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基本内容笔记形式.docx
- 文档编号:27675182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5.88KB
完整word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基本内容笔记形式.docx
《完整word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基本内容笔记形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基本内容笔记形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基本内容笔记形式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哪些工作需要经常使用放大镜?
答:
需要用到放大镜的行业或人员有:
公安侦查人员(寻找现场证据);仪器修理工(观察小型的零件);农业科技人员(观察花、种子、植物的结构);考古工作者(寻找古迹中的遗存);医生(观察病菌细菌);测绘人员(看地图)等…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
(P2)答:
方法有两种:
①观察对象不动,人眼与观察对象之间距离不变,放大镜在物体与人之间来回移动;②把放大镜放在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放大镜的作用:
(P3)答: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信息。
三、放大镜的特点
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2、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
答: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的,放大倍数就越大。
3、为什么一些器具也有放大图像的功能?
答:
因为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的镜片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4、人们为什么把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答:
因为它的镜片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
四、13世纪,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培根设计并制造了增进视力的眼镜。
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苍蝇的复眼:
有几千个小眼组成,观察范围广,易于发现周围的敌害;
2、昆虫的触角:
是他们的“鼻子”,可以分辨各种气味,是嗅觉器官;
3、蟋蟀的“耳朵”在头上吗?
不是,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可以迅速感知来自周围的动静。
4、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5、苍蝇落在竖直的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爬行,主要和他的脚的构造有关。
二、蚜虫的天敌——草蛉(草蛉是怎样消灭蚜虫的?
)
草蛉的幼虫用“镰刀”勾住蚜虫,把尖尖的嘴刺入蚜虫的体内,只用大约20多秒就可以把蚜虫的体内的汁液吸食一空;草蛉还会把蚜虫的空壳背在自己的背上伪装自己。
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美丽的晶体
1、食盐的晶体的形状是正方体;白糖的晶体形状是长方体;
碱面的晶体是颗粒;味精的晶体形状是长柱体。
2、晶体的概念:
像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P8)
3、制作晶体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方法。
4、减少水分的方法是把某种溶液风干,(即使其水分蒸发,)使物质重新析出;降低温度的方法是:
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第四课怎样放得更大
1、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方法是将两个放大镜相对放置,镜片要平行,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知道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如何计算?
是用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3、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显微镜观察了毛细血管的血液流动,水中的微生物等。
4、显微镜的发展经历了金属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到200万倍。
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三维的原子结构图。
(P11)
第五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1、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了一块木片的结构,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P12)
2、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⑴取标本的方法:
把洋葱鳞茎切成两半,掰下其中一块;然后再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划“#”字;用镊子撕取“#”字中间的表皮。
{教材P13最上方图}⑵制作装片的方法:
Ⅰ、在一个干净的载玻片中间滴上一滴清水;Ⅱ、用镊子把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Ⅲ、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注意不要有气泡);Ⅳ、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Ⅴ、然后将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如不用显微镜显微观察,到第Ⅳ步即可完成】
3、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可以概括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4、动手画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图:
{洋葱细胞的形状大体为长方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P14)
第六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
1、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的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4、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5、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里含有的绿色扁球状质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
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等许多物质,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物质。
6、动物细胞核植物细胞不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7、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专门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8、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所有的细胞都来自于其他的细胞。
第七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1、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
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原生动物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3、在池塘的水里可能生活的微生物有草履虫、钟形虫、喇叭虫、变形虫、毛口虫、单胞藻、眼虫、唇滴虫、衣藻、团藻、硅藻、鼓藻等等。
4、怎样判断是不是生物?
