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学导学三简答题与解答.docx
- 文档编号:27630949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5.96KB
金融市场学导学三简答题与解答.docx
《金融市场学导学三简答题与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市场学导学三简答题与解答.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市场学导学三简答题与解答
《金融市场学》导学资料三
——简答题与解答
导学资料说明:
本资料为研究生阶段金融市场学课程的练习题,我挑选了一些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题目,并附上答案,供各位参考。
此份资料并非本门辅修课程的期末复习资料。
对于本科辅修的同学,这些题目可能略微有些难度,但可作为扩充材料学习了解。
1.试从比较金融体制角度,对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做一个简要评述。
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是指以直接融资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政府是保证金融体系健康运作的基本要素。
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是以银行间接融资方式配置金融资源为基础的金融体系。
20世纪70年代后,两种金融体系继续沿着各自的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无论是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还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其金融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金融创新的原动力均来自于市场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
1、两种金融体系的金融资产结构比较和企业资金来源结构(通过英美日法德近几十年的发展比较)
(1)两类金融体系银行资产与股票市值之比
以英美为主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要远高于银行资产占GDP中的比重,而以日德法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则正好相反
(2)5个国家家庭最终持有和直接持有的金融资产及组合
日法德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家庭直接持有的资产比例高于英美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的比例。
美国家庭持有的股票最大,说明证券市场的发达;而日本居民持有的现金及等价物比例最重,说明其银行的重要作用。
(3)两类金融体系中企业融资结构
美国企业以内部融资为主,留存收益占融资比重最大。
而日法德则以银行贷款为主,外部融资为主。
不同的金融体系对企业融资的作用不同。
2、从家庭持有的资产结构角度分析,在美国和英国家庭直接和间接持有的资产中,股票所占有的份额很大,风险较高。
日本,法国和德国此比例较低,这些国家的替代股票的资产主要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债券,风险较低。
3、资产投资的决策机制。
英美为个人决策,日、法、德多是通过中介进行投资决策。
4、从企业筹资角度看,除日本外,其他国家的差别较小,且都将留存收益作为其最重要的融资渠道,似乎外部融资并不重要。
5、不同金融体系功能结构要素均衡特征
两种类型的金融体系,有一个基本趋势,即市场的作用都在加大,差别只是通过什么形式反映出市场的作用。
6、两种金融体系似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金融创新导致金融中介功能的创新和发展。
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通过中介的转型来实现市场的作用,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通过中介功能改变来实现个人的市场化投资决策,金融中介功能的转型和结构变化,是否有助于缓解不断市场化的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2.简述金融风险管理三大方式的经济内涵及其基本原理。
金融风险管理方式主要有三种:
a.对冲--广义上的对冲指的是为了防范其他渠道引起的财富波动风险而对一种资产或多种资产所作的购入或出售。
(狭义的对冲,有时也称为“套期保值”,指的是经济主体利用不同市场、不同产品或不同业务之间内在的经济联系,通过与原有交易反向的金融交易,实现各市场(或产品)资金头寸的合理冲销来实现风险敞口的缩小,甚至完全消除)可以用远期合约、期货来建立现货的相反头寸实现套期保值,也可以建立互换协议对利率和汇率作套期保值,更可以通过构建各种组合金融工具对所持的头寸做套期保值。
套期保值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对冲组合,当产生风险的一些因素发生变化时,对冲组合的净值应保持不变。
设计建构对冲组合是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也是发挥设计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空间。
b.分散化--风险分散化是通过分散化的投资在投资组合内实现自然对冲,消除非系统风险,其结果是大大降低对单项有风险资产的风险暴露程度。
投资组合理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散化的投资来对冲掉一部分风险。
因通过扩大投资组合进行风险分散化,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但不能消除系统风险,于是只有系统风险才能获得风险补偿。
