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7680589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62.21KB
四川省乐山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
《四川省乐山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乐山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乐山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
2015-2016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一、单选题:
共24题
1.周王室地位高于列国,但从国家政权角度看,与诸侯国并无本质区别。
据此可知
A.周王室与诸侯并列B.周天子是天下共主C.周朝尚未高度集权D.春秋时分封制崩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中“周王室地位高于列国”可知周王室地位高于诸侯,不是并列,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但从国家政权角度看,与诸侯国并无本质区别”可知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有限,不是天下共主,故B项错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朝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并未体现出春秋时分封制的崩溃,故D项错误,故选C。
2.《吕氏春秋》将以实现“大一统”为目的的战争形式称为“义兵”。
战国道家认为应坚持“为义”的“兵道”,“伐乱禁暴”。
这反映了
A.战国战争是正义的B.统一成为了社会的主潮流
C.诸子为秦统一辩护D.道家恢复等级秩序的愿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思想及社会发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战争是诸侯兼并、争雄的战争,并非是正义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将以实现‘大一统”为目的的战争形式称为‘义兵’”“伐乱禁暴”得出当时的社会潮流是统一,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秦统一的信息,故C项错误;道家倡导“无为”,坚持“为义”的“兵道”即主张统一,未涉及主张恢复等级秩序,故D项错误,故选B。
3.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有“粟米”,还有“布缕”等。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国家赋税过于繁重B.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
C.自然经济雏形显现D.小农经济正逐步确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材料中未涉及国家赋税繁重的信息,故A项错误;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的标志是商鞅变法中允许土地买卖,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有‘粟米’,还有‘布缕’等”可知当时我国土地耕种者的身份得到认可,小农经济正在建立,故D项正确,故选D。
4.古代某政治家曾说“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罚必行,罚必当”。
据此,该政治家最可能属于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
材料“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罚必行,罚必当中”说明该政治家主张赏罚分明,体现了法家的治国思想,故C项正确;儒家倡导“仁政”,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的是“尚贤”,材料中均未体现,故选C。
5.秦朝,尚书是掌通奏章的文书小吏,后逐渐能劾奏朝臣,参与选官。
至西汉元帝时,竟号称“国家枢机”。
尚书地位和权力的变化
A.推动监察机构力量的壮大B.奠定三省六部制的基础
C.顺应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D.开创了贤臣政治的先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
材料中的“尚书”并非是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尚书掌管“国家枢机”与后来的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的权力不符且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尚书由文书小吏到劾奏朝臣,参与选官以致到西汉号称“国家枢机”,体现了君主权力不断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贤臣政治,故D项错误,故选C。
6.从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产生B.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单位产量的提高D.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
根据题目中的两幅图片可以看出第一幅图是西汉的一人二牛犁耕,第二幅图是唐代的曲辕犁,体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故D项正确;铁犁牛耕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从图一到图二我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始终采取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并未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单位产量提高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故选D。
7.某部通史将盐铁官营列入《服务于大一统政治的经济政策》中。
其依据最有可能是盐铁官营
A.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统治能力B.民众免于遭受更多商业剥削
C.打击富商大贾有利稳定人心D.使各级地方政府的财力增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盐铁官营政策。
根据材料中“盐铁官营列入《服务于大一统政治的经济政策》”可知盐铁官营在经济上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政治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盐铁官营有利于民众免于遭受更多商业剥削,但与服务于大一统不符,故B项错误;政府实行盐铁官营是为了政治统一,并非仅仅是打击富商大贾稳定人心,故C项错误;实行盐铁官营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不仅仅是各级地方政府,故D项错误,故选A。
8.董仲舒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据此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A.德主刑辅B.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重视伦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根据材料中“刑主杀而德主生。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说明董仲舒强调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故选A。
9.两汉到隋唐那些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被称为士族。
唐太宗至玄宗曾三次大规模修订士族族谱,放宽纳入士族族谱的标准。
此行为客观上适应了
A.宗法制的落实B.三省六部制的建立C.科举制的推行D.九品中正制的废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宗法制在战国时期已经衰退,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的官制,与士家大族无关,故B项错误;唐太宗至玄宗曾三次大规模修订士族族谱,放宽纳入士族族谱的标准有利于减少家族门第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门第不高的人参加选官考试,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九品中正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故选C。
