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疾病.docx
- 文档编号:27630945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97.34KB
踝关节疾病.docx
《踝关节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踝关节疾病.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踝关节疾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林剑浩
写在课前的话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十分常见,尤其就是篮球、足球等运动员。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会继发很多疾病,给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带来很大不便。
因此,针对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病人,如何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后如果治疗不当,会导致什么后果?
一、概述
(一)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十分常见,其中内翻扭伤最多,占85%。
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中,53%就是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损伤;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中,21%就是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损伤;一份统计资料中,每一天在美国会发生23000例的踝关节扭伤。
右图为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示意图。
(二)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合并症
踝关节外侧副韧的损伤常伴有:
1、腓骨肌腱炎:
踝关节内翻时,在外侧部位的两个肌腱即腓骨长短肌,由于慢性牵拉出现肌腱炎。
2、踝关节前外侧撞击征
3、踝关节滑膜炎:
病人外侧副韧带瘢痕愈合,副韧带相对延长,踝关节内外侧失去平衡,病人走路时会出现距骨内翻,长时间将导致踝关节滑膜炎。
4、93%患者关节镜下可发现,由于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继发的滑膜炎、游离体、骨软骨病变及骨赘。
所以如果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远期会继发很多疾病。
(三)踝关节慢性不稳定
急性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后慢性不稳定发生率为10-30%,病人表现为反反复复的踝关节扭伤。
走在不平整的路面上,患者自述有不稳的感觉。
所以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必须得到及时治疗。
如果治疗不当,踝关节韧带断裂处,会变成瘢痕连接,导致韧带变长、松弛,引起踝关节内外侧韧带的不平衡,在日常活动当中会出现距骨过度活动,踝关节反复扭伤,于就是导致踝关节的创伤性关节炎,长时间关节内侧发生退行性改变。
对于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治疗,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办法。
踝关节外侧有哪些韧带?
强度如何?
各自的作用就是什么?
二、踝关节外侧功能解剖
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与距腓后韧带就是踝关节外侧最主要的韧带。
如右图所示。
(一)距腓前韧带
距腓前韧带就是这三个韧带当中最薄弱的韧带,其走向就是水平位的,作用就是防止足向前脱位,即对抗距骨向前移位;在足跖屈时其作用为限制足内翻。
(二)跟腓韧带
跟腓韧带中等强度,走向向后,足背伸时,该韧带变成垂直向下,跖屈时松弛。
跟腓韧带限制足内翻,在足背伸时作用最大。
(三)距腓后韧带
踝关节外侧韧带中,距腓后韧带强度最大,主要作用就是防止踝关节过度背伸。
由此可见,距腓前韧带与跟腓韧带强度相对较弱,容易损伤。
二者的作用主要就是防止足内翻。
足内翻时,这两个韧带所负载的拉力最大,所以也就是最容易出现断裂的地方。
上图为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示意图。
在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当中,最常表现为距腓前韧带与距跟韧带断裂。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机制就是什么?
