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易错点22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知识点讲解.docx
- 文档编号:27681445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963.17KB
高考化学易错点22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知识点讲解.docx
《高考化学易错点22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知识点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易错点22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知识点讲解.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易错点22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知识点讲解
易错点22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
瞄准高考
1.(2018课标Ⅱ)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编号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A
配制0.4000mol·L−1的NaOH溶液
称取4.0g固体NaOH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定容
B
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
向盛有2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
制取并纯化氢气
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和KMnO4溶液
D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向2支盛有5mL不同浓度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mL5%H2O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答案】B
【解析】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因此溶解后需要冷却到室温下再转移至容量瓶中,A错误;
B.氯化铁具有氧化性,能被维生素C还原为氯化亚铁,从而使溶液颜色发生变化,所以向盛有2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可以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B正确;
C.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生成氢气,由于生成的氢气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因此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即可,不需要通过KMnO4溶液,或者直接通过碱石灰,C错误;D.反应的方程式为HSO3-+H2O2=SO42-+H++H2O,这说明反应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因此无法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错误。
2.(2018北京)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验如下(烧杯内均为经过酸化的3%NaCl溶液)。
①
②
③
在Fe表面生成蓝色沉淀
试管内无明显变化
试管内生成蓝色沉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比②③,可以判定Zn保护了Fe
B.对比①②,K3[Fe(CN)6]可能将Fe氧化
C.验证Zn保护Fe时不能用①的方法
D.将Zn换成Cu,用①的方法可判断Fe比Cu活泼
【答案】D
【解析】A项,对比②③,②Fe附近的溶液中加入K3[Fe(CN)6]无明显变化,②Fe附近的溶液中不含Fe2+,③Fe附近的溶液中加入K3[Fe(CN)6]产生蓝色沉淀,③Fe附近的溶液中含Fe2+,②中Fe被保护,A项正确;B项,①加入K3[Fe(CN)6]在Fe表面产生蓝色沉淀,Fe表面产生了Fe2+,对比①②的异同,①可能是K3[Fe(CN)6]将Fe氧化成Fe2+,B项正确;C项,对比①②,①加入K3[Fe(CN)6]在Fe表面产生蓝色沉淀,①也能检验出Fe2+,不能用①的方法验证Zn保护Fe,C项正确;D项,由实验可知K3[Fe(CN)6]可能将Fe氧化成Fe2+,将Zn换成Cu不能用①的方法证明Fe比Cu活泼,D项错误。
3.(2018江苏)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浊液变清
苯酚的酸性强于H2CO3的酸性
B
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
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C
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
Fe2+的氧化性强于Cu2+的氧化性
D
向NaCl、NaI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
Ksp(AgCl)>Ksp(AgI)
【答案】B
【解析】A项,向苯酚浊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浊液变清,发生反应
+Na2CO3→
+NaHCO3,酸性:
H2CO3
HCO3-,A项错误;B项,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说明CCl4将I2从碘水中萃取出来,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B项正确;C项,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发生的反应为Fe+Cu2+=Fe2++Cu,根据同一反应中氧化性:
