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7630215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7.77KB
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48分)
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制()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2.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3.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载,宋太祖曾对大臣说:
“今之武臣欲尽令读经书。
”宋太祖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A.提高将领的文化素质B.确保北宋政局的稳定
C.改变社会的价值取向D.选拔杰出的军事人才
4.宋太宗淳化四年诏: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税);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
”至道二年又诏,“民间所织缣帛,非出于鬻于市者,勿得收算。
”宋太宗意在()
A.鼓励商品贸易发展
B.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C.扶持家庭手工生产
D.推行便民惠民政策
5.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庇护。
更投资科举,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
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
A.地域性商帮势力强大B.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力量
C.功名是经商最终目的D.徽商的崛起依赖于官商勾结
6.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7.古希腊著名学者伊索克拉底曾这样形象的评价雅典民主:
“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
”这体现了雅典()
A.民主原则的不统一
B.民主程序的不完善
C.民主决策的非理性
D.民主监督的不健全
8.有人写道:
“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下列最符合“不可磨灭的烙印”的是()
A.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B.罗马建成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
C.罗马制定世界第一部成文法典D.罗马的法律理念影响后世立法
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五条规定: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家的行政权力属于宰相
B.皇帝间接控制联邦议会
C.国家权力中心为联邦议会
D.宰相要对联邦议会负责
10.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11.蔡元培在原配妻子病逝后,登报进行征婚,其中“夫妇意见不合时,可以解约;夫死后,妻可以再嫁”的条件,在社会上引起巨大轰动,争议纷纭。
这说明()
A.西式婚姻成为年轻人的首选B.婚姻自由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C.传统婚姻观念仍然占据主流D.报纸成为最主要的传播媒体
12.近代学者胡适曾赞叹说:
“民国十五六年间,全国大多数人心倾向国民党,真是六七十年所没有的新气象。
”材料中的“新气象”反映出()
A.国民党成为广大人民的政党B.中国共产党鼓励人们加入国民党
C.辛亥革命实现了政治民主化D.国民革命激发了民众的政治热情
13.邓小平说:
“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
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
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
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
”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C.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D.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14.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15.1949年4月,国共双方代表举行了北平谈判,当年一位参加谈判的工作人员回忆说:
“当年谈判时的场面真是激动人心,给我的感觉并不像谈判,倒像是国民党受降的仪式。
”导致此次谈判呈现此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决战改变国共军事态势B.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反攻
C.美国已决定放弃国民党政权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16.读下表:
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
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
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B.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
C.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
17.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
“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
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占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
”这次国际会议()
A.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B.促使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的形成
C.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
D.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缓和
18.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
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19.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
这主要反映当时苏联()
A.抵制欧美国家的倾销B.农业为工业做出牺牲
C.确立了计划经
济体制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
20.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
A.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
B.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C.导致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D.不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
21.对二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
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
可见,该报告的主旨是()
A.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B.统一管理社会福利
C.要求福利体现平均原则
D.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22.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
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23.有学者认为:
“‘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
”“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
”据此可推知,“新冷战”()
A.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影响
B.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
C.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
D.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
24.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综合材料题。
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
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
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
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
……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一一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严重脱节。
1902年,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
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
清政府随后下诏:
“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
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
一一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并作简要评价。
(13分)
