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武威三中武威期中武威十六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7675265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67.58KB
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武威三中武威期中武威十六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武威三中武威期中武威十六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武威三中武威期中武威十六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武威三中武威期中武威十六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武威三中、武威期中、武威十六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梭伦改革前,雅典的“平原派”( )
①代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的阶层 ②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
③最关注海外贸易的发展 ④是“山地派”和“海岸派”反对的对象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平原派”是指雅典的贵族阶层,他们希望维护贵族寡头政治,这也正是“山地派”和“海岸派”反对他们的原因,故②④正确。
①③是“海岸派”的特征,排除。
综上所述,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排除ABC,所以选D。
2.下列内容属于梭伦改革中的“解负令”措施的是
①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作抵押
②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
③释放所有奴隶,给予雅典公民权
④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理解“解负令”的内涵是解题的关键。
该政策只适用于因欠债而沦为奴隶的雅典公民,而对于非雅典公民的奴隶是不适用的,故③错误;④是梭伦改革的措施,但不是“解负令”的内容。
正确选项为A。
考点:
梭伦改革的内容
点评:
本题考查改革中“解负令”的内容,识记能力的考查。
3.梭伦改革后,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是
A.战神山议事会公民陪审法庭
B.长老会议公民大会
C.公民大会公民陪审法庭
D.公民大会长老会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雅典的公民大会早在提修斯改革之前就存在。
梭伦改革之后,公民大会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心,同时梭伦改革时期设立陪审法庭作为司法机关,故C项正确;战神山议事会是古代雅典的一种政治机构,这一机构可能由氏族社会中的长老会议演变而来,故A项错误;长老议会是由族群德高望重者参与,一切国家大事先由长老会议讨论拟定,但必须由公民大会决议通过,该制度不是梭伦改革之后的最高权力机关,故B项和D项错误;
4.电视剧《商鞅传奇》反映了商鞅离奇的一生,他的一生与秦国关系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秦国统治者是( )
A.秦穆公与秦始皇B.秦穆公与秦惠文王
C.秦孝公与秦始皇D.秦孝公与秦惠文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教材可知,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得到重用,而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下令捕杀了商鞅。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排除ABC项,D项正确。
考点:
商鞅变法的过程
点评:
本题考查重大历史的再现能力。
识记基础性,难度小。
5.商鞅变法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主要表现在
①统一度量衡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实行二十等爵制
④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主要从爵制和政治体制两个方面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一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制;二是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故②③④正确。
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这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①。
故答案选B。
6.据史书记载:
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A.知识丰富
B.文章写作
C.政治
D.汉族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五经》属于儒家经典,《左》《老》是《左传》《老子》都是汉族传统文化经典,孝文帝显然是注重汉族文化的学习,故D项正确;材料说明是对儒家文化的倾向,不能说明知识丰富,故A项错误;文章写作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文化经典,不是学习,故C项错误。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图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佛像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A项错误,佛教是汉代的时候传人的;从佛像不能判断出疆域的扩大,B项错误;D项中的统一与佛像无关。
考点:
历史上的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
8.下列对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变革表述错误的是()
A.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
B.太学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
C.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D.严格“恩荫”制,防止垄断官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严格“恩荫”制,防止垄断官位”这是庆历新政内容,不要和王安石变法混淆了。
庆历新政目的主要是以整顿吏治为主,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主。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变革
9.王安石变法中,对全国土地重新丈量,按照土地多少征收赋税指的是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
D.募役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方田均税法是对各州县耕地进行清查丈量,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然后按照地势、土质等条件分成五等,并确定各等地的每亩税额,故B项正确;农田水利法主要是兴修水利,故A项错误;青苗法是青黄不接时候对农民实施贷款,故C项错误;募役法规定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故D项错误。
10.下图漫画寓意所指的事件应该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明治维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
根据图片材料中“全部作废,按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办事”可知漫画寓意所指的事件应该是王安石变法,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死后,其措施被坚持下来,与材料“全部废除”矛盾,A项排除。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了,故排除B项。
从漫画的人物形象看属于中国的改革,排除D项。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失败
11.英王亨利八世本来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为了能有个儿子继承王位,他决定跟凯瑟琳王后离婚,但被罗马教廷拒绝。
于是他跟教廷决裂,创立了一个可以离婚的宗教。
他的实质目的是
A.养儿子继承王位
B.与王后离婚
C.强化王权
D.消灭宗教
【答案】C
【解析】
注意题目要求选择的是“实质目的”(即根本目的),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宗教改革的实质目的是利用宗教改革之机,与教皇决裂,建立民族教会,强化王权。
故C项正确。
AB是表面现象,D项不符合史实,故ABD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
本题的现象是英王亨利八世与王后离婚,这反映的本质是英王要建立民族教会,强化王权。
12.拿破仑的殖民统治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客观上起的相同作用是
A.抵制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入侵
B.维护了埃及的民族独立
C.推动了埃及的社会变革及近代化
D.使埃及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拿破仑的殖民侵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技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结束了埃及混乱局面,通过多方面改革推动埃及的近代化,所以C为共同点,A、B、D符合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作用。
考点: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阿里改革·阿里改革的作用
13.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对外大肆侵略扩张。
这是因为
A.国家保护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D.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略扩张”是由于明治维新改革并不彻底,仍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扩张色彩,答案选C,A项与军事扩张并无直接关系,B、D两项也与题意无关。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14.观察下列两幅有关19世纪俄国农奴境况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①农奴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
②农奴的生活水平较低
③农奴主对农奴进行严格的限制