氧化剂
氧化产物,氧化性Cu2+
Fe2+,C项错误;D项,向NaCl、NaI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说明先达到AgI的溶度积,但由于NaCl、NaI的浓度未知,不能说明AgCl、AgI溶度积的大小,D项错误。
4.(2018天津)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
现象
结论
A.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Fe2+,无Fe3+
B.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
溶液变浑浊
酸性:
H2CO3>C6H5OH
C.向含有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
生成黑色沉淀
Ksp(CuS) D.①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 ②再加足量盐酸 ①产生白色沉淀 ②仍有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O42- 【答案】B 【解析】A.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Fe2+,但是无法证明是否有Fe3+。 选项A错误。 B.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说明生成了苯酚,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则,得到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 选B正确。 C.向含有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虽然有ZnS不溶物,但是溶液中还有Na2S,加入硫酸铜溶液以后,Cu2+一定与溶液中的S2-反应得到黑色的CuS沉淀,不能证明发生了沉淀转化。 选项C错误。 D.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得到白色沉淀(有很多可能),再加入盐酸时,溶液中就会同时存在硝酸钡电离的硝酸根和盐酸电离的氢离子,溶液具有硝酸的强氧化性。 如果上一步得到的是亚硫酸钡沉淀,此步就会被氧化为硫酸钡沉淀,依然不溶,则无法证明原溶液有硫酸根离子。 5.(2017课标Ⅰ)实验室用H2还原WO3制备金属W的装置如图所示(Zn粒中往往含有硫等杂质,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少量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中依次盛装KMnO4溶液、浓H2SO4、焦性没食子酸溶液 B.管式炉加热前,用试管在④处收集气体并点燃,通过声音判断气体纯度 C.结束反应时,先关闭活塞K,再停止加热 D.装置Q(启普发生器)也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 【答案】B 【解析】A.Zn粒中往往含有硫等杂质,因此生成的氢气中可能混有H2S,所以KMnO4溶液除去H2S。 另外装置含有空气,高温下能与W反应,焦性没食子酸溶液吸收氧气,最后通过浓硫酸干燥氢气,A错误;B.氢气是可燃性气体,通过爆鸣法验纯,B正确;C.为了防止W被氧化,反应结束后应该先停止加热,在氢气的氛围中冷却,等待W冷却后再关闭K,C错误;D.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备氯气的反应需要加热,而启普发生器不能加热,所以不能用于该反应,D错误。 6.(2017课标Ⅱ)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 结论 A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 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氧化碳 B 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 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具有相同的活性 C 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 乙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 D 甲烷与氯气在光源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 生成的氯甲烷具有酸性 【答案】A。 【解析】A、乙烯与溴发生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1,2-二溴乙烷属于有机物,四氯化碳是良好的有机溶剂,1,2-二溴乙烷溶于四氯化碳,得到无色透明溶液,故A正确;B、钠与水反应比与乙醇反应剧烈,说明水中的氢比乙醇中的氢活泼,故B错误;C、根据酸性强的制酸性弱的,得出乙酸酸性大于碳酸,故C错误;D、甲烷与氯气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出生成氯甲烷外,还产生了HCl,HCl使湿润的石蕊变红故D错误。 7.(2017课标Ⅲ)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目的 操作 A. 取20.00mL盐酸 在50mL酸式滴定管中装入盐酸,调整初始读数为30.00mL后,将剩余盐酸放入锥形瓶 B. 清洗碘升华实验所用试管 先用酒精清洗,再用水清洗 C. 测定醋酸钠溶液pH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 D. 配制浓度为0.010 的KMnO4溶液 称取KMnO4固体0.158g,放入100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答案】B 【解析】A.最大刻度到尖嘴部分还容纳有盐酸,所以滴定管中盐酸体积大于20.00mL,故A错误;B.碘易于酒精,可用酒精清洗碘,又由于酒精与水互溶,再用水清洗即可洗净,故B正确;C.湿润pH试纸相当于稀释溶液,会造成醋酸钠溶液pH偏低,故C错误;D.容量瓶是定容容器,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KMnO4固体,故D错误。 8.