实践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把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通过形象的图画和生动的情境呈现信息,以计算为活动主线,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注意选取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题材承载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100以内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单元安排
安排内容
修改、备注
课时安排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2课时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3课时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2课时
单元复习检测:
5课时
合计:
12课时
教学中注意
1、重视口算教学,为运算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2、重视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探索,促进运算能力提高。
3、加强直观教学,为理解算理探索算法搭建“脚手架”。
4、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凸显数的运算的实践价值。
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新授课教案
课题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
主备人
课时
第一课时(共十二课时)
有无课件
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情境进一步感悟加减法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学生经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算理与算法的过程,感受算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其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兴趣。
重点预测
理解、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预测
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的算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装有10支铅笔的铅笔盒实物、小棒图,信封(写上38页第3题算式)。
学生准备:
成捆的小棒。
学习环节
学习过程及内容
修改、备注
一、巧妙自学
【课前给学生布
置的活动任务,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自学。
】
二、共学探究、
1、知识链接
【温故而知新:
提问、总结、测
验】
2、新课引入
【情境形式、问题形式、故事形式等】
3、合作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分层合作、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等】
三、点拨释疑
1、点拨释疑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或者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主讲、总结】
四、当堂训练
1、展示交流
【学生可以展示自学、群学的内容教师都要提前做好规划】
2、检测情况
【教师出题时要有针对性强、突出重难点】
五、总结延伸
【主要延伸或者总结】
一、巧妙自学(课前: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学)
1、
二、共学探究(小组合作)
1、知识链接:
练习: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2、新课引入:
情境引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
从主题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小超市里月饼每盒10个,乒乓球每盒也是10个,黄色乒乓球有4盒,白色乒乓球有3盒等数学信息。
教师: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
黄色乒乓球比白色乒乓球多多少个、左边和右边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等问题。
教师:
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知识,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两位数加减法的知识。
[点评:
通过单元主题图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出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首先获得总体印象,在认识上产生学习期待。
]
3、合作交流:
教学例1
情境呈现,认识1盒与10支的关系
教师:
(出示课件或装有10支铅笔的铅笔盒实物)请同学们瞧瞧这是什么?
(铅笔)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它吗?
(1和10都可以,分别表示1盒或10支)出示商店信息“每盒铅笔有10支”。
呈现信息,出示主题图中的一部分“左边有4盒”
教师:
这是多少支铅笔?
(学生回答后板书:
40。
)咱们来变个魔术,把铅笔变成小棒,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
学生操作学具。
再出示“右边有2盒”。
教师:
这是多少支铅笔?
(学生回答后板书:
20。
)请你用小棒摆出来。
提出问题指着完整的主题图观察。
教师:
左边这位小朋友他观察到柜台左边有4盒铅笔,右边有2盒铅笔,他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你们猜是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盒数和支数的问题。
选择“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这个问题板书。
教师肯定:
你的想法和他一样!
思考问题
教师:
你们能用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
40+20)
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他算出铅笔的支数呢?
看谁的想法巧妙?
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小棒,算出一共的铅笔支数。
尝试交流抽学生全班交流,可能有如下算法:
点数,40,50,60;4+2=6(盒),6盒是6个十,也就是60;4个十加2个十等于6个十,就是60;4+2=6,40+20=60(如果学生认为就是都添个0,教师就要追问:
为什么?
4捆表示40,2捆表示20,合起来6捆就是6个十,也就是60)。
教师鼓励学生的算法灵活多样,并适当进行板书。
小结完善课题
教师:
同学们自己就发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就是看一共有几个十。
(板书课题:
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
[点评:
学生在口算时的思考角度和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能充分尊重差异,利用小棒操作,让学生头脑里形成几个十加几个十的印象,促进学生对抽象的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同时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化,并优化方法,把整十数加整十数归结为10以内加法,树立转化意识。
]
教学例2
过渡语。
教师:
同学们刚才算出了商店柜台上一共有60支铅笔。
现在右边的男孩看到这些铅笔不错,买了10支。
他可爱动脑筋了,又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
你猜一下,他这时想到的是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还剩多少支铅笔?
