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7627946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48
- 大小:244.97KB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
厦门市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
1、选择题
1.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与动物细胞不同的是
A.间期:
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
B.前期:
直接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C.后期:
染色体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
D.末期:
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详解】A、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都有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A错误;
B、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高等植物由细胞两极直接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而动物由中心粒周围出现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正确;
C、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都有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染色体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C错误;
D、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最后一个细胞都会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D错误。
故选B。
2.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连续分裂的时间(单位:
h)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阶段完成染色体的复制B.bc阶段发生着丝点分裂
C.cd阶段发生染色体的平均分配D.“ab+bc”为一个细胞周期且时长为17.3h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
题图是研究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情况,得到根尖细胞连续分裂的时间(单位:
h)数据图,根据图示可知:
ab、cd、ef段表示分裂期,bc、de段表示分裂间期。
2、细胞周期是连续分裂的细胞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比分裂期长,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期主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详解】A、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间期,分析图可知,ab阶段为分裂期,A错误;
B、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分裂期,分析图可知,bc阶段为分裂间期,B错误;
C、染色体的平均分配发生在分裂期,分析图可知,cd阶段为分裂期,C正确;
D、一个细胞周期应该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应该是分裂间期加分裂期,可以用图中(bc+cd)或(de+ef)表示,“ab+bc”虽然也为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长,但不能表示一个细胞周期,D错误。
故选C。
3.下图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显微照片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图观察区域为根尖的分生区
B.细胞①所处时期为分裂间期
C.持续观察细胞②,能观察到细胞②变成细胞③的状态
D.细胞③中染色体数目是细胞②中的两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
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可判断出:
①为有丝分裂间期,②为中期,③为后期。
【详解】A、观察图可看到:
该区域细胞呈正方形的,排列紧密,处在分裂期细胞较多,其他区域的细胞一般都失去了分裂的能力,观察不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A正确;
B、细胞①看不到染色体,而是染色质
状态,比较松散,有核膜,核仁,故细胞①所处时期为分裂间期;B正确;
C、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细胞在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组成的解离液中解离时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细胞②(中期)变成细胞③(后期)的连续变化,C错误;
D、细胞③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
细胞②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均匀的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数目不变;故细胞③中染色体数目是细胞②中的两倍,D正确。
故选C。
4.下图为科学家制备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的操作流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项技术可用于器官的再生研究
B.多能干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具有分裂和分化的能力
C.多能干细胞分化成表皮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多能干细胞分化成各种类型的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
图示为利用成年体细胞制备iPS细胞(多能干细胞)的操作流程模式图。
成年体细胞经过人工诱导,使细胞核重编程后即可形成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形成多种组织细胞。
【详解】A、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成各种组织器官的潜在功能,因此该项技术可用于器官的再生研究,A正确;
B、由图可知,多能干细胞(iPS细胞)能分化成多种细胞,说明其分化程度较低,具有分裂和分化的能力,B正确;
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多能干细胞分化成表皮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
D、细胞全能性的体现以发育成完整个体为标志,因此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分化形成各种类型细胞的过程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D。
5.下列有关衰老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一般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而衰老
B.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升高
C.黑色素细胞衰老时,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D.细胞内色素逐渐积累,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体外培养的人体某种细胞,最多分裂50次左右就停止分裂了,并且丧失了正常的功能,说明细胞一般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而衰老,A正确;
B、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B错误;
C、黑色素细胞衰老时,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因此老年人的头发会变白,C正确;
D、细胞内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D正确。
故选B。
6.细胞死亡的类型包括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红细胞的自我更新属于细胞坏死
B.细胞凋亡是基因突变引起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C.细胞凋亡对多细胞生物体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是不利的
D.人体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而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或死亡,是一种病理性过程。
【详解】A、人体红细胞的自我更新属于细胞凋亡,A错误;
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B错误;
C、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C错误;
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D正确。
故选D。
7.每年的2月4日是“世界抗癌日”,2019年世界抗癌日的主题是“关爱患者,共同抗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长期接触癌症患者的人细胞癌变的概率会明显提高
B.环境中致癌因子会使正常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C.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有累积效应