(2017北京)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反应 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答案】D 【解析】A、①中的碎玻璃不与浓硝酸反应,但仍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说明浓硝酸受热分解产生了二氧化氮和氧气,A正确;B、通过A分析可知,浓硝酸受热可以分解产生二氧化氮和氧气,所以②中红棕色气体可能来源于硝酸分解,即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反应,B正确;C、实验③中木炭没有与浓硝酸接触,浓硝酸没有被加热,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只能是挥发出的硝酸蒸气与红热木炭反应、或是挥发出的硝酸受热分解,从生成的二氧化氮看,都是来源于HNO3中+5价氮元素,所以红棕色气体是还原产物,C正确;D、由于空气中含有氧气,因此红热的木炭可能与氧气反应产生了CO2,且③中木炭和浓硝酸并没有接触,因此不能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D错误。 锁定考点 每年高考题中都会出现实验选择题,要求考生联系所学过的实验知识和技能,进行知识类比、迁移和重组,全面、周密地思考才能正确回答问题。 一、解题思路及方法 1、思考问题的顺序 (1)围绕主要问题思考: 如选择适当的实验路线、方法;所用药品、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过程快速、安全;实验现象明显。 (2)思考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和存放等有关问题: 如制取在空气中易水解的物质(如Al2S3、AlCl3、Mg3N2等)及易受潮的物质时,往往在装置末端再接一个干燥装置,以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 (3)思考实验的种类及如何合理地组装仪器,并将实验与课本实验比较、联靠。 (如涉及到气体的制取和处理,对这类实验的操作程序及装置的连接顺序大体可概括为: 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 2、仪器连接的顺序 (1)所用仪器是否恰当,所该仪器是全用还是选用; (2)仪器是否齐全,如制有毒气体及涉及有毒气体的实验是否有尾气的吸收装置; (3)安装顺序是否合理,如是否遵循“自上而下,从左到右”;气体净化装置中不应先经干燥,后又经过水溶液洗气; (4)仪器间连接顺序是否正确。 如洗气时“长进短出”,干燥管除杂质时“大进小出”,排水量气时“短进气,长出水”等。 3、实验操作的顺序 (1)连接仪器,根据实验目的,注意事项,安全问题等,按气体流动顺序连接好实验仪器; (2)检查气密性,在整套仪器连接完毕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要依装置而定; (3)装药品进行实验操作。 二、解题时,应全方位思考的问题 1、检查气体的纯度。 点燃或加热通有可燃性气体(H2、CO、CH4、C2H4、C2H2等)的装置前,必须检查气体的纯度。 例如用H2、CO等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需要加热金属氧化物,在操作中,不能先加热,后通气,应当先通入气体,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干净后,检查气体是否纯净(验纯),待气体纯净后,再点燃酒精灯加热金属氧化物。 2、加热操作先后顺序选择。 若气体产生需加热,应先用酒精灯加热产生气体的装置,等产生气体后,再给实验需要加热的固体物质加热。 例如用浓硫酸和甲酸共热产生CO,再用CO还原Fe2O3,实验时应首先点燃CO发生装置的酒精灯,生成的CO赶走空气后,再点燃Fe2O3的酒精灯,而熄灭酒精灯的顺序则相反,原因是: 在还原性气体中冷却Fe可防止灼热的Fe再被空气中的O2氧化,并防止石灰水倒吸。 3、冷凝回流的问题。 有的易挥发的液体反应物,为了避免反应物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要在发生装置设计冷凝回流装置。 如在发生装置安装长玻璃管等。 4、冷却问题。 有的实验为防止气体冷凝不充分而损失,需用冷凝管或用冷水或冰水冷凝气体(物质蒸气),使物质蒸气冷凝为液态便于收集。 5、防止倒吸问题。 在某些实验中,由于吸收液的倒吸,会对实验产生不良的影响,如玻璃仪器的炸裂,反应试剂的污染等,因此,在有关实验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吸收液的倒吸。 防止倒吸一般采用下列措施: (1)切断装置: 将有可能产生液体倒吸的密闭装置系统切断,以防止液体倒吸,如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甲烷时,通常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当实验结束时,必须先从水槽中将导管拿出来,然后熄灭酒精灯。 (2)设置防护装置 ①倒立漏斗式: 如图 (2)甲所示,这种装置可以增大气体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液对气体的吸收。 当易溶性气体被吸收液吸收时,导管内压强减少,吸收液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容积较大,导致烧杯中液面下降,使漏斗口脱离液面,漏斗中的吸收液受自身重力的作用又流回烧瓶内,从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 ②肚容式: 如图 (2)乙所示,当易溶于吸收液的气体由干燥管末端进入吸收液被吸收后,导气管内压强减少,使吸收液倒吸进入干燥管的吸收液本身质量大于干燥管内外压强差,吸收液受自身重量的作用又流回烧杯内,从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 这种装置与倒置漏斗很类似。 ③蓄液式: 如图 (2)丙所示,当吸收液发生倒吸时,倒吸进来的吸收液被预先设置的蓄液装置贮存起来,以防止吸收液进入受热仪器或反应容器。 这种装置又称安全瓶。 ④平衡压强式: 如图 (2)丁所示,为防止反应体系中压强减少,引起吸收液的倒吸,可以在密闭装置系统中连接一个能与外界相通的装置,起着自动调节系统内外压强差的作用,防止溶液的倒吸。 (6)具有特殊作用的实验改进装置。 ①防堵塞安全装置: 如图(3)所示,为防止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能顺利流出,用橡皮管连接成连通装置(见恒压式);为防止粉末或糊状物堵塞导气管,可将棉花团置于导管口处(见防阻式(I、II)。 ②液封装置: 如图(3)所示,为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可在发生装置中的漏斗末端套住一只小试管(见液封式) ③防污染安全装置: 如图(4)所示,灼烧式可用于除尾气CO;吸收式可用于除Cl2、H2S等;收集式可用于防止有毒气体进入空气中。 (7)拆卸时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实验仪器的拆卸要注意安全性和科学性,有些实验为防止“爆炸”或“氧化”,应考虑停止加热或通气的顺序,如对有尾气吸收装置的实验,必须将尾气导管提出液面后才能熄灭酒精灯,以免造成溶液倒吸;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应先熄灭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同时继续通氢气,待加热区冷却后才能停止通氢气,这是为了避免空气倒吸入加热区使铜氧化,或形成可爆气;拆卸用排水法收集需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时,需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才能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倒吸;拆卸后的仪器要清洗、干燥、归位。 小题快练 1.下列各项中的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BaCl2、Ba(NO3)2、Na2SiO3 三种盐溶液 分别向三种盐溶液中缓慢通入SO2气体 B 除去CuCl2溶液中的少量FeCl3 加入足量氧化铜粉末。 充分反应后过滤 C 除去HCl气体中混有少量Cl2 将气体依次通过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D 配制氯化铁溶液 将氯化铁固体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答案】C 【解析】A、分别向BaCl2、Ba(NO3)2、Na2SiO3三种盐溶液中缓慢通入SO2气体,无明显现象的为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有无色气体产生马上变为红棕色气体的为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为硅酸钠溶液,故可鉴别三种盐溶液,选项A正确;B.氧化铜可促进铁离子的水解转化为沉淀,则加入过量氧化铜粉末,过滤可除杂,选项B正确; C.氯气难溶于饱和食盐水,但HCl极易溶于水,不能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气体中混有的少量氯气,选项C不正确;D.盐酸可抑制铁离子的水解,则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选项D正确。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可将NH4Cl固体和Ca(OH)2固体的混合物分离 B.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 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C.在未知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未知溶液中一定存在SO42-或SO32- D.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固体,应采用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的方法 【答案】B 【解析】A.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后反应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无法达到分离的目的,选项A错误;B、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或碎瓷片,以防暴沸,如果忘记加入,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选项B正确;C、若该未知溶液中含有Ag+,滴加BaCl2溶液可生成AgCl溶液,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C错误;D、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的正确操作是: 蒸发结晶、趁热过滤、洗涤、干燥,D错误。 3.用下列实验装置和方法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甲所示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图乙所示装置制取氨气 C.用图丙所示装置分馏石油获得汽油 D.用图丁所示装置分离乙醇与乙酸 【答案】A 【解析】A.检验气密性,可先关闭止水夹,经长颈漏斗向烧瓶中加水,如形成液面差且液面在一定时间内不变化,可说明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B.氯化铵加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温度稍低时又可生成氯化铵,应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制备氨气,故B错误;C.温度计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水的进出方向错误,应下进上出,水充满冷凝管,可充分冷凝,故C错误;D.乙醇和乙酸混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应用蒸馏的方法,D错误。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向CaCO3固体中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Na2SiO3溶液中,产生白色胶状物质,可证明酸性: HC1>H2CO3>H2SiO3 B.向铁的氧化物中加入盐酸至恰好溶解,再滴入少量酸性KMnO4溶液,KMnO4溶液紫色褪去,则溶液中含有Fe2+ C.