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3.docx
- 文档编号:27649163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69
- 大小:823.28KB
恐龙3.docx
《恐龙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恐龙3.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恐龙3
恐龙类别
蜥臀目
蜥脚类:
原蜥脚类|蜥脚形类
兽脚类:
霸王龙|异特龙|南方巨兽龙
鸟臀目
鸟脚类(Ornthopoda):
鸭嘴龙|禽龙
剑龙类(Stegosauria):
肯龙
甲龙类(Ankylosauria):
海拉尔龙|多刺甲龙|棱背龙|林龙|棘甲龙|加斯顿龙|顶盾龙|轮状龙|雕齿甲龙|装甲龙|多刺甲龙|重装甲龙|敏迷龙|天池龙|雪松甲龙|甲龙|黑山龙|北山龙|孔牙龙|纤龙|剑节龙|古伊犁龙|爪爪龙|窃肉龙|弃械龙|结节龙|海拉尔龙|厚甲龙|尼奥布拉拉龙|德克萨斯龙|活堡龙|埃德蒙顿甲龙|林木龙|胄甲龙|楯甲龙|白山龙|马里龙|山西龙|蓝尾龙|徐龙|安吐龙|结节头龙|钉背龙|多智龙|美甲龙|包头龙|绘龙|克氏龙
角龙类(Ceratopsia):
鹦鹉嘴龙|原角龙|三角龙|糙牙龙|图兰角龙|纤角龙|倾角龙|亚洲角龙|小角龙|湖角龙|角龙|开角龙|大师龙|陋龙|五角龙|准角龙|无鼻角龙|牛角龙|双角龙|三角龙|厚鼻龙|河神龙|独角龙|短角龙|野牛龙|戟龙|尖角龙|爱氏角龙|奇迹龙|弱角龙|喇嘛角龙|巨嘴龙|蒙大拿角龙
棘龙——Spinosaurus
棘龙(拉丁文学名:
Spinosaurus,意思为「有棘的蜥蜴」)是种大型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早阿尔比阶到森诺曼阶)的非洲,约为11200万年前到9300万年前。
目前仍不确定棘龙属有一个种还是两个种,其中最著名的种是发现于埃及的埃及棘龙(S.aegyptiacus),而第二个种摩洛哥棘龙(S.marocannus)发现于摩洛哥。
棘龙是在1912年由德国古生物学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Stromer)发现于埃及并加以叙述。
最初的标本在二战期间被摧毁,但近几年发现了其他的头颅骨。
棘龙长18米、体重14吨,是已知最重的兽脚亚目恐龙和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
简介
棘龙(属名:
Spinosaurus)意思为“有棘的蜥蜴”,是种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早阿尔比阶到森诺曼阶)的非洲,约为1亿1000万年到9500万年前。
棘龙最初是在1912年由德国古生物学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Stromer)发现于埃及,并在1915年加以叙述、命名。
最初的标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摧毁,但最近几年发现了一些不完整头颅骨、神经弓、牙齿、爪子、脚指头。
如今仍不确定棘龙属有一个种还是两个种,其中最著名的种是发现于埃及的埃及棘龙(S.aegyptiacus),而第二个种是摩洛哥棘龙(S.marocannus),化石发现于摩洛哥。
棘龙的背部有明显的长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经棘延长而成,长度可达2米,长棘之间可能有皮肤连结,形成一个帆状物;然而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长棘是由肌肉覆盖着,形成隆肉或是背脊。
对于这帆状物的功能,如今已有数种看法,包括调节体温、视觉展示物。
棘龙的头颅骨长而狭窄,外形类似现代鳄鱼,棘龙被认为是以鱼类为食。
一项针对棘龙科牙齿的氧同位素组成研究,推测棘龙是半水生动物,可在陆地、水域中生存,类似现代鳄鱼。
