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 04294条文说明.docx
- 文档编号:27681451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149
- 大小:3.93MB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 04294条文说明.docx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 04294条文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 04294条文说明.docx(1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条文说明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条文说明
JTJ042-94
编制说明
根据交通部原工程管理司(91)工技字60号文通知,由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为主编单位,西安公路学院、重庆交通学院、陕西省公路局、浙江省交通设计院为参加单位,组成《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编制组。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对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公路隧道及其他类型的隧道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搜集并分析了大量工程报告、施工总结和科研成果等技术资料,在此基础上,又部分借鉴了国外公路隧道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
在规范编制的各个阶段,曾广泛征求全国各有关单位的意见,几度修改,不断完善。
本规范既采纳了新技术、新工艺,又兼顾到传统施工方法的存在。
各章的条文规定,均以可靠的技术依据和成熟的经验为基础,对于一些目前我国没有实践经验或尚不够成熟的技术内容,本规范没有纳入或仅作出原则性的规定。
本规范共分十六章及七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施工准备、施工测量、洞口、明洞与浅埋段工程、开挖、出渣与运输、施工支护、衬砌、监控量测、排水和防水、风水电作业和通风防尘、辅助坑道、辅助施工方法、特殊地质地段的施工、路基、路面基层和路面、附属设施工程等。
为使本标准更能符合我国公路建设的实际情况,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及时函告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邮政编码;630067),以便修订时参考。
1总则
2施工准备
3施工测量
3.1一般规定
3.2洞内施工测量
3.3贯通误差的测定及调整
3.5辅助坑道测量
4洞口、明洞与浅埋段工程
4.1洞口工程
4.2明洞工程
4.3浅埋段工程
5开挖
5.1一般规定
S.2开挖方法
5.3超欠挖控制
5.4钻爆设计
5.5钻爆作业
5.6掘进机开挖
6出渣与运输
6.1装渣与卸渣
6.2运输
7施工支护
7.1一般规定
7.2锚杆施工
7.3喷射混凝土
7.4锚喷支护的质量检查
7.5构件支护
7.6构件支护的架设
8衬砌
8.1一般规定
8.2拱(墙)架与模板
8.3模筑衬砌
8.4二次衬砌
9监控量测
9.1一般规定
9.2量测内容与方法
9.3量测数据处理与应用
9.4量测管理
10防水和排水
10.1一般规定
10.2施工防排水
10.3结构防排水施工
11风水电作业和通风防尘
11.1供风和供水
11.2供电与照明
11.3通风、防尘、防有害气体
12辅助坑道
12.1一般规定
12.2斜井
12.3竖井
12.4横洞与平行导坑
13辅助施式方法
13.1适用范围及一般规定
13.2稳定开挖面的方法
13.3涌水的处理方法
14特殊地质地段的施工
14.1一般规定
14.2膨胀性围岩
14.3黄土
14.4溶洞
14.5塌方
14.6流沙
14.7瓦斯地层
15路基、路面基层与路面
15.1一般规定
15.2路基
15.3路面基层
15.4路面
16附属设施工程
16.1设备洞、横通道及其他