风险管理分散化策略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不同事件相对独立的假设之上的,即通过分散化策略,经济主体可以避免与各类单独事件相联系的非系统性风险,而只承担系统性风险。
(1)当组合中资产相关性极高时,分散化策略就风险管理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2)分散化策略一般不能完全消除风险(除非事件完全独立),而只能减少风险。
c.保险--指经济主体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购买保险契约(或担保、期权合约等),把风险转移到保险机构(或担保人、期权出售者)等其他主体的一种活动。
大数定理认为随着独立、同分布随机事件数量的不断增加,平均风险损失分布的标准差趋向于0(正态分布),这事实上就意味着保险公司可以将众多独立的风险集中起来。
3.什么是金融市场微观结构?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一、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的概念与内涵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是指证券交易价格形成与发现的过程和运作机制。
市场微观结构的核心是价格发现功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市场微观结构也可称为金融市场的交易机制或市场模式,即交易得以实现的市场架构、规则和制度,涉及与交易价格形成过程有关的微观因素,如市场的参与者、交易场所的形式和市场的交易规则等等。
从交易机制角度看,市场微观结构不同于广义上的市场结构(如市场层次结构、市场功能结构、市场产品结构)。
从实践来看,各国资本市场的微观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市场微观结构的基本构成
1、价格形成方式
价格形成方式是微观市场结构的基础,价格形成机制从不同角度分类,可有不同的价格形成模式
从时间角度(即根据证券交易在时间上是否连续的特点),可分为定期(集合)交易模式和连续交易模式。
从价格角度,可分为竞价交易机制(订单驱动)和做市商交易机制(报价驱动)。
2、价格形成机制的特殊规则,如:
1)市场开盘制度:
绝大多数国家采用集合竞价方式产生开盘价,但也有一些市场采取连续交易方式产生开盘价(如02年3月前的中国香港,Nasdaq)
2)市场收盘制度
从国际证券市场实践看,收盘价格的确定方式主要有五种:
A。
以集合竞价方式确定。
B以最后一笔逐笔交易价格作为收盘价。
C。
以收盘前一段时间每笔成交价之加权平均作为收盘价格
D收盘前一段时间的随机单笔价格竞价方式(仅澳大利亚交易所采用)
E收盘前一段时间交易价格的中位数
3)大宗交易的价格确定机制
大宗交易的界定:
或者以交易品种的绝对数量,或者以交易金额为标准,要么结合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
3、订单(指令)形式。
订单是投资者向经纪商下达的买进和卖出证券的指令,也叫委托或指令。
订单有四个基本要素:
价格、数量、时间和交易方向。
4、交易的离散构件。
理论上,交易(包括交易时间、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可以是连续的,但现实中并非如此。
那些使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不能连续的制度称为交易离散构件,主要是两个方面,即最小报价档位和最小交易单位。
5、价格监控机制。
价格监控机制也称为价格稳定机制,指使市场波动平滑、价格稳定、有序的一系列措施,如:
断路器措施;涨跌幅限制;最大升降档位限制等等.市场断路措施指当股市波动超越一预先设置的标准时所必须采取的交易中断或暂停措施。
6、交易信息披露。
包括交易前披露和交易后披露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订单和报价信息的披露,后者主要是已成交信息的披露。
7、交易支付机制,涉及买空和卖空机制的规定。
4.简述金融市场微观结构设计的目标体系
根据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FIBV)有关报告指出,一个市场微观结构(交易制度)的优劣与否,主要看交易过程中的有关处理作业(如价格形成、买卖程序、信息传播)的绩效(或质量)。
这里的绩效一词含义极为广泛,且对不同的作业阶段与项目有不同的含义,主要指流动性、有效性、透明度和稳定性。
(1)市场流动性
一般来说,流动性指在保持价格波动不大的情况下买卖成交的速度,或者说市场参与者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入市或脱手的可能程度,是无成本交易的能力。
市场流动性主要通过以下四方面进行衡量
a)即时性:
交易的速度。
b)宽度:
买卖价差。
c)深度:
在特定价格上存在的订单总数量(通常等于最佳买卖报价的订单数量),订单数量越多,则市场越有深度,反之则缺乏深度。
衡量市场的价格稳定程度。
d)弹性:
即由于一定数量的交易导致价格偏离均衡水平后恢复均衡价格的速度。
(2)市场透明性
市场透明性包括市场组织的透明性和市场信息的透明性。
前者指有关市场组织的各项法规及运作办法要尽可能严格和明确,避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首先,明确罪与非罪、权利和义务;其次,在管理机构设置、不同机构的关系和职责方面要有明确的规定,便于市场参与者及时方便地处理与这些机构的关系。
市场信息的透明性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的是重要的市场信息向投资者公开披露的程度,包括各种统计资料、股价及交易情况、股市交易的有关委托及成交记录、上市公司信息及股东分布情况等等;狭义指反映有关股票交易信息公开披露的程度(这里的交易信息包括交易前、交易后的信息及整体市场的其他信息)。
(3)市场有效性
•配置效率(Allocativeefficiency):
金融市场是否能够最有效地配置资本资源
•运行效率(Operationalefficiency):
衡量市场的参与者是否能公平竞争,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速度