10.唐太宗曾下诏称,成年男子满二十、女十五以上未成家者,州县政府应以礼聘娶;因贫不能自行操办者,乡里富人及亲戚应予以资助;并鼓励寡者再嫁,提倡抚养孤儿,禁止妻妾逃亡和出妻等。
上述政策直接意在
A.加强户籍管理B.鼓励人口增殖C.增强政府权威D.防止贫富分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材料反映了政府积极支持婚配生育问题,主要目的是鼓励人口增长,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户籍管理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政府积极支持人口的增长,不是为增强政府权威,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防止贫富分化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B。
11.下图备受史学家的关注。
主要是因为它反映了
A.绘画题材广泛B.当时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C.社会政治清明D.汴河两岸秀丽自然风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
根据材料图片《清明上河图》可知其反映的是北宋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的场景,它可以提供研究宋代商业发展的信息,故B项正确;绘画主要是以民间风俗画为主,并未体现题材的广泛性,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城市商业繁荣,并不是以宣扬政治清明为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重点是汴河两岸的商业贸易场景,不是重在描述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故D项错误,故选B。
12.中国古代礼和家长特权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很多民事纠纷无需专门民事法规处理,法制建设“重刑轻民”。
如《唐律》是唐朝的基本法典,虽蕴含民事法规,但相关条目仍非常有限。
由此可见唐朝
A.注重礼乐治国B.法制建设非常落后C.儒学尚未复兴D.社会治理注重习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社会治理。
材料中“礼和家长特权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并不是说注重礼乐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社会治理以家长特权等处理,并不是说法制建设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儒学的复兴,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古代礼和家长特权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很多民事纠纷无需专门民事法规处理”说明社会治理并不重视法律而是重视习惯,故D项正确,故选D。
13.清代诗人赵翼评价唐朝某诗人说:
“诗之……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雕章琢句……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
”该诗人可能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材料“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雕章琢句……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体现的是浪漫主义风格,故A项正确;B、C、D三位诗人的写作风格都不属于浪漫主义,故排除,故选A。
14.南宋降臣程钜夫上书元世祖“今欲正名分、省冗官,宜罢诸处行省”。
长期生活在原金统治区的王恽也认为“既远阙廷,岂容别置省府?
……不可为法”。
二人的言论说明
A.元初民族矛盾尖锐B.行省制冲击了传统政治观念
C.行省权力过度集中D.行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元代行省制的评价。
材料中未涉及元朝的民族矛盾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今欲正名分、省冗官,宜罢诸处行省”“既远阙廷,岂容别置省府?
……不可为法”可知其反对设置行省,说明行省制度的设立与传统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矛盾,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行省的权力,故C项错误;行省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故选B。
15.“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版木为字,用小细锯锼开,各作一字”。
材料反映的是
A.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B.活字印刷术得到改进
C.雕版印刷术已经淘汰D.民间出版行业的兴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材料中“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版木为字,用小细锯锼开,各作一字”指的是木活字的发明,毕昇发明的是泥活字,故A项错误;木活字的发明说明活字印刷术得到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的是木活字的发展,没有涉及民间出版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B。
16.明代内阁与六部争夺权力,内阁一度建立起对六部的优势,但六部仍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
这种现象最初源于
A.明太祖废丞相B.内阁的顾问性质C.宦官专权严重D.内阁非常设机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时,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属于皇帝,故材料中“六部仍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源于明太祖时期废丞相,六部地位较高,故A项正确;B项内阁的顾问性质与材料中“内阁一度建立起对六部的优势”的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宦官专权的信息,故C项错误;明成祖时设内阁,属于常设机构,故D项错误,故选A。
17.“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最好途径是
A.慎思明辨B.知行合一C.格物致知D.穷理格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宋明时期的理学。
根据材料中“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及“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可以判断这是心学的思想,因此加强道德修养的最好途径是致良知,达到知行合一,故B项正确;慎思明辨指的是考察事物,以求获得知识,与致良知不符,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和穷理格物是程朱理学的主张,均排除,故选B。
18.下表反映了清朝前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状况。
相对于以前,其突出变化是
A.发展缓慢B.地位提高C.不平衡性D.范围扩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清时期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一直发展缓慢,并未发生突出变化,故A项错误;我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材料中并未体现其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一直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故C项错误;明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主要是在江苏的丝织业部门出现,图表中反映了涉及的范围扩大,并且在不同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正确,故选D。