16.2装饰工程
16.3营运管理设施
1总则
1.0.1随着高等级公路的发展,公路山岭隧道的建设规模日益扩大,为了使其施工行为规范化,提高施工技术水平,确保工程质量,有必要制订本规范。
1.0.2条文中所述的山岭隧道,是指以爆破为主要开挖手段的隧道,显然,它也包括采取爆破开挖的城市隧道。
采取传统的矿山法和采用锚喷柔性支护的方法施工的隧道均为山岭隧道。
1.0.3一般而言,隧道的施工安排应服从公路修建的总体规划,在施工安排、运输道路、临时房屋、砂石场地布置等,要考虑到邻近工程的施工需要,统筹安排,以减少投资。
特长或长隧道控制着整个线路的工期,在线路全面开工之前,应先期施工。
因此,长隧道应先于一般线路制定出独立的施工规划和相应的施工组织设计。
隧道施工方法是开挖方式、开挖方法、支护方式、洞内运输方式、辅助方法和通风方式等的总称。
它应通过对隧道断面、长度、双洞与否、工期、地质条件、自然环境条件等综合研究后确定。
开挖方式是指爆破开挖、掘进机开挖、人力开挖等开挖手段。
开挖方法是指全断面法、台阶法、导坑法、分部法等开挖方法。
支护方式有锚杆、喷射混凝土、钢支撑、钢筋网、构件支撑等,它们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
衬砌混凝土支模方式有全断面整体式和分块拼装式。
洞内运输方式有无轨式和有轨道式。
辅助方法主要指是在稳固开挖面和处治涌水的超前锚杆、小导管、管棚、药液注浆、冻结、混凝土注浆等。
1.0.4材料特性具有一定随机性,隧道施工过程中应对所用材料进行性能、强度等试验。
另外,必须建立质检制度,抓好质量检查和教育工作,经常向施工人员讲明“质量是工程之本”的道理,从各方面保证隧道工程质量。
1.0.5隧道工程的施工是在较恶劣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根据隧道工程作业的特点,提出应加强通风、照明、防尘、降温、防水及防止有害气体等。
塌方事故是隧道施工中遇到的恶性事故,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施工人员安全。
1.0.6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路的隧道施工技术还比较落后。
例如:
喷射混凝土回弹量大,粉尘多,开挖断面不平整,超挖过大,围岩量测反馈滞后,量测仪器可靠性差等。
因此需要积极而慎重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以推动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
需要研究采用的新技术和新材料主要有:
低粉尘少回弹喷射混凝土技术、减少超欠挖技术、安全预报技术、量测与反馈技术、辅助施工措施以及喷涂防水层、橡胶防水板和新型止水带等。
1.0.7施工机具周转调度的好坏与机械作业效率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应加强现场工序管理和技术管理。
本文规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
1.0.8施工时所遇到的围岩地质状态与施工前的地质调查结果往往很难一致,这是隧道工程的特点。
因此,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施工方法或支护参数作适当调整或变更,以适应围岩的实际情况。
调整或变更,应以施工地质调查和围岩变形量测的分析结果为依据。
施工中,一般应酌情进行以下调查:
(1)开挖面的地质条件(岩质、岩体状态等);
(2)开挖面涌水量及涌水压力,以及排水的水量、水温、混浊度、PH值、水的比值等;
(3)开挖面后方区段的围岩及支护状态;
(4)地表面、地面建筑物及洞口的状况;
(5)气象(天候、气温、气压、降雨量等)、地震等情况;
(6)地表水(河川的流量及水位、涌泉的涌水量等)及地下水(井和观测井的水位等)。
在预测到开挖面前方山体状态可能对施工产生重大障碍时,应从接近地点开始进行超前钻探或开挖导坑,作施工地质调查。
当出现甲烷或其它可燃性气体时,应进行测定并采取处治措施。
1.0.9公路隧道的附属设施是指营运通风、照明、消防、交通监控、供配电、消音、装饰等设施。
附属设施安装施工本规范只作原则性规定,其具体要求应遵守相应专业有关规定。
1.0.10应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法规,采取下列处治措施:
(1)针对噪声、振动等问题,可对空气压缩机、混凝土拌和楼、渣场、送风机等设隔音罩、隔音墙等;爆破方面宜规定放炮时间,设隔音门,采取特殊的爆破方式,进行周密的爆破管理等。
当隧道通过对振动有严格要求的结构物或地区时,应采取低振动爆破,必要时改为掘进机开挖。
洞内污水或洞口其它工业废水排放时,应符合国家有关排放标准。
污淤泥经脱水处理后,弃于允许的弃渣地点。
(2)覆盖层很浅且地面有结构物时,应采用辅助施工方法,亦可对地面结构物作加固处理。
(3)为了防止洞外运输作业阻塞交通,可考虑设置错车场所、扩宽道路、铺路面、设置交通信号和弯道反光镜、设看守员、限制运输时间和速度等措施。
(4)隧道洞内涌水引起地面枯水时,可采取以堵为主的防排水方案,尽量减轻枯水产生的影响。
必要时,可考虑用自来水、贮水池等来代替原水源。
(5)为了避免泥上扬尘对附近公路的污染,宜对装渣汽车的底部作适当清洁处理,并对装渣量作适当限制,不得散落。
1.0.11施工中,应作好下列原始记录:
(1)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实际情况资料;
(2)变更设计项目的原因和内容;
(3)隐蔽工程施作和较大坍方、涌水等的发生状况及其处理情况;
(4)混凝土喷层及衬砌渗漏、变形、开裂的观测记载、原因分析和处理情况;
(5)贯通时的测量成果;
(6)对围岩、支护及衬砌位移和应力的量测数据,锚杆拉拔试验数据;
(7)工程材料的使用情况,试件的质量鉴定、检查结果;
(8)推广和研究试验新技术等过程及其结果;
(9)其他重大事项。
1.0.12我国公路隧道施工技术水平还不高,需要不断总结提高,因此每座隧道竣工后要及时编写施工技术总结和提交竣工文件。
为以后修建隧道提供施工经验。
应提交的隧道工程竣工文件:
(1)竣工文件说明;
(2)设计文件及施工图;
(3)施工组织设计和实施性施工组织文件;
(4)隧道控制测量、施工测量记录和分析报告(包括贯通测量);
(5)开挖、锚喷支护、构件支撑、防水层、模筑衬砌工艺流程说明和检测记录;
(6)复合衬砌监控量测记录、图表及分析报告;
(7)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和附图;
(8)主要原材料出厂(场)合格证、材质报告和试验记录;
(9)分项工程开工申请单,中间计量表和质量检验单;
(10)变更设计报告单及图纸;
(11)工程质量检查报告(验交报告);
(12)工程重大问题和事故处理文件;
(13)竣工图及说明(包括施工期间地质实况说明,地质素描图);
(14)建设单位规定的其他文件和资料。
1.0.13条文中所指的有关标准、规范,主要有:
(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1)》;
(3)《公路隧道勘测规程(JTJ063)》;
(4)《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J86)》;
(5)《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4)》;
(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
(7)《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
(8)《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7)》;
(9)《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2)》;
(10)《公路工程安全技术规定》;
(1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
(12)《爆破安全规程(GBJ722)》;
(13)《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2)》;
(14)《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10)》。
2施工准备
2.0.1隧道施工前应深入工地做好调查研究。
核对设计文件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等工作,是施工准备工作的前提,为了给施工提供基础资料,防止盲目施工,故作本条规定。
2.0.2公路隧道控制着全线工期,因此要求先行开工,其施工组织安排常独立进行。
为了对工期、工程费用、施工方法及安全生产等作出计划,施工前必须做好调查研究。