根据最近的估计,棘龙是已知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和兽脚亚目恐龙,也很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食肉动物,甚至大于霸王龙、南方巨兽龙。
这些推算显示棘龙身长15米,高度约为6米,体重为4到6吨,但不是所有研究人员都接受这些数据。
叙述
棘龙因为它们兽脚亚目第一的体型、独特的帆状物、修长的头颅骨、巨大的爪子而著名。
对于棘龙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于二战期间被摧毁的最完整化石以及如今发现的一些牙齿、头骨、爪子、脚指头。
到如今为止,只有头骨、颈椎、背帆、爪子、脚指头的化石保存在博物馆和科研机构里,尾巴和躯干的化石在二战期间已被摧毁,而骨盆、大腿、小腿、胳膊的化石仍然没有发现。
在2005年所发现的头颅骨与下颌,显示棘龙拥有肉食性恐龙的最长头颅骨之一,经估计约1.75米长。
棘龙的口鼻部狭窄,布满笔直的圆椎状牙齿,牙齿缺乏锯齿边缘,类似其他的棘龙科恐龙。
每块前上颌骨有6或7颗牙齿,每块上颌骨有12颗牙齿。
前上颌骨的第2、第3颗牙齿明显地较大,其他颗牙齿略小。
前上颌骨牙齿、上颌骨的大型牙齿间形成一个缺口;此缺口与下颌的大型牙齿吻合。
棘龙的口鼻部前端略为膨大,眼睛前方有一个小型突起物。
根据三个标本,并参考激龙的头颅骨后半段形状,而估计棘龙的头颅骨长度约为1.75米。
之后有研究人员质疑,棘龙科的不同属是否有不同的头颅骨形状。
棘龙的帆状物是由非常高大的神经棘所构成,这些神经棘从背部脊椎骨延伸出来。
这些神经棘的长度约是脊椎骨的7到11倍长。
这些神经棘的前后长度较为一致,而盘龙目的基龙与异齿龙的神经棘长度有大规模差异,形成一个半月形帆状物。
跟棘龙生存于相同时代、地区的禽龙类豪勇龙,背部也有高大帆状物,而神经棘的末端较厚
长棘龙——Dimetrodon
长棘龙生活在二亿八千万年前(二叠纪),从颈部到尾部长有许多棘棒,中央最长,支持着一层皮膜,状如船帆。
这些帆状皮膜帮助它们保暖和降温。
长棘龙体长可达3.5米,化石分布于欧洲和北美洲。
长棘龙是一种单孔类动物,单孔类动物类似爬行动物,冷血且有鳞片,但它们实际上是哺乳动物的祖先。
拉丁文名:
dimetrodon
体长:
3.0米
体重:
1吨
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二叠纪
生存地点:
欧洲、美洲
辨认要决:
有帆
鲨齿龙Carcharodontosaurus
鲨齿龙
鲨齿龙(学名Carcharodontosaurus)又名望齿龙,属于兽脚亚目鲨齿龙科,生活于9800万到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
鲨齿龙是种巨大的肉食性恐龙,比暴龙小,成年的估计可达11.1到13.5米长,体重2.9公吨。
简介
撒哈拉鲨齿龙(Carcharodontosaurus),是一种巨大兽脚亚目鲨齿龙科恐龙。
生存于白垩纪中期到晚期,阿尔布阶(Albian)到森诺曼阶(1亿—9300万年前)。
鲨齿龙是一种生存于非洲埃及、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尼日尔的大型食肉恐龙。
鲨齿龙身长13_14米,长度仅次于南方巨兽龙和埃及棘龙,重7.2至11.4吨,高约5.3米。
特点是牙齿类似餐刀,有很明显的纹路,有些人觉得像噬人鲨的牙齿,也有一张像鸟一样的嘴。
它的头比霸王龙稍长稍大,仅次于南方巨兽龙,但脑容量比霸王龙小。
鲨齿龙
姓名;鲨齿龙((Carcharodontosaurus)、望齿龙
生存地点;非洲地带埃及、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尔
身长;12.7—14.3米
体重;7.4-13.9吨
高;4.7—6.3米
肩部高;5米
臀部高;4.1米
头长;1.6—1.8米
鲨齿龙这个名字发表于1931年但直到1995年的发现才使科学家详细地了解到这种恐龙的真面目。
它的拉丁文意思是“像噬人鲨般的大蜥蜴”。
鲨齿龙是目前发现的第四大的肉食恐龙,来自撒哈拉沙漠,也是至今发现的最大型的食肉恐龙之一。
他的长度大约是最初发现的时候赛诺给了12米,但是这个长度大部分学者明显觉得太低,2007年的论文根据头骨中线估算出长度13.68米,这个显然更加得接近这个动物的真实长度
鲨齿龙