19.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强大的中央官僚机构,下面是庞大的社会底层农民,但中间层即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
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客观上有利于
A.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权B.儒学维系统治秩序
C.促进小农经济稳定发展D.防止社会两极分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中间层即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说明不利于增强地方的自主权,故A项错误;地方权力的弱化有利于中央对社会底层农民的控制,形成专制统治,在中国古代,要维持整个国家之稳定,上下必须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因此这种构成客观上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强调社会的两极分化,故D项错误,故选B。
20.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是城邦的动物”。
名言中的“人”主要指希腊城邦中的
A.奴隶B.居民C.公民D.外邦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享有民主权力,因此“人”应指的是公民,故选C。
21.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地域选区体制,伯里克利时期平民出身的公民也能担任执政官而在贵族会议中据有席位。
据此,这三场改革的共同实质是
A.公民内部的权力重组B.扩展平民的政治权力
C.建立社会的流动机制D.彻底废除贵族的权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改革。
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限制雅典贵族的权力,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地域选区体制,打破原来以血缘为主的关系,打击贵族的特权,伯里克利时期平民出身的公民也能担任执政官而在贵族会议中据有席位,说明了平民地位得到提高,因此三者的共同点是权力在公民中的重新组合,故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并非只是扩展平民的政治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建立社会的流动机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打击贵族特权,不是彻底废除贵族的权力,故D项错误,故选A。
22.雅典公职人员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经常监视下,若被公民大会认为失职,皆依法受到惩处。
伯里克利也曾受到公民大会责罚。
材料表明雅典政治
A.开始走向衰落B.可能存在权利滥用C.坚持人民主权D.已经实现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雅典民主的弊端,并非说明雅典政治走向衰落,故A项错误;材料“若被公民大会认为失职,皆依法受到惩处”说明雅典的民主有可能被滥用,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人民主权的特点,故C项错误;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不可能人人平等,故D项错误,故选B。
23.《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三条规定“外国人永远不能因使用而取得罗马市民财产的所有权”。
此规定表明罗马
A.帝国排斥外来民族B.贵族拥有财产特权C.保护公民的财产权D.帝国扩张受到抵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根据材料中“外国人永远不能因使用而取得罗马市民财产的所有权”可知《十二铜表法》维护罗马公民的财产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对外来民族的排斥,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维护罗马公民的财产权,不是说贵族拥有财产特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帝国的扩张,故D项错误,故选C。
24.2015年颁布的国家司法考试大纲中罗马法作为考试内容赫然在列,并依据其重要性分别作了解、理解、熟悉三个能力层次要求。
考试大纲的不同能力层次要求,彰显了罗马法
A.司法注重超越时空B.符合我国的司法制度
C.便于区分考生能力D.追求理性的核心精神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
材料“2015年颁布的国家司法考试大纲中罗马法作为考试内容赫然在列”说明了罗马法在法律史上的重要地位,不是说明司法注重超越时空,故A项错误;罗马法是奴隶社会的法律制度,与我国的司法制度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对罗马法的能力层次要求,不是说罗马法便于区分考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罗马法的三个能力层次要求,说明今天我们重视罗马法,重在其中蕴含的法理精神,故D项正确,故选D。
二、综合题:
共6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生活的时代,农村公社、井田制度已经分崩离析,这使他耿耿于怀。
所以当一些国君向他征求治国方略时,他总是说,要施仁政,而“仁政必自经界始”,也就是说,仁政的第一步就是恢复农村公社的井田制度。
孟子关于井田制度有这样的描述: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农田划分成为棋盘状,每家农民必须优先共同耕种“公田”,然后才可以耕种自家的“私田”。
由于每家农民拥有同等数量的“私田”,所以过着没有贫富分化的和谐生活。
——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因此,黄宗羲不仅反对郡县制的国家向普通的小民征收过重的赋税,也反对郡县制形式的国家“困苦富民”过甚的行为,从而提出了以屯田制的方式来解决国防用粮食的政治问题,要求国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恢复古代“井田制”的精神。
——摘自吴根友《“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黄宗羲的经济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人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实质。
【答案】
(1)主张:
孟子:
从形式上恢复井田制;发展个体小农经济;以温饱型社会经济水平为目标;等额分配社会生产资料。
黄宗羲:
反对沉重的赋税;反对过分限制土地兼并;实行屯田,适当保存土地国有制度。
(2)背景:
孟子:
生产力的发展(或者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剧变尤其是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兼并战争频繁,人民深受其害;受儒家“仁”与“礼”思想影响。
黄宗羲:
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土地私有化、兼并现象普遍。
实质:
以民为本。
【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古代井田制的认识和评价。
第
(1)问,根据材料一中“仁政的第一步就是恢复农村公社的井田制度”可知孟子主张恢复井田制的形式;根据材料一中“由于每家农民拥有同等数量的‘私田’,所以过着没有贫富分化的和谐生活”得出对土地实行平均分配,主张和谐生活;黄宗羲的经济主张根据材料二中“黄宗羲不仅反对郡县制的国家向普通的小民征收过重的赋税,也反对郡县制形式的国家‘困苦富民’过甚的行为”得出反对沉重的赋税;根据材料二中“以屯田制的方式来解决国防用粮食的政治问题”得出实行屯田,根据材料二中“要求国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恢复古代‘井田制’的精神”得出新的时代条件下恢复古代“井田制”的精神。
第
(2)问,孟子经济主张的背景主要结合战国时期政治上社会动荡、经济上铁犁牛耕技术的使用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思想上儒家思想的影响等作答。
黄宗羲生活的时期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第二小问“实质”都是关心民生,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26.材料 受民族情感的影响,宋朝给国人留下的印象主要是:
民族政权并立、积贫积弱。
而在外国学者眼中,宋朝“发达”、“强健”、“统一”,出现了中国的“文艺复兴”和“商业革命”,是“中国近代的开始”。
对材料叙述的两种观点,你认同哪一种?