本条规定的9款调查内容,均为隧道开工前准备的工作,应切实做好。
2.0.2.1为预测隧道施工对地表或地下结构物的影响,应对结构物的类型、数量、位置及埋设深度作调查。
2.0.2.2交通运输条件调查的内容包括公路等级、道路里程、路线平纵断面及桥涵构造物限制条件、路面状况、车辆类型、交通量及可利用的乡村公路等。
2.0.2.3一般隧道洞口施工场地比较狭窄,为扩大洞口场地面积,应对洞外相邻工程和施工安排、弃渣场位置、弃渣填筑路堤及弃渣对农田水利的影响等作详细调查,并作出统筹安排。
2.0.2.4施工前应调查影响隧道施工的各设施的情况和数量,为制订拆迁计划提供依据。
2.0.2.5为拟定供水方案,应对隧道附近水源位置、储水量及水质情况等进行调查。
2.0.2.6根据设计文件中提供的料场,对砂石等材料的产量、质量进行鉴定,据此确定材料供应方案。
2.0.2.7尽可能利用当地电源、动力、通讯、机具车辆维修、物资、消防、劳力、生活供应及医疗卫生条件,以节省工程费用。
2.0.2.8气象、水文资料及社会状况调查:
(1)气温、气压、湿度、降雨量、降雪量、蒸发量及冻土深度。
(2)河川流量、地下水位、水利状况、工程对地下水影响等。
(3)居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水准、社会秩序、环境保护和防止公害条例等。
2.0.2.9为限制隧道施工给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应对地形、地质、动植物、土地利用、运输道路、水枯干、噪声、振动、排水通路、地表下沉等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对策。
2.0.3核对设计文件是施工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条文规定的7个方面是过去施工经验总结,应予以重视并切实做好。
2.0.3.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表及地下结构物的调查如下:
(1)尽可能查明隧道施工范围内的地形、地质及下列围岩的实际状况:
浅埋段地质和地表下沉的可能性;断层破碎带和褶皱破碎带构造、性质和范围;有无膨胀性土压,有无流沙现象;洞口段偏压和滑坡活动情况;围岩中有无毒气等。
(2)做好洞内涌水形态、涌水量及其贮水范围等水文地质调查。
通过调查分析确认是否符合实际,保护措施是否完善。
2.0.3.3核对隧道平、纵断面设计是为了检查隧道平面、高程与所在区段的线路总平面、纵断面设计衔接是否平顺,隧道位置是否合理。
2.0.3.4在隧道位置确定的情况下,尽可能使洞门位置、式样、衬砌类型与洞口地形、地貌、地质等条件相适应,并做到经济合理,不留隐患,确保行车安全。
2.0.3.5通过调查对设计文件中确定的施工方法、技术措施进行认真研究。
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修改设计意见,不得影响工程进度。
2.0.3.6为正确选型和合理布置洞外排水系统和设施,应对洞口地形、水文、气象资料等进行实地调查,以求符合实际情况。
2.0.3.7 隧道施工测量是隧道工程修建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能保证隧道开挖按规定的精度正确贯通,使衬砌内轮廓线符合设计要求。
因此,施工单位必须重视控制点、基准点、水准点的交接和复核工作,并通过三角网或精密导线网对各点进行校核,以确保隧道施工精度。
2.0.4在调查研究,核对设计文件,组织线路测量复查等工作基础上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以此作为隧道施工的依据。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l)复核与分析工程设计文件,掌握工程施工的特点,摘录工程数量。
(2)确保总的施工方案和总的实际施工期限。
在施工方案中,应包括:
机械化程度;初步安排施工进度;工序作业流水线和流水速度;划分总的施工程序和初步安排施工场地平面图。
(3)选择各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和计算工作量。
(4)确定各分项工程的实际施工进度和施工期限。
(5)编制施工进度图,并进行最合理的调整,直到满意为止。
(6)计算劳动力、电力、材料和机械设备的需要量,并根据施工进度的要求,编拟供应计划。
(7)布置运输线路,计算运输量,选择运输方式,确定运输工具数量。