鲨齿龙在长度上仅次于南方巨兽龙和埃及棘龙,是世界上第三长的肉食恐龙,略略超过最大的马普龙和霸王龙。
但体重是第四。
鲨齿龙巨大的头骨带着一打又薄又利的牙齿,有些像鲨鱼的牙齿。
难怪它被称为“鲨鱼牙齿的蜥蜴”。
下图里面,A,B是撒哈拉鲨齿龙的牙齿,第一行的测量尺是3厘米。
C是新发现的鲨齿龙的牙齿
鲨齿龙的牙齿
鲨齿龙的股骨长1.45米,鲨齿龙的头骨有中线长度1.60米长。
加方骨163厘米,但是这个鲨齿龙的头骨没有方骨,鲨齿龙方骨重建显然是参考了霸王龙,这个可靠性不是很高,更新的意见认为鲨齿龙的方骨应该参考同科的高棘龙和南方巨兽龙,这样鲨齿龙的头骨将会是178厘米,超过了南方巨兽龙的正模(174厘米,下颌骨180厘米),但是比最大南方巨兽龙重建头骨(184厘米,下颌骨195厘米)略小,
鲨齿龙的体重低于棘龙、最大的南方巨兽龙和最大的霸王龙(见霸王龙)是世界上第4重的肉食恐龙
2001年的Seebacher,对12米的鲨齿龙计算了体重,大概6170kg,比一般的中等体形的霸王龙(CM9380)的南方巨兽龙轻500kg,但是按照防大比例,13.28米的鲨齿龙可达8.36吨
[1]Anewmethodtocalculateallometriclength-massrelationshipsofdinosaurs.JournalofVertebratePaleontology
霸王龙——Tyrannosaurs.Rex
霸王龙又名暴龙,学名Tyrannosaurs.Rex的意思是残暴的蜥蜴王。
是已知的肉食性恐龙和最著名的恐龙之一,它们是肉食恐龙中出现最晚、也是最大型、最孔武有力的品种,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强的食肉动物。
身长约13米,肩高约5米,平均体重约9吨,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垂克阶最后300万年,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後的恐龙种群之一。
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广。
拉丁文学名(Name):
Tyrannosaurus
中文学名(ChineseName):
暴龙属.帝王种
日文学名(JapaneseName):
ティラノサウルスレックス
生物属种学名(ScienceBiologyName):
TyrannosaurusRex
属名:
Tyrannosaurus残暴的蜥蜴
种名:
Rex帝王
名称含义(Meaning):
暴君蜥蜴(残暴的蜥蜴之王)
域(总界):
真核域(总界)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
蜥形纲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Dinosauria
目:
蜥臀目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Theropoda
科:
暴龙科Tyrannosauridae
属:
暴龙属Tyrannosaurus Osborn,1905
种:
雷克斯霸王龙T.rex(模式种) Osborn,1906
1905年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享利.奥斯本(HenryOsborn)命名
食性:
肉食
体长:
11.4-15.4米
平均体长;13.5米
头高;6.1-7.2米
臀部高:
3.6~4.7米
活体臀部高度(推测):
3.9~5.5米
推测体重:
8.4-16.2吨
平均体重:
12.1吨
霸王龙历史 最早的骨骼复原
1902年,美国一位恐龙化石采集家巴纳姆·布朗在美国蒙大拿州的黑尔溪发现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动物骨骼,当时他是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
之后的两个夏天,他相继从坚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
由于骨头相当沉重,于是他制造了一种用马匹拖拉的专用雪橇,这才把骨头运到附近的公路。
——他所发现的是第一具霸王龙的骨骸!