三、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机制
在距骨内收、内旋,并且伴有跖屈位时,腓骨外侧所有韧带张力最大,所以这个位置时外侧韧带最容易损伤。
跟腓韧带就是阻止距骨倾斜的主要组织,距腓前韧带就是第二道防线。
这两个韧带就是足内翻、踝关节外侧扭伤最常损伤的韧带,损伤后必须修复。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如何诊断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
四、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损伤史:
必须有明确的损伤史;查体可见局部有肿胀、瘀斑、压痛,可有关节肿胀。
韧带损伤也会出现关节肿胀的原因就是踝关节外侧韧带跟关节囊的纤维编织在一起,所以如果扭力、暴力引起韧带损伤,很多病人会同时出现关节囊撕裂,出血可通过关节囊的裂口进入关节腔,进而出现关节肿胀、压
痛。
(二)物理检查: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检查:
先在足的外侧、外踝下面,画三个柱子一样的条带(韧带在体表的投影位),分别表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与距腓后韧带(如右上图所示)。
距腓前韧带最容易撕脱、断裂。
可通过直接触诊(如右下图所示)来鉴别这个韧带就是否损伤。
踝关节扭伤,实际上不仅仅就是外侧韧带的损伤。
如果暴力特别大,能量特别高,踝关节内翻时还可导致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这在临床工作中常见。
如果除了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以外,还累及下胫腓联合韧带时,治疗就非常复杂。
对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临床必须确诊,一旦漏诊,只处理外侧副韧带的损伤,则治疗后效果不会满意。
挤压试验(如下图所示)有助于鉴别外踝扭伤的病人就是否同时伴有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方法为:
双手向内侧挤压小腿肌肉,如果出现踝关节疼痛,则意味下胫腓联合韧带有损伤。
上图为挤压实验
(三)X线检查:
足踝由26块骨组成,关节面的朝向各不相同,各骨的形状也就是千姿百怪。
所以X线检查对于足踝骨折的诊断很重要,能提供骨折类型,并有助于决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但普通的X线片未必能瞧到骨折线。
足踝部的X线片需在特殊位或应力位下拍摄。
X线片对于韧带的价值非常有限,因为X线片对于软组织主要就是判断有没有肿胀。
足踝的片子很多,应根据病人情况,结合渥太华足踝损伤鉴别诊断标准,有选择的摄片,减少不必要的射线暴露,减少医疗费用。
但该标准仅适用于骨骼成熟的成年人,且损伤在10天内。
对于足踝损伤的病人,必须要拍负重标准前后位、侧位与踝穴位X线片(分别如下图所示)。
踝穴位片主要就是帮助鉴别下胫腓联合韧带就是否损伤。
因为下胫腓韧带损伤能否确诊,对于整个治疗非常关键。
上图为足踝损伤病人的负重标准前后位、侧位与踝穴位X线片
(四)特殊检查:
除了X线片检查外,对于足踝损伤还有些特殊的检查,如应力试验:
包括内外翻应力试验与前后应力试验。
1、内翻应力试验:
拍片子时一定要双侧对比,使足处于极度内翻位,摄片并测量距骨关节面与胫骨下端关节面之间的夹角。
正常不应该超过5度。
如果患侧关节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正常侧9度或以上,说明患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有损伤。
如下图所示,图A为正常,图B则有异常。
2、前后应力试验:
检查足能否往前移动,移动的距离有多大。
使膝关节屈曲45度(腓肠肌放松),检查者一手握小腿远端,另一手握跟骨,把足往前推,检查距骨向前移动的距离(如右图所示)。
当然移动的距离非常小(毫米级别),肉眼瞧不出来,要在X线片上,用力不用力的情况下前后对比才能瞧出来。
该试验主要就是检查距腓前韧带。
因此,内翻试验主要就是检查距腓前韧带与跟腓
韧带的稳定性,距骨在踝穴内正常倾斜不超过5度。
与对侧相比,如大于对侧9度,则有诊断价值。
前后应力试验,亦称前抽屉试验,主要就是检查距腓前韧带的稳定性:
与对侧相比,患侧移位>3mm有临床意义。
这必须在X线片上准确测量。
(五)MRI检查。
与普通X线片相比,MRI检查对踝关节韧带损伤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直接显示踝关节韧带(如图,左侧箭头所示为距腓前韧带,右侧箭头所示为跟腓韧带)。
五、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分类:
为了治疗的方便,将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进行如下分类:
I.韧带拉伤,无撕裂,关节稳定,功能无损害;II、跟腓韧带或距腓前韧带损伤,中度疼痛、肿胀,关节不稳;III、跟腓韧带与距腓前韧带同时损伤,疼痛、肿胀,关节不稳。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与关节不稳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如何选择治疗方法?
