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二 课案4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学案 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7693181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121.08KB
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二 课案4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学案 含答案.docx
《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二 课案4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学案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二 课案4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学案 含答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二课案4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学案含答案
课案4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表达技巧指诗歌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包含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需要辨析诗歌采用上述技巧后,在内容(表情达意)和形式上所具有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汇总图示:
1.说名称。
先仔细研读诗作,判断它(整首诗、律诗之某一联、某一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说出表达技巧的名称。
2.析内容。
结合具体诗作,分析该表达技巧在诗中的具体运用。
3.明效果。
揭示作者运用该表达技巧后所达到的效果。
示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夸张手法(步骤一),愁生白发,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步骤二),可见愁思的深重(步骤三)。
描写手法
(一)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
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
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虚写分为两类:
联想和想象。
想象是思维再创造。
包括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思维呈现]
1.首读题干:
它明确告诉我们赏析的角度是 。
答案:
虚实结合
2.根据解说,从诗中寻找虚写和实写的内容各有哪些。
第一、二句写 ,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为实写;第三、四句提到了的曲子 ,是虚写。
答案:
眼前景 梅花落
3.全诗由实入虚,以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来表达他们 。
答案:
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整合答案]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
傍晚,战士踏着月色赶着马群归来,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
三、四句以实写虚,化用“梅花落”,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天山。
此诗虚实结合,通过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哪些是实景?
哪些是虚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解析:
本诗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根据题目要求,找出诗中的实写与虚写,然后体会作者感情。
答案: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由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对照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作者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 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激赏这首诗说:
短短四句,凄美之极,令人怅惘不已。
请从虚实相生这一角度,说说这首诗是怎样把读者带入凄美意境的。
解析:
作答本题,注意题干提示要从“虚实相生”角度分析诗歌的“凄美意境”。
在本诗中,虚景是作者的回忆和想象之景,实景则是眼前之景。
作者以虚景来衬实景,引领读者进入无限凄美的境界中去。
答案:
“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
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十全十美;实景“桃花依旧笑春风”,怅惘顿生。
以虚衬实,把读者带入无限凄美的意境中去。
(二)动静结合
反衬手法的一种。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它分为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有动有静三种。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此诗。
[思维呈现]
1.题目明确告知是 的角度,答题方向已经明确。
答案:
动静结合
2.细读诗歌,寻找动静句。
前两句是 描写:
第一句先将月亮的暗色和渔灯的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第二句细写幽黑的河面上,一点灯光闪烁,孤单微弱。
后两句是 描写,写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的动人情景。
答案:
静态 动态
3.从写景中推知作者的心情:
由 转向 。
答案:
孤独寂寞 极度兴奋
[整合答案]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
第一句先将月亮的暗色和渔灯的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第二句细写幽黑的河面上,一点灯光闪烁,孤单微弱。
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写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的动人情景。
作者的心情也由孤独寂寞转向极度兴奋,流连不已。
1.(以动衬静)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请你欣赏后两句所用表达技巧的作用。
解析:
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刚刚升起的月亮,惊动了躲在窝里的小鸟,它们不时地鸣叫几声。
此诗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
诗人旨在描写春夜山洞的幽美静谧,却有意打破常规,纯用动景处理。
从“花落”到“月出”,再到山鸟的“惊”和“鸣”,无不有动有声。
然而,正是通过这样的动态和声响,有力地衬托出“人闲”“夜静”和“山空”。
答案:
诗人通过花落、月出、鸟惊(鸣)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2.(以声衬静)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门致此身。
诗歌第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有什么作用?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要准确判定此诗五、六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衬托;二要认真分析诗句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即第五句以声衬静,第六句以有衬无;三要分析诗句运用衬托的作用,即第五句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作者的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第六句衬托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答案:
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孤壁野僧邻”则运用烘托手法,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的情景。
描绘出孤寂、凄清的意境,抒发了作者独处空园,与野僧为伴的孤苦无依之感。
3.(有动有静)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请赏析本诗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解析:
诗的前三句着力点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处。
答案:
作者先写静态的意象——江月、风灯、宿鹭,再以动态的跳鱼加以衬托,描绘了一种江面上安谧平和的景象。
写动态景物是为了烘托出静态景物。
(三)细节与白描
细节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言行举止、神情意态、心理活动、生活环境),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者的内心情怀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思维呈现]
1.标题告诉我们 。
那么,这“思”又落实在哪里呢?