(8)确定自办材料的开采和加工方案,提出各种附属企业的设置方案和生产计划。
(9)制定各项临时工程施工方案和计算工作量。
(10)拟定安全、质量、环保和节约等主要技术措施。
(11)提出施工管理机构的方案,确定劳动组织的编制,制定各种相应的管理制度。
(12)编写施工组织设计说明书。
2.0.5隧道施工中已广泛采用锚喷支护作为主要支护手段。
随着锚喷支护的应用,不仅加快了隧道施工进度,而且也为大断面开拓创造了条件。
在选择施工方法时,只要地质条件较好,宜优先采用全断面法和正台阶法。
对于地质变化较大的隧道,分部开挖方法有较大适应性,但分部开挖的工序多,且各工序拉开的距离较长,故选择时要慎重。
2.0.6施工场地布置的合理与否,关系到施工进度和工程费用。
由于隧道的工程量大,技术复杂,施工机械化程度较高,因此,洞内外各项工作应协调配合,提高机械效率,作好场地总体布置。
本条8款是绘制施工场地总布置图的基本要求,施工单位应按这些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具体组织实施。
2.0.7弃渣场地要选定占地、树木、拆迁等补偿费用低廉,且出渣运输方便、距离最短的处所,其场地容量应容纳隧道弃渣。
在风景化和住宅规划区,以及保护林和防砂地带弃渣方法等均受到限制,因此要进行详尽的现场调查。
2.0.8本条所指各项临时工程必须在隧道施工前基本完成,并不一定全部完成,是因为当洞口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可以利用弃渣场逐步发展施工场地。
临时工程主要包括四通(水、电、道路、通讯)一平(平整场地)及临时房屋等。
条文中对临时工程提出的各项要求,是为隧道提早进洞做准备。
当运输便道未修好,且水泥、钢材、木材、砂石料等无储备场地,以及风、水、电未送至洞口时,不能仓促进洞开挖。
否则,支护及衬砌不及时,影响工程质量,如遇不良地质还会导致坍方,给施工带来困难,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0.9隧道开工前,应根据工程需要配备成套的试验仪具,以确保安全生产和提高质量。
隧道施工前应按设计文件所列的各种材料做好试验工作,以便为提早进洞创造条件。
本章列出此条以强调其重要性。
2.0.10施工前应按规定配备机械设备和量测仪器。
空气压缩机的容量要求比传统施工方法增大一倍以上。
以满足开挖和喷射混凝土作业的需要。
2.0.11洞口前相邻工程是指引道范围内桥梁墩台、涵管、下挡墙等。
山岭隧道的洞口一般受地形条件限制。
而且洞外设施多,要求施工场地面积较大,且隧道洞口距离桥涵、填方路段较近,因此隧道边仰坡、洞口临时配套工程施工,易受洞口前相邻工程施工的影响。
为了早进洞,扩大施工场地面积,减少施工干扰,洞内外的工程应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配合施工,及时完成。
2.0.12大力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施工方法,是提高隧道施工技术水平,节省工程投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为防止技术事故和机械破损,减少原材料损耗,提高工效,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隧道施工前应对职工进行技术交底和培训。
对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应配备专职人员操作和维修,必要时还可请厂方派员协助培训,组装和操作示范。
在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1)积极采用新型防排水材料,推广新奥法施工技术。
(2)全断面开挖法最易于实现综合机械化施工,其次是正台阶开挖法。
(3)施工机具的配备,一定要使掘进、运输、支护及辅助作业在生产上形成完整的配套体系。
(4)在引进国外设备时,应注意选型、配套以及配部件的供给。
在使用中做到学、用、改、创相结合,以提高隧道施工技术水平。
3施工测量
3.1一般规定
3.1.2隧道施工测量是隧道工程修建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隧道开挖按规定的精度正确贯通,使衬砌结构符合设计要求。
因此,施工单位必须重视控制点、基准点、水准点的交接和复核工作,并规定通过三角网或精密导线网对各点进行校核,以确保隧道施工精度。
3.1.3隧道测量一般要求精度较高,其桩点必须稳定、可靠。
