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docx
- 文档编号:27642998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4.02KB
初一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docx
《初一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
标准
初一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一)
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
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
乍开的花儿,像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
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三朵花是信号。
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
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黄、紫、蓝、粉一齐开放。
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锦锻。
连那些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
一幅锦锻,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
起初,我们以为,这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因为太阳花喜爱,特别能够受住烈日的考验。
不错,是这样的。
在夏日暴烈的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
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
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作为单独的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
朝开夕谢,只有一日。
因为开花的时光这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
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着开放。
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就即刻开放。
花瓣就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
徐徐地向外伸,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
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尽情地开去。
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
第二天,迎接的将完全是另一批的、成熟了的花蕾。
这新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花的时候,朵朵都是那么精神充沛,不遗余力。
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
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的最佳文案.
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
待到秋霜萧杀时,它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
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
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
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呵!
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突出了初开的太阳花的艳丽夺目。
B.“特别能够受住烈日的考验。
”一句揭示了太阳花从初夏开到深秋,经久不衰的原因。
C.“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是因为太阳花的新交替特别活跃。
D.开完花后的太阳花“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
A作者写景抒情时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B.第3段中,作者拿牵牛花、美人蕉、牡丹与太阳花作对比,说明太阳花比牵牛花、美人蕉、牡丹开得愈加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
C.作者2次谈到单独的太阳花生命极为短暂,流露出人生苦短的伤感情结。
D.作者在欣赏太阳花花开花谢的过程后,像哲学家那样发出感叹:
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
3.作者说“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读了本文,请谈谈你得到的启迪。
(二)生命之芯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
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2
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那些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
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连一片金黄也漏不下来。
不到半月,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尤其是到了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扬的葡萄叶子的,但妻子对这些葡萄叶子却颇有微词,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暮秋时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③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
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我很惋惜那些没有彻底紫透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妻子摘得一串不留。
④去年的中秋,“有些还没有完全熟透呢,怎么一下子就摘尽了?
”妻子说,葡萄摘的葡萄,埋怨妻子说:
我很不解,摘葡萄和扫落叶有什么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尽了,关系呢?
难道不摘葡萄那些叶子就永远不会凋落吗?
然后开始汹涌葡萄摘下后三四天,⑤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有的地凋落,一个夜晚或半天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
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令人痛惜不已。
开花,抽叶,它们萌芽,⑥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
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
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⑦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
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莅临了……我不由对葡萄叶充满了敬意。
⑧我们的生命果实是什么呢?
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呢?
我们生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3
我们是在为自己的生命使命而生活的吗?
什么才是我们人类生命的真正秋天呢?
⑨春天的庭院里,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蛰伏在绿叶间的虫子,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选自《新语文学习》,有删改)
1.阅读第①自然段,请品味“昏睡的葡萄藤醒了”这句话中“醒”字的妙处。
2.第①、第⑤自然段都用了较多篇幅描写葡萄叶,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3.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4.如何理解“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这句话?
5.阅读全文,你从葡萄叶子夭折的生命历程中得到了什么感悟?
(三)母亲的鞋架
夜深了,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璃窗,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母亲从我的记忆深处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
随着职务的提升,不仅工作忙碌,应酬也多了起来,我回家再无规律。
妻子渐渐习惯了,我每每回家太晚,她抱怨几句便不再理睬我。
一次深夜回家,看到母亲在她的房门口,显然是在等我。
我带着责备地说她:
“娘,不用惦记我。
您这么大年纪了,该多休息。
”母亲结4
巴着说:
“娘知道,娘担心你……”
那以后,再没有看到母亲等在房门口。
母亲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因为父亲早亡,我结婚后,母亲便跟着我和妻子同住。
只有小学文化的母亲,牵挂着我爱着我,却最大限度地给我飞翔的自由。
这一天,夜里回到家门口时,屋里传来了清脆的钟声---是大厅墙上老式挂钟报时的声音。
抬手看看表,12点。
“她们应该都睡了吧。
”我想着,轻手轻脚地开门关门,脱鞋进房间……第二天吃早饭时,母亲突然对我说:
“你昨天晚上怎么回来那么晚?
都12点了吧?