六、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与关节不稳的治疗
(一)治疗目标:
良好的负重能力;恢复活动度;恢复肌肉力量与本体感觉。
(二)治疗方法:
主要分两种:
一种就是保守治疗,这就是主要治疗方法;另一种就是手术治疗,即外科治疗,很少使用。
1、保守治疗
(1)“RICE”方法:
R——Rest(休息),限制负重,使用支具,带护踝减轻肿胀,稳定关节;I——Ice(冰敷),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一次使用时间不超过20分钟以免冻伤;C——Compression(弹力绷带),弹力绷带可减轻肿胀;E——Elevate(抬高),抬高患肢。
所有的韧带损伤基本上都遵循RICE方法。
这就是治疗韧带损伤的一个原则。
(2)NSAIDs:
即非甾体类药物,主要就是止痛、减轻肿胀,使病人早日恢复功能。
(3)功能锻练:
就是韧带损伤很重要的一部分。
一就是牵拉锻炼:
关节损伤以后必须要有被动活动,让踝关节能够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如左上图所示);二就是肌肉力量的锻炼(如右上图所示);三就是本体感觉训练(如右图所示):
可以踩在一个枕头上,单腿直立,使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有一个平衡过程。
(4)护踝(如上图所示):
根据踝关节稳定性的不同有3个等级,可根据病人扭伤的情况有所选择。
如短腿行走靴(如下图所示),可以就是石膏的,也可以就是硬塑料的。
2、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包括两种:
解剖修复方法+/-加强;利用游离肌腱非解剖重建。
(1)解剖修复就就是让韧带在原来的位置上缝合、愈合(如右图所示),最早就是由Brostrom于1966年提出来的,实际上就就是直接缝合断端。
但有些作者发现韧带断裂后,断端会回缩,有时缝合非常困难。
所以Gould's于1980年提出改良方法:
缩短、重叠修补,伸肌下支持带加强缝合。
该方法的优点就是未牺牲正常组织,不影响踝关节与距下关节,不损害内翻动作,因此优良率超过85%。
(2)非解剖重建:
当损伤的韧带质量较差,如果直接缝合不足以保持正常的踝关节张力,那么只能用非解剖重建的方法。
可以用碳素纤维人工材料,或局部骨膜,或游离肌腱、自体肌腱(半腱肌、阔筋膜张肌、跖肌等)、异体肌腱等。
自体肌腱现在最常用的就是跖肌腱(如下图所示),因为跖肌腱的功能相对来说不太重要,而且该肌腱的弹性较好、又很长。
由于不就是解剖重建,所以非解剖重建的缺点就是术后踝内翻及距下关节活动度降低,局部会遗留疼痛症状。
上图为非解剖重建的示意图。
(3)术后处理:
术后制动4~8周;术后两周内允许适当负重(戴行走靴);放弃行走靴后即可开始理疗;3~6月后逐渐恢复正常功能;术后3月内常规佩戴护踝。
(4)手术并发症:
伤口感染,在解剖修复法,发生率为1、6%,而非解剖重建、肌腱加强法为4%;神经损伤,在解剖修复法发生率为3、8%,而非解剖重建、肌腱加强法为9、7%;其她并发症还有不稳定复发、关节僵硬等,主要见于非解剖修复。
(三)治疗方法的选择
那么踝关节外侧韧带急性损伤到底应该采用手术治疗还就是保守治疗呢?
目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一般还就是采用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应用较少。
但实际上现在仍缺乏足够的证据(比如说RCT)来证明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谁优谁劣。
这两个方法各有缺点:
保守治疗时关节不稳定现象发生率较高;而手术治疗者恢复时间长(术后制动至少六周),易出现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Brostrom曾比较过手术治疗与石膏或胶布固定3周的治疗效果,发现手术修补距腓前韧带术后不稳定仅3%,而保守治疗的不稳定发生率达20%。
(四)踝关节不稳
分为功能性不稳与机械性不稳。
区别如下:
1、功能性不稳定就就是患者走路时总感觉踝关节不稳,尤其就是在不平的地面上行走,或者突然改变运动方向时,这种不稳定的感觉更强烈。
但实际上,这种不稳定只就是超越了自主控制能力,而关节整体活动度仍在生理活动范围之内。
慢性功能性不稳除了韧带损伤以外,有时与腓骨长短肌软弱、平衡能力减退、本体感觉的反射紊乱有关系。
2、机械性不稳定就是不但病人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而且踝关节的活动范围超过生理活动范围。
机械性不稳定一般为III度损伤,跟腓韧带与距腓前韧带均损伤,并可同时存在功能性因素。
所以机械性不稳定多半需要考虑手术治疗,而功能性不稳定可以考虑保守治疗。
3、手术指证:
(1)年轻运动员,距腓前韧带与跟腓韧带撕裂;
(2)外侧韧带慢性不稳定,发生急性严重踝关节扭伤;
(3)距骨的移位骨软骨骨折;
(4)外踝大块撕脱性骨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姜军
写在课前的话
本课件主要介绍了美国第25届足踝外科协会的会议内容,层次分明地阐述了足踝外科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数据新颖。
学员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可以很好地掌握足踝外科治疗最新进展。
一、引言
足踝外科治疗的新进展主要来自2009年美国第25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夏季年会的会议内容。
该年会举办时间:
2009年7月16—18日,地点:
加拿大,温哥华文斯汀海湾宾馆,规模:
总注册会员521人,339位(65%)来自美国的42个州,182位(35%)来自美国以外的32个国家。
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治疗有哪些进展?
