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教案教程文件.docx
- 文档编号:27663783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39.16KB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教案教程文件.docx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教案教程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教案教程文件.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教案教程文件
2014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教案
《保教知识与能力》
教学课题:
婴幼儿发展(2课时)
知识目标
1、充分了解婴幼儿发展
2、了解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技能目标
能运用婴幼儿发展知识及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职业核心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幼儿园保教知识的意义及热爱幼教工作的热情。
重难点:
运用婴幼儿发展知识
教学过程:
婴幼儿发展(涵义和影响因素—理解)
1、涵义:
指婴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身体发展包括形态的增长和功能的成熟,心理的发展指婴幼儿的认知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
(儿童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年龄越小,其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越大)
2、发展过程:
婴幼儿发展的过程指从胚胎形成到出生,从出生到幼儿期不同阶段的连续生长发育的过程。
其生长发育规律是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年龄大了以后则减慢。
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前半年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后半年速度变慢,以后速度再逐渐慢下来。
3、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
(二)环境: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备注:
A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3、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B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他们对环境的刺激有较强的选择性,并表现出作为独立的生命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2、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儿童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
3、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看,儿童认识外界是儿童内部的主动活动的过程
4、没有儿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其他因素的作用也难以完全得到实现
补充知识:
1、婴幼儿(0—3)的概念:
婴幼儿是婴儿和幼儿的统称,婴儿指0-1岁的儿童,幼儿指1-3岁儿童。
2、学前儿童的概念:
广义的“学前儿童”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之前(0—6、7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间(3—6、7)的儿童
教学课题:
儿童发展理论(识记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了解)
知识目标
1、学习各种心理学理论
2、掌握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技能目标
能运用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做材料分析题目。
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职业核心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幼儿园保教知识的意义及热爱幼教工作的热情。
重难点:
运用相关理论做题
教学过程:
学习理论:
一、成熟势力说(成熟论):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基本观点:
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成熟和学习两个因素,但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他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则与外环境有关。
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形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
这个儿童发展顺序与成熟(内环境)关系较多,而与外环境关系较小,外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成熟才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因此,当个体还没有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学习的效果很有限。
启示:
1、不要认为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
2、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
3、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而应该让你和孩子一道充分体会每一阶段的乐趣
4、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
二、行为主义的观点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华生环境决定论创始人: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主要观点:
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行为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已知刺激能预测反应,已知反应能推断出刺激,这就是“刺激s-反应r”理论。
这一理论最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
否认遗传作用,否认儿童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认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认为教育和环境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强化通过强化塑儿童行为
创始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解释行为的习得。
主要观点:
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一个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是由于几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
无论正负,结果都是增强反应的概率。
(三)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观察学习
创始人:
班杜拉在华生和斯金纳基础上,弥补前者的不足,即忽略行为的社会因素。
主要观点:
1、观察学习:
直接的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
抽象性观察学习—观察他人行为得出规则或原则表现也某种类似的行为
创造性观察—对各个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
2、观察学习的过程:
新行为的习得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3、强化的种类—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性强化(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三、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创始人: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观点:
在人格发展上存在三个主要的,连续的阶段,这些阶段主要反映在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发展过程中
1、本我:
遵循快乐原则婴儿行动是原始本能冲动,为获得某事物可以不顾一切地追求来满足欲望与需要
2、自我:
遵循现实原则本我的冲动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导致人格的第二种水平,即自我,是人类人格中的理性水平,理性面对现实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
3、超我:
遵循道理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高部分儿童努力像他人一样,接纳别人的价值观与信念,将他人对他们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规则并自觉遵守。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创始人:
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改进了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
主要观点:
根据人一生中出现的心理社会问题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8个月
2、自主对羞怯或疑虑18个月---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2、3---6岁
4、勤奋对自卑6---11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岁---青少年时期
6、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
7、创造对停滞成年中期
8、完善对失望成年晚期
三、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创造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儿童发展既不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影响
(一)发展的影响因素
1、成熟:
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2、自然经验:
主要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知识
3、社会经验:
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的经验,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
4、平衡化:
认识或思维既不是单纯来自客体,也并非单纯来自于主体,而是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幼儿3—6岁的儿童)
第一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2---7词的功能开始出现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本阶段思维主要有三个特点:
