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和谐社会与入城农民工子女的公平教育.docx
- 文档编号:2763724
- 上传时间:2022-11-12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0.66KB
浅析和谐社会与入城农民工子女的公平教育.docx
《浅析和谐社会与入城农民工子女的公平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和谐社会与入城农民工子女的公平教育.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和谐社会与入城农民工子女的公平教育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好“三农”问题犹为重要。
作为新兴直辖市,随父母入城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极为突出。
主城区各级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健全现有体制,积极创造条件,创设公平的教育环境,真正解决好入城农民工子女的公平教育问题。
关键词和谐社会入城农民工子女公平教育
一.构建和谐社会与入城农民工子女的公平教育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好“三农”问题犹为重要。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加之近年来农民迁移流动情况普遍,农民及农民子女的教育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直辖后城市建设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大量农民工的涌入,导致入城的农民工子女大副增加,主城区入城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一方面,教育的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谐社会的发展依赖于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全面和谐又为教育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教育的和谐发展必须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需求。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谐德育观,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当代教育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中国教育经济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王善迈解读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时强调。
“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要求。
”“政府是推进教育公平主要‘责任人’。
”
教育公平是指“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①。
教育公平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有教无类”就是对公平教育的朴素阐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教育家夸美纽斯、法国思想家卢梭和美国近代教育家贺拉斯·曼等人都有“教育机会应该人人均等”的思想表达,都表现了人们对公平教育理想的追求。
同时,教育与经济二者之间关系十分重要且密切。
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起决定作用,相反,教育发展又对经济发展起强大促进作用,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对于这样一个农村人口最多、农民工较为集中的直辖市,并且正在进行城乡统筹试点改革的“新特区”,完善入城农民工子女公平教育问题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是当前的建设者们亟待考虑的问题。
二.目前我市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增长情况向社会提出了极为严峻的问题——入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民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光明未来的憧憬,勇敢地走出农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城乡的建设与发展,农民工队伍越来越大,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凝聚着农民工的心血。
据2007年7月26日新华网资料,直辖十周年人口发展变化情况为:
2006年,市外来渝人口已达到65.4万,比1996年增加了24.64万人。
十年里,市外来渝人口年均增长达4.8%,每年平均增长人数近2.5万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外来渝人口呈现逐年上升的势头。
1996年到2000年市外来人口年均增长3.1%,从2000年到2006年市外来人口年均增长6.0%。
而市外来渝人口中,农民工占绝大多数。
2005年底,城区已有36万农民工,其中来自本市农村的占85%,来自市外农村的占15%,2/3以上的人集中在主城区②。
而市统计局2006年1月的统计结果:
2005年市外来人口离开户口登记地原因构成调查中得知务工经商的占了31.5%,其次是随迁家属,占17.3%③。
而事实上,官方统计数据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极有可能更为庞大。
同时由于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在沿海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农民工出现了大量回返的现象,而返乡的农民工就近择业使得面临农民工人口急剧增加的现状。
进城务工农民的大量增加,使需要在城市学校读书的农民工子女数量也相应增加,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正迅速地从教育问题演变成为社会问题。
另外,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学校教育的投入严重低于需求,导致农村学校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
农民渴望得到优质的教育的诉求又极为强烈,致使不少农民工即使花费昂贵,甚至投亲靠友也要将孩子带到城内学习。
如此多的农民工拖家带口来到城市,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因此,主城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入城农民工子女的公平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三.我市主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一)政府教育经费总体投入少,区域教育经费投入不均等,入城农民工子女没有享受公平教育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一直保持较快的势头,然而教育投入却与此不相协调,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处于低下水平。
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到20世纪末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
但至200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7%,远未达标。
④此外,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现象更突出。
地处西部,直辖十年来,政府投入逐年加大。
但往往投入在建设重点学校上,最需要投入的普通学校却难以得到宝贵的资金加强学校硬件、软件的建设。
这就造成“生源大战”一边倒现象:
重点中学门庭若市,一个年级二三十个班,甚至出现家长抱着三万、五万排队也进不了名校;普通学校由于条件较差,门可罗雀,能够让老师有学生教就已经庆幸。
加之,近几年物价攀升,政府承诺的加薪迟迟兑不了现,普通学校为稳定教师队伍,不得不采取收取择校费的手段提高教师待遇。
而由于相关的学生就近入学原则,使农民工子女成为入学缴纳择校费的最主要的人群。