•信息效率(Informationalefficiency):
衡量证券的价格是否能够反映相关的基本面信息
(4)价格稳定性
1.价格稳定性指保持证券价格的相对稳定,将价格风险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还包括与价格稳定性有关的其他词汇包括价格连续性(逐笔交易价格的变化程度)、市场波动性(价格非预期变化的趋势,或者说是收益的不确定性或不可预测性)及市场秩序等等。
3.导致价格波动的因素复杂,既有基本因素的变化(基本波动性),也可能由于突发信息和交易指令失衡造成的市场过度反应而使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临时波动性)。
5.试分析资本市场中的三大违法行为是如何损害透明度原则的。
在实践中,市场透明度原则受到多方面的挑战。
在信息披露环节,透明度原则面临的主要是上市公司虚假陈述的挑战;在信息过滤与发布环节,则面临着缺乏公正精神的中介机构的合谋欺骗;在信息整合环节,面临的主要是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干扰。
破坏市场透明度的行为虽然形形色色,但目的都是为了获取不当得利甚至非法所得。
(1)虚假陈述及其对市场透明度的损害
a.虚假陈述,是指虚假陈述行为人违反证券法律规定,在证券发行或者交易过程中,对重大事件做出违背事实真相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时发生重大遗漏、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
b.表现形式:
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和不正当披露;
协助虚假陈述、唆使虚假陈述和专业能力不足的虚假陈述;
违反义务性规定和违反禁止性规定的虚假陈述。
c.对透明度原则的破坏:
虚假陈述直接侵蚀了资本市场运行的基础,是资本市场中最典型、最严重的违法行为,是资本市场所有违法行为的基础和起源。
虚假陈述是对“三公”原则之“公开原则”的直接挑衅。
虚假陈述破坏了投资者对市场风险的识别机制和应变机制,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虚假陈述背了资本市场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诚实信用原则,损害了资本市场赖以建立的道德基础。
(2)内幕交易行为及其对市场透明度的损害
a.内幕交易,是指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知情人员利用内幕信息进行或勾结他人进行证券交易,以获取不当得利的行为。
b.表现形式:
拥有内幕信息的人员利用内幕信息买卖证券;根据内幕信息建议他人买卖证券;向他人泄漏内幕信息以促进他人进行证券交易。
c.对透明度原则的破坏:
内幕交易是对证券市场“公平”原则的直接挑衅和损害公平原则强调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内幕交易践踏了其他投资者的平等知情权。
内幕交易极大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市场信心,进而摧毁市场赖以生存的基石。
(3)操纵市场行为及其对市场透明度原则的损害
a.操纵市场,是指单位或者个人以获取利益或减少损失为目的,利用资金、信息等优势或者滥用职权操纵市场,影响证券市场价格,诱导或者致使投资者在不了解真相情况下做出证券投资决定的行为。
b.操纵市场行为具有隐蔽性、反复性和手段多样性的特征,主要表现有:
洗筹;合谋;散布谣言;联合操纵;虚假交易;制造新主力资金进入的假象;长期连续交易。
c.操纵市场行为对透明度原则的破坏:
操纵市场行为通过扭曲的价格使其他投资者的利益直接受到损害,从而使“结果”不可能公正,直接损害了证券市场的“公正”原则,是对市场交易秩序的公然挑衅,是对法律的蔑视,损害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有效市场假设、价格对信息的反映、价格波动与资本流动。
6.联系中国的实际,谈谈如何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1)提高市场透明度是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缺乏市场透明度是资本市场秩序面临的主要挑战。
(2)我国资本的实际是:
我国资本市场当前正处于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关键时期。
纵观我国资本市场在奠基阶段取得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发现,我国资本市场的秩序失衡、功能失常大都缘于信息透明度的失真。
(3)在中国如何提高市场的透明度
从事后角度看,市场透明度的提高有赖于对“虚假陈述”、“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三大违法行为的认定和法律控制(包括行政、民事和刑事控制)
从事前的制度建设角度看,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则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进一步规范。
①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它是市场透明度得以提高的微观基础
②培养尽职的中介机构,它是维系市场透明度的纽带
③符合现代经济活动的会计准则。
这是市场透明度建设的技术基础
④有效的监管体系。
这是市场透明度建设的宏观环境
⑤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
这是市场透明度建设的法律基础
7.试在简单回顾全球金融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其兴起的原因作一个分析。
a.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现状
数据显示,机构投资者的规模相对于GDP的增长,比起银行来,要快的多。