将少量的溴水分别滴入FeC12溶液、NaI溶液中,再分别滴加CC14振荡,下层分别呈无色和紫红色,则说明还原性: I->Fe2+>Br- D.向NH4A1(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接着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最后沉淀逐渐溶解 【答案】D 【解析】A.挥发出来的氯化氢也能够与Na2SiO3溶液反应,产生白色胶状物质,无法证明二氧化碳气体与Na2SiO3溶液反应,产生白色胶状物质,不能比较H2CO3与H2SiO3的酸性强弱,A错误;B.氯离子在酸性条件下能够被KMnO4溶液氧化,KMnO4溶液紫色褪去,溶液中不一定含有Fe2+,B错误;C.将少量的溴水分别滴入FeCl2溶液、NaI溶液中,分别发生反应生成铁离子、碘单质,可得出还原性: I->Br-、Fe2+>Br-,不能比较I-和Fe2+还原性的强弱,C错误;D.向NH4A1(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2NH4Al(SO4)2+6NaOH=3Na2SO4+(NH4)2SO4+2Al(OH)3↓,接着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NaOH+(NH4)2SO4=Na2SO4+2H2O+2NH3↑,最后沉淀逐渐溶解: Al(OH)3+NaOH=NaAlO2+2H2O,D正确。 5.对下列装置或操作描述正确的是 A.图①用于实验室制乙烯 B.图②用于实验室制乙炔并检验乙炔 C.图③用于实验室中分馏石油 D.图④中A为醋酸,B为碳酸钙,C为苯酚钠溶液,则可验证酸性: 醋酸>碳酸>苯酚 【答案】C 【解析】A.图①中缺少温度计和碎瓷片,实验室制乙烯时,必须将反应温度迅速升至170℃,故A错误;B.图②的发生装置错误,因为电石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是糊状物质,不能用该发生装置来制取乙炔,且产生的气体中含有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还原性气体杂质,故B错误;C.蒸馏实验中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冷却水的方向应该是下进上出,故C正确;D.醋酸与碳酸钙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苯酚钠溶液反应制取苯酚,但是醋酸易挥发,也会随二氧化碳一起进入小试管与苯酚钠溶液反应,所以无法说明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强,故D错误。 6.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稀硝酸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为血红色 稀硝酸具有氧化性能将Fe氧化成Fe3+ B 向AgNO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 溶液澄清 Ag+与NH3·H2O能大量共存 C 向装有Fe(NO3)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H2SO4 在管口观察到红棕色气体 HNO3分解成了NO2 D 向某溶液中滴加浓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变蓝 该溶液中存在NH4+ 【答案】D 【解析】A.稀硝酸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生成硝酸亚铁,若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会变红,选项A错误;B.AgNO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生成银氨溶液,溶液澄清,可知Ag+与NH3•H2O反应生成络离子不能大量共存,选项B错误;C.向Fe(NO3)2溶液中加入H2SO4,则会发生离子反应: 3Fe2++NO3-+4H+=3Fe3++NO↑+2H2O,产生的NO在管口生成NO2呈现红色,而不是HNO3分解产生NO2,选项C错误;D.滴加浓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蓝,可知生成气体为氨气,则该溶液中存在NH4+,选项D正确。 7.四氯化锡(SnCl4)用作媒染剂和有机合成上的氯化催化剂。 实验室制备四氯化锡的装置如下图(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 已知: ①金属锡熔融时通入干燥氯气反应可生成四氯化锡;②无水四氯化锡熔点-33℃,沸点114.1℃;③无水四氯化锡遇水蒸气生成白色烟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⑥、⑦的试管中依次盛装MnO2、饱和食盐水、浓H2SO4、NaOH溶液 B.实验时滴加浓盐酸反应一段时间,然后再点燃④处的酒精灯 C.⑤装置用于收集SnCl4,浸泡在冷水浴中效果更好 D.⑥、⑦两个试管可以用一个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来代替 【答案】A 【解析】A、二氧化锰常温下不与浓盐酸反应,常温下高锰酸钾可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故①、②、⑥、⑦的试管中依次盛装KMnO4、饱和食盐水、浓H2SO4、NaOH溶液,选项A不正确;B、实验时滴加浓盐酸反应一段时间使装置④充满氯气(排出空气),然后再点燃④处的酒精灯,选项B正确;C、⑤装置用于收集SnCl4,浸泡在冷水浴中使其液化,效果更好,选项C正确;D、⑥、⑦两个试管可以用一个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来代替,起到干燥和除去多余的氯气的作用,选项D正确。 8.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检验草酸亚铁晶体(FeC2O4•2H2O,淡黄色)受热分解的部分产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入N2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化学 易错点 22 实验 方案 设计 评价 知识点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