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中语文一模汇编诗歌形象教师版.docx
- 文档编号:27642804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47.79KB
北京高中语文一模汇编诗歌形象教师版.docx
《北京高中语文一模汇编诗歌形象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高中语文一模汇编诗歌形象教师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高中语文一模汇编诗歌形象教师版
2019-2021北京高中语文一模汇编:
诗歌形象
一.诗歌阅读(共7小题)
1.(2020•朝阳区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风流子•京口怀古
曹贞吉
三山围铁瓮,孙郎后,今古几英雄?
忆北府参军【1】,寄奴王者,金戈铁马,横据江东。
凌歊【2】上,歌风追汉帝,置酒宴群公。
一代伟人,龙行虎步,十年征战,洛下关中。
只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
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
算碻磝【3】战地,几多白骨。
金焦名胜,两点青峰。
惟见惊涛满眼,东去匆匆。
注释:
【1】北府参军:
指刘裕,他曾在北府兵中任参军。
【2】凌歊:
指凌歊台,相传是刘裕称帝后所建。
【3】碻磝:
古地名。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歊上”三句,写刘裕在凌歊台上大宴群臣,气势远远超越当年的汉帝。
B.“佛狸祠”“社鼓”“战地”几个时空交错的意象,传达出作者深刻的思考。
C.作者身处京口古城,不禁感慨万千,由现实追忆历史,再由历史回到现实。
D.本词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脱化而来,于旧词中翻出新意。
(2)下列对词中写景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三山围铁瓮”一句,点明京口独特的地理形势,气势雄浑。
B.“烟树冥濛”以树木依旧茂盛反衬世事兴衰,令人感慨草木无情。
C.“两点青峰”中“点”字传神地表现出青峰在旷远天地间显得小了。
D.结尾寓情于景,将沉郁的情思寄托于奔涌东去的江水,引人深思。
(3)本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写到了历史人物刘裕。
请概括两首词中刘裕的形象有什么共同之处,并比较两首词写这个人物的用意有何不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2020•丰台区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
瑞鹤仙•赋梅
辛弃疾
雁霜【1】寒透幕。
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
溪奁照梳掠。
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
玉肌瘦弱,更重重龙绡衬着。
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寂寞。
家山何在?
雪后园林,水边楼阁。
瑶池旧约,鳞鸿【2】更仗谁托?
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
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注释:
【1】雁霜:
严霜。
【2】鳞鸿:
鱼雁,此处代指书信。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不仅写了梅花的姿态,还写到了梅花的内心及命运。
B.本词借物抒怀,借写梅花寄托了词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
C.辛弃疾词作善于用典,“瑶池”两句运用典故传情达意。
D.本词风格以沉雄豪迈为主,以细腻柔媚为辅,格调鲜明。
(2)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溪奁”一句,写梅花生于溪边,似美人以溪为镜,在寒夜中梳妆。
B.“倚东风”两句,由虚转实,写梅在春风中转盼一笑,使万花失色。
C.“粉蝶儿”三句,写粉蝶未察觉桃花、柳絮已开遍南枝,意味深长。
D.“但伤心”两句,表面写梅花冷落伤感,其实暗含作者的悔恨之情。
(3)请从梅的形象、描写手法和思想情感等三方面,比较本词与辛弃疾青年时期词作《生查子•重叶梅》的不同之处。
生查子•重叶梅
辛弃疾
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
霜月定相知,先识春风面。
主人情意深,不管江妃【1】怨。
折我最繁枝,还许冰壶荐。
注释:
【1】江妃:
即梅妃,性喜梅,所居处植梅。
3.(2020•顺义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官池春雁(其一)
杜甫
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
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
两雁
陆游
两雁东西来,合群以南翔。
镜湖接天台,海阔天茫茫。
冥飞远矰弋【1】,长路谙冰霜。
君看此气象,岂复谋稻粱。
正尔下杜陵,已复掠潇湘。
超遥万里程,燕雀安能量!
注释:
【1】矰弋:
射鸟用的箭。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第四句中“隔暮云”寓意归乡之途充满艰险。
B.陆诗中“镜湖接天台”寓意前路迷茫,迷失了方向。
C.陆诗“冥飞”两句写雁克服了长路中重重的艰难险阻。
D.两首诗分别用“鸂鶒”和“燕雀”来反衬雁的形象。
(2)比较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①两首诗中雁对“谋稻粱”的态度是否相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解说。
②刘熙载《艺概》说: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有个我也。
”请概括两首诗中“我”的形象。
4.(2019•北京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欸乃:
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
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
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2)下面诗句与“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中心境不相同的一项是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B.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孟浩然《万山潭作》)
C.渔翁持鱼扣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
(陆游《渔浦》)
D.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司空曙《江村即事》)
(3)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同样是写渔夫,明代的孙承宗有《渔家》诗写道: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相较于柳宗元的《渔翁》,你更认同哪一种渔夫形象?