用小棒图表示信息和问题。
将学生请到讲台上,给他一捆一捆的小棒图。
教师:
你能用小棒表示出铅笔的总数吗?
怎样表示从中买走10支铅笔?
教师用粉笔将最后一捆圈上虚线,这样就表示买走了10支。
(3)用算式来表示剩下的铅笔。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10=
交流口算出答案的方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算法:
6个十减1个十等于5个十,就是50;倒数,60,50;6-1=5,60-10=50;算减想加,50+10就得60,60-10=50。
教师肯定学生的算法灵活多样。
小结提升。
教师:
你们还会举一反三,居然用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来算整十数的减法题!
很巧妙的是,直接想6个十减1个十等于5个十,就是50。
口头练习。
教师:
如果小男孩不是买的1盒,而是2盒,还剩多少支呢?
4盒呢?
学生直接口算出答案。
完善板书。
(添上“减”)
教师:
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
试一试,口算50+30=□90-40=□
[点评:
通过口算整十数的加法,迁移解决减法问题,口算减法问题就处理得较为简略,学生直接根据小棒图理解算理,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对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
三、点拨释疑(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问题里面有“一共”,“还剩”用什么方法计算,以及运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
四、当堂训练(教师出题,检测学习情况)
1.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
让我们活动小手,摆一摆,算一算:
10+40和50-40。
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可以直接让学生根据图示口算出答案,再说算理。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操作中体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转化成10以内加减法的过程,从而理解算理。
2.集体练习。
(练习七1~4题)
第1题。
学生动笔,独立练习,要求学生竖着做。
教师:
第1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上下两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第2题。
学生口算,集体订正,了解学生正确率。
第3题。
送信游戏。
要求学生在书上连线,待会请做得快的同学来做游戏。
教师在学生练习时,将答案写在黑板的不同位置,再随机将信封给做得快的同学,其他同学当裁判,看他送对信没有。
第4题。
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小兔子和袋鼠也来到我们的课堂,小兔子连续跳了3下,现在它跳到哪里了?
20+30=50。
而小袋鼠只跳了一次,它跳到哪里了?
40+30=70。
3.独立练习:
5~7题,教师关注后进生,批阅课堂作业。
4.教科书课堂活动2。
口算游戏:
一名同学出题,抽另一名同学口算答案。
[点评:
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题,向学生提供多种有趣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理解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用课件动态演示练习七第4题,让学生觉得有趣,更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本节练习做到了集体练习和独立练习相结合。
]
五、总结延伸
教师: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书中的小朋友,他在买铅笔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数学问题。
我们的同学也会开动脑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发现了口算整十数加减法的窍门,并且口算得很快。
这是什么窍门呢?
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全课总评: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与10以内数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不同,是以十为计数单位。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体现“生命课堂”特点:
一是以现实生活为主线,让学生感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现代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
生活情境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靠的生长基地,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
本节课以现实生活中购买铅笔时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学生在富有现实生活的情境中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根据学生特点组织教学活动。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
根据这些特点以及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愉快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尝试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在适当的时候对情景信息进行动态处理与分步呈现,便于学生理解题意。
三是体现“生命课堂”的人文性。
在师生交流想法的互动过程中,闪烁着智慧,涌动着灵感,实现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培养。
教师以激励性评价为主贯穿活动的全过程,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倾听。
]
【可以把过程及内容的步骤交换。
】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
例1、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40+20=()(支)
例2、还剩多少支铅笔?