1910年,巴纳姆·布朗率领的考察队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内的红鹿河峡谷开始了大规模的采集。
布朗在那里找到了保护得极为完好的戟龙、盔龙和尖角龙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龙皮肤化石。
在纽约博物馆中,布朗的老板奥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为霸王龙的动物公诸于世,在安装骨架的同时,布朗和奥斯本以模型重塑霸王龙生前的风采,但是他们无法把重达两吨的骨头组合成他们心目中的形象——“灵巧如鸟的巨兽”,他们只好将他组合成直立而迟钝的模样,我们现在认为并不正确,其实这个错误维持了50年以上。
霸王龙身体壮硕,头骨可达1.5米长,下颌强壮有力,关节面靠后。
霸王龙一些骨骼部位的名字
它的口中长着锋利的牙齿,每颗约有30厘米
霸王龙牙齿长,露出部最长为15厘米,牙齿边缘呈锯齿状,稍有些弯曲,这样颌骨与牙齿的构造,无疑是长期以其它动物为食、撕扯和咀嚼大块肉的结果。
霸王龙的后肢结实粗壮,脚掌长着三个脚趾头,指端有尖锐的爪。
爪和牙齿是霸王龙有用的搏击武器。
[1]
性二态:
随着霸王龙标本的增加,发现霸王龙可以分为两种形态,粗壮型(robust)和纤细型(gracile),区别体现在一些四肢骨骼同长度下粗壮型比纤细型粗壮很多,胸腔也宽得多。
例如TCM2001.90.1是粗壮型未成年霸王龙,股骨和比自己长得多的成年纤细型霸王龙BHI3033差不多粗,跖骨也是如此,而粗壮型“苏”(FMNHPR2081)的肱骨比纤细型BHI6230粗很多,成年粗壮型CM9380的骨盆宽度几乎是成年纤细型AMNH5027的两倍。
有人指出这可能是年龄的原因,因为现代很多动物较年轻的个体骨头比老年的纤细,但8~9米的未成年霸王龙USNM6193的股骨周长只比成年的纤细型霸王龙略小,成年的粗壮型霸王龙的骨头比纤细型霸王龙粗很多,因此不是年龄的差异。
科学家发现粗壮型霸王龙的骨盆更宽,可能是产卵的缘故,此外坐骨形态也更弯,可能是给产道让出位置,但一直都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
但在2000年终于发生了转折,发现了MOR1125(又名B-rex)标本,是一个粗壮型霸王龙,在它的股骨中发现了髓质组织,是雌性鸟类产卵需要的元素。
因此可以确定MOR1125是雌性个体,说明了霸王龙存在性二态。
较为粗壮的个体是雌性,反之纤细个体是雄性。
可以看出来雌性霸王龙比雄性霸王龙要更加粗大,强壮。
[2]
霸王龙雌雄差异
简介概况
霸王龙的属名在古希腊文中意为「暴君蜥蜴」,种小名在拉丁文中意为国王。
有些科学家认为亚洲的勇士特暴龙(Tarbosaurusbataar)是霸王龙属的第一个有效种,而其他科学家则认为特暴龙是独立的属。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暴龙科的种已被提出,但它们多被认为是暴龙的异名,或被分类于其他属。
如同其他的暴龙科恐龙,霸王龙是两足、肉食性恐龙,拥有大型头颅骨,并藉由长而重的尾巴来保持平衡。
虽然目前有其他兽脚亚目恐龙的体型与霸王龙相当,或大于霸王龙,霸王龙仍是最大型的暴龙科动物,也是最著名的陆地掠食者之一。
至2013年的今天已有超过30个霸王龙的标本被确定,包含数具完整度很高的霸王龙头骨概念图化石。
