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德育工作.docx
- 文档编号:27651087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0.01KB
体验式德育工作.docx
《体验式德育工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验式德育工作.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验式德育工作
《“体验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实践研究》
《“体验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实践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构想
1.课题的提出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过于重“教”,忽视对象的“人”性。
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是“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象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
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象教校”。
重“教”实际上还是对“学生”这个概念的认识不清───始终不能将他们看成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来看。
只当对象是工具,不肯让学生独自去实践他的道德理想,不肯让他去碰壁,在他头破血流时,又不肯让他自我止血。
二是“知行”脱节。
整个德育工作重课堂教育、校内教育,轻社会实践、校外教育;只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躬行践履,结果造成“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
三是倡行体验却流于形式。
各校都搞了五花八门的“活动课程”,但忽视对体验之后的升华引导,或敷衍总结,或不了了之。
这样,造成感性的东西上升不了理性,因而完不成感性与理性之间的逻辑循环。
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要经历以情感和意志为中介的内化和外化两次飞跃,这其中只要个体在情感和意志的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障碍,飞跃就难以实现。
道德目标,只有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因此,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提出了开展“体验教育”实验的课题设想。
开展“体验教育”,一是使德育工作更具人文意义,在强调践行的同时尊重了作为人的各种生理的心理的要求;二是使德育教育“知行合一”,体验是知行统一的媒介,是一座桥梁,没有“体验”,“知”就成了一潭死水,同样,没有“体验”,“行”也就成了仅是一种肤浅的形式而已,或者说,“行”就会离开“知”的指导。
三是“体验教育”能使“体验”更具内涵,能用“教育”的手段系统地规范学生在宽广的领域中通过自己的亲身的探究理解“德”的概念,体会“德”的要求,感受“德”的情感,履行“德”的规范,内化“德”的准则。
总之,开展“体验教育”的实验与研究,归根到底,实验的目的就是强调德育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德育的“知行合一”的实践性。
弥补德育工作中重说教轻践行,或者,只体验不升华的缺陷。
2.概念的界定
(1)“体验”是一种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
体验是一种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或者说,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前提与基础。
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
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
只有以体验为前提,才能有效地进行分解离析的认识活动。
从德育的角度说,德育中的体验应是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容为对象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反刍、体味,是一种注入了体验者生命意识的经验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涵盖了包括“成功”、“愉快”等诸多心理感受。
道德的突出特点是只有把道德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在精神力量,才能使道德发生作用。
只有通过体验,才能使人们真正接纳社会道德意识和观念,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发生作用。
(2)“体验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
在教育过程中,应根据教育者一定的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以一定的德育方式方法为载体,重视形成受教育者德性形成的体验环境,突出德育中的践行,践行中的领悟,领悟后的感悟,感悟后的追求。
“体验教育”不强求整齐划一的认识,尊重个体的差异,各有所获。
“体验教育”的终级目标是在受教育者在体验的基础上获得人的德性的自然、和谐的发展,达到自我“情感升华”和“个性完善”的内化和外显,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
(3)“体验教育”应具有实践性、亲历性、自主性、开放性和导航性