60-10=()(支)
课后作业
教后反思
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新授课教案
课题
比多比少问题
主备人
课时
第二课时(共十二课时)
有无课件
学习目标
1.感受“比多比少问题”的结构,从另一角度感悟减法的意义,进一步巩固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初步理解数量关系,体验这类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3.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预测
掌握“比多比少问题”的分析思考与解决方法。
难点预测
理解该类问题为什么是用减法解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乒乓球盒装图片。
学生准备:
2种颜色的成捆小棒。
学习环节
学习过程及内容
修改、备注
一、巧妙自学
【课前给学生布
置的活动任务,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自学。
】
二、共学探究、
1、知识链接
【温故而知新:
提问、总结、测
验】
2、新课引入
【情境形式、问题形式、故事形式等】
3、合作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分层合作、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等】
三、点拨释疑
1、点拨释疑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或者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主讲、总结】
四、当堂训练
1、展示交流
【学生可以展示自学、群学的内容教师都要提前做好规划】
2、检测情况
【教师出题时要有针对性强、突出重难点】
五、总结延伸
【主要延伸或者总结】
一、巧妙自学(课前: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学)
1、
二、共学探究(小组合作)
1、知识链接:
口算出示口算题目,独立练习,用开火车的方法订正,教师了解学生速度及正确率。
2、新课引入:
教师:
同学们,刚才你们口算得非常棒。
这节课我给表现突出的同学准备的奖品是小红花和小贴画。
你们最喜欢哪一样?
喜欢小红花的同学请坐在位置上,喜欢小贴画的同学请起立。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出喜欢小红花的比喜欢小贴画的少或……
教师:
生活中,像这样比多比少的问题很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比多比少问题。
板书课题:
比多比少问题
[点评:
利用较少时间适当练习口算,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口算能力。
同时,利用课堂上的资源引出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今天学习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经验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
3、合作交流:
教学例3
1.呈现情境并分析信息。
在黑板上贴图片呈现:
3盒白色乒乓球,每盒10个。
教师:
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有3盒白色乒乓球,每盒10个,甚至还有同学会说白色乒乓球一共30个。
教师表扬学生会看出3个十。
(教师板书:
30)
再出示:
4盒黄色乒乓球,每盒10个。
教师:
现在你又知道了什么?
还有没有补充?
学生可能会说有4盒黄色乒乓球,每盒10个,黄色乒乓球一共有40个。
(教师板书:
40)
学生还可能会说两种乒乓球一共有70个。
表扬学生,会整体观察这幅图,将两种乒乓球联系起来思考。
还有学生可能会说黄色乒乓球比白色乒乓球多,白色乒乓球比黄色乒乓球少,甚至还会说出多或少的具体个数。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学生直接说“黄色乒乓球多”,教师要引导改正。
教师肯定学生还会比较两种乒乓球的个数。
教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教师追问:
你们是怎么看出它们的多少的?
学生说,教师在黑板的图上示意,画出虚线,表示出一一对应关系。
2.揭示并解决问题
教师:
刚才同学们很会分析信息,看出了两种乒乓球数量之间的一些关系。
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
板书问题:
黄色乒乓球比白色乒乓球多多少个?
白色乒乓球比黄色乒乓球少几个?
教师:
你们可以自己选一个问题研究,可以用1捆小棒代表1盒乒乓球,用两种颜色区分开,自己摆一摆,说一说,怎样算出答案。
抽学生分别汇报两个问题,先将第一个问题梳理清楚后再讨论第二个问题。
学生汇报时,教师注意引导:
一是让学生一捆一捆对着摆,同样多的是哪些部分。
二是请小朋友指出多的部分是在哪里,(教师用竖着的虚线把黄色乒乓球分成两部分)。
学生:
……
教师:
“黄色乒乓球比白色乒乓球多多少个”与“白色乒乓球比黄色乒乓球少几个”这两个不同的问题,你们都是用40-30来算的吗?
(教师在叙述时,可以勾画关键字,如:
黄比白多)
学生讨论后交流他们的想法。
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为什么用40-30来算呢?