不包括孤立的牙齿化石,加上私人收藏已有上百个霸王龙标本,霸王龙的大量化石材料,使科学家们有足够的资料研究霸王龙生理的各个层面,包括生长模式与生物力学,有些研究人员也发现了软组织与蛋白质。
但霸王龙的食性、生理机能以及移动速度,仍在争论当中。
霸王龙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
生存于白垩纪最晚期。
是已知最大的陆生性食肉类,种群平均成年个体长13-15米,仅头部就有1.45-1.55,一些其他肢体化石可以推测出更大的头骨,能达到长1.75米。
臀部最高4.6米。
头骨沉重,高而侧扁,霸王龙的双眼向前,具有立体视觉,视觉非常好,
霸王龙的双目视觉
头骨具有两个很大的眶前孔
霸王龙骨骼概念图
,眼眶呈椭圆形。
牙齿极为发达。
在齿骨、髃骨和前关节骨之间有粗大的活动韧带固着痕迹,颈骨较短,有9块颈椎,其构造特点是短宽型。
肩带退化,虽然前肢较为细小,但肩胛骨并不小,比镰刀龙还大,肩胛骨比较大,而肱骨却相对短小(最大恐爪龙的肱骨为25.4厘米长),但是末梢粗壮,FMNHPR2081的肱骨长度39厘米,不到其肩胛骨(114厘米)的一半。
霸王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第三纪中的大灭绝事件中绝灭了。
特暴龙——Tarbosaurus
特暴龙(学名:
Tarbosaurus)意为“令人害怕的蜥蜴”,是种兽脚亚目恐龙,属于暴龙科。
特暴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亚洲地区,约7,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
特暴龙的化石是在蒙古发现,而在中国发现了更多破碎骨头。
过去曾经有过许多的种,但目前唯一的有效种为勇士特暴龙(T.bataar),又译勇猛特暴龙。
简介
特暴龙在暴龙科中的分类位置仍未确定。
有些科学家认为勇士特暴龙其实是北美洲暴龙的亚洲种。
如果属实,将使特暴龙成为无效的分类。
即使特暴龙与暴龙不是同种动物,它们被认为有接近的亲缘关系。
有些科学家认为,同样发现于蒙古的分支龙,是特暴龙的近亲。
如同大部分已知的暴龙科恐龙,特暴龙是种大型、二足掠食动物,重达数吨,拥有数十颗大型、锐利的牙齿。
特暴龙的下颌有特殊的接合构造。
另外,就前[1]肢/身体比例而言,特暴龙拥有暴龙科中最小型的前肢。
特暴龙过去生存于潮湿的泛滥平原,布满者河道。
特暴龙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是一种顶级掠食动物。
特暴龙是最大型的暴龙科动物之一,但略小于暴龙。
已知最大型的个体身长10到12米,头部离地面约5米。
截至2012年,还没有完全成长个体的体重数值,但它们一般被认为略轻于暴龙。
特暴龙的化石记录保存良好,已有数十个标本,包含数个完整的头颅骨与骨骸。
这些化石让科学家得以研究它们的种系发生学、头部力学、以及脑部结构。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体型
特暴龙是种大型、二足掠食动物,重达数吨。
特暴龙两个有效种的体型:
勇士特暴龙Tarbosaurusbataar9-12米;
埃雷夫特暴龙Tarbosaurusefremovi7-8米。
颅骨已知最大型的特暴龙颅骨长度高过1.3米,小于暴龙,但大于其它的暴龙科。
如同暴龙,特暴龙的颅骨高大,前段狭窄。
颅骨后段扩张幅度不大,意味者特暴龙的眼睛不是直接朝向前方,所以它们缺乏暴龙拥有的立体视觉。