这样不好……”我一下愣住了,不知道母亲怎么会这么清楚。
我边往母亲的碗里夹菜,一边敷衍着:
“娘,我知道了。
”以后,每次我回家晚了,第二天母亲总会大概地说出我回家的时间,但不再多说什么。
我知道---母亲是在提醒我别回家太晚,提醒我不能对家过于疏淡。
而我心头的疑问也越来越大:
我每次晚归,母亲是怎么知道的呢?
母亲在她43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双眼失明,此后便一直生活在无光的世界。
那晚,我又是临近12点才回到家中。
因为酒喝的太多,我没有回房间睡觉,悄悄地去了阳台,想吹吹风,清醒一下。
站了一会,大厅又传来报时的钟声,十二下,清脆而有节奏感,我开始踱回房间。
刚到门口,我呆住了,在月光下,母亲正俯身在鞋架前,摸索着鞋架上的一双双鞋---她拿起一双放到鼻子前闻一闻,然后放回去,再拿起另一双……直到闻到我的鞋后,才放好鞋,直起身,转回她的房间。
原来,母亲每天都是等待我的回来,为了不影响我和妻子,她总是凭借鞋架上有没有我的鞋来判断我是否回到家中,总是数着挂钟的钟声来确定时间。
而她判断我的鞋子的方法竟然是依靠鼻子闻。
我的泪水悄然滑出眼眶。
我已经习惯以事业忙碌为借口疏淡了对母亲的关心,但母亲却像从前一样时刻牵挂着我。
一万个儿子的心能不能抵得上一位母亲的心呢?
那以后,我努力拒绝一些应酬,总是尽量早回家。
因为我知道,家中有母亲在牵挂着我。
母亲是63岁时病逝的,她去世后,我依然保持着早回家的习惯。
我总感觉,那清朗的月光是母亲留下的目光,每夜都在凝视着我。
又是深夜,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璃窗,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
母亲从我的记忆深处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走到鞋架前,弯下腰来……
1.“我呆住了,在月光下,母亲正俯身在鞋架前,摸索着鞋架上的一双双鞋---她拿起一双放到鼻子前闻一闻,然后放回去,再拿起另一双……直到闻到我的鞋后,才放好鞋,直起身,转回她的房间。
”
⑴请你从描写方法和容上赏析上段语句。
⑵此时此刻,“我”感慨万分。
请发挥合理想象,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2.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语段的作用。
3.文中母亲只说了二句话:
①“娘知道,娘担心你……”;②“你昨天晚上怎么回来那么晚?
都12点了吧?
这样不好……”。
上述两句话有何特点,请加以品味。
4.你在学习生活中,一定感受过母亲无言的关爱,请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文中例子除外)...
5
(四)红心番薯
①幼年时,一次我和地的小孩子吵架,他们骂:
“番薯呀!
番薯!
”我们就回骂:
“老芋呀!
老芋!
”对这两个名词我是疑惑的,回家询问了父亲。
他打开一老旧的地图,指着说:
“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你们是这番薯的子弟呀!
”我指着地说:
“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芋头了,所以地人是芋仔的子弟?
”父亲大笑起来,抚着我的头说:
“憨囝仔,我们也是地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
②然后他用笔从我们遥远的北方故乡有力地画下来,牵连到所居的南部。
我第一次认识到,芋头与番薯原来是极其相似的植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判然有别的;也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东北会落雪的故乡,也遍生着红心的番薯!
③在我居住的地方,巷口本来有一位卖糖番薯的老人,那些番薯长得很细小,却总像记录着什么心底的珍藏。
有时我向老人买一个番薯,散步回来时一边吃着,那蜜一样的滋味进了腹中,却有一点酸苦,因为老人的脸总使我想起在烽烟奔走过的风霜。
④老人是离乱中幸存的老兵,家乡在偏远的小县份。
有一回我们为了地瓜问题争辩起来,老人坚持的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乡的红瓤地瓜,他的理由是:
“多雨水,地瓜哪
有俺家乡的甜?
俺家乡的地瓜真是甜得像蜜的!
”老人说话的神情好像当时他已回到家乡,
站在地瓜田里。
看着他的神情,我乃真正知道,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连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相思的天地吐露新芽。
⑤父亲种的番薯收成后送了一大袋给我,放了许久,我突然想起巷口卖糖番薯的老人,便提去巷口送他,没想到老人因少有人吃地瓜而改行卖牛肉面了。
我无奈地提番薯回家,把袋子丢在地上,一个番薯从袋口跳出来,破了,露出其中的鲜红血肉。
这些无知的番薯,为何经过三十年,心还是红的!