。
答案:
季节和事情 家书上
2.诗歌主要事件就是写一封家书。
因此,作者围绕写家书这一事件,着重强调了 、 ”的心理活动,这才有后面的送信人快要出发了,写信人还要把他叫回来,打开信封,再添补几句。
答案:
“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3.写信人的这些心理活动和实际行动,正体现出他对 。
答案:
家乡和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整合答案]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还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试对第四句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解析:
作答本题,把握此句运用的描写手法,体会诗人此时的心情。
“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答案:
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看似闲适恬淡实则焦虑不安的心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
持取,捻弄。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解析:
“捻花枝”这一动作描写表现作者爱春;“放花”这一动作描写可看出作者伤春,由这两个细节描写可看出作者的感情变化。
答案:
主要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
写了凭栏捻花、放花无语两个细节,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到伤春的感情变化。
(四)点面结合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 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请你加以赏析。
[思维呈现]
1.词的题目已经告知了我们写作的内容为“ ”,“东南”是一个很宽泛的地理方位,属于(点 面√)的范畴。
答案:
东南形胜
2.题干则告诉我们,赏析的角度是“ ”,那么,我们只要从词中去寻找哪些内容是点、哪些内容是面就可以了。
答案:
点面结合
3.从面和点的内容描写中,分析出从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即可。
[整合答案]
开头三句,紧扣主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面)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点)“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反映出了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
同“翻腾”。
②凌波:
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解析:
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
因此,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
“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答案: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
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
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五)移步换景
所谓“移步换景”是指在动态中描景写物。
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请你分析诗中“移步换景”的写法。
[思维呈现]
1.标题是“钱塘湖春行”,即 。
答案:
春天在钱塘湖边行走
2.既为行走,肯定边走边看。
一路之上,他先后走过了 等地,看到了 ,听到了 ,于是,他勒马缓缓任性前行。
答案:
孤山寺、贾亭、西湖边、村落 云、水、莺、树、筑巢之燕、花、草 黄莺的啼鸣
3.这一依次前行并有所见的过程,即为移步换景。
[整合答案]
诗人是带着读者一起“春游”。
从孤山寺旁的贾亭,到西湖云水,山水景观尽收眼底。
然后步入春回大地后的村落,但闻新绿树丛中黄鹂婉转啼鸣,新燕正忙碌于屋舍底衔泥筑巢,一派新春的盎然生机。
放目田野,春花渐趋烂漫,很快就会姹紫嫣红开遍。
春草初没马蹄,平芜直抵青山。
最后勒马登上白堤,在两边依依的柳行中,一路放马,任情而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终南山
王 维
太乙①近天都②,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③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①太乙:
终南山主峰。
②天都:
天帝所居之处,此指长安。
③分野:
古代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
此句说中峰成为分隔不同州郡的分界。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评价。
“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有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沈德潜却认为“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
综观全诗,作为整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有何妙处?
解析:
作答本题,需要对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好好体会。
“玩其语意”,似乎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
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
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
第三,诗人既到“中峰”,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不难想见。
答案:
尾联写欲久居山中,意谓为山景所迷而流连忘返,乃对前文终南山之美的总结与升华。
前几联写终南山之美,尾联隔水相问,意谓更美在远方,不仅前后一体,更是对前文的拓展。
前文写山,尾联写水、写人,不仅行文有变化,且山、水、人皆成景致,深得传统山水画之美。
尾联虽未直接写山,却通过“寻宿无着”的景况,从侧面点出山中地广人少、水木丰饶的特点,表现出终南山幽静、深邃、辽远等意境。
首联写仰视,颔联写凝视,颈联写俯瞰,则尾联写眺望,全诗通过视觉移步换景,写出了终南山全方位的立体的美,尾联拓宽了作品的视野。
前三联写山景,尾联写人的活动,这不仅为景色平添了生机,且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显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深化了诗的意境。
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
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后面问题。
中吕·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秋,香肌瘦几分?