所谓“实践性”是指从“体验教育”方式上说,要求德育教给学生的规范必须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是注重外在内化为个人思想品德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去进行道德实践,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有过失和失误,从而保证学生具有一定的体验过程,以实现品德的养成。
所谓“亲历性”是指从“体验教育”过程上说,要求所有德育行为要给予受教育者一定的体验情景和体验氛围。
人就是在对方方面面的反复体验中成长、成熟的。
一个人若没有体验,就难以成熟,容易丢失自我。
没有体验,不会有感知,更无法内化。
所谓“自主性”是指从“体验教育”性质上说,要求能够在教育中实现受教育者的主动体验,即德育教育中要关注学生本身的特点,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多种多样的个人心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发挥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主动性,把学生品德修养过程转化为积极自觉地实践道德规则过程,注重师生互动。
所谓“开放性”是指“体验教育”内容上说,实现人格化、多样化的德育。
因为“践行中的领悟,领悟后的感悟,感悟后的追求”是需要在开放中吸纳新的时代精神,需要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维批判力、道德选择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此决定了“体验教育”应是充满人性的,开放的。
而也只有一种充满人性的教育,才能引起受教育者内心的共鸣,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独有的体验,在体验中获得发展。
所谓“导航性”是指从“体验教育”目标上说,要求把受教育者完成体验获得真实感受,并在此基础形成一定的有所感悟、有所追求作为教育活动所必须达到的具体目标。
因此,“体验教育”重视实践在德育中的作用,重视受教育者的自主行为,但更重视教育中体验环境和体验氛围创设的导向性,重视教育者在教育中的导航性,引导受教育者通过不断的实践、反复的体验、不断的积累,最终形成不只具有规范性品格,更重要的是具有理想引导性品格的。
3.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⑴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体验教育观”理论模式。
⑵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体验教育观”实践模式。
⑶构建积累较为系统的“体验教育”案例体系。
4.研究的主要内容:
⑴“体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的理论机制及实践机制。
⑵“体验”形式研究。
包括实践性德育课程类型研究,也包括实践性德育课程运作的研究。
⑶“体验教育”开展方式研究。
包括群体以及个体的教育方式。
⑷“内化”形式研究。
主要指道德实践中的心理历程研究,如感悟、焦虑、恐惧等接受心理的研究。
5.研究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
⑴研究对象:
本校全体高中学生。
⑵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
检索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材料,通过学习提升研究理念。
②行动研究法:
践行活动形式实践研究。
③调查研究法:
包括问卷法、座谈会等形式。
④经验总结法:
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对教育实践按课题研究要求进行阶段性小结和课题研究结果时的总结,形成结题报告与论文。
⑤案例研究法:
根据教育实践形成案例,进行思索,摸索规律。
6.实施步骤:
该课题时间从2001年11月—2004年9月,历时3年,经历理论研究阶段,实践研究阶段和总结阶段。
第一阶段:
理论研究阶段(2001年11月—2002年10月)提出课题,建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学习有关理论;进行理论模式的探讨;构建理论模式。
第二阶段:
实践研究阶段(2002年11月—2003年10月)依据理论模式,进行“体验教育”的实践。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写出论文,进行实践模式的探讨;构建实践模式。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03年11月—2004年9月)主要对理论模式与实践模式进行研究修改,总报告的撰写,主要成果的形成。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中期成果分析
1.“体验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实践研究
(1)大力开展班级干部轮流上岗制
我校集中了张家港市优秀学生,这些学生在初中时都是班级主要干部,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进梁丰高中后都有一试身手为同学服务的强烈愿望,这就为班干部的轮流上岗制奠定了基础。
每学期初,由学生自我申报、班内竞选演说、学生民主评议产生若干个主要班干部,再由主要班干部牵头,形成三到四支班干部队伍,轮流上岗,每支班干部队伍上岗时宣读工作计划,离岗时做工作总结,学期结束时由全班学生对班干部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
(2)积极探索“班会课”的新模式,提高班会课的效益
班会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同时又是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提高的一个重要舞台,每学期,各班围绕学校的工作中心,结合本班实际,由学生讨论制定班会课的主题系列,然后由学生以自发组织的小组为单位,申报承办某一主题的班会课。
在这种机制下,班会课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班会课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