(1)以自我为中心,
(2)不可逆性,没有守恒概念(3)相对具体性,依靠表象进行思维,但不能进行运算思维
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7---11标志是守恒概念形成,儿童思维具有可逆性,开始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逻辑运算思维,但仍离不开具体事物和形象的支持
第四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11岁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
四、文化历史理论
创始人:
维果斯基苏联心理学
主要观点:
(一)文化的重要性
(二)语言的角色
(三)最近发展区:
儿童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即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一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大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
教学课题: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解幼儿身心发展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
知识目标
1、掌握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2、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
能运用婴幼儿发展的一般特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发展趋势,做材料分析题目。
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职业核心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幼儿园保教知识的意义及热爱幼教工作的热情。
重难点:
运用相关理论做题
教学过程:
婴幼儿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身体发展是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而心理的正常发展又会促进身体发展。
一、婴幼儿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具有连续性,累积性,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身心发展按一定的先后顺序,且顺序不可逆,也不可逾越。
感知能力-运动-言语—抽象思维能力。
首尾规律,近远规律)
(三)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同,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差异性
二、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1、新生儿期(0—1个月)本能动作,幼儿先天就有许多应付外界刺激的本能,无条件反射
2、婴儿早期(1—6个月)视听觉迅速发展;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主动招人;5-6月开始认生,这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变化,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
3、婴儿晚期(6—12个月)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手的动作开始形成(五指分工和手眼协调动作同时发展);言语开始萌芽;依恋关系发展
补充:
抓握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时,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
巴宾斯基反射:
物体轻触新生儿脚掌,他本能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五个小趾形成扇形
巴布金反射:
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
(二)幼儿前期的年龄特征(1—3岁)
1、言语的形成:
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2、思维的萌芽:
见下
3、自我意识的萌芽:
2岁时,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最重要的标志是掌握了代名词我
补充:
幼儿前期1—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儿童学走路,开始说话,出现思维,有了最初的独立性。
思维萌芽:
这段时期儿童的认识过程已基本形成,同时也引起原有的低级认识过程的质变;知觉不再单纯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也开始反映事物的意义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解性的知觉”即思维指导下的知觉;记忆的理解性增强了,有意性也出现了;情绪情感逐渐深刻,意志行动产生了;儿童的心理开始具有最初的系统性。
但幼儿的思维总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不开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动作,具有直觉行动性。
(三)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岁)幼儿园
1、幼儿初期(3—4岁)的心理特点:
行为具有强烈情绪性;爱模仿;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幼儿前期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仍保留这个特点)
2、幼儿中期(4—5岁)心理特点:
爱玩、会玩、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侨务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3、幼儿晚期(5—6岁)心理特点:
好学好问;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个性初具雏形;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补充:
(1)幼儿中期思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他们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但是其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做支柱。
(2)4—5岁幼儿的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其增长程度比3-4和5-6岁都大,在日常生活中,4岁以后的幼儿对于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已经出现最初的责任感
(3)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活动,4岁左右是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
从4-5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伴关系开始打破了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优势地位,开始向同龄人关系过渡。
(4)幼儿晚期5—6岁幼儿,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
5-6岁幼儿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方法。
教学课题: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知识目标
1、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
2、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技能目标
1、能运用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做材料分析题目。
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职业核心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幼儿园保教知识的意义及热爱幼教工作的热情。
重难点:
运用相关理论做题
一、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
1、身长中心点随年龄增长下移
2、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
3、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有先后快慢的差别(神经系统最先发育成熟-大脑,而后生殖系统到儿童期末才加快发育;儿童肌肉发育有两个高峰,一个是5、6岁以后,一个是性成熟期以后)
(一)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
1、幼儿身体发展是连续和阶段性的统一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2、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有快有慢呈波浪式的,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共有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这两个高峰期称为生长发育的突增期,第一个在2岁以前,第二个在青春期。
3、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序性的——0—6岁幼儿的发育有两个规律,一个是头尾律,一个是正侧律。
正侧律指从人体中部到人体边缘的发展。
4、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先神经系统发育,再淋巴系统发育,一般系统的发育(呼吸系统,消化,泌尿,肌肉等),最后生殖系统的发育
5、生长发育是有个体差异的
二、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一)儿童动作发展的特点
1、儿童头部动作的发展
2、儿童躯体动作的发展
3、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
4、儿童抓握动作的发展---抓握动作的动作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翻爬站着走路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笼统的,弥散性的,以后儿童动作逐渐分化,向着局部化、准确化专门化发展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抬头俯撑翻身坐爬站和走,这种发展趋势为首尾规律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靠近头部和躯体的部分先发展,然后远离身体中心部位如双臂腿部后发展,后手的精细动作,这种发展趋势称近远规律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粗动作发展到精细动作,这种发展趋势称大小规律。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儿童动作发展方向是越来越多地受心理意识支配,这种趋势是从无意向有意发展的趋势
一、教学课题:
幼儿注意的发展
知识目标
学习注意的规律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广度(范围),及感觉的发展。
技能目标
能运用学习注意的规律
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广度(范围),感觉的发展,做材料分析题目,简答题,论述题。
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职业核心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幼儿园保教知识的意义及热爱幼教工作的热情。
重难点:
运用相关理论做题