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5.(2019•东城区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归辋川【注】作
王维
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
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
【注】辋川:
位于陕西蓝田县中南十五里辋川镇,王维晚年隐居于此处别墅。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口疏钟动”的“疏”字,既写出钟声洪亮悠远,又流露出诗人的孤寂。
B.“独向白云归”的“归”字,明写诗人回到家中,暗含着人对归隐的向往。
C.“杨花轻易飞”中,“杨花”质轻易飞,寄寓了诗人漂泊无归的人生感慨。
D.“东皋春草色”中,“东皋”指向阳的高地,陶渊明曾经“登东皋以舒啸”。
(2)下列诗词中加点词语与本诗中相同的词语内涵不一致的一项是
A.叠叠远山横翠霭,娟娟新月耿黄昏。
(陆游《题接待院壁》)
B.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杜牧《山行》)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D.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3)《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对王维的诗十分赞赏。
结合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以及你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林黛玉赞赏王维诗的原因。
6.(2019•西城区校级模拟)
木棉花歌
【清】陈恭尹
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
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
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
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
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毋乃群芳主?
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
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
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开篇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粤江木棉花开的繁盛景象。
B.诗人以“尧时十日”的传说与“魏宫万炬”的典故,形象写出了木棉花红艳热烈的特征。
C.“浓须大面”“壮气高冠”是将军的风仪雄姿,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显示了木棉花的勃勃英气。
D.诗的前十二句由近及远,虚实相生,选取不同角度,对木棉花着意刻画,意象鲜明,声情激越。
E.这首诗描写木棉花形神兼备,既写了木棉花动人的形色,又体现了木棉花内在的精神品格。
(2)木棉花也称“英雄花”,请结合诗歌内容解说木棉花为什么被称为“英雄花”。
2019-2021北京高中语文一模汇编:
诗歌形象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2020•朝阳区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风流子•京口怀古
曹贞吉
三山围铁瓮,孙郎后,今古几英雄?
忆北府参军【1】,寄奴王者,金戈铁马,横据江东。
凌歊【2】上,歌风追汉帝,置酒宴群公。
一代伟人,龙行虎步,十年征战,洛下关中。
只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
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
算碻磝【3】战地,几多白骨。
金焦名胜,两点青峰。
惟见惊涛满眼,东去匆匆。
注释:
【1】北府参军:
指刘裕,他曾在北府兵中任参军。
【2】凌歊:
指凌歊台,相传是刘裕称帝后所建。
【3】碻磝:
古地名。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凌歊上”三句,写刘裕在凌歊台上大宴群臣,气势远远超越当年的汉帝。
B.“佛狸祠”“社鼓”“战地”几个时空交错的意象,传达出作者深刻的思考。
C.作者身处京口古城,不禁感慨万千,由现实追忆历史,再由历史回到现实。
D.本词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脱化而来,于旧词中翻出新意。
(2)下列对词中写景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三山围铁瓮”一句,点明京口独特的地理形势,气势雄浑。
B.“烟树冥濛”以树木依旧茂盛反衬世事兴衰,令人感慨草木无情。
C.“两点青峰”中“点”字传神地表现出青峰在旷远天地间显得小了。
D.结尾寓情于景,将沉郁的情思寄托于奔涌东去的江水,引人深思。
(3)本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写到了历史人物刘裕。
请概括两首词中刘裕的形象有什么共同之处,并比较两首词写这个人物的用意有何不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分析】
(1)本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形象及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要抓住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描写的烘托染来概括人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目的。
(3)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词思想内容的能力以及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两首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
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回答情感异同时要分开异同之处。
【解答】
(1)A.“气势远远超越当年的汉帝”错误,“歌风”同“歌讽”,意思是歌咏吟诵,“歌风追汉帝”是说刘裕如当年的汉帝一般,大宴群臣,歌咏吟诵。
故选A。
(2)B.“令人感慨草木无情”错误,诗歌只是以树木依旧茂盛反衬世事兴衰,寄寓兴亡之慨,并没有“感慨草木无情”。
故选B。
(3)曹词上片写塑造了刘裕英勇善战,“金戈铁马,横据江东”“十年征战,洛下关中”的开国英雄形象。
下片写作者身处京口古城,不禁感慨万千,由现实追忆历史,再由历史回到现实,“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是以树木依旧茂盛反衬世事兴衰,寄寓了兴亡之慨。
“算碻磝战地,几多白骨”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抒发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叹。
“佛狸祠”“社鼓”“战地”几个时空交错的意象,传达出作者深刻的思考。
“惟见惊涛满眼,东去匆匆”结尾寓情于景,将沉郁的情思寄托于奔涌东去的江水,引人深思。
辛词上片同样塑造了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形象,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
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
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
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
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
答案:
(1)A
(2)B
(3)两首词中的刘裕都是英勇善战、开国建业的英雄形象。
曹词写刘裕意在表现英雄辉煌战绩最终成为历史陈迹,寄寓了兴亡之慨,同时抒发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叹,重在突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辛词写刘裕借以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满,同时抒发英雄的仰慕之情和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
辛词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地区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赏析: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上片怀古抒情。
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
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
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
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
下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
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
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
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
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
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
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
“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
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
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是能打胜仗,收复部分失地的。
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轻启兵端。
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了。
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
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
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
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
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
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
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
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
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
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
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
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
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点评】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
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
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
2.(2020•丰台区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
瑞鹤仙•赋梅
辛弃疾
雁霜【1】寒透幕。
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
溪奁照梳掠。
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
玉肌瘦弱,更重重龙绡衬着。
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寂寞。
家山何在?
