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文教案大全.docx
- 文档编号:27674333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49KB
高一语文课文教案大全.docx
《高一语文课文教案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课文教案大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课文教案大全
高一语文课文教案大全
好的教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教案1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思考。
但是,*篇幅较长,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读完一遍有可能就感到索然乏味,但是却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如何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并挖掘其现实意义,就成为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两个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的现实意义
这两个目标,从内容上,以探讨人物形象为主线,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有人物到主题。
从能力上,以生为本,重在让学生养成自己的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粗略地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我感觉学生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若一定要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找出点可以肯定的东西的话,我想下面三点是可以列举的:
1、紧扣目标,突出人物形象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
2、将一定的学习目标问题化,将问题设计巧妙化,不断激发调动学生的思考,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的阅读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结果。
3、在动态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地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使阅读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
但是,由于教师的作为必须收45分钟的限制和师生思想交流不可预设的制约,这节课同样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引导学生的多角度、多元化解读问题时,对于结论的认识应给以更规范、更严谨、更科学的解释。
2、课堂导向语,问题的创设,应进一步精确,凝练。
突出有效信息,给学生更明确的思维导向。
3、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还有待丰富提高。
4、学生的广泛参与度还有待激活。
总之,课堂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尤其是在师生碰撞的动态过程中,具有不可预料性,但是我也坚信未来的路还很长,只要有追求,理想就会实现。
高一语文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
*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
在新教材中编入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故乡》、《孤独之旅》两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学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
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描写、对比手法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为下一篇反映师生之间关系的小说《心声》打下基础。
2、本课的知识体系
莫泊桑的这篇小说,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
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节,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
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
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确定教学目标
1、依据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初中小说的教学,要以培养兴趣为主,让学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
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命运结局。
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
由此,依据教材要求,重点研讨有关课文内容、写法、主题等几个问题。
另外,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
为减轻学生负担,保留兴趣,本课教学不布置预习。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2)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个性化描写及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锻炼创造性思维。
德育目标:
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主题的分析。
三、教学思想
基本原则:
围绕目标,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注重知识迁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师首先要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指导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承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并对突发的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1、学法指导
(1)理解——品味——感悟
学生学习*,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
其次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体会主题,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2)自主讨论
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入手,探讨作品主题等。
(3)诵读法
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
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情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教法指导
坚持启发式。
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阅读体会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认识作者的感想态度。
3、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人物形象,明确主人公,加深对描写、对比的认识。
(一)导入
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说过: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发生在19世纪的一个普通法国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看看菲利普一家人有什么喜怒哀乐。
(板书:
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
大屏幕显示: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小说流传久远,作品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腐朽。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大屏幕显示:
拮据:
jié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
chuò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
shà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
chà觉得十分奇怪。
褴褛:
lánlǚ(衣服)破烂。
张皇:
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
比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栈桥zhàn牡蛎lì
2、学生自由朗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设题目的:
培养学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
(四)品味、分析
大屏幕显示:
讨论:
①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
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
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
从哪些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
②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
*的主人公是谁?
为什么?
(方法设计:
学生先独立思考以上问题,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质疑,并逐步明确。
)
(设题目的:
从分析人物入手,让学生明确人物性格的塑造靠描写和对比。
以课题的改变明确主人公。
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各个人物在*中的作用。
)
归纳、明确:
①主要人物有菲利普夫妇、于勒、我。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
菲利普夫妇言行的变化有:
于勒贫:
坏蛋、流氓、无赖。
于勒富: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
于勒贫:
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②不可以。
*的标题能够体现出从“我”的视角看待社会,并且能够表明我和于勒的关系。
其他几个标题不具备这个特点。
关于主人公,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观点一、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因为*重点要表现的是他们的虚荣、势利、贪婪、残酷;对他们的描写刻画用的笔墨较多。
观点二、主人公是于勒。
*的情节主要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来展开,虽然对他多用侧面描写,但正是由于有于勒,菲利普夫妇才有了表现自己本性的舞台。
(五)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点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合作探究,多元评价作品主题,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
(一)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
“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
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设题目的:
重温课文,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
大屏幕显示:
讨论:
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
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
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
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设题目的:
理解*巧妙的情节,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②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
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
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
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
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
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
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
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
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
(设题目的:
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明确19世纪法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金钱关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
(三)感悟
请学生畅谈学过本课的感受、启示。
①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②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③对弱者应该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口头想象作文
大屏幕显示:
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任选一个: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
“克拉丽丝!