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建设中功不可没,但子女所享受的并不是公平的教育,他们在子女教育上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二)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门槛高,农民工子女仍然得不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据《晚报》2008年9月报道,目前全市接收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有332所,其中主城九区有127所,与2004年相比,全市新增进城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199所。
此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收进城农民工子女22.5万人,其中在主城九区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达7.2万人,占主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3.9%。
上述报道固然可喜。
然而,事实上由于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设立的门槛却让农民工笑不起来。
因为农民工必须提供相应证件(如与学校对应的辖区内企业签订的劳务合同等)才能享受减免。
不少农民工属于自由职业或单干户,无法提供此类证件,减免就成为空谈,他们仍然必须为高价的择校费买单。
(三)重点班、重点校制度加大了教育的不公平
由于我国的教育资源尚属于稀缺状态,社会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可以为任何人提供任何所需教育的地步,因此,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着强烈的竞争。
中国义务教育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强势群体要发展,弱势群体要生存,而且这两种声音针锋相对,矛盾激化”。
⑤
事实上,政府的重视升学率的评价导向使我们选择了培养“尖子”的精英路线。
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向重点学校倾斜,造成对一般学校平等发展条件的剥夺,间接损害了一部分学生的教育利益。
一般学校为争取升学率不得不设立重点班,让原本就已经惨遭剥夺的生源面临再一次的面临分流。
这当中,农民工子女由于来源地教学质量较差,更多的被分到平行班,从此老师不关注,爹不疼,妈不爱,遭受到更为不公平的教育待遇。
四.农民工子女客观上迫切需要优质、公平的教育机会
由于自身在社会中处于弱势群体中,农民工在客观上迫切需要优质、公平的教育机会。
他们盼子女上学环境不断完善。
在进城农民中,有8.1%的人要求政府首先解决子女上学问题。
⑥
首先,由于我国农村长期的闭塞,科学知识难以普及,经济不发达,生活条件差,他们迫切需要改变自己身边的环境;其次,农民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与之相应的回报。
作为公共事业,教育在国家管理中主要是靠纳税人的税款维持其发展的。
每个纳税人在纳税的同时,均应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另外,作为目前城市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较高。
农民工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在调查中,95%的父母期望孩子能够上大学,93.5%的父母知道有责任教育孩子,但是由于忙于生计和本身文化水平低的原因,他们既无时间又无科学方法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沟通和疏导。
而孩子们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学业有较高的期望,54.3%的孩子期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38.9%的孩子期望成绩良好,只有6.8%的孩子无所谓。
⑦
五.建议与对策
(一)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确保农村学校及城市普通学校投入,缩小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
经费投入是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和保障。
政府是提供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第一责任人,应当着力在中、长期发展计划和规划中,考虑到动态的城市新移民增幅远远大于原住民的静态增幅问题,城市教育资源的严重紧缺的问题。
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确保将资金投向最需要的地方,缩小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
杜绝教育资源严重的两极分化,天平倾向高收入群体一端,高档、高收费的富家子弟学校盛行,而中低层次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资源面对大量流入城市的农民工阶层而言,更为紧缺的现状。
因此,重视农村学校及城市普通学校投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目前偏重于富人发展的社会不和谐音符才能停止。
(二)消除体制障碍,平等对待城乡学生,真正杜绝择校费
新《义务教育法》规定:
“在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
制度正义,是教育公平的保障。
设立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从身份上将学生划分开来,本身就有违制度正义。
真正合理的制度“它能够保证公民享有教育平等的机会和权利,能够使这种平等的机会与教育的差别原则得以维持,并在此基础上体现教育的自由、效率和福利优先的原则,除非存在一种教育权利的分配有利于最缺乏教育者。
”⑧
设立定点学校的初衷是好的,但同时凭劳务关系合同证明的限制又恰恰使这一初衷成为桎梏,制约了农民工子女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
作为主管部门应当积极考虑如何将本身惠民的政策真正得以落实。
(三)建立正确的学校评价机制,让农民工子女真正享受公平教育
相关部门应当通过调整教育评价政策,促进教育过程中的平等。
对教育的评价不能再仅仅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惟一标准。
应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目标,评价一个学校的办学能力、评价一个学生的学识水平,不能单纯地看学生的分数多高,还要将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心理和生理健康程度作为评价标准,在教育中使人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落实了正确的评价机制,重点校重点班的现象才能得到遏制,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才能真正享受到公平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公平辨析》作者郭彩琴(江苏高教,2002年第1期).
2.《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思考》作者唐斌,魏祥健(《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外来人口分析:
总量增多区域差异明显》(市统计局2006年1月)
4.《浅析教育公平》作者王月华,赵金燕,(《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08年第4期)
5.《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政府责任》作者曲正林(《教学与管理》,2004年第3期)
6.《进城农民有八盼》(《当代党员》2007年第9期)
7.《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作者魏祥健,谢小鹏,唐 斌(《职业时空》,2008年第3期)
8.《教育公平:
社会公平的砝码》作者冯一粟(人民论坛,2005年第12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和谐社会 农民工 子女 公平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