对整个七国集团而言,家庭持有的机构债权在GDP中所占的比例由1970年的23%上升到了1998年的108%;并且1990-1998年间七国集团的机构资产平均增长了8-13%;七国集团在1998年的养老基金总值为95000亿美元,共同基金为72000亿美元,人寿保险为72000亿美元,机构资产总值为240000亿美元。
b.机构投资者兴起的原因分析
(1)从供给方面看,机构投资者为完成金融体系赋予它们的使命,不断地完善自身能力,或者说机构投资者的成长是竞争压力下金融体系为履行其功能所进行的一种适应或改善。
机构投资者的独特功能:
强化竞争;
促进金融创新;
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升;
市场交易机制的现代化。
①就清算和结算支付功能而言,一方面,类似于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了新的支付手段,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自身也会影响市场结构,例如鼓励了批发货币市场的发展以及更为普遍地影响到交易形式和结算系统。
②就资金积聚机制而言,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的规模经济条件下,比家庭更容易进行投资。
不断相互促进的单个资产(如贷款)的证券化进程,也给机构投资者与银行的竞争提供资产储备。
③就资源的转移而言,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具有特殊的作用——提供了投资大额和不可分割资产的可能性。
④风险管理。
处于参与成本及交易成本的考虑,机构投资者在他们的投资组合中尤其擅长使用衍生产品和其他的风险控制方式,引进和发展了许多相关的创新技术来满足金融机构的需求。
⑤信息。
⑥激励问题的处理——干预日常管理。
(2)从需求方看,在人口老龄化以及金融市场复杂化的大背景下,家庭对机构投资者的需求日益增长。
①核心:
人口老龄化(出生率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提高所致)伴随的储蓄行为
②财富积累与参与成本的高昂,这就会导致再中介化现象的产生。
③良好的健康关注度、先进的医疗保障以及全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使得人们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④由于晚婚模式的兴起以及越来越多的妇女活跃在劳动力市场上,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增加,也改变了大众的社会态度,生育率在降低。
⑤未来的人口变化
正在进行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将持续,可能进一步加剧,因而从多角度刺激了机构化进程:
首先,现存的基金体系将会面临退休储蓄更高的要求;
其次,政府拥有大量的现收现付社会保障,意识到它们将难以维持下去,因而鼓励用私人融资来代替;
再次,缺少了政府行为,个人对社会保障承诺失去了信心,开始通过养老基金、人寿保险和共同基金,自发地开展退休储蓄。
8.什么是信贷配给?
为什么金融市场会出现信贷配给?
a.信贷配给的定义:
信贷配给的内涵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定义。
就宏观角度而言,它是指在确定的利率条件下,信贷市场上的贷款需求大于供给。
就微观角度而言,它又包括两个方面:
①在所有的贷款申请人当中,一部分人的贷款申请被接受,而另一部分人既使愿意支付高利率也得不到贷款;
②贷款人的贷款申请只能部分被满足(例如,一百万的贷款申请只能贷到五十万)
b.信贷配给有三种形式:
(1)一些借款人得到资金,但其数量少于他们希望得到的;
(2)一些借款申请者遭到拒绝,尽管与他们相似的另一些借款者获得了信贷;
(3)有些类型的申请者全部都被拒绝给予信贷。
信贷配给的隐含内容——利率的调整不能成为信贷市场出清的内在机制。
b.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
信贷配给的根源是信息缺失或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
在信息缺失与信息不对称前提下,一些更为细致的成因包括规模经济和抵押考虑以及作为选择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利率——银行收取的利息本身影响贷款风险的两种途径:
(1)潜在借款人的种类,即逆向选择效应;
(2)通过激励效应影响借款人的行为。
假定银行的行为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即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
根据斯蒂格利茨和维斯的分析,利率在银行的贷款收益决定中存在两种效应,即“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
这两种效应对银行的收益有负作用。
当利率水平比较低的时候,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较小,利率提高带来的收益高于这两种效应带来的负收益,从而银行总的收益水平提高;当利率水平提高到某一临界点,提高利率导致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所产生的负收益会超过利率提高带来的收益,从而银行的总收益反而降低。
由此可见,银行存在一个最优的利率水平,超过这个利率水平的贷款,银行宁愿实施信贷配给也不愿提高利率水平。
9.简述市场经济中金融市场的功能定位
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
不确定性条件下资源的跨时期、跨区域以及跨部门的配置。
金融体系的功能远比机构要稳定,即功能很少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机构的变化是由功能决定的,机构之间的竞争使功能更有效。
六个核心功能:
支付与清算;资源集聚与分割;资源跨时期或跨空间配置;风险管理(最核心);提供信息;处理激励问题。
这里更多的强调的是金融市场好的一面,值得注意的是,它也有消极的一面,它也会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比如,资产价格的偏离、泡沫的产生。