答:
是否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是否吃食物或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是否需要呼吸;是否排泄废物;是否对外界的刺激有应激表现,是否有生殖现象等等。
第八课微小世界和我们
1、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发明之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人能观察到的最小动物,就是蚂蚁等昆虫。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细胞。
(P19)
2、流程图表示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
放大几倍到几十倍放大几百倍、可观察放大几百万倍、可观察分辨率为百分之几
小昆虫→→可观察到物质晶体→到生物的细胞、微生→到细菌、病毒、物质的→→纳米,可以直接
生物较小器官组织物、少数的细菌极小颗粒——原子操纵原子或分子
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3、人类在利用微生物以及生物方面取得的成果:
医药方面:
利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菌和病毒、病原体等,搞清了人的传染病是由微生物造成和传播的,于是就发明了各种灭菌消毒法,制造了许多药物来杀灭细菌和病毒,保护我们的健康。
食品方面:
人们发现有的微生物对人有益,利用它们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如酿酒、制作酱油,醋、豆酱、豆腐乳、泡菜、制酸奶、面包、馒头、腊肉等,都要依靠微生物。
农业方面:
杂交水稻的培育,需要用显微镜进行配花粉
土壤改良:
利用微生物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增加土壤的肥力,同时,还可净化土壤。
克隆技术:
可以按照人的要求培育所需的生物,还可培育出人的器官。
污水和垃圾处理:
需要用微生物分解垃圾中的有害物质,除去垃圾中的臭味等
第一单元资料库
1、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我们的皮肤,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10万个。
2、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单,有的生物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比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钟虫、太阳虫、细菌等,就是一个细胞。
3、动物的卵,例如鸡蛋,就是一个细胞。
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5、血液中的红细胞好像运输兵,负责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
6、白细胞还能和病毒、细菌作战,保卫我们的健康。
7、草履虫虽然只有一个细胞,但这个细胞却能完成消化、呼吸、排泄、繁殖、等所有的生命活动。
草履虫的繁殖方式是先将身体拉长,接着从中部分裂成两部分,最后每部分形成一个幼小的草履虫。
8、变形虫的繁殖方式也是一变二、二变四、环境恶劣时,外部形成胞壳,进行休眠。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物质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4、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P27)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混合沙子和豆子,豆子还是豆子,沙子还是沙子,它们没有发生变化。
(P28)
2、加热白糖,白糖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了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可以闻到焦糊味。
分析白糖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白糖由固体状态熔化变成了液体状态,它仍是白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是物理变化;接着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至全部炭化,有焦糊味,这时已经不再是白糖,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是化学变化。
3、蜡烛在燃烧时的变化:
蜡烛由固体变成液体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液体蜡烛油燃烧变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是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4、定义:
(P29)
物理变化:
物质在发生变化时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质在发生变化时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一、会变味的米饭
1、在咀嚼米饭时,为什么会有甜味?
因为米饭里有淀粉,咀嚼时在口腔里的消化酶的作用下,淀粉发生变化,变成了麦芽糖。
所以我们感到了甜味。
淀粉变成了麦芽糖是化学变化
二、米饭、淀粉和碘酒
2、米饭、淀粉遇到碘酒为什么会变成蓝色?
它还是淀粉吗?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淀粉的新物质。
三、寻找淀粉的踪迹
3、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的颜色变化,我们可以检验那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或问:
我们可以怎样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
答:
将碘酒滴在要检验的食物上,如果发现颜色变蓝,就可以认为此种食物含有淀粉。
4、富含淀粉的食物有:
米、面、薯类;含淀粉较少的食物是:
青菜类蔬菜、水果、
四、制作神秘的信件
1、调制淀粉溶液:
用温水将淀粉溶解,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取澄清的淀粉溶液;
2、用毛笔蘸淀粉溶液在白纸上写字,然后晾干。
3、显影:
用药棉蘸碘酒溶液在信件纸上涂搽,用淀粉液写的字就显现出来。
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小苏打的的特点:
白色颗粒晶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2、白醋的特点:
无色透明的液体,闻着有酸味。
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实验要求、过程及注意点:
①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汤匙醋,然后倒入一汤匙小苏打,
②在杯子口上盖上一块玻璃片,【立即盖上,不要让产生的气体散失】
③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马上产生反应,平静的液体产生大量的气泡,等小苏打在液体中完全消失后,气体气泡也观察不到了。
④用手触摸玻璃杯的外壁,感觉比原来温度要低;
⑤将玻璃片从玻璃杯口平移开,把点燃的火柴伸入玻璃杯当中,火柴马上就熄灭了;(或者:
将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熄灭)。
【注意不要把玻璃杯中的液体倒出来】
三、产生了什么气体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和醋酸钠),这样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P33)
2、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和醋酸钠,这个变化就是化学变化。
3、二氧化碳气体能使让少的火焰熄灭。
二氧化碳也是空气的组成部分。
4、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产生了光和热,变成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
第五课铁生锈了
一、观察铁锈
1、铁锈和铁皮铁片有什么不同?