④俄国生产关系发展水平落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图一地主毒打农奴可知农奴主对农奴进行严格的限制,③正确;图二农奴生活现状可知农奴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十分低下,①②正确;图片体现出俄国实行农奴制,说明当时俄国的生产关系落后,④正确,选择D项正确。
15.下列战争中有俄国参与且发生于19世纪中期的是
A.克里米亚战争
B.八国侵华
C.一战
D.十月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1853年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是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等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故A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是1900年,故B项正确;一战是1914-1918年,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十月革命是1917年,故D项错误。
16.下列是生活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一名武士,他可能从事的活动有()
①在京都杀死一名平民,但没受惩罚
②他迫于生计,不得不经商
③他参与了“尊王攘夷”活动
④他被废除了佩刀的特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制“德川幕府统治时期”,④是明治政府时期的。
17.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是因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力量进行改革
B.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近代统一国家
C.倒幕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
D.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是因为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倒幕派的力量强大,先成功的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新的政权,掌握了政权的力量,然后又大刀阔斧的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A项错误;BD项是措施,不是原因。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而非其他的选项。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的主导因素
18.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
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
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
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荣禄是守旧大臣,他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
题干现象说明变法是当时形势所迫,大势所趋,A正确。
B、C、D材料不能体现。
19.戊戌变法期间,肃亲王请外国军官训练他的儿子们,这表明戊戌变法
A.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B.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C.实现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D.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
【答案】B
【解析】
肃亲王请外国军官训练他的儿子们符合维新变法时期颁布“编练新军”的措施,说明维新变法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B正确;A彻底说法绝对;C和D说法不符合事实。
20.下列属于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的是
A.维新派企图通过“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改革
B.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C.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D.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
【答案】D
【解析】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薄弱,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D正确;A、B和C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二、非选题
21.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才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
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
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
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案】
(1)范仲淹:
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
苏轼:
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
主张考经义(时务策)。
司马光:
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
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解析】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归纳:
范仲淹主张“取以经济之才”;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时事之策;司马光主张“专用经、义、论、策”。
(2)第一小问联系王安石变法在政治方面的内容回答;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3)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考点:
王安石变法。
点评: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图片说明中日两国准备发起什么运动?
(2)当时中日两国在外部条件上相同的遭遇是什么?
两国的最终命运有何不同?
(3)中国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历经百日夭折,其原因何在?
【答案】
(1)明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运动。
(2)相同遭遇:
西方列强侵略,沦为半殖民地。
命运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崛起为东方强国;
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原因: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②维新派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缺陷(或采取了和平改良的方式);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日本使节团”可知是明治维新;依据“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可知是中国的戊戌变法。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日本面临美国侵略以及中国面临外国入侵可知相同命运的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以及中国戊戌变法失败角度回答。
(3)依据所学从资产阶级力量、维新派策略以及对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原因:
1.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袁世凯的背叛。
3.帝国主义没有给予支持(外部原因)
教训:
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演说
材料二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回答,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影响和实质。
【答案】
(1)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2)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的人;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块份地。
(3)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4)影响: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实质:
对农民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解析】
本题考查的相关考查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第一问概括回答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背景。
解放农民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第二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抓住“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赎买了土地”。
不难概括出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的变化,即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的人;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些份地。
第三问根据材料提炼信息。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不肯缴代役金”,“拒绝服役”等,说明了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第四问改革的影响从进步性与局限性来回答。
进步性: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局限性:
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实质:
仍然是对农民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武威三中武威期中武威十六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学年 甘肃省 武威 第五 中学 期中 十六 中高 学期 期末 联考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