三.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晚清实业家及创办企业统计表
姓名
原来身份或仍兼有身份
官衔或实职
创办或参与投资的企业数
张謇
官僚
翰林院修撰、商部头等顾问官
27
祝大椿
买办
二品顶戴花翎道
8
朱志尧
买办
8
沈云沛
官僚
邮传部侍郎(署尚书)
13
严信厚
官僚
道员
14
宋炜臣
商人
二品顶戴候选道
7
李厚佑
商人
郎中、议员
8
许鼎霖
官僚
二品顶戴候补道
10
周廷弼
商人
三品御候补道
8
楼景晖
官僚
四品御候选州同
3
曾铸
商人
花翎候选道
3
朱畴
官僚
道员
7
张振勋
华侨
头品顶戴太仆寺卿
11
庞元济
官僚
四品京堂
6
(注:
表列14人,共占有企业136家,其中
1895年之前设立4家,1895-1900设立23家,1900年以后设立109家。
)——摘编自林增平《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该表格蕴含的信息中拟定两个不同的主题,并简要分析该主题产生的原因。
四、选做题(请把选做的题号涂在答题卡上)
(每小题15分)
27.[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
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
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7分)
28.【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朝鲜战争是莫斯科在亚洲点燃的“一把火”,正是战后美国在日本占领问题上对苏联的排斥,促使斯大林必须将苏联的势力范围扩大到整个朝鲜半岛,以此压制日本。
——摘编自《朝鲜战争背后:
斯大林想借三八线占领日本》
材料二
朝鲜战争战前的北南分裂局面,通过战争不仅没有解决,还进一步恶化,朝鲜半岛作为世界军事舞台上的一个热点持续至今。
朝鲜战争改变了世界的战略格局,抗美援朝战争又改变了新中国的地位。
直至今日,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那里的局势变
化仍然关乎我国的安全。
——摘编自徐焰《朝鲜战争对中国及其他各方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鲜战争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的影响。
(9分)
29.【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姚莹(1785-1853),安徽桐城人。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殖民者侵占台湾,时任台湾兵备道的姚莹积极备战,组织台湾军民击退敌军五次进犯,这让清政府中的投降派大臣如鲠在喉,交章弹劾。
中英谈判时,英国谈判特使璞鼎查诬蔑姚莹枉杀其“遭风难民”,要求清朝政府将其“去官正法”“以命抵偿”,否则“干戈复起”。
1843年,姚莹被捕入狱。
后经友人大力营救出狱,但仍被贬谪川、藏。
面对政治打击,姚莹不改初衷,在出西藏后写出《康輶纪行》5卷。
书中对西藏的宗教民俗、地理交通等皆有记录,对英法历史,英俄、英印关系亦有所阐述,揭露英、俄两国对西藏的觊觎之心和彼此矛盾。
书中对“西洋各国情节及诸教源流,尤深致意焉”,认为“知彼虚实”,“徐图制夷”,提出要抵抗西方侵略者,必须要学习他们的自然科学技术。
咸丰帝即位后,“复用姚莹,擢为广西按察使,剿粤匪之乱,病逝军中”。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姚莹五战五胜却被捕入狱的原因。
(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姚莹进行简要评价。
(9分)
高三期中历史测试试题
命题人长白县实验中学徐国兴
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
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制()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2.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3.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载,宋太祖曾对大臣说:
“今之武臣欲尽令读经书。
”宋太祖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A.提高将领的文化素质B.确保北宋政局的稳定
C.改变社会的价值取向D.选拔杰出的军事人才
【答案】B
4.宋太宗淳化四年诏: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税);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
”至道二年又诏,“民间所织缣帛,非出于鬻于市者,勿得收算。
”宋太宗意在()
A.鼓励商品贸易发展
B.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C.扶持家庭手工生产
D.推行便民惠民政策
【试题答案】D
5.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庇护。
更投资科举,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
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
A.地域性商帮势力强大B.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力量
C.功名是经商最终目的D.徽商的崛起依赖于官商勾结
【答案】B
6.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7.古希腊著名学者伊索克拉底曾这样形象的评价雅典民主:
“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
”这体现了雅典()
A.民主原则的不统一
B.民主程序的不完善
C.民主决策的非理性
D.民主监督的不健全
【试题答案】C
8.有人写道:
“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下列最符合“不可磨灭的烙印”的是()
A.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B.罗马建成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
C.罗马制定世界第一部成文法典D.罗马的法律理念影响后世立法
【答案】D
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五条规定: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家的行政权力属于宰相
B.皇帝间接控制联邦议会
C.国家权力中心为联邦议会
D.宰相要对联邦议会负责
【试题答案】B
10.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A
11.蔡元培在原配妻子病逝后,登报进行征婚,其中“夫妇意见不合时,可以解约;夫死后,妻可以再嫁”的条件,在社会上引起巨大轰动,争议纷纭。
这说明()
A.西式婚姻成为年轻人的首选B.婚姻自由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C.传统婚姻观念仍然占据主流D.报纸成为最主要的传播媒体
【答案】C
12.近代学者胡适曾赞叹说:
“民国十五六年间,全国大多数人心倾向国民党,真是六七十年所没有的新气象。
”材料中的“新气象”反映出()
A.国民党成为广大人民的政党B.中国共产党鼓励人们加入国民党
C.辛亥革命实现了政治民主化D.国民革命激发了民众的政治热情
【答案】D
13.邓小平说:
“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
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
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
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
”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C.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D.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试题答案】B
14.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
15.1949年4月,国共双方代表举行了北平谈判,当年一位参加谈判的工作人员回忆说:
“当年谈判时的场面真是激动人心,给我的感觉并不像谈判,倒像是国民党受降的仪式。
”导致此次谈判呈现此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决战改变国共军事态势B.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反攻
C.美国已决定放弃国民党政权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答案】A
16.读下表:
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
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B.阶级斗
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
C.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
【试题答案】A
17.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
“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
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占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
”这次国际会议()
A.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B.促使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的形成
C.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
D.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缓和
【试题答案】D
18.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
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C
19.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抚松 中长 实验 中学 长白山 白山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联考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