有的班会课请来了校外的专家,有的班会课用上了多媒体手段,有的班会课地点移到了室外,有的班会课请来了非本班的老师和学生。
(3)积极推进学生间的互帮互学活动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优点和缺点,班主任在班内倡导建立互帮互学小组,开展小组间的竞赛,让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感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4)加强自我管理,引导开展“免班主任时段”活动
学校一方面要求班主任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深入了解学生,了解班级,开展细致到位的工作。
另一方面,希望学生积极发挥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为班主任成员,让班主任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和解决更重要的问题。
所以,各班都在强化自律意识和自主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免班主任时段”,在班主任不参与的情况下,也把工作做的十分到位。
2.“体验教育”在学校活动中的实践研究
(1)实行学生校长助理制度,让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学校从1999—200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始,在学生会的基础上建立了学生校长助理制度,每学年通过自荐、层层竞选、学代会通过,产生四名学生校长助理,下设四个学生委员会:
学生常务工作委员会,负责筹划、组织、实施学生常规性和临时性活动;学生值周工作委员会,负责安排、指导值周班级的值周工作(每周有一个值勤班级),对全校所有班级的常规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学生协调委员会,负责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协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调,及时收集汇总学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上报校长室,及时反馈学校对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起到交流与沟通的作用;学生食宿管理委员会,负责文明就餐与文明宿舍的建设,每个学生校长助理领导一个委员会,每个委员有四—五名常务理事,三十二名理事,组成了完整的学生干部网络,这些干部来自于学生、最清楚学生在想什么,所以组织的活动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
2003年度,他们组织了篮球赛、乒乓球赛、十佳歌手比赛、学校的田径运动会、周末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近十次的问卷调查等。
有些活动很有创意,如:
到外校去介绍经验:
组织学校部分学习尖子定期到附近的初中介绍交流学习经验。
与城北街道合作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
在高一年级征招志愿者与城北小学的学生结对子,每周六下午这些学生都前往城北小学与小学生一起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又如:
周末论坛活动,在学生中征集论坛话题、每次的话题提前通知学生,邀请教师担任嘉宾,已讨论的话题有《加入WTO对我国的影响》、《关注台湾问题,盼望祖国统一》、《音乐与人生》、《阅读与人生》、《从苏轼的人生际遇看现代人际关系》等。
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不仅体现在学生校长助理队伍上,在班级管理中,所有班级都实行了班干部轮流上岗制,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
(2)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化节
以2001年文化教育节活动方案为例:
为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锻炼学生的活动能力,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塑造学校的崭新形象。
让学生通过参与文化教育节的各项活动,体验美与丑、体验善与恶、体验合作、体验创造、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与艰辛。
经校行政研究决定,于2001年12月3日至2001年12月8日举办校第二届文化教育节。
一、前期准备
内容设想与建议时间负责人
宣传发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并指导文化节各项活动11周周一校长室
各班召开主题班会进行发动12周周二班主任
与一报三台联系,及时报道文化教育节活动情况12周*田金石、吴向荣、陆月东
制作活动安排表,印发邀请书、回执统计等11周*田金石、吴向荣、朱晓敏
师生书画作品展评12周在全校师生中征集书画作品,并将入围作品布置在中央大道的窗中13周金晓丰、*关丽娟
名曲、画欣赏课余时间名曲欣赏的准备工作13周*王洵舒、学生校长助理
更新中央大道黑板报“名曲、名画欣赏”栏13周*陈军、关丽娟
文化作品展评教学楼三角区橱窗、各班黑板报13周*谈雅琴、蒋沈宁、班长
校园环境标语、汽球等13周*张荣华、郑俊华
网页制作各班班级网站、网页制作比赛预赛(分年级进行)13周*许建东、陈亮、张兴
十佳歌手学生十佳歌手比赛预赛(分年级进行,包括梁丰实验学校)13周*曹建新、王洵舒、黄亦欣、
各年级学生自管会
大合唱大合唱比赛预赛(分年级进行,包括梁丰实验学校)13周*童霞红、陈军、年级组长、
各年级学生自管会
英语晚会英文演讲、朗诵、课本剧,英文歌曲演唱等节目彩排。
(节目由各年级选送)13周*王辉、仇正达、全体外语教师
二、文化教育节活动安排
日期时间内容参加对象地点负责人
12月
3日9:
35-9:
55开幕式全校师生田径场秦力、*田金石
15:
25-17:
00美术讲座(主讲:
南师大教授)高一学生为主阶梯教室程焕平、*田金石、金晓丰
音乐讲座(主讲:
南师大教授)高二学生为主报告厅程焕平、*田金石、陈军
12月
4日7:
