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日一练高中语文 22《老子》五章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
- 文档编号:27670907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88.97KB
暑假一日一练高中语文 22《老子》五章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
《暑假一日一练高中语文 22《老子》五章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假一日一练高中语文 22《老子》五章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暑假一日一练高中语文22《老子》五章课时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老子》五章
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常有,欲以观其徼徼:
边界
B.是以不去去:
失去
C.见素抱朴见:
看见
D.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舆:
车
【解析】选C。
见:
显露、表现。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选D。
两个“其”,均为第一人称,“自己”“我”。
A项,①“以”与“无”构成固定句式,译为“没有……的办法”;②介词,用。
B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
C项,①语气词,通“矣”;②动词,停止。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常无,欲以观其妙B.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C.弱之胜强D.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解析】选D。
A、B、C三项,都是形容词作名词,D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名可名,非常名B.绝学无忧
C.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D.天下莫柔弱于水
【解析】选D。
A项,“非常”在文中意思是“不是永恒不变的”;B项,“绝学”在文中指“抛弃学问”;C项,“坚强”在文中的意思是“坚固”。
此三项均与今义不同。
【知识延伸】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和一般动词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当形容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时,它具备了名词的语法功能,活用为名词。
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中“圣”和“愚”都是形容词,在此句中充当主语,分别译为“圣明的人”“愚笨的人”。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
如“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和“远”,后面分别带宾语“贤臣”“小人”,所以分别活用为一般动词“亲近”“疏远”。
(2)当形容词前有能愿动词修饰时,它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3)“所+形容词”中,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前加“所”,构成“所字结构”时,这个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中的“近”,就是“接触、沾染”的意思。
(4)在文言文中,还有其他表动态的形容词。
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中“轩”是“高”,“邈”是“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轩邈”指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5.下列对选文第四段(七十八章)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章,老子以水为例,讲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B.老子赞美水具有强大的能量,却甘愿居卑处下的品德。
C.老子希望执政者能尚柔、居下,而且能受垢、受不祥,这样做才能有国、有天下。
D.本章中,老子感叹大道之不行,是因为人们不懂得柔能克刚的道理。
【解析】选D。
文中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世人皆知此理,只是无人肯施行罢了。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
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
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节选))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适周适:
前往
B.去子之骄气与多欲去:
抛弃
C.言道家之用用:
使用
D.因家于齐焉家:
安家
【解析】选C。
用:
作用。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将问礼于老子燕王拜送于庭
B.居周久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C.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D.或曰儋即老子或百步
而后止
【解析】选D。
D项,代词,有的人。
A项,介词,向/介词,在。
B项,助词,凑足音节/助词,的。
C项,介词,因为/连词,来。
8.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可以用来说明“老子,隐君子也”的一组是()
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②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③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④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⑤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⑥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
A.①②⑤B.②③⑥C.③④⑤D.③④⑥
【解析】选C。
①明确指出老子的籍贯,②是老子对孔子提出的问题的看法,③④⑤均指出老子品行出众、自隐无名,⑥是老子后代的行为。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身考虑较少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
B.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
的愚钝。
C.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D.本文记载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子),再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三是太史儋(后于孔子)。
【解析】选A。
老子认为君子遇到时机就出来做官,赶不上时机就隐居起来,老子这个说法与《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勇于担当、积极入世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
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句主要考查两个“其”的用法,“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中的“其”为代词,代指龙;“其犹龙邪”中的“其”表猜测的语气,大概。
(2)本句中“始”意为“当初”,“合”意为“合并”,“离”意为“分离”,“霸王者”意为“称霸称王的人”。
(3)本句中“绌”意为“贬低”,“相”意为“彼此”,“是”代词意为“这种情况”。
答案:
(1)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
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2)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3)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
“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
附【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
老子说:
“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
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
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
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
“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
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
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
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
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
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
“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
”于是老
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
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
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
“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居的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
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
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
“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
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三、文化经典阅读
11.(2015·湖南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2)小题。
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
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
③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④儒道两家的观点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