不肯改一点颜色?
⑥老人和父亲生长在不同背景的同一个年代,他们在颠沛流离的大时代里,只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可能只有那破了皮的红心番薯才能记录他们心里的颜色;那颜色如清晨的番薯花,曾经以卑微的累累球根互相拥抱、互相温暖,他们之所以能卑微地活过人世的烽火,是因为在心底的深处有着故乡的骄傲。
⑦我十岁时,父亲首次带我到都市来,行经一片工地,父亲在堆置的砖块缝中,一眼就辨认出几片番薯叶子。
我们循着叶子的茎络,终于找到一株几乎被完全掩埋的根,父亲说:
“你看看这番薯,根上只要有土,它就可以长出来。
”如今我细想起来,那一株被埋在建筑工地的番薯,是有着逃难的身世,由于它的脚在泥土上,苦难也无法掩埋它。
比起我种在高楼阳台的花盆中的番薯,它有着另外的命运和不同的幸福,就像我们远离了百年的战乱,住.....在看起来隐密而安全的大楼里,却有了失去泥土的悲哀。
⑧星空夜静,我站在阳台上仔细端凝盆中的红心番薯,发现它吸收了夜的露水,在细瘦的叶片上,片片冒出了水珠,每一片叶都沉默地小心地呼吸着。
那时,我几乎听到了一个有泥土的大时代,上一代人的狂歌与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花盆,只有静夜的敏感才能听见。
(选自《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红心番薯”在文中指代什么?
6
2.第④段划线句子中,老人为什么坚持把“番薯”称为“地瓜”?
3.第⑥段中为什么说只有那“破了皮”的红心番薯才能记录他们心里的颜色?
...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④段中“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连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相思的天地吐露新芽”这句话的理解。
5.文中“父亲”他们这一代人与番薯有着怎样的相似点?
小鸟,你飞向何方(五)
①在黄昏的微光里,有那清晨的鸟儿来到了我的沉默的鸟巢里。
②我喜欢泰戈尔的诗。
还在读中学的时候,泰戈尔就把我迷住了,一本薄薄的《飞鸟集》,竟被我纤嫩的手指翻得稀烂。
那些充满着光彩和幻想的诗句,曾多少次拨动我少年的心弦……
③《飞鸟集》破损了,我渴望再得到一本。
然而,“文化革命”一开始,这个小小的愿望,竟成了梦想。
我的那本破烂的《飞鸟集》,也被人拿去投入街头烧书的熊熊烈火中,暗红色的灰烬在火光里飞舞,飘飘洒洒,纷纷扬扬。
我仿佛看见老态龙钟的泰戈尔在火光里站着,烈火烧红了他的白发,烧红了他的银须,也烧红了他的朴素的白袍。
他用他那冷峻而又安详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切,看着,看着,他的神色变了,似有几许惊恐,几许不安,也有几许愤怒,几许嘲讽……
④我还是喜欢泰戈尔。
在动乱的岁月里,我默默地背诵着他的诗,以求得几分心灵的安宁。
“诗人的风,正出经海洋和森林,求它自己的歌声。
”我陶醉在他所描绘的大自然中了——那宁静而又浮躁的海洋,那广袤而又多变的天空,那温暖而又清澈的湖泊,那葱郁而7
又古老的森林……
⑤有一天,我忽然异想天开了:
到旧书店去走走,看能不能找到几本好书。
结果,当然叫人失望。
但,我发现,有时还会有几本“罪当火烧”的书出现在书架上,或许,这是出于店员的粗心吧。
于是,我抱着几分侥幸,三天两头往旧书店跑。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又走进冷冷清清的旧书店。
我的目光,久久地在一排排大红的书脊中扫动,突然,我的眼睛发亮了:
一条翠绿色的书脊,赫然跻身在一片红色之间,呵,竟是《飞鸟集》!
⑥该不会有另一种《飞鸟集》吧?