15-15:
15课堂教学展示全校师生各班教室钱骏、陈异能、沈同明、*陈国华
15:
25-17:
00十佳歌手决赛全校师生报告厅*曹建新、王洵舒、黄亦欣、
学生校长助理
12月
5日15:
25-17:
00研究性课题结题报告会高二学生为主报告厅*钱洁雅、柳一虹、各课题指导教师
18:
30-18:
50英语晚会高一学生为主报告厅*王辉、仇正达、全体外语教师
12月
6日15:
25-17:
00大合唱比赛决赛全校师生体育馆*童霞红、陈军、学生校长助理
12月
7日15:
25-17:
00网页制作比赛决赛全校师生报告厅*许建东、陈亮、张兴
18:
00-21:
00文化一条街全校师生中央大道食堂程焕平、*马丽忠、陈国华、王辉、张荣华、郑俊华
12月
8日8:
00-9:
00梁丰实验学校落成典礼梁丰实验学校
全体师生梁丰实验学校秦力、武勇敏、陈建平、
*田金石
9:
30-11:
00省级课题开题报告全体教师阶梯教室秦力、钱骏、陈异能、
*陆月东
12月10日9:
35-9:
55闭幕式全校师生田径场钱骏、*马丽忠
注:
名字前面带“*”号者为该项活动的具体负责人,负责该项活动的筹备、组织、实施。
下面是师生参与2000年文化教育节的总结报告。
一份高品位的精神大餐
——省梁丰高中文化教育节总结
世纪之交,各种思潮滚滚而来。
教育,作为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自然而然,有关她的性质、命运、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新观念、新思想也随着时代的步伐应运而生着。
举国上下,圈内圈外,人们都努力着在理论或者实践上探索创新的路子,这种探索或轰轰烈烈,或默默无闻,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打破常规,锐意求异。
省梁丰高级中学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举办“文化教育节”的,很明显,这样的活动意在创造,终究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是为自身品位的再次提升所作的尝试与实践。
当然,举办本次活动也时值省梁丰高级中学被命名为省重点中学二十周年,这又使活动带有浓厚的“祭奠”色彩,是对一个旧时代的总结与摒弃,是为一个新时代到来的欢呼与呐喊。
可以这样说,本次活动有纪念性,有总结性,有展望性,有探索性。
纪念性表现为对二十年来的历史作了一个全面回顾,通过活动这种形式的本身为历史插了一个象征性的标签;总结性表现为充分展示了教育教学的成果,这些师生的成果正是对过去的二十年甚至过去的更多年的最好的总结;展望性表现为这次活动不仅是一种展现(精神风貌,学术水平),更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序幕,实际上它奏响了梁丰高中在素质教育的主流中昂然向前的序曲;而探索性是无庸赘言的,这是梁丰苦苦追求的如何开设“创造课堂”的一次实验。
从十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的为期一周的首届文化教育节已落下了帷幕,留待我们回味的东西却仍有许多,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这次活动作全面的回顾与总结。
基本特征
本次文化教育节是历史上的首届,是一次综合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已往的其他活动,如艺术周、科技周、体育周等相比,无论是活动项目还是参与人数,它都是规模空前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项目繁多。
本次活动有三场高水平的艺术讲座,分别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左庄伟先生的“中外名画欣赏”,南京艺术学院周建明教授的“音乐与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家港人》的作者、著名作家滕凤章先生的“文学与写作”。
有八个文化作品展点,分别是书画作品展(包括书法作品73幅、绘画作品46幅)、摄影作品展(包括摄影作品90件)、名曲名画展、电影海报展、电影作品展(放映优秀电影集锦)、板报表(包括12块各具特色的展示牌、34块黑板报、16块橱窗)、陶艺作品展(包括52件陶艺作品)、手工工艺展(包括50件手工工艺作品)。
有八场主题表演,分别是关于“逆境出人才还是顺境出人才”的辩论赛、学生原创作品朗诵比赛、十佳歌手演唱比赛、服饰文化展示(自制时装表演)、特长生展示(包括器乐、演唱、英语会话、舞蹈、体育竞技、棋类、书画、绘画、陶艺十大类)、名作欣赏会、文化一条街(包括猜灯谜、拍卖、饮食文化)、综艺歌舞晚会。
二、内涵丰富。
本次活动文化艺术气息浓厚,唱歌、跳舞、演小品(包括课本剧),这是一种表演艺术,辩论、朗诵等活动则展现语言艺术,而大量的公开教学则充分展现课堂教学艺术的魅力。
同时,活动期间还适时出版了《梁丰人报》(传递梁丰人自己的信息,反映梁丰人自己的思想)、《小荷尖角》(梁丰学生研究性课题论文集,体现梁丰学子水平)、《梁丰画册》(展现梁丰人骄人风采),这些刊物的推出,增加了文化教育节的文化厚度,使教育节锦上添花。
另外,文化教育节还举办了大规模的理论研讨活动,主题是办学体制改革,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等,各方嘉宾云集,有省市领导,高校专家,研讨会使文化教育节富有深度,煜煜生辉。
三、全民参与。
文化教育节是学校全民参与的节日,据统计,师生参与率达100%。
具体是参与板报制作近300人次,听三次讲座计800人次,参观作品展览计500人次,辩论赛参赛选手共经过三轮选拔计71人次,听众近200人,学生作品朗诵参赛选手24人,听众500多人,十佳歌手参赛选手预赛65人,决赛15人,教师助兴演出11人,听众500多人,服装表演参赛200多人次,观众近800人,电影欣赏500人,校运会近1500人,其中参赛教师82人,学生裁判62人,文化一条街近1500人,特长生表演参加表演人数近150人次,辉煌梁丰文艺晚会演员近200人,观众近千人,另外校外人员参与800多人次。
活动中每天每节课都对全社会开放,共计896节,听课人数不计其数。
深远意义
首届文化教育节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如前所述,她是创新理论的一次不平凡的实践,具体说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文化教育节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育的一切都是指向学生的,这是有识之士教给我们的一条真理。