从外观和实验验证两个方面来说明铁锈和铁片是不同的物质:
(记录如下)
颜色
光泽
空隙
手感
敲击
导电
磁铁
铁
灰白色
有
无
光滑
较韧
能导电
能吸引
铁锈
红褐色
无
有
粗糙
较脆
不导电
不吸引
2、根据铁盒铁锈的比较,我们可以确定:
铁与铁锈是不同的,铁变成铁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二、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设计实验:
【注意:
实验时一定要做对比实验,控制好单一的变量,其它不变量要做到相同】
实验方案:
【例表参照P38第七课第一部分“科学讨论会”】
研究的问题:
铁生锈与水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
铁生锈与水有关。
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沾了水的生锈了,没有沾水的干燥铁钉不生锈。
。
实验材料:
三个盘子、3个新铁钉、菜油少许、水
实验方法:
⑴用同样大小的3个盘子,其中一个干燥,一个放上菜油,一个放上水;
⑵把一个铁钉放在空盘子里,一个浸没放在油盘子里,一个浸没一半在水里,三个铁钉均为平放;
⑶每天观察记录一次,定时观察。
观察到的现象: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空盘子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光泽发暗
有点锈点
油盘子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水盘子
无变化
水变色
开始生锈
锈多了
锈更多了
实验结果:
铁生锈与水有关
原因分析:
第六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一、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1、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反应的现象是:
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质铜),浅蓝色的溶液颜色会逐渐变浅,逐渐变成红褐色。
(溶液中变为硫酸亚铁)
【化学方程式是Fe+CuSO4==Cu+FeSO4】
2、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产生了新物质,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P37)
2、整理我们学过的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本质特征
蜡烛燃烧
发光发热
产生新的物质
淀粉与碘酒
颜色变化
铁钉生锈
颜色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
产生气体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
产生沉淀、颜色变化
第七课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一、科学讨论会
1、根据前面课程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铁生锈与空气有关,与水有关”
2、为什么说铁生锈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
答:
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水中溶解有空气,因此放置在空气中的铁钉和放置在水中的铁钉,都在同时受到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所以说铁生锈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
二、铁生锈的快慢
1、铁生锈的速度对比实验研究记录
放置位置
空气中
潮湿处
水中
盐水里
生锈速度
最慢
比水中快
比空气中快
最快
我们的结论
2、生活中,人们怎样防止铁生锈、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答:
根据铁生锈的原理,人们采用的防锈措施,都是把空气和水进行隔绝,达到防锈的目的。
具体方法有:
干燥保存、隔绝空气、涂上油漆、表面打蜡、上油、贴上隔膜、镀光、搪瓷等。
(另外,在铁里添加镉、铬、镍、锰等,做成合金,由于这些金属极不易生锈,铁里掺入后,就增强了抗腐蚀能力)
第八课物质变化与我们【单元总结课】
1、物质的世界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会发生变化。
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两类: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的特点是:
不产生新物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本单元所学习的物质的变化,哪些属于物理变化?
哪些属于化学变化?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特点
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状态改变
物理变化
特点:
没有产生新物质
物质是变化的
易拉罐压扁
形状改变
弯折铁丝
形状改变
混合沙子和豆子
基本不变
火柴、蜡烛燃烧
发光发热
化学变化
特点:
产生了新物质
加热白糖
变颜色、有焦味
米饭、淀粉和碘酒
颜色改变
小苏打和白醋
产生气体
铁生锈
颜色改变、性质改变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颜色改变、产生沉淀
3、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的是化学变化,有的是物理变化。
把木材加工成家具、泡茶叶时茶叶中的物质溶解到水里、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原理制作的温度计……这些是物理变化;放鞭炮、礼花、燃烧蜡烛、烧煤、汽车行驶燃油、煅烧水泥……这些是化学变化。
4、制作饮料【课外制作】
“制作橙汁汽水”:
用料、方法和制作过程
将一只橙子去皮、榨汁,加上一勺白糖,添加温开水一杯,搅拌均匀即可饮用。
“柠檬汽水”:
在一杯水中,加2勺糖,少许柠檬酸,再加入半勺小苏打,略加搅拌,这时的饮料会冒泡,就是汽水了。
第二单元资料库
一、铁为什么会生锈?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
水分和氧气是使铁容易生锈的原因。
2、光有水,不会使铁生锈。
只有氧气溶解在水中时,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叫做氧化铁的东西,就是铁锈。
3、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增大8倍。
如果不将铁锈除去,海绵状的铁锈特别容易吸收水分,铁也就生锈得更快了。
4、涂了油漆的铁制品不容易生锈是因为油漆起到了隔绝空气和水的作用。
二、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
1、蜡烛燃烧不断减少,产生的新物质到哪里去了?