克拉丽丝!
”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
“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
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
”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
“是吗?
太好了!
上帝保佑!
可把他盼回来了!
”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
“快,快去……看看咱们的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明确:
(设题目的: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锻炼表达能力)
(方法设计:
为了让更多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可以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再推选三四名较好的同学在全班说。
)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
关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让我们再说一次——让世界充满爱!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高一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中的文言实词“蒙”、“亡”、“爱”、“遗”、“弱”、“愚”、“制”、“固”、“致”。
掌握*中的文言虚词“以”、“因”。
2、理解贾谊在*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3、了解*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和背景。
1、贾谊,西汉人,是着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
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
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二、朗读课文,分析把握*内容。
1、板书课题,解释“过”:
指出……的过失,动词。
解释“论”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2、检查预习,请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
崤(y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系(jì)颈黔(qián)首
牖(yǒu)氓(méng)隶隳(huī)鞭笞(chī)
3、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
特别注意将文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读清楚,把*多处的骈偶句式的特点读出来。
三、让同学齐读*后,讲读第1自然段。
1、教师强调:
固:
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
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
用法同上。
是:
这,指示代词。
衡:
通“横”(通假字)
2、学生翻译:
略
3、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
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
4、请学生按板书思路背诵。
并检查或抽查背诵情况。
四、讲析第2段。
学生朗读后:
1、教师强调以下词句: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纳。
追亡逐北:
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
因遗策:
因,沿袭。
因利乘便:
因,趁着。
开关延敌:
延,引。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延,延续。
2、请学生简述本段大意。
3、教师提问:
九国诸侯的强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
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
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
4、学生朗读第2段。
5、作业。
(1)复习本课所学内容。
(2)完成书后练习第一题。
(3)预习第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1、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
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
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
信臣精卒:
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
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段写作的顺序,为背诵打基础。
教师提问:
(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
强调: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
强调: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
强调: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让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
检查背诵。
三、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1、瓮牖绳枢:
“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见书下注释)。
3、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问(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出身如何?
才能如何?
兵力如何?
武器如何?
学生回答:
出身: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
不及中人;
兵力: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
斩木为兵
问
(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
出身:
缺乏号召力
才能:
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
弱少
武器:
低劣不堪一击
问(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
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
作者通过这些内容。
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
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了本段已经为*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4、让学生熟读本段,根据以上板书的顺序,在课上背诵此段。
然后集体背诵。
5、作业:
(1)巩固背诵第3、4两段。
(2)预习第5段;找出*对比的内容,体会*论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找两位学生分别背诵第2、3两段。
二、学习第5段。
学生朗读。
教师强调:
1、崤函之固:
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度”“洯”,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
两句话译为:
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致万乘之势:
“致”达到。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分析本段层次。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
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强调: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2)根据本段层次,背诵。
三、请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讨论:
*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讨论后,学生发言。
教师强调:
使用两方面的对比:
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为秦国和秦朝的对比:
秦国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
秦王朝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
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其次拿秦朝与陈涉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
最后拿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
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教师带领同学总结*的语言特色。
1、首先让同学找出*的对偶句和排比句。
如
(1)“席卷天下,包举守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
(3)“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2、教师简析。
以上第
(1)句虽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都有“并吞”之意;“宇内”、“四海”、“八荒”。
都有“天下”之意。
但没有重复感,却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以上第(3)句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以上句子从结构上起到了强化作用,显得语势强烈,铿锵有力。
另外还有些句子骈散结合,非常灵活,变化多端,句式丰富多彩。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
1、总结*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完成书后练习三。
高一语文课文教案大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课文 教案 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