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仔细一看,果真有泰戈尔的名字。
随即,我又紧了,是的,这年头,得而复失的太多了。
挤压着《飞鸟集》的一片红色,又使我想起街头那一堆堆焚书的烈火,那漫天飞扬的纸灰……我赶紧向书架伸出手去。
⑦几乎是同时,旁边也伸出一只手来,两只手,都紧紧地捏住了《飞鸟集》。
这是一只瘦小白皙的手,一只小姑娘的手。
我转过脸来,正迎上两道清亮的目光——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小姑娘站在我身旁,抬起脸看着我,白圆的脸上,一双清秀的眼睛眨巴眨巴地闪动着,像一潭清澈见底的泉水,微波起伏,平静中略带点惊讶。
⑧我愣住了,手捏着书脊,不知如何是好。
(A)还是她开了口:
“你也要它吗?
那就给你吧。
”声音,清脆得像小鸟在唱歌。
⑨我的脑海里忽然旋起个念头:
在这样的时候,她还会喜欢泰戈尔?
莫非,她根本不知道这是怎样一本书?
于是,我轻轻问道:
“你知道,这是谁的书?
”
⑩“谁的书!
”(B)小姑娘抬起头来,颇有些惊奇地看着我,秀美的眼睛睁得滚圆,转而,开心地笑起来,一边笑,一边做了个鬼脸:
“这是一个老爷爷的书,一个满脸白子的印度老爷爷。
我喜欢他。
”说罢,用手做着捋子的样子,又格格地笑了。
如同平静的池塘里投进了一颗石子,笑声,在静静的店堂里荡漾……
(11)啊,还真是个熟悉泰戈尔的!
我多么想和她谈谈泰戈尔,谈谈我所喜欢的那些作家,8
谈谈几乎已被人们遗忘了的世界呵!
然而,这样的年头,这样的场合,这样的谈话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即便年青,我还是懂得这一点。
(C)小姑娘见我呆呆地不吭声,刷地一下把《飞鸟集》从书架上抽下来,塞到我手中:
“给你吧,我家里还藏着一本呢!
”没等我作出任何反应,她已经转身去了。
我只看见她的背影:
(D)一件淡紫色的衬衫,上面开满了白色的小花;两根垂到腰间的长辫,随着她轻快的脚步摆动……
(12)她走了,像一缕轻盈的风,像一阵清凉的雨,像一曲优美的歌……
1.《飞鸟集》是作者非常喜爱的书,文章也是围绕这一线索展开的。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概括事件发展的过程。
失书→→→得书
2.题目中的“小鸟”被作者赋予了丰富的涵,联系全文写出小鸟象征了什么。
3.作者在第③段中展开想象,描写了泰戈尔老人面对《飞鸟集》被焚烧时的神情,其作用是什么?
4.阅读⑦~(11)段,找出文中画线的语句,按要求完成下表。
人物形象特点画线语句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ABC外貌描写D9
.分析下面加点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5
(1)一条翠绿色的书脊,赫然跻身在一片红色之间,呵,竟是《飞鸟集》!
(2)她走了,像一缕轻盈的风,像一阵清凉的雨,像一曲优美的歌……
6.十年之后,作者与小姑娘在旧书店再次相遇。
请发挥想象,写出他们相遇时的情景。
(100字左右)
(六)远去的歌声
①记忆是一个奇妙的仓库,那些美好的库藏,可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温和的笑脸,一幅优美的画,一个刻骨铭心的美妙瞬间,也可能是一种曾经拨动你心弦的声音。
②是的,我想起了一些奇妙的声音。
那些声音早已离我远去,但我却无法忘记它们,有时,它们还会飘漾在我的梦中,使我恍惚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③常常是在一些晴朗的下午,透过窗玻璃的反照,在天花板上浮动。
这时,窗外传来一阵悠扬的女声:
“修牙刷坏格牙刷修喂……”A这样枯燥乏味的几句话,竟然被唱出了婉转
迷离的旋律,这旋律,悠扬、高亢,跌宕起伏,带着一种幽远的亲切和温润,也蕴涵着些许
忧伤和凄美,在曲折的弄堂里飘旋回荡,一声声扣动着我的心。
这时,我正被大人强迫躺在床上睡午觉,窗外传来的这声音,仿佛是映照在天花板上的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演奏出的声音和旋律,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午后的,就有着这样的旋律。
我的想像力很自然地被这美妙的声音煽动起来,我追随着这声音,走出弄堂,走出城市,走向田野,走到海边,走进树林,走到山上,走入云端……奇怪的是,在我的联想中,就是没有和修牙刷的行当连在一起的东西,只是一阵从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传来的美妙音乐。
B我唯恐这音乐很快消失,便用心10
捕捉它们,捕捉它们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次回旋,每一声拖腔。
当这声音如游丝一般在天边消失,我也不知不觉被它带入了云光斑斓的梦境。
④C这声音和浮动的一起,留在了我的心里,就像一枝饱蘸着淡彩的毛笔,轻轻地抹过一雪白的宣纸,在这白纸上,便出现了永远不会消除的彩晕。
因为这些歌声,修牙刷这样乏味的活计,在我的想像中竟也有了抑扬顿挫的诗意。
我常常想,能唱出如此奇妙动听的歌声的人,必定是一些很美丽的女人。
我不止一次想像她们的形象:
柳树一样的身姿,桃花一样的面容,清泉一样的目光,她们彩云一样播撒着仙乐飘飘而来,又彩云一样飘然而去……我从来没有把这声音想成吆喝或者叫卖,它们确实是歌,或者说是如歌的呼唤。
然而见到她们后,我吃了一惊,她们和我想像中的仙女完全是两回事。
⑤我不止一次观察过她们修理牙刷的过程,那是一种细巧的工作,用锥子在牙刷柄上刺出小洞,然后再穿入牙刷毛。
她们的手很粗糙,然而非常灵活……
⑥有意思的是,这些长得不好看的村姑,并没有破坏我对她们的歌声的美好印象。
记忆的宣纸上,依然是那团诗意盎然的彩晕。
当我在午后的中听到她们的呼喊时,依然会遐想联翩,走进我憧憬的乐园。
⑦那声音,早已远去,现在再也不会有人要修牙刷。
我很奇怪,为什么我会一直清晰地记得它们。
当我用文字来描绘这些声音时,它们仿佛正萦绕在我的耳畔。
D有时候,躺在床上,在将醒未醒之际,这样的声音仿佛会从遥远的地方飘来,使时光倒流数十年,把我一下子拽回到遥远的童年时代。
⑧在童年的记忆中,这样的优美歌声并不单一。
那时,在街头巷尾到处有动听的呼喊,除了修牙刷的,还有箍桶的,配钥匙的,所有的手艺人,都会用如歌的旋律发出他们独特的呼喊。
还有那些飘漾在暮色中的叫卖声,卖芝麻糊的,卖小馄饨的,卖炒白果和五香豆的,一个个唱得委婉百啭,带着一种甜美的辛酸,轻轻叩动着人心……
11
1.通读全文后,说说文章以“远去的歌声”为标题有何妙处?
2.美学家认为“要发现生活的美,必须透过想像力这副眼镜”。
请联系文章容,用自己的话说说:
“修牙刷的呼喊声”使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想像?
(写出两例)
3.本文语言隽永优美。
请从划线的A、B、C、D四句中任选两句,结合上下文进行品析。
(角度自选,或从修辞效果,或从词语运用,或从描写手法,或从感情色彩……)
4.发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美,需要有一颗善感的心。
在你的记忆库里,有哪一种声音也曾让你产生过美好的联想想像,称得上是“优美歌声”的?
请将你倾听该种声音的感受用优美的..语言写下来。
(不能抄袭文章原句)
(七)破碎的美丽
①有时候,我甚至相信:
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②我喜欢断树残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荒芜石阶点点青苔,也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柳败花残茎衰。
这些破碎的东西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
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的视线中,走到辉煌已让位给别人的今天。
③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所以我无法想像它们的美丽。
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12
种不可想像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的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
这由圆满而破碎、由繁盛而落寞的生命过程中,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啊!
④同样,很残忍的,我相信破碎的人生才最美丽。
⑤我喜欢苍老的人记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英雄暮年时的忍痛回首,红颜逝去后的对镜哀思。
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
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
那些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
只有等他破碎的时候,他才会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
⑥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在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和超脱;梵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
如果说平凡者的破碎泄露了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带给我们人生的梦想和启迪。
⑦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直接触动了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随他们流泪欢笑叹息或是沉默——那是一种多么崇高的感动啊!
1.感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一 语文 记叙文 阅读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