二、幼儿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的概述: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按照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二)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1、3岁前儿童的注意属于无意注意,其诱因有两类:
一是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颖和变化多动的事物;二是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的事物。
2、幼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如下:
1、依赖于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2幼儿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3、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生活方式4、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5、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
(三)注意的规律
1、注意的选择性
(1)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
(2)幼儿注意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
(3)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2、注意的稳定性
(1)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
实验证明:
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能集中注意3-5分钟左右,4岁持续10分钟左右,5-6岁幼儿可保持20分钟左右。
(2)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注意对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活动的游戏化,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幼儿的身体状况
(3)幼儿注意和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广度(范围)
在1/20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注意到4-6个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黑点,而幼儿则只能看到2—4个。
(四)幼儿注意的分散与防止
1、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主要原因
(1)无关刺激的干扰
(2)疲劳(3)目的要求不明确(4)注意转移的能力差(5)不能很好地进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转换
2、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
(1)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
(2)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互作用(4)合理地组织教育活动
三、幼儿感觉的发展
(一)感觉的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
感觉是一切高级心理现象的基础,它起着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基本桥梁的作用,是个体认识世界的开端。
(二)幼儿感觉的发展(重点)
1、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视觉敏锐度,并非年龄越小,视力越好,4-5岁幼儿平均距离为2米10厘米;5-6岁为2米70厘米;6-7岁为3米。
(2)颜色视觉—辨色力
幼儿初期3-4岁:
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蓝等基本色,但在辨认紫色等混合色,如蓝与天蓝等近似色时,往往较困难,也难以说也颜色的正确名称
幼儿中期4-5岁:
大多数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幼儿晚期5-6岁:
不仅能认识颜色,而且在画图时,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用的颜色,并能正确地说出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等颜色的名称
2、听觉的发展
(1)听觉感觉性:
包括听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儿童在12-13岁以前,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8岁比6岁儿童的听觉感受性几乎增加一倍。
(2)言语听觉:
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尤其注意“重听”现象。
重听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3、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主要有两种形式:
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
(口腔—手)
(1)口腔探索:
1岁前,尤其是手的活动形式之前,口腔探索实质上是婴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2)手的探索:
婴儿真正的手的探索活动大约出现在出生5个月左右,而眼手协调动作的出现,使婴儿手的探索活动更加准确。
积极主动地触觉探索,是在7个月左右发生的。
手的探索是继口腔探索之后婴幼儿的重要的学习方式。
(三)感觉规律
1、感觉适应:
洗澡时,开始感受水很烫,但经过几分钟后便觉得不那么烫了
2、感觉对比:
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喝糖水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很酸
3、联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红色类似于太阳,往往给人温暖的感觉,故又称为暖色。
4、感觉的补偿作用:
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弥补的现象。
如盲人的听力很敏锐。
幼儿知觉的发展
(一)知觉的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其实质是回答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的问题。
它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
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二)幼儿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
实验表明,3岁儿童基本上能根据范样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5-7岁儿童的正确率比3-4岁儿童高。
幼儿对不同图形辨别难度由易而难的顺序是:
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当视觉、触觉、动觉相结合时,幼儿对几何图形感知的效果较好。
2、大小知觉:
据研究,2.5-3岁是孩子判别平面图形大小能力急剧发展的阶段。
儿童判断大小的能力还表现在判断的策略上。
3、深度知觉:
研究表明,6个月大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
4、方位知觉:
研究表明,儿童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认识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一般来说,3岁儿童能正确辨别上下方位,4岁能正确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
镜面示范:
由于幼儿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因此,幼儿园教师面向幼儿做示范动作时,其动作要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即镜面示范。
5、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7-8岁是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
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研究表明,大约到7岁,儿童才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估计时间。
(三)知觉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的现象。
2、知觉的理解性:
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此来把它标志出来
3、知觉的整体性:
一首乐曲由很多单音组成,但是人们将其知觉为一首乐曲,而不是一个个的音符。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如红旗,无论白天或晚上,都会被知觉为红色。
教学课题:
幼儿观察力的发展及记忆力的发展(3岁以后较明显)
知识目标
学习注意的规律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广度(范围),及感觉的发展。
技能目标
能运用学习注意的规律
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广度(范围),感觉的发展,做材料分析题目,简答题,论述题。
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职业核心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幼儿园保教知识的意义及热爱幼教工作的热情。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观察力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的性加强
(二)持续性延长
(三)细致性增加
(四)概括性提高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从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活动发展。
即刚开始视知觉以手的动作为指导。
幼儿的观察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顺序性发展。
四、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含义
1、记忆概念: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过程。
过去经验存储在人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加以练习即可重新得到恢复。
2、记忆环节: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是记忆的开端,又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
保持是记忆的重要标志,也是再认或回忆的重要条件。
再现或回忆既是记忆的目的,也是检查记忆效果的指标。
若没有识记,就淡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更谈不上再加或回忆。
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补充:
遗忘的原因
(1)记忆痕迹衰退
(2)干扰抑制:
前摄抑制后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回忆有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园 知识 能力 教案 教程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