颅骨的大型洞孔可减轻重量。
特暴龙的下颌有特殊的接合构造。
颚部有60到64颗牙齿,略少于暴龙,但大于其它体型较小的暴龙科,例如蛇发女怪龙与分支龙。
大部分的牙齿横剖面为椭圆形,而前上颚骨的牙齿横剖面为D形。
暴龙科都具有这种异型齿特征。
上颚骨的牙齿最长,齿冠长达85公厘。
如同其它大型暴龙科与现代的科莫多龙,特暴龙的幼年与近成年个体的身上发现过有齿痕,符合成年个体或其它较小型兽脚类恐龙的牙齿。
特暴龙与分支龙的下颚外侧各有一道棱脊,从隅骨延伸到齿骨后方,形成相扣的结构。
其它暴龙科动物缺乏这道棱脊,因此下颚更为灵活。
躯体
暴龙科的身体外形差异不大。
特暴龙的颈部为S状弯曲,其余的脊柱,包含尾巴,与地面保持者水平的姿态。
就前肢/身体比例而言,特暴龙拥有暴龙科中最小型的前肢。
有两根迷你的手指。
后肢长而粗厚,将身体支撑为二足的步态,上有三根脚趾。
长而重的尾巴可以平衡头部与胸部的重量,将重心保持在臀部。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特暴龙生存于潮湿的泛滥平原,布满者河道。
在中国的分布包括黑龙江,河南,山东,广东,云南,内蒙古等地,国外主要是蒙古。
通常被媒体所说的在中国黑龙江,河南,山东,广东的所谓中国“暴龙”其实都是特暴龙,如董枝明在1979年根据栾川县发掘到五颗大型牙齿命名为峦川暴龙(Tyrannosaurusluanchuanensis)和霸王龙相似种(Tyrannosauruscf.T.rex)的动物后来就被改为栾川特暴龙等,而栾川特暴龙实际也不能成立,因为后来的研究把它归入了勇士特暴龙,认为它实际只是勇士特暴龙的青年个体。
发现栾川特暴龙的秋扒组岩石,秋扒组岩石是分布在潭头盆地栾川县一带的白垩纪晚期地层,是由紫红色的砂泥岩构成,最底部含有砖红色的砾石,其他发现过特暴龙的地层也都属于白垩纪晚期。
在栾川特暴龙发现之前,广东河源发现过特暴龙未定种的化石。
21世纪初,广东河源盆地也出土过大型兽脚类的大型暴龙类牙齿化石,推测可能是特暴龙。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食性
特暴龙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是一种顶级掠食者,可能以大型恐龙为食,例如鸭嘴龙类的栉龙,或是蜥脚类的纳摩盖吐龙。
成年特暴龙可能与其它小型兽脚类恐龙有少许竞争,例如伤齿龙科的无聊龙、鸵鸟龙、蜥鸟龙,以及偷蛋龙下目的单足龙、瑞钦龙,或者还有小掠龙,一种有时被认为是基底暴龙超科的恐龙。
其它的兽脚类恐龙,包含:
巨大的镰刀龙、似鸟龙下目的似鹅龙、似鸡龙、恐手龙,镰刀龙可能是草食性,而上述似鸟龙类恐龙可能为杂食性,以小型动物为食,不会跟特暴龙竞争食物。
编辑本段分类系统
特暴龙属于暴龙科的暴龙亚科。
该亚科还包含较早期的惧龙、较晚期的暴龙,都发现于北美洲,可能还有蒙古的分支龙。
暴龙亚科包含亲缘关系较接近暴龙,而离艾伯塔龙较远的物种;与艾伯塔龙亚科相比,暴龙亚科的体格较重型,头颅骨的比例较大,以及较长的股骨。
勇士特暴龙最初被视为暴龙的一个种,某些近年的分类也支持这个
特暴龙的头颅骨
说法。
其他的科学家则将它们列为独立的属,并为暴龙的姐妹分类单元。
在2003年,一个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提出分支龙是特暴龙的近亲,因为它们具有其他暴龙亚科没有的头部特征。