D.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加,导致癌细胞易发生转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其中外因是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能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导致细胞易扩散转移。
【详解】A、癌症不是传染病,接触癌症病人不会增加细胞癌变的几率,A错误;
B、环境中致癌因子会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变成癌细胞,B错误;
C、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C正确;
D、癌细胞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使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细胞容易分散和转移,D错误。
故选C。
8.下列不符合DNA分子数:
染色单体数:
染色体数=2:
2:
1的分裂时期是
A.有丝分裂前期B.有丝分裂后期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目变化规律:
【详解】A、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细胞中DNA:
染色单体:
染色体=2:
2:
1,与题意不符,A符合题意;
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染色体:
DNA=1:
1,且染色体和DNA含量均为体细胞的2倍,与题意相符,B不符合题意;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细胞中DNA:
染色单体:
染色体=2:
2:
1,与题意不符,C符合题意;
D、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细胞中的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细胞中DNA:
染色单体:
染色体=2:
2:
1,与题意不符,D符合题意。
故选B。
9.下图为某二倍体生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该细胞
A.是次级精母细胞
B.含2对同源染色体
C.正在进行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分裂结束后只形成一个成熟的生殖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分析:
图示表示正在进行分裂的某二倍体生物细胞,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该细胞的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
【详解】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次级卵母细胞,A错误;
B、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4条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
C、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也就不会发生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
D、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后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其中只有卵细胞具有生殖功能,D正确。
故选D。
10.由一对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会导致子二代不符合3:
1性状分离比的是
A.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B.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比雌配子多
C.子一代产生的两种雄配子的活力不同D.子二代的3种基因型个体存活率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一对相对性状(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实验中,亲本P为AA×aa→F1,F1为Aa,Aa自交得F2为AA:
Aa:
aa=1:
2:
1,若这对相对性状存在完全显性关系,则F2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若F2出现1:
2:
1的性状分离比,则说明这对相对性状存在不完全显性关系。
【详解】A、完全显性就是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同时存在的时候只表现出显性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在一对相对性状(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实验中,亲本P为AA×aa→F1,F1为Aa,Aa自交得F2为AA:
Aa:
aa=1:
2:
1,若这对相对性状存在完全显性关系,则F2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A不符合题意;
B、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要远多于卵细胞,即雄配子数目远多于雌配子,其中含A的雌配子和含a的雌配子比例接近1:
1。
含A的雄配子和含a的雄配子比例接近1:
1,B不符合题意;
C、若F2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子一代产生的2种类型的雄配子活力无差异,且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C符合题意;
D、F2各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必须相等是出现3:
1性状分离比的前提条件,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一株杂合的抗锈病小麦(Aa)自交得F1,淘汰掉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再自交得F2,F2中出现不抗锈病的比例为
A.1/3B.1/4C.1/6D.1/9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杂合子小麦的基因型为Aa,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可知,抗锈病杂合子小麦(Aa)自交得F1,则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
Aa:
aa=1:
2:
1,F1自交得F2。
【详解】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可知,抗锈病杂合子小麦(Aa)自交得F1,则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
Aa:
aa=1:
2:
1,淘汰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aa)后,剩余植株中,AA占1/3,Aa占2/3,然后再自交,1/3AA的植株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2/3Aa的植株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AA:
Aa:
aa=1:
2:
1),所以F2中不抗锈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2/3×1/4=1/6,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2.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受粉植物。
纯种的甜玉米和纯种的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在甜玉米的果穗上结有非甜玉米的种子,但在非甜玉米的果穗上找不到甜玉米的种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甜玉米对非甜玉米为显性性状
B.甜玉米果穗上的非甜玉米的基因型与纯种的非甜玉米相同
C.甜玉米果穗上的非甜玉米的种子种植获得的植株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D.非甜玉米果穗上的种子种植获得的植株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甜玉米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玉米是单性花,且雌雄同株,甜玉米和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既有同株间的异花传粉,也有不同种间的异花传粉,甜玉米上结的非甜玉米,是非甜玉米授粉的结果,而非甜玉米上没有甜玉米,说明甜是隐性性状,非甜是显性性状。
【详解】假设控制玉米非甜和甜味这对性状的相关基因用A、a表示。
A、在纯种甜玉米中,产生的配子都含控制甜这种性状的基因,但结的子粒中有非甜的,说明接受了非甜的花粉后,子粒中含有的非甜基因被表达出来,所以既含甜基因,又含非甜基因,而表现为非甜性状,则说明非甜是显性,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甜为隐性性状,非甜为显性性状,甜玉米果穗上的非甜玉米是甜玉米接受了非甜玉米的花粉,甜玉米果穗上的非甜玉米为杂合子基因型为Aa,而纯种非甜玉米基因型为AA,B错误;
C、由分析知,甜玉米果穗上的非甜玉米为杂合子基因型为Aa,种子种植获得的植株自交后代会出现非甜:
甜=3:
1的性状分离比,C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非甜对甜为显性。
甜玉米和非甜玉米间行种植,非甜玉米既可以接受非甜玉米的花粉,也可以接受甜玉米的花粉,非甜玉米果穗上的种子基因型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为Aa的种子种植获得的植株自交后代会出现甜玉米,D错误。
故选C。
13.下列有关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豌豆开花时对亲本进行去雄和授粉
B.F1的表现型与亲本中的黄色圆粒作为母本还是父本无关
C.F1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结合方式有9种
D.F1自交得到的F2的基因型有4种,比例为9:
3:
3:
1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