二、科学专题
(一)运动与关节镜
1、距骨骨软骨损伤
(1)例数:
42例(平均年龄35岁)。
(2)治疗方式选择:
①钻孔、自体骨软骨移植术;②镶嵌式成形术、异体移植术。
(3)疗效:
满意。
2、距骨骨软骨损伤
(1)例数:
10例。
(2)治疗方式:
机制诱导下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
(3)疗效:
术后1年、2年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与SF-36评分均有所提高。
3、后踝撞击综合征
(1)例数:
27例专业英式足球运动员。
(2)治疗:
后踝关节镜微创治疗,距骨三角骨切除术13例,骨碎片切除+足屈踇长肌(FHL)松解术9例,软组织清创术+足屈踇长肌松解术5例。
(3)疗效:
术后34天与41天分别返回训练,只有1例复发。
复发患者成功接受了在超声引导下的关节内注射药物治疗。
4、距骨骨软骨损伤
(1)例数:
48例患者,51例患足。
(2)治疗:
非手术治疗。
(3)疗效:
51周随访,34例(71%)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14例(29%)日常活动受限,25例(52%)日常娱乐受限。
5、距骨骨软骨损伤
(1)例数:
133例(平均年龄35岁)。
(2)治疗:
关节镜切骨术、刮骨术、微裂缝术或者钻孔术。
(3)疗效:
术后随访7月,80%结果好或者非常好,18岁以下的患者取得较好结果或者非常好的结果达到96%。
提示年轻患者关节镜下软骨损伤清创术、微骨折术长期随访效果比较好。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林剑浩
写在课前的话
足部解剖结构复杂,有26块骨、33个关节、百条韧带与肌肉,主要功能就是负重,并推动身体向前移动,据统计人每天行走约8000-10000步,老年后双脚会发生一系列退行性改变,因此老年人足踝疾病在临床十分常见,但较多骨科医生缺乏对其规范化诊治的培训。
本次课程就老年人常见足踝疾病诊治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一、足与踝的解剖与功能
足踝疾病就是常见疾病,但我国专门从事足踝疾病方面的专业医生极少。
医院也无专业足踝科室,极易造成漏诊与误诊。
(一)足踝解剖
足就是非常复杂的器官,髋关节、膝关节等由2-3块骨组成。
而足由26块骨加两块籽骨(第一趾骨下)组成。
1、按功能分类
(1)前足
前足包括5块趾骨与14块趾骨,主要功能为屈伸,负责行走时推进身体重心向前移动。
(2)中足
中足主要由5块跗骨组成,包括头骨、3块楔骨、舟骨,5骨间两两相连,构成5个关节,活动度小,功能主要就是维持稳定性。
(3)后足
后足由跟骨与距骨组成,主要就是构成足的两大关节,踝关节与距下关节。
2、动力系统
在熟记26块骨的名称、外形、解剖功能外,还应了解其动力系统。
动力系统主要由两部分肌肉组成,内在小肌肉与跨关节长肌肉。
上图左为踝关节内侧面,主要有3个肌腱跨过内踝后方,分别就是胫后肌、拇长屈肌腱与指长屈肌腱,其作用主要就是活动踝关节,活动跖趾关节屈曲伸直,及稳定踝关节。
上图右为踝关节外侧。
熟悉相关肌腱的位置及功能,对于治疗踝关节疾病有重要意义。
如面临踝关节损害、关节不稳时,可能需要肌腱转移进行替代治疗。
此时需要掌握肌腱各自的功能及其在整体行走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