在教育实践中,如果不与学生的心理相结合,如果不深入地研究学生的心理,不明白他们的所爱、所愿、所恨,那么,就不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很多,但有几条非常突出,即接受新知开拓视野的要求,参与活动、活跃身心的要求,登上舞台、展示才华、得到认可的要求等。
文化教育节正是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这些心理需求。
首先,名人走进校园,作家、艺术家、文化大师与学生交流感情,给学生传授知识,这是学生十分欢迎的。
听了讲座、看了表演,这能使学生有“如坐春风”的感觉,能让学生在开拓视野的同时悟到许多做人的道理。
其次,放下书本,走出教室,参加饶有趣味的各种活动,这使学生得到愉悦,这使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做一个陶艺,虽然做得丑陋,但其乐无穷;卖一顶帽子,虽然可能亏了本,但品尝到了经商的味道;煮几个馄饨,虽然可能煮糊了不太可口,但体验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文化教育节的许多活动,调节了学生的心情,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身心得到了满足。
再次,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甚至低下但有其他才华的同学,文化教育节为他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下棋,参加课本剧表演,只要有才华就可到这儿来得到认可。
许多“特长生”也许因学习成绩不好在教室里闷闷不乐,但到这儿他们“扬眉吐气”,也许文化教育节在肯定了他的才华后激发了他生活、学习的自信,如果这样,那文化教育节真是功不可没。
二、文化教育节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个性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个性。
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的综合体现。
较高的智商和良好的个性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高智商是成功的基础,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事业成功的催化剂。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光,所以要特别关注那种有利于良好个性形成的氛围的创设。
文化教育节正是为学生的个性形成创造了高尚的精神环境。
比如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如果是课堂内简单的说教,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在校运会上,大家争先恐后为集体出力,千方百计出谋划策为集体争光,这种心向一起,彼此协调的素质就在瞬间就得到了体现和强化。
课本剧的表演,想来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但在排练的过程中,大家互帮互学,彼此督促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又比如竞争意识,在活动中这种意识是最容易得到强化的。
十佳歌手,能参加选拔本身就是一种勇气,时装表演,为了胜出别人,就要有极强的竞争心理,更不要说辩论赛了,那种侃侃而谈的自信,那种“拍案而起”的魄力,这是“争强好胜”精神的突出体现。
三、文化教育节陶冶了学生高尚的情操
艺术欣赏和艺术表演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活动,参与这些活动,就能在无形中使自己受到熏陶,从而在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也使自己拥有较高的思想境界。
三个高层次的讲座,从音乐、绘画与文学三个方面阐释人生。
当学生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他们就在如泣如诉的乐声里听到了自由爱情的美好,当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奏响,学生们在教授的引领下感受到古典音乐的博大与优美,同时心中又由然而生一种审美的愉悦。
面对一幅幅灿烂的画卷,面对一个个阿娜多资姿、婆娑起舞的飞天,中华文明的魅力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他们除了赞叹古文化的精美之外,更产生了对中华历史的热爱。
文学是学生向往的殿堂,那里有灿烂的华章,那里有低沉的咏叹,当凤章以朴素的语言阐述文学的精髓时,同学们如痴如醉,仿佛自己置身于世外桃源。
无论是哪一种艺术,打开一扇门,都能吸引学生求知识的目光,他们的思想在艺术的照耀下升华,升华。
艺术表演是一种艺术实践,在实践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表演的技能的进步,更是理解了表演这门艺术的内涵,更是通过对所表演对象的再认识理解了这个世界,理解了他所未经历的人生悲喜。
在表演《项链》(莫泊桑)时,学生是动了情的,他们的举手投足可能有些生硬,但他们一点一滴地体验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或感慨,或抒情,他们实际上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感受到了大千世界的壮美!
名人说过,艺术是陶冶人的情操的最好手段,文化教育节实践了这个理论。
四、文化教育节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
文化教育节的许多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参加的,在参加每一项活动时,就必须要有一个牵头的班子,他们分配、协调、管理,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体验 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