如果属实,将排除特暴龙是暴龙的一个异名的可能性,并显示暴龙亚科在北美洲与亚洲演化出个别的支系。
分支龙的唯一标本具有幼年体的特征,但牙齿数量较多,约76到78颗,而且口鼻部上面有独特的低矮骨质瘤,因此并非特暴龙的幼年体。
编辑本段发现命名
虽然已经发现许多特暴龙标本,在1986年以前很少已确定的明确资料,但特暴龙被推论与其他暴龙科恐龙有许多共同特征。
这些相近的特征让某些科学家提出当时的北美洲与欧亚大陆之间有可能的连结,也许是陆桥。
在1946年,一个苏联与蒙古挖掘团队在蒙古南戈壁省的耐梅盖特组发现一个大型头颅骨与一些脊椎骨,属于一个大型的兽脚类恐龙。
在1955年,苏联古生物学家叶甫根尼·马列夫(EvgenyMaleev)将这正模标本(PIN551-1)建立为暴龙的一个种,勇士暴龙(Tyrannosaurusbataar)。
种名баатар/baatar在蒙古语中意为“勇士”,但被误拼为bataar。
同年,马列夫将3个兽脚类的化石叙述并命名,三者都是头颅骨,外加部分身体,全是同一个挖掘团队在1948到49年间发现的。
第一个(编号PIN551-2)被建立为新属,埃夫雷莫夫特暴龙(T.efremovi),ταρβος/tarbos在希腊文文中意为“恐怖的”、“敬畏的”,而σαυρος/saurus意为“蜥蜴”,种名是以苏联古生物学家兼科幻小说作者伊凡·埃夫雷莫夫(IvanYefremov)为名。
另外两个(编号PIN553-1与PIN552-2)被归类于北美洲的蛇发女怪龙,G.lancinator与G.novojilovi。
这三个标本都小于1946年发现的标本。
在1965年,苏联古生物学家阿纳托利·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特杰斯特文斯基(AnatolyKonstantinovichRozhdestvensky)认为马列夫所发现的标本,其实是同种动物的不同生长阶段,而且不同于北美洲的暴龙。
编辑本段其他信息
他将四个标本与新发现的化石,统合为勇士特暴龙(T.bataar)。
后来的研究人员都同意罗特杰斯特文斯基的分类,包含马列夫在内,但少数科学家使用埃夫雷莫夫特暴龙,而非勇士特暴龙。
在1992年,美国古生物学家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Carpenter)重新检验这些化石,他根据头颅骨的相似处,提出这些化石大部分属于暴龙,并将勇士特暴龙改回勇士暴龙;而蛇发女怪龙的G.novojilovi是个较小型的暴龙科动物,另外建立为马列夫龙(Maleevosaurusnovojilovi)。
在1995年,乔治·奥利舍夫斯基(GeorgeOlshevsky)建立了勇士成吉思汗龙(Jenghizkhanbataar),取代勇士特暴龙,并以成吉思汗为名;他并提出埃夫雷莫夫特暴龙、马列夫龙、勇士成吉思汗龙是三个独立的属,都生存于相同时期的耐梅盖特组。
在1999年,一个研究提出马列夫龙是特暴龙的幼年个体。
自从1999年以来,所有的研究认为这些化石皆为同种动物,勇士特暴龙或是勇士暴龙。
自从苏联与蒙古的挖掘团队在40年代的挖掘过后,一个波兰与蒙古的挖掘团队再度回到戈壁沙漠挖掘,从1963年持续到1971年,发现了许多新的化石,并在耐梅盖特组发现了特暴龙的新标本。
在1993年到1998年,日本与蒙古的挖掘团队,以及21世纪初,加拿大古生物学家菲力·柯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