泡沫对宏观的许多经济行为(投资、消费、进出口、资本流动)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影响。
一旦出现问题,金融市场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它的投机活动。
10.简述各国金融体系中金融市场地位变迁动因
a.各国金融体系变迁实践
世界各国金融体系的演变主要可以分为以银行为主导型和以市场为主导型体系的变迁。
前者如英国、美国,后者如法国、德国、日本。
两种类型的金融体系,有一个基本趋势,即市场的作用都在加大,差别只是通过什么形式反映出市场的作用。
英国:
以英国金融体系市场化为例,早期动因:
英法战争与金融革命。
18世纪和19世纪初,筹集战争经费需要引发一场“金融革命”。
1802年,伦敦证券交易所成立其早期不断成长的重要因素包括:
1824年英国《泡沫法》的废止,公司的自动成立以及上市公司数目的大大增加,大不列颠和世界其他地区的铁路建设所引起的对资本的大量需求。
而早期英国的银行系统:
只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银行短期贷款资金的不稳定性导致企业纷纷转向内源融资和向市场筹集资金。
美国:
美国的金融文化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相比有很大不同,从而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形成的基础。
由于美国公众对权力过分集中的质疑的政治传统,使其存在强烈的分解银行系统的倾向,整个19世纪,美国的银行系统都是高度分散的,从未建立过拥有广泛分支网点的全国性商业银行。
银行对经济活动的支配力量并不像有些工业化国家那么强大,1873年、1884年、1893年和1907年美国相继出现了银行危机。
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建立与银行体系的稳定,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权力结构的分散化。
1929—1933年的大危机,市场崩溃了,很多银行倒闭了。
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出台。
SEC的成立。
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法国:
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国的南海泡沫大致在同一时期发生,后都采取了严厉的市场管制,而法国则直到1980年才废除了对股票市场发展的限制,并主动进行金融系统的改革。
所以,法国金融体系中市场的力量一直很弱,直到1852年,法国成立动产信贷银行和不动产信贷银行,1860年成立农业信贷银行,1868年成立里昂信贷银行等。
这些银行成立的初衷都是为产业提供贷款,但同时也向公司提供短期商业贷款,法国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长期不发达,早期看,另一个原因就是法国媒体的受贿及信息公开性问题,从而使操纵市场成为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
日本:
日本和德国通常被认为是最典型的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
但实际上,两者有重要差别:
政府在日本银行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德国则在私人部门发展起来的。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由于其确立现代化工业的目标,从而引入西方金融制度,即准入制度的市场化。
20世纪20年代的三次银行危机导致了日本政府的干预。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政府为使金融资源向军需工业倾斜,逐步引入了以日本银行(中央银行)为枢纽的政府控制的金融资源系统,二战结束后,日本通过政府控制的金融资源系统向战后的重要行业(如:
电力、钢铁、海运等)倾斜。
其结果是主银行制度的出现和产业政策的巨大作用。
二战结束后,盟国曾希望日本的金融体系向市场主导型的方向改革,即由资本市场解决企业的长期资金(资本),银行只负责短期贷款。
今天看来,是不成功的,主要是因为:
日本在战前已有一个相对成型的银行体系。
日本主银行制的基本特点:
a)一家银行和它的客户企业间具有长期的关系;
b)银行持有企业的债务和股份;
c)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银行会积极主动介入。
b.从各国实践来看,金融市场地位变迁的动因可以总结如下:
(1)金融机构对超额资金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资金供应的稳定性,在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市场资金需求的情况下,其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市场来提供,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
(2)相关制度及法规对金融体系构建的规定,相关法律对金融机构组织结构等的约束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3)政府对金融市场管制,政府对金融市场发展的规划直接影响市场的发展速度
(4)金融市场内部架构完善程度,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有关机构、交易制度、监督制度的相互支持,金融市场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这些相关因素也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从而促进或制约其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融市场 学导学三简 答题 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