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1)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本身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天下有道则见”,主张国家“有道”则出仕,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思想;“无道则隐”,国家“无道”则安于贫贱,决不阿世求荣,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
两者合而为之,其本身就是“儒道互补”的体现。
(2)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加以探究。
(120字左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儒道互补”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执着前行,锐意进取,不轻言放弃。
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强化提升】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老子曰:
“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①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②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
虽户说以眇③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穀、、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④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
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⑤,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
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⑥,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
挽
救。
②刍豢:
指牲畜的肉。
③眇:
同“妙”。
④虞:
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
⑤三宝:
食、事、财。
绝:
不流通。
⑥潟卤:
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已:
通“矣”,了
B.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道:
通“导”,引导
C.故待农而食之待:
等待
D.各劝其业,乐其事劝:
勉励
【解析】选C。
待:
依靠。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选C。
均为连词,表承接,就。
A项,连词,表修饰/表因果;B项,代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动词,到;D项,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B.各地物产丰富,农、虞、工、商顺应自然规律各司其事,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
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
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解析】选B。
原文第三段强调社会经济的自动调节,人民自发地发展生产,实现安居乐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俗之渐民久矣。
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使这种习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久了。
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挨家挨户地去劝说他们,终究也不能使他们感化。
(2)这四种行业,是老百姓吃饭穿衣的本源。
本源广阔,就会衣食丰富;本源不足,就会贫穷下去。
附【译文】
《老子》一书中说:
“最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人民各自认为自家的饮食最甘美,认为自家的服饰最漂亮,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
”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太史公认为:
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
至于像《诗》与《书》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使这种习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久了。
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挨家挨户地去劝说他们,终究也不能使他们感化。
所以,(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崤山以西盛产木材、竹子、楮树、苎麻、旄牛和玉石,崤山以东多出产鱼、盐、漆、蚕丝和音乐、美女,长江以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桂花、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牙、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多产马、牛、羊、毛毡、皮裘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在千里山峦中布满,如同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
这还仅仅是物产分布的大概情况。
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百姓们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
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出木材来(供给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供他们的所需),商人使这些财物流通(供他们选购)。
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教导、征发百姓如期集会来完成吗?
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买货的门路,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销售的途径,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
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的而自然就是如此的证明吗?
《周书》上说:
“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反过来,资源缺少,山泽也就不能重新得到开发。
”这四种行业,是老百姓吃饭穿衣的本源。
本源广阔,就会衣食丰富;本源不足,就会贫穷下去。
对上
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族富有。
贫富的形成,没有人能给予他们,也没有人能剥夺他们,只是聪明的人能使财富有余,愚蠢的人只能使财物不足。
所以姜太公吕望被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本来是盐碱地,人口稀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女子纺织,极力提倡工艺技巧,把鱼、盐运到别处去销售。
这样,其他地方的人民归附于他,货物也源源不断地运来了,像钱串一般,络绎不绝,又如车辐一般,向这里集中。
所以,齐国生产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畅销天下,从东海到泰山之间的诸侯都整好衣袖来齐国朝拜。
此后,齐国中道衰落,管仲又修治姜太公的事业,设立调整物价的九个官府,而齐桓公因此能够称霸天下,多次以霸主的雄姿盟会诸侯,匡正了整个天下的政治;而管仲自己也修筑了三归台,他的地位在陪臣之列,财富却胜于列国的君王。
从此,齐国又富强起来,一直持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期。
所以说:
“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
”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
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
潭渊深了,里面就会有鱼,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于他们了。
富有者得势,越加显赫;失势了,客人也就没有去处,因此也就心情不快。
这种情况在夷狄等少数民族地区更加严重。
谚语说:
“千金之家的子弟就不会因犯法而死于市井。
”这并不是空话。
所以说:
“天下之人,熙熙攘攘;为利而来,为利而往。
”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
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二、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子曰: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老子秉承“不敢为天下先”等道家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提出“敢为天下先”的口号并以此投身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的事业,这一口号激发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而前赴后继,1911年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诞生了。
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孙中山“敢为天下先”赢得了中华民国的“国父”之称。
你如何看待“不敢为天下先”与“敢为天下先”呢?
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字数100字左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
赞同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观点。
老子出于对道家哲学理论的服务的需要。
强调“不争之德”,强调“无为”。
柔弱的东西不爱好去逞强,不爱好去争斗,因此他们才能天长地久。
身处乱世,为保全自己,所以强调“人须柔弱”不争。
示例二:
赞同孙中山“敢为天下先”的观点。
“
敢为天下先”意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建功立业。
孙中山的
“敢为天下先”激励了中国多少仁人君子去以经世济民为己任。
以一己之躯去肩负拯救和安顿天下苍生的使命。
这种勇气和激情让我辈为之奋发向上,为之勤勤恳恳,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应有的光与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子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暑假一日一练高中语文 22老子五章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暑假 一日 高中语文 22 课时 训练 新人 选修 中国文化 经典 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