缕带宽三寸。
试对这首曲的主要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思维呈现]
1.标题“别情”直接告诉我们是 。
答案:
分别之情
2.抓住词中直接抒发感情的词句:
“ ”“ ”“ ”“ ”,它们是本曲主要表现手法的最大体现者,也是作者情感的主要寄托者。
答案:
怕黄昏 不销魂 新啼痕 断肠人
[整合答案]
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问题。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请你简析这首诗运用的抒情手法。
解析:
作答本题,抓住诗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一人生短暂的感喟,以及“念”“怆然”等词所表现的心情,体会作答。
答案:
直抒胸臆的手法。
诗人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有人评说“主客移位”是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
请你试着对此加以评说。
[思维呈现]
1.作者用 的手法来写临行前听到的黄莺啼鸣。
答案:
拟人
2.作者将主客移位,本来是人辞故居旁边的黄莺,但听见黄莺那哀婉的啼声,倒像是黄莺舍不得作者这个相伴已久的朋友,连声挽留惜别一般。
草木禽鸟尚且如此留恋,殷殷挽留,凄凄惜别。
情感丰富的诗人更加情何以堪呢?
这样描写,比直接写诗人舍不得离开这里,要来得更加宛转深情,韵味无穷。
3.作者借用 ,表现 之情。
答案:
柳条、藤蔓、黄莺 惜别
[整合答案]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移情于物。
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本诗的借景抒情很有特色,请试着分析。
解析:
分析时,首先找出诗歌哪些内容是写景,然后体会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诗一、二两句写自然之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人文之景,借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来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之情。
2.情景交融
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
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请简要赏析本诗的抒情方式。
[思维呈现]
1.标题中有“送孟浩然之广陵”,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情感多为 。
答案:
伤心
2.第一、二句交代感情来源:
“故人”和我于阳春三月,在黄鹤楼告别,他要去扬州了。
3.第三、四句直接将景色与情感融合在一起,利用 等寄托情感的词语,写出景色带给人的伤感,传达对朋友远去的 。
答案:
“孤”“远”“空”“惟见” 留恋
[整合答案]
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
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
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接着再结合诗句分析运用这种手法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并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借此表达了浓重的思乡之感。
3.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意愿,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常描写的景物有:
菊、竹、梅、柳、蝉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蝉
虞世南
垂①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①垂:
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请品味上面诗歌的表达技巧。
[思维呈现]
1.先看标题,为事物名称。
这是多数 诗的表征。
答案:
托物言志
2.次看内容:
第一、二句写蝉的生活习性和鸣叫特点。
饮的是清露,这有别于其他动物,显示出蝉的 ;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中传出来,响亮悦耳。
第三、四句则专门写蝉的声音传得很远,但不是借助外物来传的。
答案:
高洁
[整合答案]
托物言志。
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诗老:
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意义内涵的比较辨析把握。
作答此题,要注意“决非桃李诗”“决非红莲诗”的含义是指林逋和皮日休都抓住了景物的神韵特征(决非“桃李”“红莲”);其次要抓住题干中的“赞扬”和“批评”的内涵。
最后要明白尾联是诗人对前人写梅花的误区发谈论。
答案:
第一问两个要点。
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三个要点。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4.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怀古诗中用得较多。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问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①,陇上羊归塞草烟②。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③剑是丁年。
茂陵④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云边句:
汉要求苏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二 课案4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学案 含答案 语文 人教版 一轮 复习 专题 十二 课案 古代 诗歌 表达 技巧 鉴赏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