因为公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很难用其他方法检验其结果,而且测量进行是否正确无误并达到必要的精度,只有在隧道贯通时才知道。
因此,隧道施工测量必须以规定的精度认真、慎重地进行,避免产生严重后果,造成浪费和返工。
三角点、导线点布设在视野开阔、通视良好的地方,主要是为了减少由于大气旁折光及地面折光产生的仪器误差对导线角的影响。
光电测距仪的使用规定参见《公路隧道勘测规程(JTJO63)》附录五。
测量用平面控制点和水准点的设置非常重要,要求设置率实。
洞内、外控制点可按说明图l~图4所示埋设。
洞内控制点的埋石可参照图1进行,铁芯长度可采用20cM,亦可使用顶部有钻孔之螺栓和道钉。
埋置深度可根据不同地层选用30~50cm。
洞内外水准点可按图5~图6所示设置。
并按如下方法进行:
(1)设在坚硬岩石或墓碑上的水准点以修凿成大于5cm直径的半圆顶作标志。
(2)挖一小洞,放人圆头铁心,并浇筑混凝土。
铁心为大于20mm的金属棒,顶部制成圆形,下部制成倒钩。
(3)沙漠地区和寒冷地区水准点设置与图3和图《基本相同,唯铁心顶部制成半圆形,铁心用金属棒而不用钢管。
(4)洞内水准点可与中线点同时埋设,并设在坚硬岩石上,铁心可采用螺栓或道钉。
A、B为曲线上用仪器测设的两临时中线点,欲向前定设C点。
延伸AB弦的方向并取BC'=d2(弦延线长度)定下C'点,在C'点以偏距长度t划弧与B点量出的弦长S2相交C点,即为所测中线点,再依次定设其余各点。
3.2.4在拱部扩大和马口开挖工作完成后,应采用断面支距法量测应绘出断面,即根据中线及拱顶外线高程,从上而下每隔0.5m(拱部和曲线地段)和1.0m(直墙地段)向中线左右量测支距(量测支距时,应考虑隧道中心与线路中心的偏移值和施工的预留宽度),以指导开挖及检查断面,并作为立拱架的依据。
遇有仰拱的隧道,仰拱断面应由中线起向左右每隔0.5m量测出路面高程向下的开挖深度。
用上下导坑法施工的隧道,上部导坑的中线每引伸一定的距离都要和下部导坑的中线联测一次,用以改正上部导坑的中线点或向上部导坑引点。
联测一般是通过靠近上部导坑掘进面的漏斗口进行的,用长线垂球、垂直对点器(或经纬仪的光学对点器)将下导坑的中线点引到上导坑的顶板上,如图9所示。
移设三个测点以后,应复核其准确性,测量一段距离后及筑拱前,应再引下至下导坑核对,并尽早与洞口上导坑自洞外引入的中线闭合。
如果隧道开挖的后部工序跟得较紧,中层开挖较快,可不通过漏斗口而直接由下导坑向上部导坑引点,其距离的传递可用钢尺拉斜链或用2m铟钢模基尺丈量,如图10所示,直线时,置镜A点,正倒镜测定B点,量AB斜距,测A、B点高程,按A、B高差计算AB水平距,即得B点里程;在曲线上时,先概估上导坑中线位置B'点,量AB'斜距和测A、B'两点高差,算出AB'水平距离,然后置镜A点,后视以后按AB'水平距拨偏角走B点,并复测一次B点方向和AB水平距,无误后即可移镜至B点,后视A点,向前测进。
采用下导坑开挖法施工的隧道,中层及弧形扩大部分分三层1、2、3)依次挖除,如图11。
弧形扩大部分的开挖宜采用光面爆破。
用于开挖和衬砌的中线点,均设在弧形部分的顶部,设置方法如下:
(1)弧形顶部的中线点50~6om设置一个,测设时利用弧形爆破的石渣,将中线点测至石渣上,然后用锤球引到弧形顶部预埋好的木桩上,钉以小钉。
置镜时可将中线点引到石渣上,用以置中,或直接吊锤球用于上部置中。
中线点宜在距弧形开挖面15~20m处设置。
(2)临时点在弧形部分的顶部每隔5m设置一个,然后将这些临时点依次用红油漆线连接起来,并画成曲形弦线。
这些点的前方(靠近开挖面)两点,可利用弦偏距法指导开挖,后方各点可用于衬砌。
如果弧形部分的开挖面不整齐,无法利用曲形弦线时,可在弧形顶部,每隔5m或10m处用水泥砂浆粘贴成圆鼓形锥,用以设置临时点,指导开挖和衬砌。
3.2.6隧道衬砌,不论任何类型均不得侵入隧道建筑限界,因此各个部位的衬砌放样都必须在线路中线、水平测量正确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使其位置正确,尺寸和标高符合设计要求,具体做法分述如下:
(1)拱部衬砌放样
拱部衬砌是在安装好的拱架模型板上来完成的,拱架架立是在开挖断面符合净空要求及中线水平桩点正确无误的基础上进行。
拱架制作是根据设计的拱架图,在放样台上按1:
1的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TJ 04294 条文说明 公路 隧道 施工 技术规范 条文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