(二)足踝功能
足踝的功能主要包括缓冲下肢冲击力、适应各种地面、推进身体重心前进。
首先足踝位于身体最低端,因此任何下肢行走或跑步、跳跃时,身体所遭受的冲击力首先由足踝向上传达,足踝主要缓冲下肢应力。
第二足踝本身具有很多小关节,能够通过各关节间功能上的协调,适应各种高低不平的地面或坡度。
第三,行走时身体向前,踝关节通过脚后跟把重心从足弓一直前移至拇趾,使身体向前推进。
推进过程就是小关节、各关节的配合。
脚部改变具体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
二、常见老年足踝问题
足踝很重要,只要行走都会涉及足踝,随着年龄增大,小关节更加容易损伤。
常见老年足踝疾病包括各种跟痛症、前足痛、踝关节疼痛、麻木、烧灼等感觉异常、关节肿胀等,即疼痛,神经感觉异常与关节肿胀。
(一)跟痛症
跟痛症可分为跟跖侧疼痛与跟后部疼痛。
跟跖侧疼痛位于跟骨跖侧,足底靠内;跟后部疼痛为跟腱部疼痛,位于跟骨后。
1、病因
跟跖侧疼痛可由跖腱膜炎、跟下脂肪垫炎、附管综合征、跟骨疲劳骨折等原因引起;
跟后部疼痛可由跟腱滑囊炎、跟腱炎、踝管综合征、疲劳骨折及跖底神经卡压症等原因引起。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姜军
写在课前的话
踝关节功能性不稳代表了踝关节周围神经肌肉控制的缺失,神经肌肉控制主要包括了本体感觉、肌肉力量的强弱、肌肉反应时间以及踝关节姿势的控制。
被动性的支持器具会增加本体感觉输入,减少腓侧反应时间,增加等长性的外翻力量的强度,并表现出预防踝关节扭伤的作用。
踝关节的圆盘训练、康复训练似乎就是缓解踝关节功能性不稳定症状的一个最有效的康复工具。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患者可以通过仔细的询问病史,对平衡及本体感觉能力的相关测试来进行。
一、引言
踝关节扭伤就是最常见的影响运动员的一种伤病,大约有25%的不能参加运动的运动员就是因为踝关节的损伤引起的。
外侧踝关节韧带的损伤/扭伤占了踝关节损伤整个的85%,足外翻位导致的内侧三角韧带的扭伤占了5%,胫腓韧带损伤占了10%。
单纯的踝关节外侧扭伤后70—80%的运动员会发生反复的扭伤,20—40%的踝关节外侧扭伤的患者会有外侧不稳定的症状。
长期的外侧不稳定可能会发展为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
针对踝关节外侧不稳的外科手段治疗的角色,它主要就是在修复加强或者替代受损的韧带结构。
但就是不到半数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的患者并不伴有这些韧带的解剖性的缺损。
所以外科治疗手段不能完全作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的治疗手段。
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中的研究发现超过半数患者在标准前抽屉应力或内翻应力下没有临床或影像学的机械性不稳,并且初次扭伤患者只就是在扭伤后早期有机械性不稳定,经过12周康复后机械性不稳就会消失。
外科手术与康复在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定中的各自作用?