(通过手势配合)从黄色乒乓球里去掉和白色乒乓球同样多的30个,剩下的部分就是黄色乒乓球比白色乒乓球多的部分。
这10个呀,既是黄色乒乓球比白色乒乓球多的个数,也是白色乒乓球比黄色乒乓球少的个数,两种问法实际上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只是说的角度不同。
因此都用相同的减法算式计算,40-30都表示从40里去掉同样多的30,剩下的就是多的或少的。
教师:
40-30得多少呢?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口算交流,教师写出得数。
[点评:
理解该类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该环节的教学采用分步呈现信息的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力、旧知识和学习兴趣。
在学生交流中,生成新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意识,积累发现问题的经验。
在分析解决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小棒理解该类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法,不但理解了问题该怎样解决,还理解了为什么这样解决,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
三、点拨释疑(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重点讲解比多,比少为什么要用减法来解决。
四、当堂训练(教师出题,检测学习情况)
1.试一试
学生练习后反馈。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叙述,在30盒酸奶的图中画出一条竖虚线,从中减去同样多的20盒,剩下的部分就是相差数。
2.课堂活动3
学生填一填,再同桌说一说。
最后全班交流。
3.选择题(三个问题都可以用图画出现,学生比手势)
(1)小明有30枚邮票,小华有50枚邮票,小华比小明多多少枚?
①30+50=80(枚)②50-30=20(枚)
(2)小明有30枚邮票,小华有50枚邮票,小明比小华少多少枚?
①30-50=20(枚)②50-30=20(枚)
(3)一棵杉树高60m,一棵桉树高30m,这棵桉树比杉树矮多少米?
①60+30=90(m)②60-30=30(m)
4.练习七第10题
先由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再由学生选择一个问题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
1本《动物世界》和1本《西游记》一共多少钱?
1本《动物世界》比1本《西游记》多多少钱?
1本《西游记》比1本《动物世界》少多少钱?
5.独立练习
练习七第8,9题。
教师关注后进行,批阅课堂作业。
6.机动练习
如果时间比较充足,可以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出一个减法算式比如:
70-20=,让学生编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点评:
利用教材提供的练习题,分层使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增加了一个选择题,让学生对比,同时迁移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比多比少的问题。
引导学生编生活中的问题,可以锻炼学生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
五、总结延伸
教师:
同学们这节课学得很精彩,发现了生活中比多比少的有趣问题。
这种问题计算时用减法来计算,都是从多的这个数中去掉和另一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相差数。
教师:
你自己对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全课总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体现“生命课堂”特点:
一是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获得比多比少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二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板书、提问、勾画等,引导学生由比字句掌握其中的数量结构,体现主体与主导的协调。
三是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该类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法是教学的难点,加之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常将“甲比乙多几”机械错误地理解为乙多。
因此,结合直观教学,把大数分成两部分,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理解该类问题为什么用减法算的道理,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
【可以把过程及内容的步骤交换。
】
板书设计
比多比少问题
例3、40-30=()(个)
课后作业
教后反思
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新授课教案
课题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
主备人
课时
第三课时(共十二课时)
有无课件
学习目标
1.经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2.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培养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体验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的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培养积极思考,动手实践的学习习惯和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态度。
重点预测
自主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难点预测
理解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算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视频展示台。
学生准备:
小棒。
学习环节
学习过程及内容
修改、备注
一、巧妙自学
【课前给学生布
置的活动任务,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自学。
】
二、共学探究、
1、知识链接
【温故而知新:
提问、总结、测
验】
2、新课引入
【情境形式、问题形式、故事形式等】
3、合作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分层合作、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等】
三、点拨释疑
1、点拨释疑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或者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主讲、总结】
四、当堂训练
1、展示交流
【学生可以展示自学、群学的内容教师都要提前做好规划】
2、检测情况
【教师出题时要有针对性强、突出重难点】
五、总结延伸
【主要延伸或者总结】
一、巧妙自学(课前: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学)
1、
二、共学探究(小组合作)
1、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师大 一年级 下册 单元 教学 分析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