请说明理由。
也可对上述观点提出修改意见。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我赞同第一种观点:
宋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积贫积弱。
①宋初加强集权,导致军队庞大;但地方尤其是边防力量虚弱,无法统一中国。
②宋初强化君权,导致官僚队伍臃肿;但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困难。
③国力贫弱的宋朝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向辽夏金等缴纳岁币,更加剧了两宋的积贫积弱。
④宋朝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突出,社会矛盾尖锐。
所以我认为第一种观点正确。
示例二:
我赞同第二种观点:
宋朝发达强健,正在向近代迈进。
①宋初加强集权,结束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藩镇割据;②以都城开封为代表的城市商业取得突破性发展,甚至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新的官方哲学理学,宋词、话本、瓦肆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
所以,两宋时期国家发达强健,正在向近代迈进。
示例三:
新观点:
两宋时期,有自身发展的不足,但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不落后于同时代的世界。
①宋初加强专制集权导致国家出现“三冗”问题,无法取得对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军事优势;②两宋时国家内部统一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突破性发展,甚至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四大发明的完成和应用,理学的创立,词、话本等市民文艺的发展标志两宋文化达到了新高度。
所以,我认为两宋时期,中国有自身发展的不足,但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不落后于同时代的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对宋王朝的评价。
首先要选择一种观点,然后结合宋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分析,在叙述过程中要做到史论结合,避免简单罗列史实。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经过隋末农民战争,大量农民离开了土地,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武德七年(624年),唐初统治者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主要规定有:
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
有爵位的贵族和官吏因品级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
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
主要原则是“凡授田,先课后不课,先贫后富,先无后少”。
均田制在唐朝实行了一百多年,唐朝前期的经济发展与国家富强,与此制度密切相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推行均田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推行均田制的影响。
【答案】
(1)背景:
隋末农民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和隋朝均田制的制度传承;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的需要(或大规模军事行动基本结束,社会趋于稳定)。
(2)影响:
反映了唐朝初年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对扶贫救困、缓和社会矛盾有一定作用;有利于防止农民逃亡,将农民固定于土地上,巩固统治;有利于维持唐朝的财政收入,保证了国家的劳役需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盛世局面的出现;允许土地买卖,事实上助长了土地兼并。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均田制。
第
(1)问,根据材料中“经过隋末农民战争,大量农民离开了土地,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得出隋末农民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根据“唐初统治者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得出继承之前的传统;结合唐朝初年的社会发展分析得出唐朝建立,社会趋于稳定。
第
(2)问,结合材料中均田制的内容,主要从政治上缓和矛盾,加强统治,经济上有利于保证政府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发展,同时应该看到均田制下,土地买卖依然盛行,最终因土地兼并而终止。
28.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民国初年,孙中山积极宣传和倡导“五族共和”。
但到1919年,他在《三民主义》一文中写道:
“我国人自汉族推覆满清政权、脱离异族羁厄之后,则以民族主义已达到目的矣。
更有无知妄作者,于革命成功后,创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说。
”“今日讲民族主义,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
”他称美国的这种以美国原有民族为基础同化其他不同民族为一个民族的民族主义为积极的民族主义。
中国也需要实行这样的民族主义。
到了1923年,孙中山在阐述“民族主义”时又指出:
“吾党所持民族主义,消极的为除去民族间之不平等,积极的为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
随革命形势之伸张,渐与诸民族为有组织的联络。
”“国民党敢郑重宣言,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族。
”
——摘编自郑大华《论晚年孙中山“中华民族”观的演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乐山市 学年 高二下 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