二、踝关节不稳
(一)功能性不稳与机械性不稳
学习踝关节不稳要分清两个概念,一就是踝关节的功能性不稳,二就是机械性不稳定,这就是两个不同的类型。
踝关节机械性的不稳,通常伴随有解剖学的异常,比如踝关节一个或多个外侧副主韧带,包括跟腓韧带或者距腓前,这都就是常见的两个损伤,就就是距腓前尤其多见,还有跟腓,很少距腓后受到冷激。
生物力学的一些异常因素,比如说胫骨的内翻、后足的内翻、前足的外翻会激发一些代偿性的颈距关节的旋后运动,从而来导致了这种机械性不稳,就就是说机械性不稳应该就是有解剖学的异常的,包括发育的甚至就是外伤造成的。
另外一种就是先天性踝关节周围韧带的松驰,包括内侧、外侧这些韧带的松驰会导致踝关节这个机械性的关节活动范围的增大,也会导致机械性的不稳。
关于踝关节功能性不稳,1965年Freeman首次描述了功能性不稳就是一种患者反复扭伤或者感觉踝关节打软的这种状态。
Konradsen将踝关节功能性不稳的原因归结为机械性与功能性的因素。
她认为踝关节功能不稳就是踝关节外侧韧带或肌肉肌腱机械性的刺激感受器受到损伤,导致踝关节本体感觉反射的部分性神经传入刺激作用的缺失而引起的。
机械性不稳可以导致功能性不稳,感觉运动控制系统损伤被认为就是踝关节反复内翻性外伤导致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一个功能性不稳的主要原因。
也就就是说,神经肌肉本体感觉的刺激,这些神经肌肉的控制作用对踝关节的功能性稳定就是很重要的,如果它们损伤就会造成踝关节功能性的不稳定。
下图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致病因素小结。
并不就是所有机械性的不稳踝关节在功能性就有不稳定的表现。
有一些研究就对444名足球运动员的研究,就是Trpp进行的。
发现120名运动员中有一侧或双侧的踝关节功能性不稳,在这159个功能性不稳的踝关节中只有66个,也就就是占了42%的病例伴有机械性不稳。
初次踝关节扭伤的患者,机械性不稳也不就是都伴有功能性不稳,只就是在短期内,就就是初次踝关节扭伤的患者只就是在扭伤后的早期内有机械性不稳,在经过12周的康复后这种机械性不稳的症状就会消失掉,也不就是都一定会遗留下功能性不稳的症状。
(二)踝关节扭伤与踝关节不稳
单纯踝关节外侧扭伤后在运动员中会有70—80%反复扭伤,20%反复扭伤的患者会有关节不稳的症状,突然的骨关节炎。
踝关节扭伤的发生比例,外侧占了85%,外翻位内侧三角韧带损伤占了5%,胫腓韧带联合出损伤占到了10%。
踝关节外侧扭伤的病理力学,大多数内翻性的踝关节扭伤发生在足部的跖屈位,因为此时足受到旋后的力距,而小腿受到外旋的应力。
跖屈时距骨狭窄的后部与胫骨关节面相接触,稳定性不如在背伸位。
跖屈时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所承受的张力就是最大的。
临床上有一些情绪也就是与踝关节扭伤有关的,包括从空中落下着地,跳起着地时踩在她人的脚上,从路沿滑下以及从楼梯上滑下,所以这些前足都先于后足,比如足跟接触,前足通过传动机制与偶联运动相距骨与跟骨传导了旋后的运动。
登地的关节就是向踝关节传导旋后运动的始发者的这个事实呢,让人想到踝关节外侧扭伤时足部韧带也会同时受到损伤,确实有报道踝关节外侧损伤的患者有一部分人群同时又踝关节以及距下关节的机械性不稳。
科特与她的同事研究中,对比了12例有但侧踝关节扭伤病史的患者与8例跗骨间关节,发现X光投射下,距骨关节过度倾斜的患者中78%在查体时有距下关节的松驰,而且67%在应力X光透视下表现出距下关节的跟屈关节的松驰,通过距下与跗骨间关节作用于踝关节的旋转应力,比通常用于临床查体育与实验模型中的单纯内翻与前方抽屉应力,更可能造成踝关节韧带的损伤。
这个被忽视的事实在那些对踝关节固有的骨性纹理心理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神经肌肉控制的作用
(一)本体感觉
神经肌肉的控制就就是本体感觉,针对人在步行中发生干扰时的代偿反应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在倾斜的平台与跑步机上处于静止站立与行走时,下肢肌肉组织对于这些干扰的快速反应在进行着测量。
身体的反射机制,整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踝关节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