雪后园林,水边楼阁。
瑶池旧约,鳞鸿【2】更仗谁托?
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
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注释:
【1】雁霜:
严霜。
【2】鳞鸿:
鱼雁,此处代指书信。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本词不仅写了梅花的姿态,还写到了梅花的内心及命运。
B.本词借物抒怀,借写梅花寄托了词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
C.辛弃疾词作善于用典,“瑶池”两句运用典故传情达意。
D.本词风格以沉雄豪迈为主,以细腻柔媚为辅,格调鲜明。
(2)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溪奁”一句,写梅花生于溪边,似美人以溪为镜,在寒夜中梳妆。
B.“倚东风”两句,由虚转实,写梅在春风中转盼一笑,使万花失色。
C.“粉蝶儿”三句,写粉蝶未察觉桃花、柳絮已开遍南枝,意味深长。
D.“但伤心”两句,表面写梅花冷落伤感,其实暗含作者的悔恨之情。
(3)请从梅的形象、描写手法和思想情感等三方面,比较本词与辛弃疾青年时期词作《生查子•重叶梅》的不同之处。
生查子•重叶梅
辛弃疾
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
霜月定相知,先识春风面。
主人情意深,不管江妃【1】怨。
折我最繁枝,还许冰壶荐。
注释:
【1】江妃:
即梅妃,性喜梅,所居处植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句内容的分析。
在仔细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词中形象、描写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先要结合具体词句内容得出词中梅的形象,再分析展现梅的形象的描写手法,最后阐明传达的感情。
【解答】
(1)D.“以沉雄豪迈为主,以细腻柔媚为辅”有误。
本词感情沉郁,较为细腻,如“云轻”“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
玉肌瘦弱”“粉蝶儿”等描写较为细腻柔媚。
所以是以细腻柔媚为主,而以沉雄豪迈为辅。
(2)A.正确;
B.“由虚转实”有误,“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是想象之景,想象春风中的梅花,流盼一笑,百花失色,所以是“由实转虚”;
C.“粉蝶未察觉桃花、柳絮已开遍南枝”有误,“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意思是粉蝶只懂得亲近桃柳,梅花开满了南枝却没有发现;
D.“暗含作者的悔恨之情”文中无据。
故选A。
(3)从梅的形象来看。
第一首中的梅,漂泊沦落,无人欣赏。
词人直接说“寂寞”。
“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粉蝶不懂与梅花为伍,只钟爱桃李,梅花开遍枝头也没能引起它的注意。
“但伤心冷落黄昏”直接传情达意,黄昏下只留下梅花独自感伤寂寞。
第二首词中梅花“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雪,先于百花盛开,从容应对挑战。
从描写手法来看,第一首应用了拟人、设问、用典等手法对梅花展开描写,第二首词语言质朴,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直接传达出词人鲜明的爱憎精神。
从思想感情来看,第一首词借梅花的遭遇,即它不被赏识,漂泊沦落,处境孤独来抒发自己空有抱负却不被人赏识的愤慨之情,寄寓了壮志难酬、抗金大业难以完成的苦闷。
第二首词主要是对梅花凌寒而开精神的赞美与欣赏,暗喻自己孤高的追求和卓然挺立的形象。
答案:
(1)D
(2)A
(3)①梅的形象。
《瑞》词之梅,是从雪后园林、水边楼阁沦落至溪边,无人欣赏,处境孤独、落寞的形象,而《生》词之梅,是于风雪中比百花先开放,不畏严寒,从容自如的形象。
②描写手法。
《瑞》词写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的手法进行描写,而《生》写梅以白描为主。
③思想情感。
《瑞》词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 高中语文 汇编 诗歌 形象 教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