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2、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
纯合黄色圆粒豌豆(YYRR)和纯合绿色皱粒豌豆(yyrr)进行杂交得到子一代(F1),F1黄色圆粒豌豆(YyRr),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能产生4种配子。
子一代进行自交,得到子二代。
同时,孟德尔还进行了正交和反交实验。
【详解】A、由于豌豆为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因此实验过程中,杂交时必须在豌豆开花前对母本去雄,但自交时不需要进行去雄处理,A错误;
B、孟德尔用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豌豆做亲本,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结出的种子(F1)都是黄色圆粒的,因此F1的表现型与亲本中的黄色圆粒作为母本还是父本无关,B正确;
C、F1(YyRr)产生的雄、雄配子各有四种:
YR、Yr、yR、yr,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结合方式有16种,C错误;
D、F1自交得到的F2的表现型有4种,比例为9:
3:
3:
1,D错误。
故选B。
14.南瓜的果实白色对黄色为显性,盘状对球状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现用纯合的白色球状南瓜与纯合的黄色盘状南瓜杂交,F2中表现型与亲本不同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A.1/16B.3/16C.3/8D.5/8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即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2的表现型比例符合9:
3:
3:
1。
【详解】假设控制果实颜色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果实形状的基因用B、b表示。
纯合的白色球状南瓜(AAbb)与纯合的黄色盘状南瓜(aaBB)杂交,F1为白色盘状南瓜(AaBb),F1自交得F2,F2中白色盘状:
白色球状:
黄色盘状:
黄色球状=9:
3:
3:
1,表现型与亲本不同的为白色盘状和黄色球状,所占比例:
(9+1)/(9+3+3+1)=5/8,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5.人类的ABO血型由IA、IB、i基因控制。
一般情况下,基因型IAIA或IAi为A型血,IBIB或IBi为B型血,IAIB为AB型血,ii为O型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双亲之一为O型血时,子女不可能是AB型血
B.双亲之一为AB型血时,不可能生出O型血的孩子
C.子女之一为A型血时,双亲有一方一定是A型血
D.子女之一为B型血时,双亲有一方可能是A型血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类的ABO血型是受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所控制的。
IA和IB对i基因均为显性,IA和IB为并显性关系,即两者同时存在时,能表现各自作用。
A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AIA和IAi,B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BIB和IBi,AB型为IAIB,O型为ii。
【详解】A、双亲之一为O型血时,则这个亲本提供的配子的基因型是i,子女不可能是AB型血(IAIB),A正确;
B、若双亲之一为AB型血(IAIB),则这个亲本提供的配子基因型为IA、IB,而O型血的基因型是ii,需要双亲都能提供i基因型的配子,所以双亲之一为AB型血时,不能生出O型血的孩子,B正确;
C、若子女之一为A型血(IAIA或IAi),则双亲至少有一方含有IA,但不一定是A型血,比如:
双亲的基因型为IAIB和IBi时,能生出IAi的A型血孩子,双亲没有一方是A型血,C错误;
D、子女之一为B型血(IBIB或IBi)时,双亲之一有可能为A型血,比如:
双亲为AB型血(IAIB)和A型血(IAi)时,能生出IBi的B型血孩子,D正确。
故选C。
16.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缺少黏多糖水解酶)患者均为男性且幼年期死亡,患者的母亲都是携带者。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病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该患者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
C.该患者的兄弟患该病概率为1/2
D.调查该病的发病率要保证调查的患者家系群体足够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文:
根据题干信息“患者均为男性且幼年期死亡,患者的母亲都是携带者”可知,该病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则控制该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又由于患者的母亲都是携带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综合以上可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系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患者均为男性且幼年期死亡,患者的母亲都是携带者”可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该患者(男性)的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不可能来自父亲,B正确;
C、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男性)的致病基因其母亲,根据题意“患者的母亲都是携带者”可知,其母亲产生含致病基因的配子的概率为1/2,因此患者的兄弟患该病概率为1/2,C正确;
D、调查该病的发病率时,应该在社会群体中调查,不能在患者家系中进行,D错误。
故选D。
17.下列关于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
C.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定律
D.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相应的性状表现与一定的性别相关联
【答案】D
【解析】
【分析】
对雌雄异体的生物来说,生物的性别有的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是都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就是伴性遗传。
【详解】A、性染色体既存在于生殖细胞中,也存在于体细胞中,如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包括44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XX或XY),而在卵子或者精子中,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一条性染色体(X或Y)A错误;
B、性染色体上基因决定的性状有的与性别特征有关,有的与性别特征无关,如色盲,B错误;
C、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也会发生基因的分离,同时与其他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会自由组合。
所以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也遵循孟德尔定律,C错误;
D、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D正确。
故选D。
18.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孟德尔利用假说一演绎法提出了分离定律
B.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摩尔根利用假说一演绎法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
D.沃森和克里克利用模型构建法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一演绎法,其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孟德尔利用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的过程,是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说,再设计实验对假说进行验证,运用的是假说一演绎法,A正确;
B、萨顿观察蝗虫减数分裂,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B错误;
C、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过程是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说,再设计实验对假说进行验证,运用的是假说一演绎法,C正确;
D、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运用的是模型建构法,D正确。
故选B。
19.以下关于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认为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DNA
B.艾弗里发现只有与S型细菌的DNA水解产物混合的R型细菌能转化为S型细菌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思路是将DNA和蛋白质分离提纯,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D.烟草花叶病毒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DNA,A错误;
B、艾弗里发现只有在R型细菌培养基中加入S型细菌的DNA后,培养一段时间,R型细菌能转化为S型细菌。
如果在R型细菌培养基中加入S型细菌的DNA和DNA酶,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B错误;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是想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厦门市 学年 一下 学期 期末 质量 检测 生物试题 解析