蜡烛燃烧后,产生的是水和二氧化碳,由于水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的,飞散到了空气中,所以没有看到。
2、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化学反应,铁和铜进行了交换,铜附着在铁钉表面,而铁进入了溶液,变成了硫酸亚铁。
3、醋和小苏打反应后,除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外,留下的液体,既不是醋,也不是小苏打,而是一种叫做醋酸钠的物质。
4、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不会消失,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三、火药的发明
1、中国古代的黑火药是由硝石、硫黄、木炭以及一些辅料(砷化合物、油脂)等粉末状物质的均匀混合物。
2、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从印度传入阿拉伯,又经西班牙传入欧洲。
《科学》六年级下册笔记内容李大敏整理2011-4-10
第三单元宇宙第一课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远古时代的肉眼观察、用石头记录—→用望远镜观察月球—→无人探测器绕月探测—→人类登月考察
二、我的月球卡
1、月球的运动:
①月球公转周期(围绕地球转一周的时间。
因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同时,地球也在前进,所以,分为朔望月和恒星月,朔望月周期为29.5天,恒星月周期为27.5天);公转的速度为1.02千米/秒。
②月球的公转方向:
从地球的北极上空朝“下”看,月球围绕地球是逆时针运行的。
(自西向东)
月球的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
2、有关月球的基本数据:
③月球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3476千米)
④月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7350亿亿吨)
⑤月球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
⑥月球的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3、月球的地形:
⑦月球的地形有环形山、月海、平原、盆地等。
⑧月球的环形山为数众多,超过1000米的就有33000多个。
⑨月海是由凝固的熔岩构成的盆地,叫“海”却没有一滴水。
4、人类的登月
⑩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在月球登陆,人类探索月球的足迹终于印在了月球表面。
⑾
第二课月相变化
一、月相
1、月相:
在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明亮部分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二、给月相排序
2、月相变化的规律是:
上半月,由亏到圆,亮面在右侧;下半月,由圆到亏,亮面在左侧;亮面始终朝向太阳的方向。
三、模拟月相变化
3、月相变化的成因是什么?
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不透明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4、月相为什么每天都不同?
答: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5、一个月的月相是怎样变化的?
画出变化图。
上半月的月相图:
..\月相图(整个月).bmp
下半月的月相图:
..\月相图(整个月).bmp
6、我们看到的月亮在同一天是向西落下的,为什么却说“月球在围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
答:
因为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地球本身也在自转,并且地球自转的速度比月球公转的速度快,所以我们在地球上看月球,感觉好像是月球在向西运动。
如果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观察,就会发现,月球在天空的位置是向东运动的,每天向东移动12度。
(这和我们在坐汽车时,坐在快车上,看到后面同方向的慢车在向后退,是一样的道理)
第三课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许多环形山,环形山的直径有的不足1千米,有的达到几百千米。
2、模拟制造环形山: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可以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由外来的陨石撞击形成的,由自身的火山喷发形成的可能性不大。
二、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的学说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
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四课日食和月食
一、日食
1、日食: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正好处于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这就是日食。
2、日食的种类:
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3、日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示意图:
..\日食图.bmp
二、月食
4、月食:
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三者正好处于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这就是月食。
5、月食的种类:
月全食、月偏食
6、月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示意图:
..\月食图.bmp
第五课太阳系
1、太阳系:
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P56)
简记为: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的由远到近的顺序,依次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太阳系里八大行星的有关资料:
行星
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万千米)
赤道直径(千米)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完整 word 版教科版 六年级 下册 基本 内容 笔记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